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共鸣助力中国微短剧出海日本-风君娱乐新闻

徐仕佳

日本掀起观看热潮的中国网络微短剧,正成为日本影视剧制作的新蓝本。从新兴互联网公司到老牌电视媒体,不少日本公司选择顺应潮流,不仅推出多部微短剧作品,甚至有公司着手开发起专门面向日本用户的微短剧App。

这些微短剧通常采用竖屏拍摄,单集时长90秒至10分钟,具有短小精悍、节奏快等特点,广受刚走入社会的“Z世代”日本年轻人欢迎。2023年,一部青春题材微短剧在上线9个月内累计观看量超过4亿。据市场调查公司预测,2026年日本竖屏微短剧市场规模或将高达10亿美元,这一新兴短视频模式无疑蕴含着巨大的潜力和机遇,引发日本社会各界关注。

中国微短剧在日本大热与日本传统影视剧生存危机形成鲜明对比。一方面,以移动互联网普及为标志的信息革命让娱乐手段和娱乐平台愈发多元化。守着电视收看在特定时段播出的影视剧,对于习惯互联网的年轻人而言已经过时。另一方面,相比动辄一个多小时的传统电视剧,中国微短剧的单集时长更符合年轻人快节奏和碎片化的生活特征。此外,单手操作手机的生活习惯也改变了人们接受信息的视觉惯性,竖屏视频在体验上正媲美横屏视频的效果。互联网视听文化产业的兴盛也让竖屏视频更加丰富,满足了人们的需求。因此,越来越多的日本年轻人从传统影视剧转向微短剧。

抛开社会因素,中国微短剧在日本走红很大程度上也是“打铁自身硬”。与中国企业合作的日方从业者评价称,中国企业非常擅长打造“吸引观众追下去的故事”。具体而言,中国企业所擅长的用户画像有助于设计出富有吸引力的微短剧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而在算法推荐方面的技术积累也让企业能够准确高效地定位目标群体。

在中国微短剧出海中,中日合作主要有两条路线:一是将中国微短剧直接翻译为日语,通过大量译制剧充实剧库、吸引用户;二是改编中国的热门题材,制作本土微短剧。日本观众的口味与美洲、欧洲等地观众有所不同。在译制类微短剧中,日本观众偏好描述“家族婚约”的中国婚恋微短剧,这或许源于儒家婚姻观的长期熏陶和日本社会结婚率持续走低之间的张力。自17世纪以来,儒家思想对日本社会影响颇深,至今仍有巨大的社会意义。然而在受教育水平提升、经济低迷、个人主体意识强化等因素叠加下,婚姻成为困扰日本年轻人的社会性焦虑议题。在这种背景下,以儒家婚姻观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剧情的中国婚恋微短剧在带来猎奇感之余,引发了日本观众的共鸣,为他们提供了特殊的心理补偿。

而在日本本土微短剧方面,“豪门继承人隐藏身份打工”类的职场故事是近期的“爆款”,其与中国“整顿职场”微短剧颇为类似的卖点广受日本观众好评。日本企业大多奉行传统的“年功序列”制度,雇员收入与资历挂钩,这种严苛的等级秩序一定程度上压制了年轻人的发展机会与自主性,与追求个人自由的现代社会时代特征相悖。交织于传统与现实之间的多重矛盾,在此类日本本土微短剧中以“职场乱象”的形式呈现,中国的这类微短剧题材所体现的现实关怀在日本年轻人中收获更多的共鸣。日本乃至东亚新一代群体通过制作、观看和讨论这类微短剧,表达对自身所面临的复杂职业困境和职场压力的追问和反思。

毋庸置疑,要真正扩大规模和影响,中国微短剧出海不可能一直走译制剧路线,“本土化”是必然的发展方向。不过,东亚各国之间可通约的文化根基以及共同面对的挑战,使这一改造过程在中国微短剧“出海潮”中独具特色。中国企业为日本提供的那些“吸引观众追下去的故事”,不仅是技术层面的突破,更象征着思想层面的交融互通,为提升中国的国际传播效能打开了一片新天地。在算法、文化与现实关怀的合力作用下,这种在东亚文化圈具有普遍性的文艺叙述新范式正日趋成熟、蓬勃发展。(作者是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