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米粒妈
上次写完陶昕然的母亲关系,米粒妈后台收到好多留言。
不得不说,母女话题真的太容易引起共鸣了,可能很多人都会从别人家看到自己的影子吧。
事情起因是王珞丹40岁生日,妈妈为她精心准备了惊喜。
不但烧了一大桌子菜,而且还准备了公主王冠和头纱。王珞丹也很开心,立刻在镜子前戴上头纱,开心得像个小姑娘。
妈妈也充满温情地说:想起你小时候的样子了。
之后,就到了吹蜡烛吃蛋糕的环节。
每年王珞丹都会许三个生日,今年为了感谢妈妈辛苦准备,她就分了一个愿望给妈妈:
让她没想到的是,前一秒还是温馨快乐,下一秒气氛就急转直下。
王妈妈闭上眼睛,念叨出了自己的愿望:今年能带一个姑爷回来。
此话一出,王珞丹的脸立马挂了三尺长,并发送了无数个白眼,连说了5个“你太无聊了”。
并紧接着说:我希望你的那个别成,你这完全就是给我添堵。
这下妈妈的脸色也阴沉下来,母女俩瞬间陷入沉默。
在王珞丹看来,母亲这就是在渲染焦虑情绪,还是在自己过生日的时候,太扫兴了,凭什么女人20岁也危机,30岁也危机,40岁还危机,没必要制造这么多焦虑。
但妈妈还是坚持认为,这就是中国的传统,女儿结婚就是她最大的期望。
母女俩话不投机半句多,低头各吃各的饭,这时候妈妈又忍不住了,说:
工作人员都看着你呢,你得说点什么呀。
王珞丹话里有话:
为什么你总是这么在乎别人的眼光呢,你不能为了说而说。
有的人觉得王珞丹反应过度了:
妈妈忙前忙后就是为了让你开心,结果你还甩脸子怼人。
但是米粒妈倒是觉得,恰恰是忙活了这么久之后却抛出一个炸弹话题,才最让人烦躁。
她非要在王珞丹高高兴兴过生日的时候提,这就显得所有的精心准备,都是为了压力女儿接受自己的心愿:
你看我为你付出什么多,又是在镜头前,你总该顾及一下,答应我的要求吧?
我觉得,多多少少还是有点情感绑架的味道的。
但是偏偏王珞丹不吃这一套,也不顾在镜头前,说翻脸就翻脸。
而她那段“冷言冷语”,倒是说出了很多遭受同款痛苦的网友的心声:
其实,我们抵触的不是婚姻也不是爱情,而是父母的无止尽的掌控和无边界的侵犯。
王珞丹之所以这么生气,是因为她旗帜鲜明地反对催婚不是一年两年了,母亲偏偏要在过生日的时候提,确实让人扫兴。
早在2018年的时候,王珞丹就发微博吐槽妈妈逼婚逼得太紧:
上学时天天看我跟看贼似的,男同学电话都让您给接了,现在您着急了,早干嘛去了?
哪怕现在王珞丹有钱、充实又快乐,妈妈也仍然固执地认为那种快乐是虚假、脆弱、不堪一击的,只有按部就班地结婚生子才是真正的幸福。
除了在催婚这件事上,很多细节都能看出王珞丹母女俩的边界非常模糊。
比如王珞丹已经40岁了,但王妈妈还是会不打招呼地用她的包,哪怕她已经劝退很多次了,妈妈却仍然不以为意。
更让米粒妈惊讶的是,母女俩对她们关系的认知竟然南辕北辙。
王妈妈觉得和女儿是知心朋友,但王珞丹却说:“我并没有试图让她了解我”。
王妈妈觉得母女连心,你的就是我的,我出发点是好的,那你就得听我的。
但王珞丹一直都在极力保持独立空间,用“批判、对抗、未知”来形容和妈妈之间的关系。
而即便王珞丹已经把话说得这么明白了,王妈妈仍然只是付之一笑。
很显然,她并没有把女儿当成一个40多岁的成熟独立的女人,还是只当做长不大的洋娃娃,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意摆弄。
隔壁组陶昕然母女也同样是这个配置:一个强势控制的母亲,一个节节败退的女儿。
陶昕然把自己的童年形容成魔鬼训练营,跌破班级前三要打,考了98要打,还是用去了叶子的竹条,想想都疼。
不仅如此,像拉手、拥抱、亲亲这种母女间常见的亲热行为,陶昕然也一律没有感受过,她面对的,只有冰冷生硬的鞭策和催促。
在节目中被指出这个问题后,陶妈妈自我检讨时:和女儿亲昵举动确实比较少。
陶昕然穷追猛打:不是少,是没有!
