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君之唯力是视是什么特殊句式
  • 文言文特殊句式
  • 古代文言文常见的句式
  • 宾语从句,唯是,高一文言文句式
  • 语文文言文五大句式初中
  • 谁能替我归纳一下高中文言文倒装的倒装的句式特征吗有什么明显的特点最好加例子,谢谢!
  • 唯才是举的句式
  • 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句式,字翻译越详细越好
  • 急求文言文有哪四大基本句式
  • 惟利是图 唯才是举是什么句式

除君之恶唯力是视是什么特殊句式

【原句】除君之恶,唯力是视。
【译文】除掉国君所憎恶的人,就看自己有多大的力量,尽多大的力量。
【句式】宾语前置句。“唯力是视”即“视力”,“唯”“是”均为结构助词,辅助表示宾语前置。同“唯利是图”“惟命是从”“唯令是听”“唯才是举”“吞舟是漏”等。
附录:
寺人披见文公
【原文】
吕、郤畏逼,将焚公宫而弑晋侯。寺人披请见。公使让之,且辞焉,曰:“蒲城之役,君命一宿,女即至。其后余从狄君以田渭滨,女为惠公来求杀余,命女三宿,女中宿至。虽有君命何其速也?夫袪犹在,女其行乎?”对曰:“臣谓君之入也,其知之矣。若犹未也,又将及难。君命无二,古之制也。除君之恶,唯力是视。蒲人、狄人、余何有焉?”即位,其无蒲、狄乎!齐桓公置射钩,而使管仲相。君若易之,何辱命焉?行者甚众,岂唯刑臣?”公见之,以难告。晋侯潜会秦伯于王城。己丑晦,公宫火。瑕甥、郤芮不获公,乃如河上,秦伯诱而杀之。——《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译文】
吕甥、郤芮害怕受到威逼,要焚烧晋文公的宫室而杀死文公。寺人披请求进见,文公令人训斥他,并且拒绝接见,说:“蒲城的战役,君王命你第二天赶到,你马上就来了。后来我逃到狄国同狄国国君到渭河边打猎,你替惠公前来谋杀我,惠公命你三天后赶到,你过了第二天就到了。虽然有君王的命令,怎么那样快呢?在蒲城被你斩断的那只袖口还在。你就走吧!”披回答说:“小臣以为君王这次返国,大概已懂得了为君之道。如果还没有懂,恐怕您又要遇到灾难。对国君的命令没有二心,这是古代的制度。除掉国君所憎恶的人,就看自己有多大的力量,尽多大的力量。您当时是蒲人或狄人,对于我又有什么关系呢?现在您即位为君,难道就不会再发生蒲、狄那样的事件吗?从前齐桓公抛弃射钩之仇,而让管仲辅佐自己,您如果改变桓公的做法,又何必辱蒙您下驱逐的命令?这样,要逃走的人就会很多了,岂只受刑的小臣我一人?”于是文公接见了披,他把即将发生的叛乱报告了文公。晋文公暗地里和秦穆公在秦国的王城会晤商量应付的办法。三月的最后一天,晋文公的宫室果然被烧。瑕甥、郤芮没有捉到文公,于是逃跑到黄河边上,秦穆公诱他们过河把他们杀了。

