清雍正帝泰陵,位于河北省易县城西15公里处的永宁山下,它是清西陵的首陵,位于陵区的中心位置,也是规模最大的一座陵墓。图:清西陵入口处的石牌坊,东西南共三座。石牌坊高达11.5米,宽达32.17米,形制都为无间六柱十一楼形式。
资料显示,泰陵从雍正七年开始修建,至乾隆元年雍正死后葬入地宫,才正式完工。图:大红门,为单檐庑殿顶,有三个拱券式门洞。红色墙体,黄琉璃瓦顶。穿过大红门就是一个个分布在神道上的陵区建筑。
泰陵主要由前后两个部分组成,南面是门、坊、碑、亭,而北面则主要是隆恩殿、方城、明楼以及地宫。图:泰陵陵寝区域航拍照
泰陵的木质建筑亭使用了大量珍贵木材,如金丝楠木、柏木、杉木、梨木等,它们绝大多数都来自西南原始森林。图:神道上的圣德神功牌楼
史书记载,雍正即位后起初选择的墓地为清东陵九凤朝阳山,但一番堪舆后,雍正认为“规模虽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砂石,实不可用。”经过风水师的一番找寻,最终选择了易县永宁山下,原因是这里“乾坤聚秀之区,阴阳汇合之所,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图:泰陵七孔桥
泰陵隆恩殿。建筑形制为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重檐歇山黄瓦顶,木结构卯榫对接。明柱沥粉贴金包裹,殿顶有旋子彩画,梁枋装饰金线点金,枋心彩画“江山统一”和“普照乾坤”,非常精美。
泰陵神道旁的石像生之大象。泰陵石像生共有五对,分别是狮子、大象、骏马和文臣武将。
资料显示,1975年考古人员在清理被孙殿英盗掘的清东陵乾隆墓地地宫时,听说雍正泰陵宝顶发现了盗洞,于是立即前来实地勘察,但此事不了了之。直到1980年,国家文物局批准了对泰陵地宫的发掘。当年4月15日,考古人员准备发掘,但挖了两米后就匆匆撤走,原来是盗洞仅向下挖了两米。图:泰陵的明楼、方城以及石五供。
站在泰陵方城上向南方远眺,可以看出近处的石五供、二柱们,以及远处的隆恩殿。
泰陵宝顶前的琉璃影壁墙,这里就是地宫的入口处,当年就是在琉璃影壁墙发现盗洞的。关于雍正为何不愿意葬在清东陵,目前说法不一,比如有说雍正是篡位的,葬于父亲康熙景陵旁不吉利;也有说雍正好大喜功,杀戮成性,居功自傲,另建陵区为突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