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4月,三大战役尘埃落定,人民解放军陈兵长江。
就在我们准备渡过长江,解放全中国的紧要关口。
一个突发的变量忽然出现,试图阻挠中国统一的进程。
在渡江战役发起前夕,一艘名为紫石英号的英国军舰,突然出现在长江水面上。
在此之前,我们早已经警告各国,渡江战役期间,不允许有任何外国军舰出现在长江水面。
英国人此举明显就是顶风作案,故意挑衅。
可英国毕竟是过去的世界霸主,背后站着整个西方世界,一个处理不慎,就会引发恶劣的外交冲突。更有甚者,极有可能会对我们统一中国的进程造成麻烦。
渡江前线的总指挥们对此束手无策,只好把情况上报中央。
如何处理好英国这个不怀好意的刺头,成为了摆在毛主席面前的难题。
面对如此困局 ,毛主席他们又是如何破解这个困境的呢?
长江守门员
众所周知,自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就掀起了瓜分中国的浪潮。
当时大致的势力划分范围是这样的:长城以北的关外地区,为沙皇俄国的势力范围,后来日本在日俄战争打败俄国,取代了沙皇俄国的势力范围。
西南边疆的两广地区和云南、贵州是法国人的势力范围。
山东半岛是德国人的势力范围,一战后由日本接手。
而当时中国最为富庶肥沃的长江流域,则是英国人的势力范围。
所以上百年来,中国无论是军阀混战,还是外敌入侵。入侵的列强之间,以及列强的代言人之间,都有一个心照不宣的潜规则,那就是不能越过长江。
谁敢越过这条红线?那么迎接它的就是帝国主义的铁拳。
在100多年的时间里,除了日本人不讲规矩,掀了桌子那次之外。
其余的时间里,这条红线都被执行的很好。
比如说,1925年,以日本人为靠山的东北军阀张作霖率兵入关。
养军蓄锐多年的东北军,一路势如破竹打到长江边上,甚至越过长江占领了上海。
当时的长江以南一地碎片,到处都是军阀割据。按理说,这一盘散沙是绝对挡不住东北军的。
可是在英国人的穿针引线之下,这一盘散沙硬是被他给捏合起来。组成了一个东南五省联军,奇迹般把张作霖的东北军打了回去。
1927年,国民革命军从广州誓师北伐,一路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
当蒋介石率领北伐军,渡过长江北上山东的时候,日本人也发动了震惊中外的济南事变,作为对蒋介石犯规的惩罚。
有了这么两次惨痛的教训,当时中国的军阀们都形成了这么一个共识。
那就是长江是中国的“三八线”,谁敢越过这条红线,外国列强就会出手干预。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曾经称霸世界的日不落帝国,彻底宣告落幕。
它曾经在长江流域的势力范围,也都由后起之秀美国人接手。
但是,英国人并没有完全退出这一领域,依然在江南地区保留了相当大的利益。
美国人接手这一地区之后,也继承了英国人的政策,成为了长江的守门员。
当时代把球踢到美国人面前时,他们怎么办呢?
只有两个办法。一个是像当年英国一样,扶持地方军阀,把共产党军队赶走。
这条路是走不通的,当时中国只剩下蒋介石这么一个军阀,而且三大战役结束之后,国民党败局已定。
有识之士都知道,国民政府腐败无能,是无论如何都扶不起来的。
还有一种办法,就是像当年日本人一样,亲自出手干预,跟共产党的军队兵戎相见。
这条路其实也走不通,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美国国内反战情绪很高,贸然加入中国内战,没办法给国内的老百姓交代。
而且,在当时美国人看来,中国共产党背后站着的是前苏联,贸然加入恐怕会引发美苏热战。
于是无奈之下,美国人选择了走第三条路:和谈。
美国人天真的认为,共产党不是仇恨蒋介石吗?那好说,我把蒋介石赶下台,换一个比较开明的李宗仁上台执政,有什么条件,大家可以好好谈嘛。
美国人说干就干。1948年年末,在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和李宗仁的联合逼宫之下,蒋介石在1949年元旦被迫宣告下野。
新成立的南京国民政府,立刻派出了以张治中为代表的和谈团队到北京谈判,提出了一个划江而治的方案。
结果我们都是知道的,和谈最后以失败告终。
和谈破裂之后,我方就发布了渡江作战的命令,并且限令外国军舰在规定时间内,离开长江水面。
美国人倒是很识时务,和谈失败后已经准备认命了,不打算继续当长江守门员。早早的就把军舰开到上海停泊,并劝英国人不要闹事。
可任谁都没有想到,一向以灵活狡诈著称的英国人,居然自告奋勇地跳了出来,要代替美国当守门员。
大英的算盘
要弄清楚当时英国人为什么铁了心要闹事,一定要了解一下当时的时间背景。
1948年6月24日到1949年5月12日这个时间段,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第一次柏林危机。
当时,美苏两国在德国的柏林剑拔弩张,眼看就要打起来了。
只要查一下三大战役跟渡江战役的起止时间,我们就不难发现。
这四场决定性战役,都是在这个时间窗口内开打的。
目的就是避免美苏两大强权,干涉中国的统一战争。
于是乎,我们在看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的电影时,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
国民党那些头脑人物,比如卫立煌、蒋介石、李宗仁,经常挂在嘴上的一句口头禅,就是“等待国际形势变化”。
这句话经常把观众们看得云里雾里,不知道他们到底在等什么。
其实,他们等的就是柏林危机的结束。
只要柏林危机一结束,美苏两大巨头的精力就能调回远东地区,他们就能够借助美苏牵制共产党。
介绍完时代背景,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当时英国人的动机。
当时的英国逐渐衰落,一年不如一年。
从表面上看,英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赢家之一,但实际上却是最大的输家,甚至输的比德国和日本还惨。
开战之前的英国是3300万平方公里的日不落帝国。战争结束之后呢?它的殖民地被拆解的支离破碎,眼看就要退回英伦山岛,变成一个名副其实的岛国了。
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就是新崛起的美苏两大强国。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英国人明面上的做法很识时务。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就立马乖乖交出霸权,并且跟美国结成了英美特殊关系。
乍一看起来,这就是老霸主退位让贤,安心辅佐新霸主的一段美谈。
但只要在办公室混过的朋友们应该都知道,这是绝不可能的事情。
突然间从老大变成小弟,这心理落差,搁谁身上能受得了啊?