文言文特殊句式

1、判断句式
1)“……者,……也“式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阿房宫赋》)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
2)“……,……也“式
曹公,豺虎也。(《赤壁之战》)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鸿门宴》)
3) “者““也“都不用式
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秦,虎狼之国,不可信。(《屈原列传》)
4) 用“皆、乃、为、即、则“表示判断。
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纪》)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5) 用“是“直接表示判断
问今是何世。(《桃花源记》)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2、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就是宾语移置在谓语之前。在文言文中,宾语前置有下列五种情况:
1)、疑问句宾语前置–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放在谓语之前。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沛公安在?(《鸿门宴》)
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2)、否定句宾语前置–在否定句中,如代词作宾语,则宾语前置。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论积贮疏》)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3)、叙述句宾语前置–叙述句宾语前置,一般用“之、是“等助词作标记。
宋何罪之有?(《公输》)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卖柑者言》)
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曹操《求贤令》)
4)、介词宾语前置–把介词宾语移到介词之前,起强调作用。(注:一般出现在疑问句中)
王曰:“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孟子·滕文公上》)
其有不合者,仰面思之,夜以继日。(《孟子·离娄下》)
3、定语后置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
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4、主谓倒装
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
快哉此风!(宋玉《风赋》)
5、介词结构后置
在古汉语中将介词结构放在谓语之后的现象,一般由“与、以、为、自、于、“等为标志。
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6、省略句
1)主语省略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淆之战》)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七月》)
2)谓语省略
一鼓作气,再(击鼓)而衰,三(击鼓)竭。(《曹刿论战》)
3)宾语省略
动词宾语的省略
例:屠惧,投(之)以骨。(《狼》)
介词宾语的省略
例:旦日,客从外来,与(其)坐谈。(《邹忌讽齐王讷谏》)
4)介词省略(以省略“于“最为常见)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鸿门宴》)
7、 被动句
1)“……于……“式。例如: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孟子》)
2)“……见……“式。例如: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3)“……见……于……“式。例如: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4)“……为……“式。例如: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5)“……为……所……“式。例如:
高祖击布时为流矢所中。(《高祖本纪》)
8、 固定句式
在文言文中,常常将某些虚词结合在一起使用,形成一种固定的表达方式,这种习惯使用的句式称之为固定句式。常见的固定句式如下:
1)“以为、以……为……“意思是“以为、认为、把……当作、用……做……“。例如: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
至丹以荆轲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2)“……之谓也、其……之谓也(乎)“意思是“说的就是……啊“。例如: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3)“孰与、……与……孰……“意思是“和……相比,谁……“例如:
我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讷谏》)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4)“如何、若何、奈何“意思是“怎么、怎么样、怎么办“例如:
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失街亭〉)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5)“奈……何、如……何、若……何“意思是“对……怎么办、对……怎么样“例如:
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与妻书》)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列子汤问》)
6)“得无……乎(耶)、无乃……乎“意思是“该不会、莫非、恐怕(只怕)……吧“
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记王忠肃公翱事》)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7)“不亦……乎“可译为“不是……吗?“例如: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察今》)
吾射不亦精乎?(《卖油翁》)
8)“何为、何……为、何以……为“可译为“用(要)……干什么?“例如:
客何为者?(《鸿门宴》)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项羽本纪》)
9)“与其……孰若……、与其……宁……“可译为“与其……不如(宁可)……“
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鸿门宴》)
与人刃我,宁自刃。(《鲁仲连传》)
10)“岂……哉(乎)、独……哉“意思是“难道……吗“例如:
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11)“尚……况……、且……况……“意思是“尚且……何况……“例如: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 句式和翻译练习答案
1 曹冲智救库吏
太祖(指曹操)马鞍在库,而为鼠所啮。①库吏惧必死,议欲面缚首罪(自首请罪),犹惧不免。冲(曹冲,曹操儿子)谓曰:“待三日中,然后自归(自首)。”冲于是以刀穿(戳破)单衣,如鼠啮者,谬(谎称)为失意(内心有不快活的事),貌有愁色。太祖问之,冲对曰:“世俗(世上一般人)以为鼠啮衣者,其主(主人)不吉(祥)。令单衣见啮,是以忧戚(悲伤)。②太祖曰:“此妄言耳(罢了),无所(不需)苦(忧愁)也。”俄而(不多时)库吏以啮鞍闻(上报),太祖笑曰:“儿衣在侧(身旁),尚(尚且)啮,况鞍县(同“悬”)柱乎?”一无所问(丝毫不加追究)。 (选自《三国志》)
①太祖马鞍在库,而为鼠所啮:太祖马鞍在仓库中,但却被老鼠咬环。“为……所”表示被动。
②今单衣见啮,是以忧戚:如今单衣被老鼠咬了,所以悲伤。“见”,表示被动。
2 多多益善
上(指刘邦)尝(曾)从容(随意)与信(韩信)言(评论)诸将(各位将领)能不(不, 同“否”。没才能),各有差(ci,不同等第)。上问曰:“如我,能将(统率)几何(多少)?”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对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越多越好)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①!”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是)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②” (选自《史记》)
①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越多越好,(那你)为什么被我逮住。这是被动句。“禽”同“擒”。
②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您不能统率(很多)士兵,但却善于统率将领,这是我韩信被您逮住的原因。
3 得绢之辱,甚于受刑
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复姓长孙,名顺德)受人馈赠送(此指贿赂)绢,事觉(发觉,暴露),上(指唐大宗)曰:“顺德果能有益国家,朕与之共有府库(国库)耳,何至贪冒(贪婪)如是乎?”犹惜其有功,不之罪,但于殿庭赐绢数十匹。①大理少卿(官名)胡演曰:“顺德枉法(违法)受财,罪不可赦,奈何(为什么)复赐之绢?”上曰:“彼(他)有人性,得绢之辱(羞辱),甚于受刑(比受刑罚还要厉害)②;如不知愧,一禽兽耳(罢了),杀之何益!” (选自《资洽通鉴》)
①犹惜其有功,不之罪,但于殿庭赐绢数十匹。:(我)仍然爱惜他(曾经)有功劳,不惩罚他,只在朝廷上赐给他几十匹绢。文言文中,遇到用“不”“未”“无”“弗”“勿”“莫”等词表示否定句时,如果宾语是代词,这宾语往往要提到动词谓语之前,这便是所谓例装句。
②彼有人性,得绢之辱,甚于受刑:(如果)他还有人性,得到绢的羞辱比受刑罚还要厉害。
4 宋濂正直
宋濂尝(曾经)与客饮,帝(指明太祖朱元璋)密使入侦视。翼日(翼同“翌”,第二天),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是)谁?①馔(zhuan,食物)何物?濂具以实对(一一将事实回答)。笑曰:“诚然(真是这样),卿不朕欺②。”间(隔了一段时间)召问群臣臧否(好坏,善恶)。谦惟(同“唯”,只)举其(那些)善者(品行好的人)对(回答);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选自《明史》)
①坐客为谁:在座的宾客是那些人?“为”作判断词“是”用。
②诚然,卿不朕欺:卿,你;朕,我。真是这样,你没欺骗我。在否定句里,代词宾语“朕”置于动词渭语“欺”之前。
5 唐太宗吞蝗
贞观(唐太宗年号)二年,京都(京城)旱,蝗虫大起。太宗入苑(古代帝王游玩和打猎的园林)视禾,见蝗虫,掇(dùo,拾取)数枚而咒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对百姓危害)。百姓有过(过失),在予一人(古代帝王自称“予一人”)。尔(你们,指蝗虫)其(若)有灵(神灵),但(只)当蚀(此指啃咬)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急)谏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希望)移灾朕躬(我身上),何疾之避①!”遂吞之。 (选自《贞观政要》)
①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正)希望将灾难转移到我的身上,为什么要逃避疾病呢?这也是一种倒装形式,为了强调宾语“何疾”,故将它提到动词谓语“避”之前,用“之”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6 三人成虎
庞葱与(跟随)太子(魏王的儿子)质(做抵押品)于(到)邯郸(赵国国都),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市场)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不信)。“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①”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距离)大梁(魏国国都)也远于市(比宫内到市场远),而议臣者(说我坏话的人)过于三人(超过三人)矣。愿王察之矣。”王曰:“寡人自为知(自有主见)。”于是辞行,而谗言(攻击庞葱的话)先至。②后(后来)太子罢质(结束抵押任务),果不得见③。 (选自《战国策》)
①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庞葱说):“二个人说集市有虎,大王您相信吗?”在这句话之前,应有“庞葱曰”三字,即省略了主语和谓语。
②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于是(庞葱)向魏王辞行,但攻击庞葱的话(已经)提前到(魏王那里了)。省略了主语和介词结构。
