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年的春节档可谓“神仙打架”,几部影片的豆瓣评分都在8分附近,整体口碑强劲。截至2月17日17时,2024年春节档总票房(含预售)破80亿元,刷新春节档票房纪录。但是今年春节档冷热不均,八部影片中有四部官宣退出春节档。

如何评价今年的春节档?你看了哪些电影,有何感受或疑问?澎湃问吧邀请影评人孟渐新,一起聊聊如何评价2024年春节档。

孟渐新,本科学计算机,因为爱电影,半路出家读了人大艺术学硕士,著有《穿行光影:像影评人一样看电影》。是否过度营销?《热辣滚烫》翻拍得到底怎么样-风君娱乐新闻

点击图片即可提问

热辣滚烫》凭何成票房冠军

@澎湃网友ueeJZ3:怎么评价贾玲在《热辣滚烫》中的表演?

孟渐新:我认为她这次的表演很不错。尤其是前期肥胖部分,有一些自卑又窃喜的小表情非常生动。一次是她和雷佳音相约去公园,走在公园甬道上,她发现教练没有推销卡,然后她偷偷发消息小炫耀后的那一抹暗爽。类似这样的细节遍布在前半部分的剧情里,这一段因为她整体是自卑的,因此眼睛始终有些下垂,胆怯的表情演绎得很真切。

后半部分瘦身训练,故事情节不多(要么就是真的挨打时候的惨状,这个我认为既是真人表演的魅力,又无法完全用“表演”来形容那一段,更像是纪实),但还是有亮点。一处是她和爸爸吃饭那里,眼睛里带着一些坚定的光芒,一处是她吃饭时放着那个出丑的电视节目,而她面无表情地去训练,情绪把握很准确。

对我来说,让我心中一动的是表妹节目上没有看到的右侧的眼泪,呼应了她在家中对着镜子说的那句“好痛,但是没有伤”。

我没有看过贾玲的综艺,第一部《你好,李焕英》的时候,感觉她还是一个小品演员,但这部作品,她的表演让乐莹的角色真实可信,我认为至少是一个重要影节提名的级别。

是否过度营销?《热辣滚烫》翻拍得到底怎么样-风君娱乐新闻

@张武丑:怎么评价《热辣滚烫》的营销?

孟渐新:我估计这个问题是想聊聊“贾玲减肥”这个点么?我是年初二机缘巧合看了这部电影的——本来看了《红毯先生》但因为其中有葬礼的部分我觉得大过年的不喜庆,所以想着看一下《热辣滚烫》冲一冲喜。看完之后,实话是我被瘦身后的贾玲震撼了。

这两年可能因为新陈代谢慢了,看着体重一点点往上爬,想着这是人生必经之路,本来心安理得。但是当看到实际年龄已经40岁出头的贾玲为了拍电影练出一身腱子肉,我觉得哪怕不是营销,仅仅是作为观众都会忍不住想知道“她怎么做到的”等自发讨论的内容。

如果从电影角度来看,这部电影中最为震撼的也的确是一名演员为了角色做出的真改变。这种营销其实在好莱坞算是基操了(可能能为了角色牺牲的人并不多)。举两个例子:《至暗时刻》里年近60岁的Gary Oldman,他为了达到丘吉尔的体重而增重70磅。又比如《达拉斯买家俱乐部》中马修·麦康纳为了扮演一名艾滋病患者,减重了40磅。此外如:克里斯蒂安·贝尔、马特·达蒙、迈克尔·法斯宾德、汤姆·汉克斯等著名男影星都有为出演角色减重40-60磅的记录。这些角色的营销基本都是“敬业”,所以我觉得一名演员能有这样的毅力,不论为了自己还是为了观众,都挺了不起的。其实这和大家等待李子柒等网红up主的感觉很像:很用心地完成一件事,同时用影像记录下来,可能未来很多年之后,这部电影也会成为中国影坛的一个传说吧。

当然,物极必反,如果影片宣发只是围绕这一个点,企图一招鲜吃遍天,那么的确会引起一些受众的接受疲劳。但我始终认为对于电影的评论应该围绕电影而不是营销,因此刚才这些是我对于营销的感受,而并不想去评价营销本身的好坏,因为我是影评人嘛,不是这个营销项目的总监呀。

是否过度营销?《热辣滚烫》翻拍得到底怎么样-风君娱乐新闻

@默博博:《热辣滚烫》跟日本版相比,改动主要在什么方面?