事实上,英国人对于重振霸权的心思,从来就没熄灭过。
直到1965年丘吉尔去世,沐浴过帝国荣光的老一辈精英凋零殆尽之前,英美之间的明争暗斗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从英国人的角度来看,它的衰落是美苏两大强权崛起导致的。想要咸鱼翻身,其实也很简单,只要美苏两大强权同时衰落就行了。
怎么样才能让他们同时衰落呢?答案也很简单,让他们打起来。
所以,二战结束刚没多久,丘吉尔就急吼吼地跑去美国发表铁幕演说,瞧他这态度比美国人还要着急啊。
想想看,当时美苏两国已经在柏林剑拔弩张了,这时候只要往天平上再加一个砝码,那么天平就会有极大的概率,朝着战争的方向去倾斜。
放眼当时的世界,还有什么比国共两党在长江上的战争,更适合充当这个砝码呢?
机关算尽太聪明
只是当时的美苏两国,在这个问题上都表现得很克制, 双方都在避免发生热战。
美国人哪怕明知道共产党渡江会损害他的利益,也只能乖乖的把军舰艇停泊到上海,不敢出来闹事。
苏联的斯大林也发来电报,劝阻毛主席说不能渡江啊,一意孤行国家会有灭亡的风险。
眼看美苏两国都不想把事情闹大,英国人就发挥了他搅屎棍的传统技能。
不顾中共警告,派了紫石英号到长江上顶风作案。
英国人当然不指望区区一艘紫石英号,就能拦住百万大军,英国人的如意算盘是这样的:
如果当时我军不敢对紫石英号号开炮,那么就相当于明白无误的告诉美国人,共产党只是嘴上功夫,他心底里还是害怕帝国主义的,跟其他的军阀没什么两样。
要是美国人接收到这个信号,以美帝国主义能不讲理就不讲理的性格,一定会有进一步的动作,比如说把军舰开到长江上。
在这种情况下,发生擦枪走火的概率可就太大了。
就算没有误会,英国人也可以帮他们制造误会。
只要双方打了起来,中共背后的苏联人,总不能看着小弟被美国人活活打死吧?
英国人挑拨美苏的预期目标,不就达到了吗?
如果解放军选择以牙还牙,炮击紫石英号呢?
那也不错,英国人正好借着这个机会,把自己卷入战争。
要知道英美两国可是特殊关系,英国人都上场参战了,你美国人还好意思在旁边看戏?
还是那个道理,只要美国人上场,苏联人也一定会被卷进来。
无论是哪种情况,英国人都不亏呀。
只要美苏两国打起来,英国人就有东山再起的机会,毕竟混乱是阶梯。
在当时能阻止英国人搞事的,就只剩下国共双方了。
对于紫石英号在长江上搞事情,无论是蒋介石还是李宗仁,都是抱着默许和期待的态度。
因为他们跟英国人的心思是一样的,就是要把美国人给卷进来。只要美国人上场,他们就有苟延残喘的机会。
这个时候难题就落到我们这边了。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知道,这道题无论怎么解,都是死结。
我们在柏林危机这个时间窗口发动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目的不就是为了避免美苏干预吗?
可一旦选择解题,美国必然会被卷进来,这跟我们的初衷是相违背的。
当时毛主席给出的答案是:“如敢来犯,则反击之!”
这是一个两害相权取其轻的选择。
如果不选择反击,那就是露怯,美国上场干预就是铁板钉钉的事情。
如果选择反击,美国上场干预,却是“可能”发生的事情。
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因为在第二种情况下,要把美国人卷进战争,英国人就必须得自己先卷进来。
可英国也不是铁板一块的,国内也有主战派跟反战派。
如果英国的反战势力取得上风,那么这件事情就会不了了之,美国人干预的风险自然也就没有了。后来的事情,也确实是按照这个路径在演变。
英国军舰不听我方警告,坚决挑衅到底,渡江总前委万炮齐发,把紫石英号打成残废,最终仓皇逃窜。
事情传回伦敦之后,丘吉尔就拿着这件事情在议会上蹿下跳,嚷嚷着要出兵中国,狠狠的教训我们一番。
丘吉尔的小算盘,毛主席看得一清二楚。
当即就让新华社起草的一封新闻稿《斥责战争贩子丘吉尔的狂妄声明》,对丘吉尔的开战理由进行逐条反驳,指出这老小子就是故意搞事情。
这篇新闻稿传到伦敦,相当于给英国的反战派,送去了一股东风。
所以在最后的议会投票中,主战的丘吉尔输给了主和的工党首相艾德礼。
最后紫石英号事件以外交谈判的方式解决,英国人试图挑动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算盘,彻底落空。
时来天地皆同力,远去英雄不自由。
任丘吉尔如何雄才大略,可国力不济,也只能是纸上谈兵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