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宫崎骏”三个字,同时大部分观众都知道,这位老爷爷已经83岁了,很可能这是他创作生涯的最后一部影片,《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票房在中国内地上映首日就大卖了。
《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海报
截至发稿,影片在中国内地累计票房突破4.4亿
与影片质量无关,本片的火爆更多体现出观众的好奇和期待。
从国际评价来说,本片获得了日本电影学院奖、奥斯卡金像奖、金球奖等几个重要的动画长片奖项。当然去年欧美动画并没拿出任何让人眼前一亮的新人新作,所以各家给宫崎骏作品颁奖,也不是老爷爷的光荣,反而是电影奖的光荣,要证明自己是有足够分量的奖项,有资格“把奖授予宫崎骏先生的作品”。
这些外在因素的叠加,造成了某种奇景。
大批国内影迷满怀期待走进电影院,最后都是一脸蒙地走出影厅。
而我看的这场,打片尾字幕的时候没有一个观众离席。不是因为感动和回味,而是所有人可能都在想着两个字——“就这”?
然后再等了一会,连彩蛋都没有,才悻悻地走出影院。
本片的观感对于观众来说就是:
我都看见了,但是我不知道自己看见了什么。
一个老导演对民族年轻一代的寄语和希望
有必要先简单介绍一下宫崎骏先生的创作风格和履历。
他早年在东映公司辅助导演高畑勋制作长篇电视动画《阿尔卑斯山的少女》,后以影片《风之谷》(1984)成为受影迷瞩目的动画导演。1985年,他和导演高畑勋,制作人铃木敏夫共同成立了吉卜力工作室,形成了稳定而坚实的工作团队,从而开始了近40年的创作传奇。《龙猫》(1988)、《幽灵公主》(1997)、《千与千寻》(2001)几部动画影片,都是票房和口碑上双获赞誉,老先生也获得了日本动画国宝级大师的声望。
从艺术风格来说,老先生善于以自然纯净的世外桃源为背景,与日本神话传说相结合,展现少男少女在异世界冒险的故事,可说是很符合少年儿童口味的“历险记”动画风格。但同时,对主题和现实社会的若干思考,从神话中获得的母题蓝本,则让影片有很深的“隐喻现实和历史”的意味,不断展现人文理想和现实世界的冲突,而值得成年观众去欣赏和回味。
《天空之城》是老先生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表现了“小镇少年”试图去“外部世界”冒险和抗争的经历。
宫崎骏导演的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龙猫》、《悬崖上的金鱼姬》这样极具乡间童趣的幻想故事,没太多现实冲突,只是纯真的想象世界;另一类则是《风之谷》、《幽灵公主》、《天宫之城》等描绘了外部复杂的现实世界,主人公少男少女试图与霸权和传统去抗争的作品。而随着十年前《起风了》上映,可以看到老先生在创作的末年阶段,已经开始回忆自己一生中经历过的现实历史世界,作品主题相比前几十年,有了更多与人间现实相连接的部分。
本片与《起风了》连起来看,毫无疑问,是对日本二战前后几十年岁月的某种回顾。上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的日本,老先生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期,看来是他老来回忆人生最想抒怀的一段。当他八十多岁时,想通过影片告诉青年观众的,传达的主题,就是那段历史对自己走过这一生,对日本现当代社会,以及未来日本发展有什么深远意义。
片名《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取意自小说家吉野源三郎1937年发表的同名小说。但这个“你”,在影片中显然指的是日本民族的历史走向,以及日本未来年轻人将如何建设新的国家——这些年轻人就是今天坐在日本电影院大银幕前观看影片的,主流的20至30岁的观众。
这可以说是一个走入人生末年的老导演对民族年轻一代的寄语和希望。
《起风了》,由于题材现实而有一定争议,似乎不像宫崎骏典型的作品风格。但和本片连起来看,能够看到导演晚年创作主题的一种转变。
战争年代,没有任何国家的平民会生活得舒适愉悦,日本普通民众也在二战中遭受了不少磨难。但从民族感情来说,二战中日本国作为施暴方,周边国家和民族承受了更为惨烈的历史苦难,相比自己的遭遇,显然不可能更多去关注当时日本普通人的难处。这种民族感情也随着文化历史,而沉淀到了各民族年轻一代的观众身上,也形成了我们今天对日本民族、日本文化的一种综合看法。相比与己无关的欧美电影观众,我们看懂这部影片,会有更复杂的情感和视角。