③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后来太子结束抵押任务,(庞葱)果然不能进见(魏王)。省略了主语“庞葱”和宾语“魏王”。
7 炳烛而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盲乐师,名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晚)矣。”师旷曰:“何不炳烛(点燃蜡烛学习)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①?”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阳光);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②?”平公曰:“善哉!”
①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哪有做臣下的跟他的国君开玩笑的呢?“安有……乎”,解释为“哪有……呢”,这是一种固定句式,表示反问。下文的“安敢……乎”,即“怎么敢……呢”。
⑦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在)烛光(下行走),与在黑暗里行走,哪一种好呢?“孰与”常用在比较性的选择问句中。
8 管仲破厚葬
齐国好厚葬(用很多财物陪葬),布帛尽于衣裘(皮衣),材木尽于棺椁(guo,棺材之外廓)。桓公患之,以告管仲曰:“布帛尽则无以为蔽,材木尽则无以为守备①,而人厚葬之不休(停止),禁之奈何②?”管仲对曰:“凡人之有为(行动)也,非名之,则利之也③。”于是乃下令曰:“棺椁过度(超过限度)者戮(辱)其尸,罪夫(那些)当(主持)丧(丧事)者。”夫(发语词)戮尸,无名;罪当丧者,无利,人何故为之(为什么还要干那种事)也。
⑦布帛尽则无以为蔽,材木尽则无以为守备:布帛用尽了,就没有什么可以用来作为遮身的,材木用尽了,就没有什么可以用来作为防守的。“无以”,指“没有用来……”,这是文言中的习惯句式。
②禁之奈何:禁止它怎么样?“奈何”或“奈……何”,是固定句式,表示询问。
③凡人之有为(行动)也,非名之,则利之也:大凡人有(什么)行动,不是为了求名声,便是为了得利。“非……则……”,即“不是……就是……”,表示选择。
9 哀溺
永(永州)之氓(百姓)咸(都)善游。一日水暴甚(突然猛涨),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横渡)湘水(即湘江)。中济(渡河到一半)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达不到平时游泳水平)。其侣(同伴)曰:“汝善游最(最善游)也,今何后为(呢)?”曰: “吾腰千钱,重,是以后(落后)。”曰:“何不去之(扔掉它)?”不应,摇其首。有顷(一会儿),益怠(更加乏力)。已济者(已经游过江的人)立岸上呼且号(号叫),曰:“汝愚之甚(极点),蔽(糊涂)之甚,身且(将)死,何以货为①?”又摇其首,遂溺死。 (选自柳宗元《柳柳州集》)
①身且死,何以货为:自己将要淹死了,(还)要钱币干什么呢?“何以……为”是一种固定句式,表示反问,解释为“要……干什么呢”。
10 工之侨为琴
工之侨得良桐(好的桐树)焉,斫(砍削)而为(做成)琴,弦(按上弦,动词)而鼓之,金声而玉应(发出钟磬般的声音。金和玉作状语),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①,使国工(全国第一流的乐师)视之,曰:“勿古。”还之。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②(跟漆工商量。诸,之于),作(画)断纹焉(在琴上);又谋诸篆工,作古款(题识)焉;匣(用匣子装着)而埋诸土。期年(一年)出之(把琴挖出土),抱以适市③。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之朝④。乐官传视,皆曰:“希世(世上少有)之珍(宝贝)也!”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⑤!岂独一琴哉⑥?莫不然矣(万事没有不象这样的)。”
(选自刘基《郁离子》)
①献之太常:工之侨将琴献给太常。这里省略主语“工之侨”,又省略介词“于”,应为“工之侨献之于太常”。下文“使国工视之’,省略主语“太常”。
②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工之侨把它带回家,跟漆工商量这件事。省略介词宾语“之”,应为“工之侨以之归”。
③期年出之,抱以适市:一年以后(工之乔)把琴挖出土,抱着琴而到集市(去卖)。适,到。这里省略宾语“之”,应为“抱之以适市”,并省略主语“工之侨”。
④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之朝:有地位的人经过那里见到这把琴,用百金购买它,把它献给朝廷。介词结构“以百金”放在动词“易”之后。“献之朝”,省略介词“于”。
⑤悲哉世也:这个社会可悲啊!主谓倒装。
⑥岂独一琴哉:难道仅仅是一把琴吗?“岂独……哉”,表示反问。
UID232979 帖子351 精华0 积分13755 阅读权限150 来自广东广州 在线时间4 小时 注册时间2002-10-17 最后登录2006-10-4 查看个人网站
查看详细资料
TOP
沈在连
历任版主
Member
个人空间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当前离线 2# 中 小 发表于 2004-8-5 22:24 只看该作者
常见的文言句式(教师用)
文言句式练习(学生用)
阅读下面短文,解释加点的词,翻译划线的句子。
1 曹冲智救库吏
太祖(指曹操)马鞍在库,而为鼠所啮。①库吏惧必死,议欲面缚首罪(自首请罪),犹惧不免。冲(曹冲,曹操儿子)谓曰:“待三日中,然后自归(自首)。”冲于是以刀穿(戳破)单衣,如鼠啮者,谬(谎称)为失意( ),貌有愁色。太祖问之,冲对曰:“世俗(世上一般人)以为鼠啮衣者,其主(主人)不吉(祥)。令单衣见啮,是以忧戚。②太祖曰:“此妄言耳(罢了),无所(不需)苦(忧愁)也。”俄而(不多时)库吏以啮鞍闻(上报),太祖笑曰:“儿衣在侧(身旁),尚( )啮,况鞍县( )柱乎?”一无所问(丝毫不加追究)。 (选自《三国志》)
①太祖马鞍在库,而为鼠所啮:
②今单衣见啮,是以忧戚:
2 多多益善
上(指刘邦)尝( )从容( )与信(韩信)言(评论)诸将(各位将领)能不( ),各有差(ci,不同等第)。上问曰:“如我,能将( )几何(多少)?”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对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①!”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②” (选自《史记》)
③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
④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3 得绢之辱,甚于受刑
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复姓长孙,名顺德)受人馈赠送(此指贿赂)绢,事觉( ),上(指唐大宗)曰:“顺德果能有益国家,朕与之共有府库(国库)耳,何至贪冒(贪婪)如是乎?”犹惜其有功,不之罪,但于殿庭赐绢数十匹。①大理少卿(官名)胡演曰:“顺德枉法( )受财,罪不可赦,奈何(为什么)复赐之绢?”上曰:“彼有人性,得绢之辱,甚于受刑②;如不知愧,一禽兽耳( ),杀之何益!” (选自《资洽通鉴》)
①犹惜其有功,不之罪,但于殿庭赐绢数十匹:
②彼有人性,得绢之辱,甚于受刑:
4 宋濂正直
宋濂尝( )与客饮,帝(指明太祖朱元璋)密使入侦视。翼日( ),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①馔(zhuan,食物)何物?濂具以实对(一一将事实回答)。笑曰:“诚然,卿不朕欺②。”间(隔了一段时间)召问群臣臧否( )。谦惟(同“唯”,只)举其(那些)善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选自《明史》)
①坐客为谁:
②诚然,卿不朕欺:
5 唐太宗吞蝗
贞观(唐太宗年号)二年,京都(京城)旱,蝗虫大起。太宗入苑(古代帝王游玩和打猎的园林)视禾,见蝗虫,掇(dùo,拾取)数枚而咒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对百姓危害)。百姓有过( ),在予一人(古代帝王自称“予一人”)。尔( )其( )有灵(神灵),但( )当蚀(此指啃咬)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急)谏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①!”遂吞之。(选自《贞观政要》)
①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
6 三人成虎
庞葱与(跟随)太子(魏王的儿子)质(做抵押品)于邯郸(赵国国都),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市场)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 )。“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①”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 )大梁(魏国国都)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王曰:“寡人自为知(自有主见)。”于是辞行,而谗言(攻击庞葱的话)先至。②后(后来)太子罢质(结束抵押任务),果不得见③。 (选自《战国策》)
①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②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
②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7 炳烛而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盲乐师,名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 )矣。”师旷曰:“何不炳烛(点燃蜡烛学习)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①?”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②?”平公曰:“善哉!”
①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②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8 管仲破厚葬
齐国好厚葬(用很多财物陪葬),布帛尽于衣裘(皮衣),材木尽于棺椁(guo,棺材之外廓)。桓公患之,以告管仲曰:“布帛尽则无以为蔽,材木尽则无以为守备①,而人厚葬之不休(停止),禁之奈何②?”管仲对曰:“凡人之有为(行动)也,非名之,则利之也③。”于是乃下令曰:“棺椁过度(超过限度)者戮(辱)其尸,罪夫当( )丧(丧事)者。”夫(发语词)戮尸,无名;罪当丧者,无利,人何故为之也。
①布帛尽则无以为蔽,材木尽则无以为守备:
②禁之奈何:
②凡人之有为(行动)也,非名之,则利之也:
9 哀溺
永(永州)之氓(百姓)咸( )善游。一日水暴甚(突然猛涨),有五六氓乘小船,绝( )湘水(即湘江)。中济(渡河到一半)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达不到平时游泳水平)。其侣曰:“汝善游最(最善游)也,今何后为(呢)?”曰: “吾腰千钱,重,是以后(落后)。”曰:“何不去之(扔掉它)?”不应,摇其首。有顷( ),益怠(更加乏力)。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极点),蔽(糊涂)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①?”又摇其首,遂溺死。 (选自柳宗元《柳柳州集》)
①身且死,何以货为:
10 工之侨为琴
工之侨得良桐(好的桐树)焉,斫(砍削)而为( )琴,弦( )而鼓之,金声而玉应(发出钟磬般的声音。金和玉作状语),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①,使国工(全国第一流的乐师)视之,曰:“勿古。”还之。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②(跟漆工商量。诸,之于),作( )断纹焉( );又谋诸篆工,作古款(题识)焉;匣( )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③。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之朝④。乐官传视,皆曰:“希世(世上少有)之珍(宝贝)也!”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⑤!岂独一琴哉⑥?莫不然矣(万事没有不象这样的)。”
(选自刘基《郁离子》)
①献之太常:
②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
③期年出之,抱以适市:
④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之朝:
⑤悲哉世也:
⑥岂独一琴哉:

