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梦想

在目前上映的春 节档电影 中,《红毯先生》的排片、票房、口碑基本处于全面落后的状态。

相比主打热血、励志、梦想、自我实现、批判现实等关键词的同档期电影,《红毯先生》倒是一部彻头彻尾的纯喜剧

《红毯先生》落后春节档,是沟通障碍吗?-风君娱乐新闻

《红毯先生》

宁浩+刘德华+喜剧,这样的配置似乎没有不卖座的理由,但这偏偏是事实。

正如电影在海报上的宣传语「优雅喜剧,会心一笑」,其实暗示了这部电影不是很多观众预期的那种捧腹爆笑的电影。

《红毯先生》落后春节档,是沟通障碍吗?-风君娱乐新闻

这是一部讽刺喜剧。

讽刺喜剧 之所以能达到「喜」的效果,是因为其对权威形象的打破,通过将权威形象「丑化」或负面化来引发共鸣,制造喜感。

作为讽刺喜剧的《红毯先生》为什么缺失了观众缘,或许就是因为其讽刺的点,完全难以引发大众 共鸣。

《红毯先生》落后春节档,是沟通障碍吗?-风君娱乐新闻

将大明星大导演这样的人物拉下神坛也许体现了创作者的心路历程和自嘲的勇气,但对于最广大的观众而言,却无力消化,于是所谓的讽刺变成了一次精心策划的自我狂欢。

对比同样是讽刺喜剧的《年会不能停!》,会进一步加强这样的认知,显然后者讽刺职场乱象更能激发诸多打工人的共鸣,即使用大团圆结局想象式的解决矛盾,也依然能成为观众的「嘴替」用来发泄情绪。

《红毯先生》讽刺的内容显然做不到这一点。

《红毯先生》落后春节档,是沟通障碍吗?-风君娱乐新闻

影片中首要的文化符号是作为大明星的刘德华/刘伟驰。如果明星和演员有区别,那区别一定是明星出演任何角色都是自己,刘德华作为艺人天花板,其兢兢业业的品质,在影、视、歌各方面的作品数量,获得的奖项和成就,在生活中的极度自律,积极正面的形象其实在当今都树立了一个绝对的明星样板。

然而,这样一个优秀的明星在电影一开始就把自己作为嘲讽的对象,金像奖争夺影帝落败,婚姻失败被前妻说「结婚不公开,离婚不公开」,这都让我们想到影片之外的刘德华。

接下来,刘德华/刘伟驰演绎了一个优秀明星跌下神坛的过程,渴望夺得影帝于是另辟蹊径,经历了拉投资、体验生活、不用替身等努力,最终事件如滚雪球一般,给他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我们和他一起经历危机,也亲眼见证了偶像塌房的真相,刘德华似乎通过刘伟驰这个角色在说:当个好明星真的难。

《红毯先生》落后春节档,是沟通障碍吗?-风君娱乐新闻

不得不说,影片的剧作极其精巧,诸多不经意的细节如车库内被刘伟驰撞到的面包车、在短视频平台编导Summer家丢失的戒指、被借用的猪,虽然都不紧不慢地出现,但每一次都在加强影片的内在节奏,最后汇聚在一起让人物形象达到丰满。

虽然这样的手法称得上高级,但刘德华在观众心中始终是刘德华,刘德华的明星形象在我们心中是完美的,刘德华也不会面对「因为骄傲无法道歉」的心理困境,刘德华甚至不缺影帝的头衔。

一个完美的明星演绎了另一个有瑕疵且不会修复的明星、一个灰头土脸的明星,我觉得可能对于很多人而言欠缺说服力。

《红毯先生》落后春节档,是沟通障碍吗?-风君娱乐新闻

影片更重要的讽刺内容在于借导演之口揭示影视圈诸多现象。宁浩依然在用商业电影来书写自己的作者表达,然而相比较刘伟驰完整形象的建构,导演这部分其实更像是自己发的牢骚,比较碎片化,缺乏完整的叙事线索支撑。

宁浩所有的自我表达,可以用那个「温水泡中药袋」的设定来体现,参加影展投其所好(顺带讽刺了一把中国电影「棉袄文化」),大明星无法达到自己的要求,永远会遇到提出不合理要求的资方,拍摄过程不断改戏状况百出,这个导演面对着极大的困境。

在这一部分,宁浩把影片的荒诞感演绎到极致,猪这个元素是神来之笔,这一道具被随意的使用,随意的失去,随意的赋予其艺术审美价值。

艺术电影/影展电影是如此的不堪和无力,电影节需要的不是真正的好电影,它需要的是电影节故事,需要的是库斯图里卡和奉俊昊都使用过的影像元素。

《红毯先生》落后春节档,是沟通障碍吗?-风君娱乐新闻

这些讽刺目标搁在宁浩身上,也是有点不痛不痒。

从最初《疯狂的石头》受到刘德华的支持,到后来坏猴子影业进行的项目孵化,宁浩其实深谙商业电影之道。

所以即使他在电影中痛打资方,观众体会到了些许导演的难处和影视圈的本质,但明明他转头就可以继续作为监制,运作下一部30亿级别的商业电影项目。

明白内情的观众此刻会因为林浩是宁浩而觉得欠缺说服力。

于是,《红毯先生》讽刺了,但共鸣却难以广泛达成。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制造优雅喜剧的感觉,影片的叙事节奏明显很慢,长镜头段落很多,一些本该引发笑声的地方出现的是「会心一笑」的冷场。

「会心一笑」意味着不会发出声音,是更高级的幽默,然而春节档,在该有笑声的地方一片寂静,多多少少影响了气氛。

本片在很多时候能看到鲁本·奥斯特伦德《方形》的影子,只不过讽刺的力度和观众的认知产生了偏差,没有《方形》更加一针见血。

很多时候,我确实感受到了影片要讽刺的东西,像是被轻轻挠到了,并无任何刺痛感。

或者,是档期的问题?

宁浩曾经讲过一句名言:春节档就是吃萝卜的,吃土豆的,吃白菜的都一起去电影院看电影。

《红毯先生》这样一个电影圈内喜剧,是否能在这个最扁平化的档期,让最广泛的受众理解它要表达的意思?

宁浩讲「沟通的障碍」,也许这部电影和春节档的观众沟通起来确实还存在一些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