孟渐新:《热辣滚烫》在结尾处感谢了2014的日本影片《百元之恋》,但如果我们再好奇一些就会发现,《百元之恋》似乎与2004年的《百元美元宝贝》有着一些关联(该片来自同名纪实作品)。这三部异曲同工的故事都塑造了一个32岁左右,单身,家庭冷漠的女拳击手形象。

有趣的是,她们的反应非常具有各自文化的特色:美国的女拳手在最后惨烈的失败后,选择死亡。日本的女拳手在拳台上失败后,被抛弃她的前男友带走,重修旧好。中国的女拳手在拳台上受挫后,坦然面对一切,拒绝了前男友的邀约,跑向未来。

而如果我们仔细看了电影会发现,与其说日本作品《百元之恋》,不如说《热辣滚烫》更致意了《洛奇》(第一部)。1976年,由史泰龙导演的著名励志电影《洛奇》横空出世,电影改编自真实事件:1975年,业余拳击手查克 · 威普纳在跟世界拳王阿里的比赛中坚持打了15回合,其惊人意志轰动拳坛。

看了两遍《热辣滚烫》,我特别喜欢影片结尾的改编,不同于《百元之恋》女主打完了全场,但是哭着对前男友说失败。乐莹疲惫但自信地回答:已经赢了呀——这种虽败犹荣来自于《百元之恋》。32岁的乐莹第一次上场如果能战胜强敌才是玄幻片,而《百万美元宝贝》中32岁的女主第一次失败后突然开挂的设定,实则有些不可思议。

而如果把时间线拉到《洛奇》和《洛奇》背后的故事时,我们就会发现,新手打满全场的震撼真实发生过,“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在这个襄江女拳手身上重合了,改得非常有感染力——而这种修改主创也没有偷偷摸摸,而是用了《洛奇》训练蒙太奇的音乐提示影迷,让人心潮澎湃——这种调性上的改动是与日版最大的差异。

如何评价2024春节档

@云走过的音乐:《热辣滚烫》《第二十条》《飞驰人生2》的评分都有8分左右,您认为这三部值得这么高的分吗,会不会有什么水分?

孟渐新:假期尾声再看,发现随着评分的观众增多,您说到的三部已经都不满8分了。

关于对作品的评价,我想向您介绍一位我认为与我国“三立”观念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法国文艺理论家丹纳的观点。

他在《艺术哲学》(本书有傅雷等中文译作)中提到对于艺术作品的评价。丹纳相信,“后世所下的最后判断,可以用判断的过程证明判断的可靠。”这些共识或“真理”并不是凭空出现,而是经过一代一代的不断修正补充形成。

首先是和艺术家同时代的人评价,这个意见已经很有分量,因为这个时代的群众有着不同的学识和品位,经过冲突后的平衡和互相补充,意见则变得相当中肯。然后是下一个时代带来新的思潮,融合新的意见。如此这般,每个时代都将这些评价重新加以审查,或证实或修正。如果一个作品经得起一个个时代的审判,那么对它的判决则大抵可靠了。

作品是不是有水分,好不好,我认为大可以“让子弹飞一会儿”。就像拧毛巾一样,即便有水分,也会在一遍遍拧毛巾的过程中去掉水分。

是否过度营销?《热辣滚烫》翻拍得到底怎么样-风君娱乐新闻

@澎湃网友Jv6V3y:您最推荐哪部?

孟渐新:一方面我没都看完,另一方面在我看过的几部里面我想推荐的也不止一部。我想推荐的是《第二十条》和《热辣滚烫》这两部(我还打算有时间看一下《熊出没》)。这两部很有趣,像是我们传统文化中说的“阴阳”:女导演贾玲用内求和自我提升,给不平者寻找心灵出路。男导演张艺谋用诉诸外界的方式,让不平者推动社会发展。世人以为坟墓是一个东西,实则凡人葬坟,达者入墓——坟,愤,不平也。

体育精神强调永不服输的劲头,因为除体育外,这种劲头往往因为各种外力而会屈服(如今体育也会被很多有的没的影响)。而当普通善良的小人物遇到生活的不平,“很痛,但没有伤”(连立案门槛都够不上,《第二十条》里那个见义勇为的公交车司机如果不出手,那么那个公交车上被骚扰的女孩也是如此),这些不平只能用挥出的拳头,或者是更消极的不和解来表达,所以承受击打的姿态是生活,不服的心念也是生活。

这两部影片,会让我想到我们文化里,有许多这些看似无意义但执着的心念:誓要填海的精卫,誓要移山的愚公。因此,在这两部电影里嵌着那句有声无声的“老子不服”,非常打动我。

@铲铲在这里:怎么评价《我们一起摇太阳》呢?

