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有件事在网上炸开了锅。
燕郊突发爆炸后,3名央视记者奔赴第一现场做报道。
但没想到,直播过程中,居然被10余人强行架走,中止拍摄。
还遭训斥「给救援工作添乱」。
这让很多人惊诧,正常报道的记者为何会被这样对待?
虽然后续通告解释是为人身安全考虑。
但人们依然无法接受,毕竟还有那么多在枪林弹雨中工作的战地记者。
很多同行表示,这种情况对女记者来说太常见了。
这又引发人们对记者这一行业的关注和讨论。
社媒崛起的时代,还需要报道记者吗?传统调查记者的处境又是怎样的呢?
巧的是,岛国一部新剧,正回应了这些问题。
创作者采访了80名日本电视台记者后,改编了她们的真实经历。
以相当新颖的形式,揭示了不同时期报道记者的真实处境、心境。
豆瓣8分+, 评论区 很多人都大赞「真实」。
首条好评,就出自一位深受触动的记者。
到底讲了怎样的故事?
看过后,或许会对这一行有全新的认知——
《电视报道记者~连接新闻的女人们~》テレビ報道記者 ~ニュースをつないだ女たち~
这部剧阵容相当豪华。
导演狩山俊辅,去年刚推出高分剧《重启人生》。
主演是一众实力派女演员,共同塑造了真实的女记者群像。
木村佳乃,代表作《我的恐怖妻子》。
仲间由纪惠,因《午夜凶铃3》爆火的「最美贞子」。
江口德子,神似安藤樱的黄金配角,在《半泽直树》《重启人生》等神剧中都给人深刻印象。
最年轻的芳根京子,也是一出道就拿下日剧学院赏最佳女主角,被日媒称是新垣结衣的「劲敌」。
不得不说,大多数人对女记者的认知相当单一、贫乏。
最大印象估计是「年轻貌美」。
现实中,最近一次引发广泛关注的,是因长相甜美出圈的王冰冰。
热播剧中的女记者,也无一不是青春靓丽。
《以爱为营》中的杂志社女记者,主打一个「美女」人设。
《扫黑风暴》中江疏影饰演的卧底夜总会的记者黄尧。
《狂飙》中李一桐扮演的相似的卧底记者孟钰。
比起职业本身,她们身上最强的标签都是年轻的漂亮女孩。
这部剧中,女记者的形象则完全不同。
她们就是职场打工人。
不只有惹眼的年轻女孩,也有平凡的成熟女性。
比如,负责培训新人的资深记者真野(江口德子 饰),就是一名已为人母的中年妇女。
她们未必个个貌美。
也不总是一副光鲜亮丽,精明强干的模样。
像新人记者小令(芳根京子 饰),经常好几天不洗头,并不会为了工作特意打扮。
一如燕郊爆炸时候央视女记者的处境。
她们有时也「卑微」无比,到哪都不受待见。
奔赴一线报道,却被驱赶,被认为是在添乱。
事关人命的重大事件,也总以人身安全为由,被认为「不适合女人干」。
采访受害者家属,被指责「吃人血馒头」。
这种认知偏差,也是因为很多人对女记者的了解,只限于 屏幕前的短短几分钟。
这部剧则把重点放在镜头背后。
先从新闻行业的内部运作,提供整体认知,扫除知识盲区。
比如,很多人可能好奇,一些突发案件发生后,记者是如何第一时间知道的呢?
其实,涉及公共安全问题时,警局宣传部会主动联系记者,定期召开记者会。
这一点在我国也是一样。
但仅凭这一渠道还不够,出色的记者往往有极强的 独立取材能力。
除了采访、报道, 她们还需自己收集线索,整理资料,有极强的沟通能力、写作能力和对社会问题的敏感度。
年轻一代必不可少的还有互联网信息检索能力。
比如,2022年日本发生的弃婴案,一个年轻女孩自己生下孩子后,丢进街边的储物柜里。
记者们借助社媒账号,短时间内掌握了当事人的正面照片,风俗女身份。
虽然这些也都有其他部门的配合,但记者的综合能力往往直接影响报道的质量。
除了工作,女记者们的个人生活又是怎样的?
很多国产剧中,女记者都工作自由,追求者众多,恋爱经验丰富。
但这部剧中,情况完全相反。
新闻讲求时效性,记者就需要随时待命、四处奔波,她们属于自己的时间很少。
比如,小令和男友交往多年,感情向来很好。
但工作后,因为过于繁忙,陪伴和沟通越来越少。
小令又因为迟迟无法适应工作节奏,每天深陷焦虑,负能量爆棚。
既不能提供给男友情绪价值,也不能从男友身上获得有效的安慰,最终导致这段关系无疾而终。
前辈真野能顺利恋爱、结婚,因为她的丈夫是电视台的摄影师。
两人是工作拍档,能多一些相处时间,也能互相有所体谅。
不过,无论感情状况如何,性缘关系从来不是她们生活中的主要的情感课题。
剧中几个女记者,都是被理想和热爱驱动才选择了这一行。
她们会和很多新闻事件的相关人员建立特殊的情感联系。
比如 ,弃婴案中抛弃婴儿的年轻母亲,当时被舆论指责没人性、不配当母亲。
但当小令看到前辈真野在工作和育儿之间精疲力竭时,她忍不住去想,这个母亲是否也深陷同样的困境呢?
