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编自李娟的同名散文集我的阿勒泰》的8集电视剧5月7日开播,引发大量探讨。此前,该剧就作为首部入围戛纳电视剧节主竞赛的长篇华语剧集获得了各方关注。

《我的阿勒泰》:散文改编或许依然很难,但“返乡剧”或成平台新宠-风君娱乐新闻

这部剧集之所以值得讨论,一方面是因为它改编于并不适合影视化的散文,另一方面是因为其影视风格也比较“另类”。

阿勒泰的野性之美,独特的视听体验

该剧的原著作者李娟著有《我的阿勒泰》《遥远的向日葵地》等深受读者喜爱的散文集,拥趸众多,并获得了矛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人民文学奖等多种主流文学奖项的肯定,是当代文学作品中既保持纯文学属性,又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独特作品。

众所周知,散文没有明显的戏剧冲突、人物关系和情节故事线,所以改编成剧集的难度更大。而《我的阿勒泰》之所以口碑反馈不错,正是因为在改编时抓住了原著的精髓。

《我的阿勒泰》:散文改编或许依然很难,但“返乡剧”或成平台新宠-风君娱乐新闻

首先,李娟的散文原著记录了阿勒泰原生态的生活点滴,处处散发着幽默乐观的生活态度和粗狂质朴的游牧精神。而剧集同样极大地还原了阿勒泰广袤无垠,充满野性之美的生活景观。它以主人公母女(马伊琍、周依然饰演)为代表的生活在阿勒泰的汉人、以于适饰演的哈萨克驯马青年为主要人物结构故事,展现出当地多民族杂居的风土人情,游牧生活的艰辛和乐趣。

比如第一集,在大雪之后的阿勒泰,作家李文秀展开了回忆:2000年青涩的女孩在县城一边打工,一边追求文学理想,打工失意,回到母亲开小卖部的蒙古包,一脚踩在了牛粪上,回家睡的第一晚,临时搭的简易床就睡塌了,母亲继续打着呼噜酣睡。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使阿勒泰的原生态的艰苦生活充满了生机和乐趣,也让观众快速爱上剧中的人物。

李文秀进入阿勒泰后,既是生活的参与者,也是生活的观察者。她是当地游牧生活和城市文明的链接者和见证者,同时也是亲身经历者。其中发生的一些啼笑皆非的“插曲”、生动的生活细节,成为电视剧里耐人寻味的部分,也彰显出了散文原著所传达的精神内核:人在阿勒泰的原生态中所展现出的乐观、温暖,纯净和顽强的生存力量。

《我的阿勒泰》:散文改编或许依然很难,但“返乡剧”或成平台新宠-风君娱乐新闻

马伊利塑造的母亲形象,虽然改了设定,从四川人变成了江苏人,但是后面的剧情是贴着人物走,其智慧乐观的生存精神,有点疯癫的性格,和女主现代的母女关系,给她提升了很多魅力值。相信看过几集后,观众会爱上这个有点脱线,又充满生存智慧的妈妈。

而阿勒泰这个充满野性之美的地域,在剧中成为一个重要的“角色”。剧集以诗意的镜头语言,电影质感的画面还原出“阿勒泰”广袤的荒野,无边的草原,苍凉的河水,流动的羊群,偶尔出没的狼,孤独的蒙古包,都是它重要的组成部分。

原生态的地域之美,在影视化后呈现出更直观也更震慑人心的冲击力,成为这部作品的重要看点。

改编难度大,人物关系调整引发争议

而原著和剧集之间的差异部分,同样也很显著,这些改编也成为该剧颇具争议的地方。在剧中,改编幅度最大的是人物关系。

在原著中,得了老年痴呆的外婆变成了剧集中的奶奶,说一口东北话,动不动想回沈阳老家。剧集里的妈妈也从四川人变成了江苏人,两者变成婆媳关系,这可能和大多数原著党心目中的人物和人物关系有一定差异。

