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短视频平台,接二连三的短剧推广,暴富、霸总、重生、复仇……各种狗血又跌宕的虚构剧情不断充斥人的眼球。
什么是微短剧?国家广电总局2022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微短剧管理,实施创作提升计划有关工作的通知》,将微短剧内容标准定为“单集时长从几十秒到15分钟左右、有着相对明确的主题和主线、较为连续和完整的故事情节的网络微短剧”,后对微短剧的单集时长更新为20分钟以内。
这两年,微短剧如雨后春笋般野蛮生长。内容平台巨头纷纷下场抢占短剧市场,无论是短视频平台还是小程序短剧,短剧市场一直保持流量高温。关于微短剧的一切似乎都备受关注:“调查机构数据显示,70%的网络短剧用户群体是中低收入群体”“短剧爆款编剧月入可超10万”“做短剧每月进账4亿多”……
的确,微短剧作为一种新兴的影视形式,以其独特的时长短、节奏快、成本低等特征,迅速吸引了大量观众的关注,也收获了巨大的网络流量。明明一集只有几十秒到两三分钟的时长,却总是能在刷到的几秒钟迅速“钩”住人。
微短剧背后的创作者们对网络传播方式熟稔,抓住了碎片化时代人们的阅观趋势,特别是掌握了下沉市场的流量规律。无论是公交地铁上还是忙里偷闲,靠着一集集似乎能猜到结局的“土味”短剧,观看者的情绪得以释放。在短短的一两分钟,狗血的剧情迅速调动爽感,让人欲罢不能。
与传统影视作品相比,短剧可能没有长篇叙事,也没有设计好的内容结构,制作周期较短,拍摄相对粗糙,投资也相对较少。然而,靠着短时间内高密度的情节,短剧掐住了观看者的情绪“七寸”。
提到微短剧,一些喜欢短剧的网友评论很真实:“我是土狗我爱看”“短剧有毒越追越上头”……短剧的粉丝们明知“土味”和“套路”,还愿意为其买单。理解短剧,可以将其换位为短视频版的初代网文,脱离生活实际、逻辑欠缺的内容满足了其目标观众在现实生活高压下的快感体验。
比如,短剧中的主人公大多备受打压,面对危机却又无所不能。客观来看,这样的设定夸张又悬浮。当“战无不胜”的剧情掀起反转,代入其中的观众也会短暂获得“替代性满足”。
美国戏剧理论家乔治·贝克认为,“‘戏剧性’可理解为‘能产生感情反应’之意”。从这个角度去观察,短剧正是通过在人物设置上放大想象,在情节上不断制造矛盾、冲突,在剪辑上加快节奏,向观看者提供了情绪价值。于是,不少“上头”的观众为一睹结局之反转而选择充值。
微短剧虽然有着戏剧的基因,但从其复杂的载体、多元的形态以及商业模式来看,微短剧不应被定义为影视作品,其更像是一种不断迭代的互联网内容产品,或是一个形成产业链的流量商品。
《2023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显示,50.4%的短视频用户看过3分钟以内的微短剧。短剧的热度“狂飙”也衍生了上下游相关产业链,短剧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影视行业的就业问题。
微短剧已构成规模化的新影视风口,也成就了部分从业者的造富神话。比如,在横店拍摄短剧的剧组众多,由于短剧受众都是手机用户,需要竖屏拍摄,所以横店被戏称为“竖店”。
然而,行业过度逐利、逐快、逐量,导致了短剧市场逐渐产生良莠不齐的制作、同质化内容严重、价值观扭曲、审美疲劳等问题。微短剧行业不能野蛮生长,还需从无序向有序过渡。
相关部门应加强常态化监管,出台审核细则、标准,规范短剧行业向良性发展。同时,行业也需保持自律,让微短剧逐渐“精品化”,远离低俗、快餐式消费的标签。作为具有庞大流量的“电子榨菜”,短剧也应承担起社会责任,兼顾内容创作与审美价值,为用户提供良好的观看与消费体验。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