古代文言文常见的句式

  1、判断句式

  1)“……者,……也”式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阿房宫赋》)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

  2)“……,……也”式

  曹公,豺虎也。(《赤壁之战》)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鸿门宴》)

  3)“者““也“都不用式

  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秦,虎狼之国,不可信。(《屈原列传》)

  4)用“皆、乃、为、即、则”表示判断。

  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纪》)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5)用“是”直接表示判断

  问今是何世。(《桃花源记》)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2、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就是宾语移置在谓语之前。在文言文中,宾语前置有下列五种情况:

  1)、疑问句宾语前置–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放在谓语之前。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沛公安在?(《鸿门宴》)

  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2)、否定句宾语前置–在否定句中,如代词作宾语,则宾语前置。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论积贮疏》)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3)、叙述句宾语前置–叙述句宾语前置,一般用“之、是”等助词作标记。

  宋何罪之有?(《公输》)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卖柑者言》)

  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曹操《求贤令》)

  4)、介词宾语前置–把介词宾语移到介词之前,起强调作用。(注:一般出现在疑问句中)

  王曰:“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孟子·滕文公上》)

  其有不合者,仰面思之,夜以继日。(《孟子·离娄下》)

  3、定语后置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

  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4、主谓倒装

  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

  快哉此风!(宋玉《风赋》)

