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丘2》(2024)剧照。
《沙丘》原著出版于1965年,因其宏大的世界观建构、复杂的人物塑造以及贯穿全书的哲学意味,一度在科幻界引发解读的浪潮。由知名导演丹尼斯·维伦纽瓦执导的影片《沙丘》系列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科幻制作。在该故事经影视化搬上银幕之前,原著作者之子布莱恩·赫伯特曾联手科幻作家凯文·J.安德森改编出版了小说的漫画版,以图像的形式直观呈现了“沙丘”世界。
3月9日,由万达电影及旗下线上衍生品平台“好集了”、中信出版、科幻世界联合共创的“科幻史诗、传奇再临:《沙丘2》IMAX四城特别观影暨阅读导赏活动”,在北京、上海、深圳和成都四城同步举办。影片放映结束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王小伟、《科幻世界》杂志副总编辑姚海军、知名科幻作家任青、《看电影》杂志主编阿郎、影评人电子骑士严蓬、“极客电影”创始人李东东等,从电影技术、图书内容、科幻文学与影视创作互构等角度,解读并探讨了科幻创作的当下与未来。
活动现场,从左到右依次为李东东、王小伟、电子骑士严蓬。(出版社供图)
谈及影片和漫画在内容上的差异,王小伟称漫画与电影内容几乎重合,更像是后者的分镜头。在具体呈现上,漫画中的部分细节则在电影中被一定程度淡化处理。王小伟回忆说,影片中关于弗雷曼人的“蓄水池”让他印象深刻。“对弗雷曼人而言,每一罐水就是一个人的生命,当你看到汪洋大海的时候,其实是一条生命的长河。”这部分在漫画中则是借由保罗母亲之口讲述出来,保罗母亲说在她出生的地方,水从天空中落下来,大地上遍布宽阔的河流,河水不停地流淌。
在王小伟看来,这些细节正是体现原著中哲思的部分,它无形中影响了我们看待周遭世界的方式。“其实,我们就是从水里来的,我们的身体里80%都是水,但我们从来没有像看待生命那样看待过水。”王小伟称,书中的这个画面曾带给他“说不出的感动”。
《沙丘》原著漫画第一部与第二部,弗兰克·赫伯特原著;布莱恩·赫伯特凯文·J.安德森改编;劳尔·艾伦帕特里夏·马丁绘,中信出版集团,2022年11月。
在影片改编方面,实际上维伦纽瓦并非第一个尝试改编《沙丘》系列的导演。1984年大卫·林奇版《沙丘》也曾引发关注。但在电子骑士严蓬看来,1984年版对原著的呈现是有偏差的。“大卫·林奇版《沙丘》是部爽片,全片在讲男主如何一路开挂、打败敌人、最终迎娶国王女儿。但这是原著并不想走的路子,赫伯特的《沙丘》整体上是反英雄主义的。”
不少观众会将《沙丘》看作“王子复仇记”式的故事。对此,电子骑士严蓬认为,第一部的核心主题与《哈姆雷特》相似,而第二部的主题则更接近莎士比亚戏剧中的麦克白,更关注权力如何逐步腐蚀保罗,以及保罗的内心斗争。在他看来,第三部的主题很可能更像是充满悲剧意味的“俄狄浦斯王”。
《沙丘》的影视化改编也被视为科幻领域的范本。谈及这之中有怎样的经验可供后来者借鉴时,阿郎笑称:“《沙丘》的改编可能对以后所有的文学化改编电影都没有任何借鉴意义。”阿郎认为《沙丘》的这次改编是一个特殊的个例,带有很强的导演风格。维伦纽瓦跨越了电影技术的科学表达,回到了电影艺术的本体,从而找到了回过头来驾驭电影技术的方法。“随着技术不断发展,技术会极大地僭越电影语言。在进入21世纪后,全世界的电影语言几乎没有任何进步,只不过有一部分电影人把电影技术的进步替换为了电影语言的进步。”
活动现场,从左到右依次为李东东、阿郎与任青。(出版社供图)
作为科幻作者,任青坦言科幻创作看起来简单,其实是一个“找平衡”的技术活。创作者需要不停在科学、文学和叙事之间寻找平衡。从这个角度而言,任青认为这版《沙丘》的出彩之处在于它擅长通过影像化叙事展现复杂难懂的科幻设定,并和当代人的恐惧发生关联。“当代人的恐惧,是生成式人工智能未来是否会取代人类。这种恐惧的核心是对人异化的恐惧,我们生活的环境会不会异化?我们本身会不会异化?”任青提到影片中哈克南男爵从餐桌上缓缓升起的镜头,这些处理都是为了让今天的读者产生更多共鸣。
任青认为,今天的科幻小说作者、故事作者应该拥有一种编剧思维,而编剧则要有创作故事的思维,这样才能把科幻IP、题材创作和影视化的多重需求更好结合起来。“未来在科幻创作领域,培养出更多的两栖人才编剧是非常必要的。”
采写/申璐
编辑/罗东
校对/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