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图 | 《我不是酒神》剧照
问:
冯叔,我是一个长期在城市读书、生活的年轻人,过年回到村里,总是被逼着喝酒。一些长辈还总是有意无意地「点」我,说什么「酒是情感的媒介,喝酒喝的是感情」,「现在的年轻人啊,一点诚意都没有」,「会喝酒才能成事」。我感到很尴尬,也有一些不适。您年轻的时候,有没有被人逼着喝酒的经历?您怎么看「会喝酒才能成事」这个说法?
冯叔:
我一开始是不喝酒的。因为我父亲不抽烟不喝酒,只是读书,所以我从小就被「传染」了读书,但没有「传染」喝酒,当然也不抽烟。但是在做生意之后,几乎隔几天就会和酒打一次交道。
可以这么说,在生意场上,酒的确是一个特别的媒介。
我记得将近三十年前,当时我们刚开始创业没多久,有一天,我接到了功权的电话。功权在电话里跟我说,「我已经喝大了。」
当时功权正在和一位汪总谈贷款的事。他告诉我,「汪总跟我说,咱们想多贷,我就得多喝。现在是一杯一百万。我已经喝了将近十杯了,快扛不住了。你说还要不要再增加?」
我说,「如果他说话算话,你就尽力而为。」
功权说,「那我就喝倒。」
功权果然喝倒了。汪总也非常守约,在我们原来想贷的金额基础上,又按照功权喝酒的杯数,加了一千多万。
因为这件事,我才相信,有时候喝酒真的是为了办事,而且还真能办成事。
之后我见到了这位汪总,才知道他和功权一样,也是东北人。我就想,喝酒能办事,或许在东北人之间真的可以。
遗憾的是,汪总太爱喝酒,伤了身体,后来,他在差一点到60岁时就故去了。
虽然这件事过去了很多年,但这个事给我留下了特别深的印象。如果说人与人交往时有很多媒介,我相信酒一定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
但是不是做事就一定得喝酒呢?有很多人都认为,「不喝酒就做不成事儿」。这个看法我不赞成。因为我还有一些很好的朋友,事业做得很成功,但他们不喝酒。
其中一位是王石。大概是十八九年前,我们曾沿着「玄奘之路」,在戈壁行走。在那之前,他还喝一点啤酒什么的,在行走的过程中,到了喀什,正好赶上斋月,他说,「我也体验一下,我就不喝酒了。」
当时大家以为他就随口这么一说,没想到王石还认真,从那以后真的就不喝酒了。到现在将近二十年过去,滴酒不沾。
有时候,在饭局上,大家都反复劝,他就拿起酒杯举一下,但他不喝。他不喝酒,但也没耽误任何事情。这也可以看出王石的自律,说不喝,就真不喝,而且一滴都不喝。
有时候我觉得这也不是啥原则问题,有人劝,就少喝点。他说,「如果有人劝,我就少喝一点,别人就会认为我装,最后我还得多喝,所以干脆就一点都不喝。」
刘永好也是不喝酒的。我认识刘永好有三十年了,常见面常吃饭,但真是没见过他喝酒。不喝酒,不影响他把企业做得这么好。
所以我觉得,做生意和喝酒这件事,关系不大。你喝也行,不喝也行,这不是个绝对的事情。不是说只要去创业、做生意就一定要学喝酒。
不存在不喝酒就做不成生意,不喝酒就做不成事情。相反,我认为人的交往,最主要不是靠喝酒,还是要靠事情本身,靠你的价值观,你的诚意。如果谈生意,关键在于是不是互利,你的产品、你的服务水平是不是别人需要的,这些东西是根本。至于喝酒,只是调剂说话时的气氛。
如果你能够运用别的方法来办成事,差点酒也不耽误事,当然没必要硬喝。
我也不觉得人必须学喝酒。喝酒与否,是根据你的心情、性格和交往的具体环境,以舒服为原则的。你喝酒舒服,那你就喝,不喝舒服,那你就不喝。
而且,喝酒时谈的事情,多数时候也未必都有那么大的效果,只是喝酒的人感觉会有效果。
有时候,会有人炫耀「我跟谁昨天喝了一顿大酒」,表明关系很好。但事情能不能都成呢?其实还是要看事情本身,而不是喝酒。实际上,酒场上说的很多事情,最后也不一定算,尤其是喝大了以后说的,八成都是说了不算的。
如果把酒当成社交的媒介,我认为还要有真诚。非常真诚的交往,喝点小酒,调剂调剂说话的气氛,这是可以的。事办不成时,企图用喝酒,甚至是灌酒的方式把事办成,这种动机就有问题,而且多数时候也办不成,甚至会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