  5、介词结构后置

  在古汉语中将介词结构放在谓语之后的现象,一般由“与、以、为、自、于、”等为标志。

  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6、省略句

  1)主语省略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淆之战》)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七月》)

  2)谓语省略

  一鼓作气,再(击鼓)而衰,三(击鼓)竭。(《曹刿论战》)

  3)宾语省略

  动词宾语的.省略

  例:屠惧,投(之)以骨。(《狼》)

  介词宾语的省略

  例:旦日,客从外来,与(其)坐谈。(《邹忌讽齐王讷谏》)

  4)介词省略(以省略“于”最为常见)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鸿门宴》)

  7、被动句

  1)“……于……”式。例如: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孟子》)

  2)“……见……”式。例如: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3)“……见……于……”式。例如: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4)“……为……”式。例如: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5)“……为……所……”式。例如:

  高祖击布时为流矢所中。(《高祖本纪》)

  8、固定句式

  在文言文中,常常将某些虚词结合在一起使用,形成一种固定的表达方式,这种习惯使用的句式称之为固定句式。常见的固定句式如下:

  “(其)…之谓也/矣/乎”

  “…(有)无…以…”

  “得无…乎”

  “孰”与“…孰与…”

  “有…者”

  “与其…孰若/岂若…”

  “…有(无)所…”

宾语从句,唯是,高一文言文句式

是这个吗?
唯利是图(唯图利)、唯才是举(唯举才)、唯某人马首是瞻(唯瞻某人马首)?
这里有详细解释:
https://www.zybang.com/question/a58ea5dc88fa9615c8de8dc9b5f07590.html?ssl=1

语文文言文五大句式初中

1.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

常见文言文特殊句式例析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2)斯是陋室《陋室铭》 (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6)臣本布衣《出师表》 (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二、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语省略 (1)永州之野产异蛇,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三、被动句 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二虫尽为所吞《童趣》 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3.用“于”表示被动.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四、倒装句 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谓倒装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宾语前置 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前 何陋之有《陋室铭》 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3.定语后置 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4.介宾短语后置 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1)投以骨《狼》 (2)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3)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以上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以初中阶段文言文学习中经常会遇到.掌握这些特殊句的用法,对提高我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大有帮助. 文言文特殊句式 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用“为”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用“见”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用“于”表被动 “受制于人”(被人控制) “不能容于远近.”(不能被邻里所容)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丰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用“为”,“为.所.”表被动.如:“(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被动句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

2. 初中文言文句式整理

1、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 …也”.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 (1)“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 (2)“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例: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3)“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例:吟鞭东指即天涯 (4)“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 例:斯是陋室,惟吾德 闻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6)“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 非天质之卑 兵革非不坚利也 (7)“……,……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8)“……者,……也”.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9)“……者,……” 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0)“……,……也” 例: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夫战,勇气也 (11)“……也”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主要有: (1)省略主语 a承前省 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b 蒙后省 c对话省 例《曹刿论战》 (此)忠之属也.(《曹刿论战》)(此,代前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3)省略宾语 投(之)以骨.(《狼》) 君与(之)俱来.(《隆中对》) (4)省略介词 林尽(于)水源.(《桃花源记》) 急湍甚(于)箭.(《与朱元思书》) (5)省略量词 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 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 孔子东游,见两(个)小儿斗 二(个)男新战死 3、倒装句 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1)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例:“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3)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例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 例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例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例4:尝贻余核舟一 “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 (4)介宾结构后置 A、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 例:何有于我哉? 全句为“于我有何”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译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 “ 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 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 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 B、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 例:屠惧,投以骨. 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译为“把骨头 扔给它”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尉首” 后置,可译为“用将尉的头来祭祀”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述以文”是“以文 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 之效 “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讨贼兴 复之效”后置. 4、被动句 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1)没有标志词语,意念上的被动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被……所感动 (2)有标志词语 a “为”表被动 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b “为……所……”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为所吞”即“被……吞掉” c “于”表被动 管夷吾举于士 “举于……”即“在……被举荐”. 5、固定格式.初中文言课文中固定结构有:“不亦……乎”“有……者”“得无……乎”“如……何”“奈……何”“然则……”等. (1)“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

3. 文言文的四大句型

高中所有文言文特殊句式讲解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介词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普通宾语前置 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 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 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 词,但也前置了.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 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 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 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相当多见,有几种情况.一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 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 (苏轼《石钟山记》).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弗怠之)(宋濂《送东阳马生序9) 一是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提前.例如: 大王来何操? (操何) (司马迁《鸿门宴》) 沛公安在? (在安) (同上) 子何恃而往? (侍何) (彭端淑《为学》) 微斯人,吾谁与归? (与谁) (范仲淹《岳阳楼记》) 不然,籍何以至此? (以何) (司马迁《鸿门宴》) 一是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前边.例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韩愈《师说》) 唯利是图(图利) 主谓倒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因不常用,因此按下不表. 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 (《晏子春秋?晏子辞千金》) 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例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因不常用,因此按下不表. 定语后置 文言中,一些修饰性的定语常常置于中心词之后.例如: 遂率子孙荷担考三夫.(《列子?愚公移山》) 大阉之乱,绍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张溥《五人墓碑记]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 介词结构后置在现代汉语里,介词结构常常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古代汉语里有则往往置后作补语.例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得双石于潭上.(苏轼《石钟山记》)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司马迁《陈涉世家》) 判断句 用“者……也”表判断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胜是阳城人) “方柯者,语文小栈之站长也.”(方柯是语文小栈网站的站长)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是赵国的良将) 句末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方柯,天才也.”(方柯是天才) 用“者”表判断 “方柯者,中国之人.”(方柯,是中国人) 用“为”表判断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不能说是设法生财) 用“乃”表判断 “是乃狼也.”(这是狼) “电脑乃高科技用具.”(电脑是高科技用具)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

4. 文言文中的五种句式是哪些

文言固定结构常见的有表疑问的、表反问的、表测度的、表感汉的和表判断的等五种。

一、表疑问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奈何、若何、如何、何如、奈……何、若……何、如……何、孰与。例如:

