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如何理解“现实是虚幻的”那虚幻的背后是什么
大脑神经网络
现实是大脑神经网络控制你的一切,一切对现实的感觉都是经过大脑神经网络处理过后的样子。
有个例子,一个工人大脑被钢筋穿过而没死,但性格大变,亲戚朋友都感觉变成另一个人的样子。
一切认为自己很牛b的人,可以去试试吸毒啊,看看你引以为豪的意志力或者其他什么能不能干掉大脑神经网络运作中产生的那些化学物质。
佛说一切都是虚幻的,那我们是什么都不干吗
凡所有相,皆属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不是什么都不干,而是不要执。
心怎么来的?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比如这个问题就是“一种执”,执于“凡所有相,皆属虚妄”这句话的意思,然后展开一系列的思考。这种思考其实是一种虚妄。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因为有惑,看不清,自然就会产生。心如明镜,世间怎么样,心也照出来是怎么样,那就安了,安后自然知道一切所执皆虚妄。
你就知道你该去做什么,不该去做什么,而不是说什么也不干。
什么都不干和什么都想要,什么都想做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一种执。
再比如神秀上座与惠能大师在五祖弘忍大师门下时,作了很有名的谒。
神秀上座作的谒: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惠能大师针对此谒作的谒: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两个谒都是一种执,神秀上座执于“有”,惠能大师执于“空”。
弘忍大师拿起鞋子将谒擦掉,那才是真正的悟道者的行为。因为他希望惠能大师不要执于空,空还需要空掉。
五祖当晚给他讲《金刚经》时,六祖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悟了,事实上他也明白五祖为什么擦掉他的谒语。
道理是这样,能不能做到才是最关键的。
你能说出很多道理,结果心中却有万千疑惑,或者看不清世界本源,那终究还是执于“知识之相”。
该干什么就去干什么!看似很简单,实则真做到很难。
因为我们面对很多身份,比如可能是一个父亲,可能作为孩子,可能作为一个学生,可能作为一个领导等等,我们同样面临很多诱惑,比如美色,名利,财物,爱好等等。
当五光十色的世界向我们涌来之时,我们很容易认为这些是真的,然后沉迷在里面,这或许就是苦海之源头吧。
你看到的好人和坏人是因为你先有好人和坏人的概念才出现的。前面那个是十恶不赦的坏人,你看到就会有情绪的波动,如果一个婴儿看到,假设这个坏人长的不是婴儿害怕的那种,你觉得婴儿会认为他是坏人吗?
这个《道德经》的第二章也讲到这个问题: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
、有些人想跳出,觉得太烦太苦,不想呆苦海之中,他想成佛,这种想法对吗?
怀让禅师问马祖道一禅师:大师天天枯坐在这里,如果不修止观功夫,怎么能够成佛呢?
马祖道一禅师没有理会,怀让禅让继续点化,就拿起一块砖来磨,并且有很大的声音。
最后马祖道一被磨烦问他在做什么。
怀让禅师说我想磨镜子,马祖道一说:磨砖哪能做成镜子呢?
怀让禅师反问那枯坐就能成佛吗?
马祖道一禅师马上开悟了。
坐禅需要吗?当然需要,但是你将坐禅就当作是成佛的途径,那就“执”了。
惠能大师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悟了,马祖道一听到“那枯坐就能成佛吗”就悟了,那么知常容和各位朋友也听到这句话,悟了吗?
应该是没有悟。
所以悟的机缘和悟的内容每一个人都不一样。你一定要说惠能大师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悟了,那我跟着惠能大师走过的路,拼命研究这8个字,我也能悟,那就是一种“执”,就是磨砖成镜的执。
所以你看佛说一切都是虚幻的,怎么可能是什么都不干呢。相反要做的事情很多,那干什么事?
你悟了时就知道了。
需要说明内容:
知常容没有读过《金刚经》,我凭自己的理解去解说,能不能得到看的人的认可,不是我的事,那是各位读者自己的事情。不过有一句话我还是需要说的,到最后佛、儒、道其实都是一样的,这个一样指的是对于一个个体来说是一样的,那就是都只讲一件事:该干什么就去干什么。
为什么要加这个说明,我写过好多《道德经》专栏、写过一个《论语解读》专栏,唯《佛经》的解读没有,为何?留给你们思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