《我的阿勒泰》:散文改编或许依然很难,但“返乡剧”或成平台新宠-风君娱乐新闻

好在剧集人设稳定,剧情也贴着人设走,在轻喜剧的剧情风格之下,三代女性乐观幽默的生活态度,使观众能比较容易地进入剧情,忽略这些改变。仅从影视剧的效果来看,这样的人物设定还是比较成功的,很多观众表示,看这部剧是不需要快进的。

现代文明与传统游牧生活的矛盾冲突,则通过男主哈萨克男孩巴太一家显影出来。他们不再是散文集中散落各处的人物和故事,而是具有了具体的族群、家庭的样貌。传统的家长,英雄式的猎人,在传统家庭责任和自己喜爱的驯马工作中纠结的儿子,想要改嫁带走孩子的儿媳妇,沉溺于酒精死去的大儿子,这些构成更为可感的人物关系和情节。

想要把散文改编成电视剧,这样的改编幅度在所难免。以豆瓣高分英剧《万物生灵》为例,同样改编于散文集式的小说,剧集也做出了很多调整。包括人物的“放大”“缩小”,合并同类项,剧情线的加强和CP组合的外显。特别是男女主在原著中并不凸显的剧情线也变得明确起来。

在《我的阿勒泰》中,巴太和女主角苏文秀的感情线在原著中若有若无,在剧中也变得完整起来。有些原著粉丝对此颇有微词。怕俗套的恋爱,冲淡了阿勒泰生活的粗粝质感。但目前看,男女主角的恋爱线,并未太影响对阿勒泰的呈现。许多没看过原作的年轻观众,也沉浸在阿勒泰的原生态生活氛围中,磕着淡淡又甜蜜的CP。

《我的阿勒泰》:散文改编或许依然很难,但“返乡剧”或成平台新宠-风君娱乐新闻

这是该剧创作者主动做出的选择,也让该剧与现实和观众产生了更多链接,产生了很多探讨的空间。

除了人物关系,在故事视角上,也和原著所呈现的有所变化。主角李文娟的外来者形象过于凸显,与当地文化的距离是一点一点接近的,相当于给作品增加了一些背景线。她的写作历程也被放大,闲笔稍多,比如出版社编辑寻找创作人才面对的困境,有些画蛇添足之感。

女主去周边要账的情节,也出现了很多因不理解当地风俗产生的矛盾和碰撞,过于强调外来者观察视角,而原著女主对当地生活的观感并未如此割裂,这一点成为原著党吐槽最多的地方。

“返乡剧”带热慢生活,阿勒泰或成旅游新宠

这部展现地域特色、带有较浓文艺气息的慢生活剧集,其成功拍摄并在主流平台播出就已经是一种“成功”。

它的诞生,也源自于其客观条件的成熟。从受众心理方面来说,近几年都市人群因各种原因出现了逃离北上广,甚至离开都市、回归乡野的一种风潮。《我的阿勒泰》在文化上顺应了这股风潮,它把清新质朴的散文拍成了电视剧,把逃离焦虑压力的生活理想在影像中放大,满足了人们治愈心灵的需要,同时,也打开了一扇重回乡野的生活方式选择之门。

《我的阿勒泰》:散文改编或许依然很难,但“返乡剧”或成平台新宠-风君娱乐新闻

《去有风的地方》和《春色寄情人》等剧,也都不同程度里顺应了这种潮流。它们满足了人们回归“小地方”的自然风光,感受人间烟火和地方风土人情、简单生活的精神需求。

从这一点来说,这部剧的制作本身就是一种成功,表明了影视创作正在向治愈心灵,走向内心,慢节奏、重内涵的方向倾斜。同时又努力链接上当代年轻人想要远离焦虑,向边缘、地方寻找归属感的情绪和潮流。

这些“返乡剧”不仅在视听层面带来观赏价值,也能为目前各地兴起的文旅热加一把火。可以目测的是,这部剧或将掀起阿勒泰地区的旅游热情,平台对此类型剧集的接受度也将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