①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 之战》)

③与不 同好,如何?(《左传·齐桓公伐楚》)

④以五十步笑百步,则如何?(《孟子·梁惠王上》)

⑤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列子·愚公移山》)

⑥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①句中的“奈何”,意思是“怎么办”,②—④句中的“若何”、“如何”、“何如”意为“怎么样”,⑤句中的“如……何”可解作“把……怎么样”,⑥句中的“孰与”是“与……比较,哪一个……”的意思。一般地说,“奈何”、“奈……何”、“若……何”,可解作“怎么办”、“把……怎么样”、“拿……怎么办”、“怎么”,而“若何”、“如何”、“何如”一般解作“怎样”、“怎么样”、“怎么”等,要视具体语境而定。

二.表反问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何……之有、何以……为、何……为、不亦……乎。例如:

⑦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⑧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论语·颜渊》)

⑨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⑩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何……之有”可译作“有什么……”,“何功之有”即“有什么用处”,是反问句。其用法特点是:何+名词+之+有。“何以……为”、“何……为”可译作“做什么”,其中“何”是疑问代词“什么”,“为”是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呢”。“何以文为”译为“要华美做什么呢”,“何辞为”译为“要告辞做什么呢”。“不亦……乎”译作“不是……吗”。“不亦乐乎”译作“不是很快乐吗”。

三.表测度的固定结构常 见的有:得无……乎(耶)、无乃……乎。例如:

1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12.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13.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之战》)

“得无……乎(耶)”、“无乃……乎”均可译为“恐怕……吧”,都表示推测、估计。“得无异乎”译为“恐怕不同吧”,“得无教我猎虫所耶”译为“恐怕是教我捉虫的地方吧”,“无乃不可乎”译为“恐怕不可以吧”,只是例11、13的末句除了表测度外,还带有委婉否定的意味。

四、表感叹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一何、何其、何如,均解释为“多么”。例如:

14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15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16痛定思痛,痛何若哉!(《〈指南录〉后序》)

五.表判断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是之谓、此之谓。例如:

17是之谓政令行。(《荀子·王霸》)

18诗云:“殷鉴不远,在夏后氏之世。”此之谓也。(《孟子·离娄》)

17句中的“是之谓”可译作“这就叫做”,18句中的“此之谓”只能译作“就是说这个”。这两句均为判断句,不过这里的“是”或“此”在古汉语中却是前置的宾语。

5. 初二上语文文言文五单元特殊句式

特殊句式:

(村人)见渔人,乃大惊 (省略主语)

问(渔人)所从来 (省略宾语)

林尽(于)水源 (省略介词)

特殊句式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倒装句,应为:苔痕绿上阶,草色青入帘)

何陋之有

(宾语前臵语,应为:有何陋)

特殊句式

中轩敞者为舱 (判断句式,‚为‛表判断)

卧右膝 (省略句式,省略主语‚佛印‛)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定语后臵句,‚相比者‛作‚两膝‛的定语后臵)

若啸呼状 (固定用法,若……状,像……的样子)

6. 急求

文言基础知识——四大句式

一、判断句

(一)标志

1、“……者……也”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者也”

如:是必射雕者也。【《李将军列传》】

3、“……也”

如:死生,昼夜事也。【《〈指南录〉后序》】

(二)无标志

名词+名词的形式,后一个名词充当谓语表示判断。

如:(臣窃以为)其人勇士……【《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为”也常用来表判断

如: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指南录〉后序》】

(四)“乃、则、即、非、皆”等词也常用来加强判断语气。

如: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吾翁即汝翁。【《汉书·项籍传》】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注意:文言文判断句在翻译时必须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词“是”来连接以体现其判断句的特点。

二、被动句

(一)标志

1、“于”(“被”)

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2、“为”、“为……所……”

如: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如:经北舰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指南录〉后序》】

3、“见”、“见……于……”、“受……于……”

如: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大方之家:大方,大道理,引申为见识广博;大方之家,指称学识渊博或专精于某种技艺的人。

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赤壁之战》】

(二)无标志

如:予羁縻不得还……【《〈指南录〉后序》】

三、倒装句

(一)宾语前置

1、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如:沛公安在?【《鸿门宴》】

2、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

如: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3、宾语提前,在宾语和谓语之间插入助词“之”或“是”

如:孔子曰:“何陋之有?”【《陋室铭》】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如:唯利是图——唯图利

唯才是举——唯举才

4、无标志

如: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过秦论》】

(二)介词结构后置

即:介词与宾语结合的短语

往往以“于……”、“以……”为标志

如: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如:裹以帷幕。【《赤壁之战》】

——以帷幕裹(之)

(三)定语后置

以“者”或“之”为标志,具体看句子意思。

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找一个能够出使(秦国)回复秦国的人,没有找到。

(四)谓语前置(也叫主谓倒装)

如:快哉此风!【《黄州快哉亭记》】

——即:此风快哉!(这阵风真畅快啊!)

四、省略句

(一)省略宾语(包括介词宾语的省略)

如: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省略介词

如:以子之道,移之(于)官理,可乎?【《种树郭橐驼传》】

注:1、省略主语(不归人省略句,但在翻译句子时要以括号形式补充出来。)

如:于是(邹忌)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2、省略谓语(较少见)

如:(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威)?【《廉颇蔺相如列传》】

——孰与:……跟……比较,哪一个更……

翻译:诸位看,廉将军跟秦王比较,哪一个更厉害?

(本文来自《百度文库》请珍惜。)

谁能替我归纳一下高中文言文倒装的倒装的句式特征吗有什么明显的特点最好加例子,谢谢!