一起女大学生遇害案中。
凶手放火烧毁现场,没留下一点痕迹,导致案件迟迟未告破。
电视台做了特别节目呼吁社会关注,真野前去采访遗属。
因为遇害女孩一直渴望成为一名记者,她的父母看到年轻的真野,都感慨万分。
真野也心情复杂,一直在想能否为他们多做点什么。
而对她们影响最大的,还是同事关系,尤其是前后辈关系。
剧中,新人小令的成长,完全得益于女性前辈的影响。
毕业刚入行后 ,她发觉记者这一行和自己想象中完全不同。
传统新闻业衰退后,更多工作都在线上进行,完全没有实感。
又碰上疫情期,她的工作只是每天更新数据,多少人感染,多少人去世……
她一度很挫败,怀疑自己是否入错了行。
但后来,她看到了真野以前在地震期间做的报道。
除了说明受灾情况,公布遇难者人数。
真野把话筒交给那些幸存者, 他们有人庆幸自己家人都安好,有人讲述亲人逝去的悲伤, 有的对断联 的朋友传话……
这期节目不再是冰冷的新闻,成了 连接无数情感的重要媒介。
这让小令意识到,作为记者,她可以主动展开数字背后的人生。
一个念头随之萌发。
她线上联系采访了一位住院护士。
当时疫情刚爆发,日本社会被恐惧感笼罩,人们关心的都是会不会感染、会不会死亡、有什么后遗症……
但护士却说,她不小心感染给了其他患者,为此感到十分自责和不安。
因为小令这期采访,很多人开始反思传染病的污名化现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时激烈的社会情绪。
这部剧其实是日本电视台的台庆剧,借这些女记者的故事,记录日本新闻业的变迁,传递新闻理想。
尤其女记者群体常常被标签化的当下, 这部剧却有意呈现了很多真实报道背后,作为社会功臣的女记者形象。
比如上面提到的惠比寿弃婴案。
得益于女性的敏感,事后小令又自己联系采访了婴儿父亲,还原了事情全貌。
让更多人看到年轻母亲的困境,才改变了舆论对婴儿母亲一边倒的斥责,掀起全社会对母职的思考。
还有,以前,日本刑事案件存在公诉时效。
许多强奸、连环杀人等恶性案件可能还没有找到凶手,却因为过了追诉期,无法再继续追究法律责任。
一名女记者主动联系受害者遗属和办案警察,引导他们对着镜头讲述他们的不甘,最后引发社会关注,推动日本在2010年修改刑事诉讼法案,取消公诉时间限制。
此外,让人惊喜的是,这部剧毫不粉饰,大胆捅破了很多社会问题。
比如,性别歧视。
今天看来,记者是一个女性居多的行业。
却不知,这是一代代女性记者坚持与世俗偏见相抗的结果。
20世纪末,女记者曾根凭多次出色报道, 成为 日本第一个负责警视厅的女性记者。
她为此完全舍弃了自己的生活,拒绝进入婚姻。
但却一直被人嚼舌根,说她「用色相换新闻」。
被劝「这个工作不适合女人干一辈子」,被质问「你是想当男人吗?」
还有,这部剧也反思了媒体业的过劳问题。
老一辈记者们习惯了无偿加班。
年轻的小令却提出不满,理想主义一定要以伤害身体为代价吗?
还责怪前辈们过度内卷,影响整个行业风气。
「这不是你自己乐意就可以的。」
让人忍不住感慨,内娱很多剧还在消费女记者的形象,这部日剧已经触及到如此之深。
燕郊爆炸女记者遇阻的热搜之后,很多人好像突然想起了女记者这一群体。
其实就像剧中呈现的一样,我们看到的很多新闻,背后都有她们的努力,只是不为人所知。
比如,记者周轶君,20年前,她在战乱频仍的加沙地带坚守两年,记录了残酷战场中的人和事,表达对战争的反思。
陈晓楠,她也是黎以战争爆发后,第一个亲临一线的记者。
还有美国911事件发生时,她冲进直播间说的第一句话是「对不起,我没有化妆。」
这句话后来甚至成了突发新闻的经典开场。
在传统新闻业式微的情况下,她们也依然怀抱新闻理想,拥抱变革。
她们尝试拍纪录片、做访谈节目。
依然不变媒体人的身份和使命。
大概,还有许许多多和她们一样的人,即使并不出名,也在身体力行书写着、诠释着「女记者」一词, 就像成名前一步一脚印的王冰冰。
近年国产女性职场剧兴起,这些原本都是可贵的素材,可惜却无人在意。
反倒是女记者的容貌、恋爱,被渲染成了荧屏上的重点。
今天,「新闻已死」好像成了谁都可以喊一喊的口号。
这对那么多仍追求新闻正义、新闻理想的人来说,是不公平的。
这部剧最大的价值,不仅在于帮我们走出偏见,走进一个真实的行业。
更在于揭示这种不公,挑动我们麻痹的神经。
明明还有那么多人,比我们亲历过更多的绝望,却仍未停止发出声音。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