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雨霖导演的第一部电影《一句顶一万句》何以赢得这么高的评价
刘雨霖毕业于纽约大学导演系。这部电影是她的处女作,她为了成为一名出色的导演,和冯小刚、李安导演学习,她对这部小说的创作也十分了解。这才促成了一部优秀影片的诞生。她在做客深度人物访谈节目《星月对话》时就谈到了这部电影的创作。
雨霖:对,其实当时我能有机会到《1942》,冯导演给我这个机会,团队给我这个机会到《1942》,我特别欣慰,我到了以后,大家都愿意教我,教的过程当中,身边除了冯导演都是老师,教的过程中,也变成了朋友,从我后来《1942》工作完了以后,我拍《门神》,再到后来拍《一句顶一万句》,然后都是当时积累的这些朋友,大家回来愿意帮我,一起做这个事情,可能比这个更重要,他们看重的也不是,可能也并不是刘雨霖本身,他可能更看重的还是好故事和好剧本,他们愿意来做这个事情,大家一起。
江月:当初你决定拍这个《一句顶一万句》的时候,其实我觉得你胆儿蛮大的,因为看这个小说,一百多人,其实挺无从下手的,是吧?
雨霖:是。那我为什么选择《一句顶一万句》,是因为这本小说在2009年的时候就出版了,但是其实在刘老师创作的时候,我就跟他一起花了两个月的时间开着车去四个省市就去采风,我们走过了,山西,山东,包括河南,河北这些地方,其实当时我就知道他在创作这么一个作品,但是我具体不知道里面是什么样的人物,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我真正看到这部作品的时候是2009年出版了以后,我读了这本书很多遍,当读这个作品很多遍,你就对里面产生情感了,我就一直有愿望,我想把它拍成电影,
如何评价电影《一句顶一万句》
今天阅读的书籍是刘震云的小说《一句顶一万句》。这本书分为上部《出延津记》和下部《回延津记》。
两部的主线都是围绕着寻找“说的着话的人”而展开,上部吴摩西为了寻找,走出延津;下部《回延津记》里面,吴摩西的外孙牛爱国又为寻找回到延津。前后近百年的时间,改变的是岁月和人物,不变的是那没有尽头的寻找。
他俩名义上是寻找那个背叛了自己的老婆,实际上真正去寻找的是那个能说得上话的人,他们的老婆都和他们说不上话,反而是没有血缘关系的养女和萍水相逢的女人给了他们慰藉。
吴摩西的老婆从来不肯给他好脸色,即使是正月十五他想要休息两天,对方都要跟他大吵一架,像奴隶主一样让他去赚钱。而对隔壁的老高却言听计从,还跟人家跑了,即使是怀孕了流落到去帮别人端洗脚水,仍然愿意和老高有说有笑。
牛爱国在明知道老婆出轨的情况下,极力去没话找话说,去苦练厨艺。可人家还是不顾一切的跟别人的男人跑了。即使第一个男人临阵逃脱还是义无反顾的和第二个男人跑了。
说得上话的人可谓可遇不可求,即便是家人、夫妻、朋友也并不一定就能说得上话。父母对不同的孩子可能各有偏爱,有的孩子无论怎么样,父母都会喜欢,而有的孩子再怎么听话还是不收待见。在很多人的婚姻里,婚姻只是权衡利弊后的结果,找个人搭伙过日子罢了,需要找个人说话,需要找个人传宗接代。朋友成为朋友也有很多的原因,有的可能是因为有共同的回忆,有的是因为他找不到别的朋友,有的可能是从最开始就是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
小说里面也在阐明一个道理,贴上了“家人”“夫妻”“朋友”的标签并不代表关系好,关系好并不一定说得上话,现在说得上话并不代表以后还能说得上话。所以在故事里女人会放弃优渥的生活与人私奔,吴摩西会为了一个毫无血缘关系的养女走出延津,牛爱国会为了那个说得上话的女人远走他乡大海捞针。
这种努力都是为了摆脱孤独,与说不上话的人在一起会孤独,与说得上话的人在一起可以暂时远离孤独,但这并不是终极答案,说得上话的人终有一天会离开,人总有一天还是要面对自己,于是在故事的最后,作者反复提到了一句话:”过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从前。”人只有学会与自己独处才能真正意义上摆脱孤单的恐惧,才不会去苦苦追寻那个说得上话的人。
一句顶一万句的话算不算金句
昨天晩上,在悟空问答里,看到有人回答说,一句顶一万句是它看到最恶心的一句话。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今天,又有网友提出此问题,真是不吐不快!
毛主席的话句句是真理,一句顶一万句,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林彪吹捧毛主席提出来的。任何时候毛主席都没有说过他的话一句顶一万句!
林彪说毛主席的话,一句顶一万句,不无吹捧之意,但是,也不是毫无道理!
毛主席一句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百万雄师渡过长江,把蒋介石集团一股作气赶到台湾孤岛!
毛主席一句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有多少共产党的领导干部,为了祖国的强大,人民的幸福贡献了毕生的精力和智慧!
毛主席一句人民公社好,全国的农民,农业走上集体化的道路!
毛主席一句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伟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抗美援朝,对印自卫反击战,珍宝岛对苏反击战,各个战场上没有为中华民族,中国人民争光吗?!
我也问了那个说它听说过最恶心的一句话是一句顶一万句的人,我说,你的一万句顶一句吗?
试问,有谁一万句顶毛主席的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