但也不能因为这种创作视角的民族性,就指责本片在宣扬日本军国主义。相较于《起风了》,以散文的方式直接描写了零式战斗机设计师的现实生平,本片结合了更多冒险世界的元素,显得较为隐晦。但两者的社会背景都与二战密切相关,对其中日本所发生的若干重大历史事件,也都有所隐喻和涉及。
是否欣赏是另一回事,先要看懂影片在表达什么,隐喻什么。
隐喻,是一种高度依靠联想的创作修辞方式。它的正确解读从来不是“A代表了B”这样的密码对应,而是“A暗示了B”,这样的艺术性联想。是否准确,完全因人而异。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看似一个少年的故事,其实是一代人的故事
影片开始于少年牧真人从睡梦中惊醒,得知母亲于一场大火中丧生。
“这是战争第三年”。
导演没有说明更多的时代背景,仅仅一句旁白,就描写出一个幼年丧母的少年苦难。显然这种苦难,是与二战紧密相连的。观众能记住的,可能就是大火中那如梦幻般摇曳的画面、声音,形成了一种如梦似幻的感受。而后来少年几次在梦中怀念母亲,都有这种梦幻的感觉。
我们可以想见,丧母这件事,对少年的心理影响是多么的深刻。但片中所有人都不会反复去提及这个伤痛,这也是符合人之常情的。但毫无疑问,这个伤痛就在内心之处存在,不会消失。
母亲,在不同民族的文学修辞中,都会不约而同地代表祖国。在战争第三年,由于“战争”,某种信仰和美好全部消失了,民族历史在这里断裂了,少年被迫成为了一个孤独的少年。
这个开头极为简洁、干净。看起来像是一个少年的故事,其实是一代人的故事。
“梦中寻找母亲”,也是寻找自己的本源,理解“我因何而生,因何而活”的故事。
“牧真人”这个名字很有意思。影迷完全可以自己去解读到底表达了导演怎样的创作立场和想法。影片取名有好几处这样的文字寓意,展现了宫崎骏导演诗人般的创作风格。
同样有趣的是“夏子”。1945年的那个夏天,日本签订了投降文书,二战就此结束。当“姐姐”在战火中死去以后,看起来更为平和、富足的妹妹“夏子”,作为新妈妈,接替起养育少年的责任。当历史跨过至暗的一页,重新开始了书写,在新的和平的日本社会中,宫崎骏和一代人在努力成长。
历史的苦难在乡间豪宅的宁静中,似乎已经渐渐远去了。但它还在那里,就像房间的大象,所有人都知道它在哪里,只是不知道该怎么去看待它,谈论它。
就像影片中神秘的“城堡”。
少年牧真人在乡间的生活,似乎并不那么顺利。在又是极为简洁的几个画面中,我们能看到他和同学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打架了。这些情节不需要猜测,按照常理大概观众也能明白一二。一个来自城市家境富足的少年,和乡村中“剃着光头,眉眼都是乡土气”的同学,显然格格不入。在老师介绍牧真人融入班级的时候,画面的对比很明显。一个少年因为同学的某句轻蔑,气愤地动手也是很常见的。
此处有个极具私人意味的细节——打完架后,牧真人自己拿砖块砸头,留下了血和伤疤。这个伤疤,后来影片中说,也是“不洁净的”。这代表了牧真人某种少年人的自尊,来自“城市富二代观点”的某种倔强和傲气,可能也暗示了他对于战争的复杂态度——因为牧真人的父亲就是生产飞机零件的供应商。这些都是带有某种伤痛的、伴随着国家历史变化的少年经历。
在打完架以后,牧真人有了伤疤,而脑袋也变成了一部分是光头。同学们的光头,一部分是乡土的特征,另一部分是军事的感觉。他的童年在被勒令完成某种同化。
谈回影片中的“城堡”。宫崎骏的动画中很多时候会有欧洲西式的“城堡”。本片中的“城堡”也一样,是西方风格的产物。结合历史,能容易想到的不免就是日本在19世纪“明治维新”时期,来自西洋的坚船利炮如陨石般从天而降,半撕扯地把封建的日本带入到了现代工业世界的文明之中。面对“城堡”,乡村中土生土长的日本人不知道如何对待这个神秘建筑物。但他们无法顺利把它封起来,所以只能这样放着。
“城堡”就像一个八音盒一样,外表看起来是废墟。一旦走进去,是日本在二战之前的百年历史。
引导牧真人走入异世界的是苍鹭。苍鹭在日本文化中被认为是悲伤、爱情等失而复得的象征。这里苍鹭以一种半小丑的有趣矮人形象,作为让少年去追寻“母亲”,认识“战争前的日本社会”的一把钥匙。那时他的母亲和姨妈都还很年轻,生活的世界就是他不了解的“战前的日本国”。
除了“矮人”苍鹭,乡间别墅还有七个“矮婆婆”。和“白雪公主”身旁的小矮人也差不多。这都是宫崎骏导演善于吸收各国民间童话和传说的创作风格。
“后妈”和七个小矮人。这没有什么隐喻,只是宫崎骏导演很善于从各国童话中随手找到借鉴的因子。
在代表年轻的雾子婆婆的世界中——按照年龄推算,大概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日本,那时日本还是一个传统的渔业海洋国,有很多可爱的“哇啦哇啦”要往天上飞,但是也有许多讨人厌的鹈鹕要吃“哇啦哇啦”。作为年轻的“妈妈”火美——当时日本的年轻人——她和雾子一起保护了“哇啦哇啦”,也保护了新生工业化的日本,消灭了老一代的“鹈鹕”。
