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西风的罗盘,方能阅读正文《十年后的终局是什么?》

上午写了个剧评,东北喜剧,《乘风踏浪》。

有人问我,非主角的那些人的人生是怎样的?

其实无论是80年代初,还是90年代末,多数人都是一样的,只能说东北因为转型晚,几十年后,被当作典型,屡屡翻拍成艺术作品上了大荧幕。

人们的观念,是没有办法跟上时代的,你后来看,能一开始就跟上时代的,往往是他先于时代,自己的思想就已经转变了。

这就是我前天说的那个道理,你实际上是先知道了10年后的终局,你的思想先发生改变,你才能在十年后的选择中,脱颖而出。

你比如剧中的主角,他是70年代就开始投机倒把,进过去,踩过缝纫机,所以他才能抓住80年代初的机遇。

但是他身边大多数人,到了80年代末,仍然执迷于进国营厂,国营厂靠谱,去摆摊丢人。

至于南下去打工,那就更不可能了。

这是一种观念,观念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东北人可能要经历90年代末的被迫下岗,一直到2000年之后,才不得不去重新审视市场的变化。

我们今天也是一样的,大家都想要读大学,都想要进个好单位,无论是上岸亦或者去大厂。

这件事本质上和70年代人们都想要进供销社,80年代都想要进国营厂是一回事。

这是一种全民趋同的选择。

但实际上,80年代初,上山下乡的青年们纷纷返城,国营厂没有那么多岗位拿出来给安排。

这个供需是失衡的。

另一方面,大家生活中真的需要卖泳裤的,卖豆干的,各种摆摊的。

市场有需求的地方,愿意迎合的人很少,市场没需求的地方,非要扎堆的人很多。

其实今天也是一样的,如果今天你25岁。比你大35岁刚刚退休的人是哪一年出生的?

是1964年出生的。

1964年的时候,那一批的几千万人,他们当年是做什么工作的?基本上全都是蓝领,白领的比例很少很少。

那么当他们集体退休,实际上市面上释放出来的是什么?是几千万蓝领的岗位需求。

但是你去看现在20多岁这批人,一半都是大学生,是不会去填补那些空缺出来的蓝领岗位的。

大家都想上岸,都想去大厂,就跟80年代都想进国营工厂一样。

当年市场需要摆摊,没人去摆摊,你80年代如果跟人家说,去摆摊,人家肯定骂你。

你娃才摆摊,你全家都摆摊,你羞先呢。

他等不到国营厂的招工,也会继续等。

今天实际上也是一样的,市面上随着那些60后退休,不停地释放蓝领缺口,但是年轻人里面极少有人去做。

当供需失衡,蓝领的价格就会上涨。

尤其是那种小众化的,无法工业化起量的蓝领生意的价格,就一路走高。

就那种小老板,做花园里微型挖掘机,做防水材料与工程,做管道维修与疏通,做家电安装空调修理与保养,等等等等。

这些需要现场人工定制化给出施工方案的生意,那个利润,是逐年走高的。

我邻居家,修一个管道,其实就是他家花园里挖开,把埋在地下的水表旁边的那小段铁管,换成塑管,收费,5000块。

其实就是一个人过来花园里找个位置挖个坑,换根管子,前后不到3小时。人工成本实际上不超过300,材料费不超过30。

其余4670是智商税么?不是,是方案费。

你看过人家施工之后,你是知道了,问题是,没看之前,你怎么知道该怎么做?

你只是发现你家水管流黄水,净水器也不起作用。你看到的只是现象,你不知道原因。

人家知道,这个方案卖你4670。

再比如,我以前聊过,邻居们做防水,平均花费都在十几万,最后也各种问题,屋顶漏水,地下室漏水,我们家只花了3000块,一劳永逸。

因为我岳父年轻时就是做工程项目的,桥梁道路什么都造过,他徒弟后来创业,就是装修公司老板。

他告诉你,没有人会像你岳父设计的那样,通过楼顶加装几个暗地漏的方案给你做的。

那么做还怎么赚钱?

人家一定是要把你整个楼顶的隔热层全敲掉,重新做防水,然后重新做隔热层。收你十几万很正常,否则我那些日均800到1000的工人安排去哪里挣钱?否则我那些每桶100多买进来,400多卖出去的防水材料怎么起量销售?

而且不可能只吃你一波,这只是第一期工程。

过几年你家还会漏水,到时候为了免砸砖,只能打针注射胶,那时候还会继续赚你钱。而且再过几年,胶硬化了,针打多了,只能返修,又是个大工程。

防水生意就跟癌症病患一个道理,都是长久大生意。

要做你的生意就要做一辈子,一天都不能少。

一次到位,永不漏水,岂不是把客户弄丢了?

我去他徒弟公司参观,言谈间他讲,其实他们的门槛很高的,比我们这种看似学霸聚集的领域更高。

你们都是学霸不假,但你们的知识过于公开化了,系统化了。

他们蓝领这个圈子里,很多知识都是不告诉你的,很多猫腻也是不告诉你的。

所以看起来从业者学历普遍不高,实际上门槛是很高的。

你学霸有什么用,你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过去哪怕私人定制项目的蓝领也不挣钱,那是因为老师傅们多,人多了竞争就多,价格被打下来了。

你想把一个工程技巧当秘密卖天价,也得同行们陪衬呀。

好比做个防水,成本1000,当年只能报2000,否则隔壁老王头把生意抢走了。

之所以后来价格飙升,本质上是因为有经验的老师傅们渐渐老了,退了,像你老丈人这种,都退了多少年了。

没有人抢生意的情况下,那就是能宰多高宰多高。

他几千万的房子都买得起,十几万的防水做不起?到底报价多少钱,没有标准的,就是看人下菜碟。

觉得他有钱,就让他多出点,如果他住在老破小里,觉得他拿不出钱,就报低点。

这里面哪有什么规矩?凭经验,随便来,总之,利益最大化。

他讲的这是什么?本质上就是供需。

老的退了,年轻人不肯加入,都等着上岸,进大厂,至不济,也要做个网红啥的,才对得起自己大学生的名号。

在这种局面下,像我老丈人的徒弟这种,他就是非标准化蓝领行业里,硕果仅存的懂得各种猫腻的人了。

那他不趁机狠狠挣钱,他傻么?

你回顾80年代早期,不都是各种价格乱象?否则当年成立物价局是为了啥?

其实站在商人的角度,并不存在什么是大牛,什么是菜鸡。

商业社会里只有一个词,叫做供需。

当供需失衡的时候,80年代被艳羡的国营厂里的职工也可能下岗,一个70年代在街头卖豆干,以投机倒把罪被抓进去踩过缝纫机的人,后来也可能摇身一变,成为企业家。

所以,了解每个行业未来的供需状态,实际上,是我们今天每个从业人员的必需,无论你是白领,还是蓝领。

知未来,才有某一天捞钱的可能,不知未来,很难避免被未来抛弃。
关注公众号,西风的罗盘,方能阅读正文《十年后的终局是什么?》

今天的年轻人和当初东北那批人的处境,没什么区别-风君娱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