宾语前置 :
1、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 《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苏轼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离骚》屈原 东望愁泣,若不自胜。 《柳毅传》李朝威 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 《柳毅传》李朝威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而良人未之知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庄子〉 彼且恶(何)乎待哉? 《逍遥游》〈庄子〉 沛公安在? 《鸿门宴》〈史记〉 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 《祭十二郎文》韩愈 洞庭君安在哉? 《柳毅传》李朝威 无情郎安在? 《柳毅传》李朝威
3、介词宾语提前: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 《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畋)猎也? 《庄暴见孟子》〈孟子〉 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史记〉 余是以记之。 《石钟山记》苏轼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卫风•氓》〈诗经〉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陈情表》李密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奚以知其然也? 《逍遥游》〈庄子〉
4、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 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 惟命是听 (成语) 惟利是图 (成语) 惟马首是瞻 《冯婉贞》 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韩愈 惟你是问。
5、普通宾语前置 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宾语前置总结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各种宾语前置例子: 1)、疑问句宾语前置——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放在谓语之前。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卿欲何言?(《赤壁之战》)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客何好?(《冯谖客孟尝君》) 沛公安在?(《鸿门宴》) 尔何知?(《淆之战》) 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淆之战》) 若街亭失守,吾等安归?(《失街亭》) 今方来,我欲辱之,何以也?(《晏子使楚》) 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三年》) 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论语·子路》) 2)、否定句宾语前置——在否定句中,如代词作宾语,则宾语前置。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及里城,亦然,城中皆不之觉。(《李朔雪夜入蔡州》)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张衡传》)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论积贮疏》)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居则曰:“不吾知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涉江》)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3)、叙述句宾语前置——叙述句宾语前置,一般用“之、是”等助词作标记。 宋何罪之有?(《公输》)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齐桓晋文之事》)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卖柑者言》) 唯命是听。 唯命是从。 皇天无亲,惟德是依。 不私于物,唯善是与。(《十渐十不克疏》)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僖公五年》) 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曹操《求贤令》) 鸡鸣而架,塞井夷灶,唯予马首是瞻?(《左传·襄公十四年》) 4)、介词宾语前置——把介词宾语移到介词之前,起强调作用。(注:一般出现在疑问句中) 何以言之?(《赤壁之战》) 然则何以慎?(《察传》) 王曰:“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即谋单于,何以复加?(《苏武传》)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庄暴见孟子》) 足下何以待之?(《谭嗣同》) 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孟子·滕文公上》) 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战国策·赵策》) 其有不合者,仰面思之,夜以继日。(《孟子·离娄下》) 5)、方位词宾语前置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鸿门宴》) 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坐。(《鸿门宴》) 瞬南面而立,尧帅领诸侯北面而朝之。 被人忽略的三种 宾语前置句 人们学习文言文,往往比较重视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如《鸿门宴》: “ 沛公安在? ” 又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 王问: ‘ 何以知之? ’”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要放在动词的前面(如《石钟山记》: “ 古人之不余欺也。 ” ),用 “ 之 ” 或 “ 是 ” 把宾语提到动词前(如《公输》: “ 宋何罪之有? ” 又如成语 “ 惟命是听 ” )等三种宾语前置的句式,而忽略了下面这三种 宾语前置句 。 一、有时为了突出介词所介绍的对象,便把介词的宾语提到介词的前面(不同于前面所说的疑问句中介词的疑问代词宾语前置)。这种情况,以介词 “ 以 ” 和 “ 于 ” 为常见。例如: ①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小石潭记》) ② 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五蠹》) ③ 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孟子·离娄下》) ④ 室于怒,市于色。(《左传·昭公十九年》) 例 ① 的 “ 以 ” 是 “ 用 ” 的意思,它的宾语是 “ 全石 ” ,为了突出 “ 全石 ” ,便把宾语提到 “ 以 ” 之前。例 ② 的 “ 以 ” 表示原因,它的宾主是近指代词 “ 是 ” ,为了突出 “ 是 ” ,也把宾语提到 “ 以 ” 之前。例 ③ 的 “ 夜以继日 ” 就是 “ 以夜继日 ” , “ 夜 ” 是 “ 以 ” 的宾语,为了突出 “ 夜 ” ,也把宾语提到 “ 以 ” 之前。例 ④ 的 “ 室于 ” 就是 “ 于室 ” , “ 市于 ” 就是 “ 于市 ” , “ 室 ” 和 “ 市 ” 都是宾语,为了突出 “ 室 ” 和 “ 市 ” ,便把宾语提到 “ 于 ” 之前。 二、指代性副词 “ 相 ” 作宾语,宾语前置。例如: ① 杂然相许。(《愚公移公》) ② 稍出近之, …… 然莫相知。(《黔之驴》) ③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 ④ 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孟子·滕文公上》) 例 ① 的 “ 相 ” 代 “ 愚公 ” ,例 ② 的 “ 相 ” 代 “ 它 ” (驴),例 ③ 的 “ 相 ” 代 “ 你 ” (焦仲卿),例 ④ 的 “ 相 ” 代 “ 大家 ” 。这些 “ 相 ” 都作宾语。为了强调 “ 相 ” ,便把宾语提到了动词的前面。 三、指代性副词 “ 见 ” 作宾语,宾语前置。例如: ① 冀 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 ② 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孔雀东南飞》) ③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 ④ 初,苏秦之燕,贷人百钱为资。及得富贵,以百金偿之。遍报诸所尝见德者。(《史记·苏秦列传》) 例 ① 的 “ 见 ” 代 “ 我 ” (王安石),例 ② 的 “ 见 ” 代 “ 我 ” (刘兰芝),例 ③ 的 “ 见 ” 代 “ 我 ” (李密),例 ④ 的 “ 见 ” 代 “ 自己 ” (苏秦)。这些 “ 见 ” 都作宾语。为了强调 “ 见 ” ,便把宾语提到了动词的前面。这种 宾语前置句 ,现代汉语里仍可见到。如 “ 见谅 ” (请谅解我)、 “ 见教 ” (请指教我)、 “ 见示 ” (请指示我)、 “ 见告 ” (请告诉我)等。 上面所说的三种 宾语前置句 ,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语法现象,可是一般的古汉语语法书都未把它们视为宾语的前置句,这是很不公正的。这三种 宾语前置句 与一般的古汉语语法书上所说的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和借助于 “ 之 ” 或 “ 是 ” 的宾语前置同等重要,忽略不得。
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⑴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例23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分析 此句中的“于蓝”介宾短语,前者应该移到“取”的前面做状语;后者“于蓝”介宾短语应该移到“青”的前面做状语,即译为“比蓝青”。
⑵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例24 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记》) 分析 “具告以事” ,即“以事具告” ,“以事”介宾短语做“告”的状语。 还有一种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例25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 分析 “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词“于”;“乎吾前”应该移到“生”的前面做状语。 状语后置句 1.“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 穷人对富人说 2.“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着就是战胜别国在朝廷上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青色是从蓝中而来,而色比蓝更深 4.“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记》) 把这个事情具体的告诉他 5.“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 出生在我前面的,他懂得道理本来比我早