“哇啦哇啦”是要被保护的。没什么原因,就是因为它们很可爱。但“鹈鹕”同样值得同情。
然而对于鹈鹕的态度,宫崎骏是很矛盾的。在极为惨烈的浴血景象中,一个鹈鹕说了一段遗言,大意是“我们也不想这样,但我们没有办法,这是一片被诅咒的海”,然后咽了气。
如果了解日本历史,会知道在明治维新工业化前后,有不少武士派别参与争斗的公案,都是勇敢赴死的慷慨勇士。他们被滚滚车轮碾过,各有各的立场,最后在血与火中诞生了一个工业化的新日本。
很难说谁代表了进步,谁代表了落后,大家都是历史书中的一部分。宫崎骏对“鹈鹕”充满同情和理解。
一段非常悲伤的故事。“夕阳武士”们的命运。
火和蒸汽,在日本动画中都常代表西方工业革命改天造地的力量。青春少女“火美”的登场,就是当时这样一批能利用工业的力量,充满朝气的年轻人。
但我们都知道她最后死于火中。这里有一种非常矛盾的命运。
日本的工业化发展是如此之快,在十几年之内甚至联合舰队能战胜我大清的北洋水师,成为他们足以彪炳的战绩。但这些步子迈得太大了,最后是一场天降大火,烧掉了自己。
从日本的民族情感来说,宫崎骏不可能画一个导弹,一个陨石从天而降,他只能画一场无名大火,出现了,又消失。
但我们都知道那其实是两颗核弹。
火,是进步,是动力,同时也可能是灾难。全看如何正确地使用。
“火美”出场后,突然跳开了历史发展的正序,剧情发展到“夏子”生孩子这件事情上,情节上似乎有些突兀。从文学创作来说,这相当于把二战中的日本历史部分先“按下不表”,说的是从工业化成功的日本到战后的新日本,历史能如何连接。
把历史跳开某一段,前后是没有办法连接的。
“夏子”生出的孩子是战后的日本一代,他们似乎是干净的。只要回避掉战争史就行。所以“火美”不能进产房,牧真人更不能进去。进去就是不洁的大忌。只要主动割裂掉,似乎下一代就是完完全全的新人了,他们无需背负沉重的历史罪责,得以轻装上阵。
这在影片情节中表现为一种奇怪的习俗。
当然这并不是宫崎骏导演的观点,而代表了他对日本社会对待历史态度的一种观察和隐喻。
被纸隔断的两代人。有的人想要消灭掉现实历史的前后联系,重新书写。
宫崎骏的大部分人生,都在回答这个问题
影片发展到高潮段落,是“鹦鹉们”和“创造者”的争斗。
“鹦鹉”,就是没有自己思想,只会学舌的代表。他们虽然银幕形象还很可爱,但是会杀人、吃肉,看起来就很蠢,骨子里就是不带脑子的战争机器。他们的代表是“鹦鹉大王”,要和创造者去交涉,试图去掌握“塔”的建造权,但他们没有人的血脉,也缺乏建塔的能力。
鹦鹉们既蠢又坏,但作为动画形象,还是有几分可爱之处。
在20世纪30年代,从发动侵略我国的“九一八”到全面侵华的“七七事变”,这些年间日本政界有非常复杂的军事法西斯占领国家政权的历史,甚至还发生过首相被刺身亡等政治事件。从军部态度来说,他们有不同的派系,不反对天皇,但都希望以自己的意志来掌握政权引导国家走向。
这段历史是非常激烈的。但证明了这都是方向错误的选择。“造塔者”看出了这种“不洁”,但他已经太老了,又被裹挟着前进,无力做些什么。他寄望于年轻一代的牧真人去接过他的事业。但是“鹦鹉大王”蛮横地跳出来,要证明自己有能力接棒,却是乱搭一气,造成了塔中世界的全面崩溃。
暴力的鹦鹉大王,与年迈无力的塔中建造者。
塔中的所有,都在塔中呈现。最后是天地崩坏,如同一场梦一般,什么都没有了。
“火美”去了另一个现实时空,她能否掌握住火的力量,改变自己被烧死的命运,要看她自己的选择。而牧真人回到了现实,他也没有能真正改变什么。只是经历了一场少年的冒险,似乎看懂了一些事,治愈了自己的心灵,却也很难说明白。
影片最后,如同开场,以一种同样简洁的方式,牧真人离开了乡村环境,投奔“从废墟中开始重建的日本社会”。战争已经结束了,他带着一本母亲留给自己的书,书名叫《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
这是母亲对孩子的寄语,也是宫崎骏对年轻观众的寄语。
走过青年时代后,宫崎骏导演的大部分人生,都在回答这个问题——他用画笔在不断创作。而对于日本观众来说,这个问题将决定了日本这个国家和民族,是否能够选择和平,走上正确的发展道路。
从年岁上来说,我们都猜测可能这是宫崎骏导演创作生涯的最后一部作品。当然十年前《起风了》公映之时,大家也都有过这样的猜测,没想到导演今天又拿出了新作。
也许本片之后还有下一作?谁知道呢?
从历史来说,永远没有封笔。每天都是新时代的第一天。
而未来是怎样的人生和时代,需要我们回顾历史,启迪智慧,再面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