孟渐新:看到本片换档期了,我估计3月底会去看一下。

影片没有看过,评论不了内容,但是关于档期,不得不说,选择在传统佳节春节,人们期待美好开始的时候,虽然能猜到励志的点,类似“哪怕是最后一天也要微笑面对”或者“活着一天也要好好活”之类吧。对于春节传统还是太挑战了。我本来也打算过了初五再看一些这种内容的,没想到影片提前先官宣换档期了。

倒是《热辣滚烫》里响起的《送你一朵小红花》让我想到了之前韩导的同名影片,我想在初春的影院看到他的新作应该会很是很好的观影体验吧。

是否过度营销?《热辣滚烫》翻拍得到底怎么样-风君娱乐新闻

@澎湃网友iegcd:我不太喜欢开心麻花的电影,觉得有点俗,但是每年春节档都有。

孟渐新:我理解呢,不过不同家的影片就像不同的菜品。我们的饮食会众口难调,作为精神粮食的观影也八九不离十吧。

记得小时候路过一些生意冷清的小店,总会说,这家店谁会去买啊?然后爸爸就会说,只要这家店开着,就赚钱,因为不赚钱不等你说就会自动关门了。电影也一样,作为投入巨大的精神产品,如果不能有合适的回报,那么后续要有新作品的难度会很高。所以每年新年会有新作出现,说明市场上有稳定的受众吧。

不爱吃的菜可以不吃,不喜欢看的作品可以忠实于自己的内心,好在市场足够大,总能找到我们喜欢的那一份。

另外,我有个小建议,哪怕很不喜欢,也建议是看过之后,得出自己的感受。因为观影是我们可以自由选择成本又很有限的乐趣,如果道听途说可能会错失某些,但如果自己确实看过且不喜欢,那么看了一半中途离场也是可以的。我记得有些影院已经可以中途全价退票了——关于这一点,记得查一下各地的影院规则。

@FREA:什么样的电影容易在贺岁档成功?

孟渐新:这个问题我只能凭感觉回答啦,因为可真是个玄学啊,想到近年屡获票房佳绩的作品,有些作品始终让人觉得好神奇啊!

我属于春节必看电影的,就用我自己选片子的经验把这个话题转化为“春节档什么样的影片吸引普通观众”吧。

一方面,大过年的,我必然选择比较喜庆吉利的。毕竟如果上手就知道血雨腥风,尸横遍野,那我大概会过了年初五,最好是过了正月十五再看才好呢。唯一的例外是看爱国主义电影,比如去年的《无名》或者前两年的《狙击手》,因为一想到如果没有他们,我们怎么会有这样和平幸福的新年,就觉得哪怕是过年,如果有这样的电影我也会去看一下的,当缅怀先烈。

另一方面,我会选择感兴趣的主创团队,但是如果恶俗喜剧我也会中途离场,比如前两年有一部作品开局喜人,但是被广大女观众吐槽笑点恶俗导致后继乏力。

我始终很喜欢《人间词话》里王国维的一段话。“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无为久贫贱,轗轲长苦辛。”可谓淫鄙之尤。然无视为淫词、鄙词者,以其真也。五代、北宋之大词人亦然。非无淫词,读之者但觉其亲切动人。非无鄙词,但觉其精力弥满。可知淫词与鄙词之病,非淫与鄙之病,而游词之病也。“岂不尔思,室是远而。”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恶其游也。

艺术作品的段位高低在于艺术家是否呈现“真”的水平,《你好,李焕英》可谓“全是真情”,因此虽然剧本略小品化,初掌导筒的贾导的视觉语言还略显生涩,但傲人的票房就是观众被作品中的真情打动的实录。

有趣的是,追求“真”不仅是我认为“比较容易吸引我”的要素,英国导演诺兰拍最近两部影片也疯狂追求“真实感”,可以看出,在虚拟、虚幻、虚妄愈加繁荣的当代,“真”的魅力旷日持久吧(也许大概率会成功,但也会有导演说自己一片真心,奈何明月照了沟渠,这只能归给玄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