可见虽然已经年近四十,陶昕然仍然非常介意母亲缺失的温柔。
在她心里,母亲更像是教练和驯兽师,为了满足目标,可以动用一切言语和肉体上的暴力手段,她只能被迫跳过母亲设置的一个又一个门槛。
高考填报志愿时,陶昕然不顾母亲反对,执意报考艺术专业成为演员,那是她最激烈和彻底的一次反抗。
但讽刺的是,当她凭借安陵容成名后,所有人却都去向陶妈妈讨教育儿的成功经验。
陶昕然当时就对母亲说:我之所以成为今天的我,是因为我自己,而不是因为你教育成功。
并且她发誓,今后一定不会让女儿遭受和自己一样的待遇。
在我看来,这不仅仅是抗议,更是割席,是与母亲建立起的家庭“暴政”决绝地告别,拒绝继续影响下一代。
所以,她总是尽可能地给女儿温柔、宽松的环境,而不是像母亲一样喝令。
然而,很多曾被父母伤过的孩子,并不一定有能力做到这一点,甚至还会变本加厉地传递到自己孩子身上。
我想起当初看杨烁和他儿子的综艺时,就深深地被杨烁的“威胁式教育”震撼了。
杨烁对儿子不是语言威胁,就是冷嘲热讽,体罚、控制、命令俯首即是。
我记得最荒谬的一幕是,仅仅因为儿子下车后和自己走了不同方向,他就勒令儿子回去重新走一遍。
当时很多观众都表示不可理解,这简直不像亲生的啊。
其实,杨烁并不是不爱孩子,而是因为他不知道该怎么正确地给予爱。
毕竟,他从小就是被爸爸打大的,所以十几岁就离家出走北漂了。
在他的印象里,父亲就是粗暴的、易怒的、不可违抗的。
他没有陶昕然的悟性做一个慈父,所以不假思索地复制出了一个“暴君”。
虽然控制型父母让人相当窒息,但不可否认的是,亲子关系里,几乎无可避免地充斥着控制和侵犯,年纪越大的父母越是明显。
米粒妈不想过分地苛责这些父母,毕竟他们很可能就是这样成长起来的。
他们对待孩子的方式并非出于恶意,而是源于时代烙印在身上的痕迹,就像《三体》里的“思想钢印”一般无法逃避。
只是,时代的车轮早已匆匆碾过,物是人非,他们却仍然试图用旧的逻辑指引孩子的路,却不知道这是在刻舟求剑,注定一无所获。
节目中,工作人员问王妈妈什么时候会需要女儿,妈妈却一直在说:
我会尽全力帮助她,但是不给孩子添麻烦,哪怕我躺在病床上。
很显然,纵然王妈妈再强势,也从来没有想过从女儿那里得到什么,她唯一的希望,就是女儿快乐幸福。
只是她所认为的得到幸福的路径,和女儿是不一样的,所以母女总是处于拧巴和对抗之中。
其实,绝大多数父母也是如此。
他们总是拼命把自己觉得最好的东西硬塞给孩子,甚至不惜打骂、大吵大闹。
但是却发现自己渐渐老了,不明白孩子需要什么了。
孩子一天天长大,越来越不听话,他们才越来越发觉,原来早已不是孩子需要自己,而是自己需要孩子了。
这样想想,父母顽固的控制中,何尝不是一种对被抛弃、被嫌弃的焦虑和恐惧呢?
王妈妈曾经给王珞丹发过一个视频,因为她觉得视频里说得特别对。
王珞丹对妈妈说:这个观点,我四五年前就跟你说过了,你当时否定了我。
不过王珞丹还是觉得很开心,虽然这份认可迟到了四五年,但是至少说明了妈妈也在偷偷地进步,努力理解孩子的感受和看法。
这何尝不是一种双向奔赴呢?或许过程缓慢到我们无法察觉,仍然也是珍贵而美好的。
想起朱自清《背影》背后的故事。
其实朱自清和父亲关系一直都很紧张,父亲是典型的封建大家长,是家里唯一的独裁者。
朱自清在父亲面前是没有自我和尊严的,甚至他成家之后,朱父还要求他全数上交工资,对儿媳也指指点点,弄得人家郁郁寡欢。
这一切让朱自清忍无可忍,带着妻儿远走他乡,几乎和父亲断了往来。
后来他曾返乡和谈,可是父亲连门都不让他进。
父亲的决绝让父子关系再度降到冰点,但让朱自清没想到的是,不久后的某天,他竟然收到了父亲的来信,信中说:
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朱自清一瞬间发现,父亲老了,他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大家长,而只是一个衰老多病的老人在向儿子示弱,祈求能够挽回一些亲情,这是前所未有的。
这封含蓄又强烈的信,让父子间的矛盾与积怨瞬间瓦解,朱自清才提笔写下了《背影》,作为父亲求和的回应。
走到人生边缘上,朱父才恍然发觉:
死死抓住家长的指挥棒不放,对自己和孩子都是一种伤害,感情比规矩重要,一味独断只会活成孤家寡人。
年纪越大,米粒妈越是能体会和理解父母,也越来越觉得,亲情中很多事情是很难用是非对错解释的。
我们都是时代的容器,承载的是各自时代给予的观念。
爱虽然恒久不变,却会因此产生时差。
是的,我们生来就是和父母有时差的,他们用他们的方式爱着我们,我们用我们的姿态半推半就。
我们越来越大,越来越强,父母越来越小,越来越弱,以前是我们跟着父母的脚步,后来是父母追着我们的步伐。
以前是父母手把手地教我们走路说话,后来是我们等待父母慢慢地接受新的世界。
要父母改变很难,可能会经历一段血肉模糊的磨合,一段长长的适应的过程,就像他们曾经不厌其烦地教会我们说话、走路、吃饭,现在,他们需要的是我们的耐心和体谅。
每个人都会有老去的一天,多多少少都会经历被时代、被孩子、被社会冷落甚至排斥的感觉。
个人简介:@米粒妈频道(欢迎关注),米粒妈,美国海归,海淀家长,当当新书总榜第一名《影响孩子一生的亲子英文书》作者。专注于学习干货、教育经验分享,5-12岁孩子的教育和升学,英文、数学、科学启蒙,以及全世界的新奇好物推荐,欢迎关注!(0~5岁宝妈请关注:@米粒妈爱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