唯才是举的句式

1、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变得而用之。 2、我身边的二三个人,你们应当帮我发掘人才于卑陋之处,唯才是举,我唯望得才而用之。 3、选人不再凭印象、靠关系,投票不再看人情、拉交情,一切唯德是举、唯才是举。 4、有苏侯唯才是举,无论身份高贵还是低微,身属哪国都能参加比武。 5、赵副省长,老*后代,为人正直,知人善用,唯才是举。 6、曹*初期吸引的人才,是家族子弟和世交好友,后期则凭的是唯才是举的制度优势。 7、这个我知道,班长大大一向是对事不对人,唯才是举,所以我才向班长大大你毛遂自荐! 8、这个我知道,班长大大一向是对事不对人,唯才是举,所以我才向班长大大你毛遂自荐! 9、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必须要有与时俱进的人才管理机制,领导者一定要做到唯才是举,知人善任。 10、也就是这种乱世之局,主公也是唯才是举,否则以你我的家世,又岂有出头之日。 11、也就是这种乱世之局,主公也是唯才是举,否则以你我的家世,又岂有出头之日。 12、通过人才的培养、使用和输出,打破陈规,唯才是举,不拘一格降人才,对检察事业发展的可塑之才大胆吸收引进,充实完善人才队伍。 13、通过人才的培养、使用和输出,打破陈规,唯才是举,不拘一格降人才,对检察事业发展的可塑之才大胆吸收引进,充实完善人才队伍。

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句式,字翻译越详细越好

译文:
1、勤勉努力地把进修学问道德当做急务(最重要的事)。
2、(我)没有见过很多这样的人这样的事。
句式:
1、宾语前置句,形式标志是“唯……是……”。
2、宾语前置句,具体形式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注释:
1、孜孜:勤勉努力。
2、焉: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可译为“……的样子”或“地”。
3、唯……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附注:“唯”不是“只”的意思,这种情况在现代汉语的几个成语中还存在,如,唯利是图,唯才是举,唯命是从,唯令是从等。
4、进修:指学问和道德两个方面的进修(学习提高)。
5、急:形容词作名词,急事;急务。然后再名词作意动词(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急务”,“把……当作急务”。

急求文言文有哪四大基本句式

文言基础知识——四大句式
一、判断句
(一)标志
1、“……者……也”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者也”
如:是必射雕者也。【《李将军列传》】
3、“……也”
如:死生,昼夜事也。【《〈指南录〉后序》】
(二)无标志
名词+名词的形式,后一个名词充当谓语表示判断。
如:(臣窃以为)其人勇士……【《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为”也常用来表判断
如: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指南录〉后序》】
(四)“乃、则、即、非、皆”等词也常用来加强判断语气。
如: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吾翁即汝翁。【《汉书·项籍传》】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注意:文言文判断句在翻译时必须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词“是”来连接以体现其判断句的特点。
二、被动句
(一)标志
1、“于”(“被”)
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2、“为”、“为……所……”
如: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如:经北舰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指南录〉后序》】
3、“见”、“见……于……”、“受……于……”
如: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大方之家:大方,大道理,引申为见识广博;大方之家,指称学识渊博或专精于某种技艺的人。
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赤壁之战》】
(二)无标志
如:予羁縻不得还……【《〈指南录〉后序》】
三、倒装句
(一)宾语前置
1、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如:沛公安在?【《鸿门宴》】
2、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
如: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3、宾语提前,在宾语和谓语之间插入助词“之”或“是”
如:孔子曰:“何陋之有?”【《陋室铭》】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如:唯利是图——唯图利
唯才是举——唯举才
4、无标志
如: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过秦论》】
(二)介词结构后置
即:介词与宾语结合的短语
往往以“于……”、“以……”为标志
如: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如:裹以帷幕。【《赤壁之战》】
——以帷幕裹(之)
(三)定语后置
以“者”或“之”为标志,具体看句子意思。
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找一个能够出使(秦国)回复秦国的人,没有找到。
(四)谓语前置(也叫主谓倒装)
如:快哉此风!【《黄州快哉亭记》】
——即:此风快哉!(这阵风真畅快啊!)
四、省略句
(一)省略宾语(包括介词宾语的省略)
如: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省略介词
如:以子之道,移之(于)官理,可乎?【《种树郭橐驼传》】
注:1、省略主语(不归人省略句,但在翻译句子时要以括号形式补充出来。)
如:于是(邹忌)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2、省略谓语(较少见)
如:(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威)?【《廉颇蔺相如列传》】
——孰与:……跟……比较,哪一个更……
翻译:诸位看,廉将军跟秦王比较,哪一个更厉害?
(本文来自《百度文库》请珍惜。)

惟利是图 唯才是举是什么句式

惟利是图:自私自利,只图有利,其他一切都置于一旁。
按字面直译就是“惟图利”。
注意:“是”在这里不是代词“这”,而是虚词(助词),它的作用就是把宾语提到谓语之前。
这种结构的词语如:唯邻是卜 唯命是从 唯命是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