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为什么请罪要负荆
  • 负荆请罪”中的廉颇与蔺相如最后有怎样的结局你怎么看待这个故事
  • 负荆请罪讲的是廉颇和哪位丞相的故事

为什么请罪要负荆

我们大家如果做了错事,赔礼时往往会用到一个成语,那就是“负荆请罪”,但很多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那么“负荆请罪”是什么典故呢?列位请听我慢慢道来。

“负荆请罪”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讲述了发生在战国时期赵国大臣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

廉颇:赵国大将;蔺相如:赵国丞相。两人一文一武,同为赵国股肱大臣。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和渑池会盟有功,被封为上卿,位上廉颇之上。廉颇很不服气,认为他仅凭口舌侥幸成功僭登大位,不如自己一刀一枪博得的功名。扬言要当面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得知此事后,尽量回避、容让而不与其发生冲突。当时邯郸有一条小巷,两人上朝都要从此经过,有一天当头碰上,蔺相如二话不说,分咐转头从另一路走,这就是千古闻名的回车巷。蔺相如的门客认为他是惧怕廉颇,蔺相如问“廉颇与秦王谁更威严?”门客答“不如也”,蔺相如如是说“秦王之威,我尚叱于庭、辱其臣。我独惧廉颇焉?我之所以容忍、退让是因为我把国家放在前后,个人私怨放在后面啊”这话传到廉颇那里,廉颇幡然悔悟、深感有罪,于是“肉坦负荆”致蔺相如门前谢罪,蔺相如一见,连忙扶起,两人相视而笑,冰释前嫌,遂为刎颈之交。这就是“负荆请罪”的故事,也称“将相和”。

一个人做了错事不可怕,怕的是死不认错,一错再错。诸如认为如何呢?

“负荆请罪”中的廉颇与蔺相如最后有怎样的结局你怎么看待这个故事

战国时期,战功卓著的赵国老将廉颇,不服上卿(相当于丞相)蔺相如,仅凭”口舌之能“官居其上。廉颇与其寻衅做对,而蔺相如从国家利益考虑,处处礼让,终感动廉颇”负荆请罪“。此后,赵国“将相和”国力强盛,雄于列国。

廉颇,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赵悼襄王时,廉颇因兵权重而受到猜忌,忿而出走魏国。居魏时,赵王曾想再次征用廉颇,有“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典故。后,廉颇又到楚国为将,最终老死于楚地,葬于寿春。

公元前259年, 秦军与赵军在长平对阵,蔺相如也已病危。赵孝成王中秦国的反间计,派赵括替代廉颇,蔺相如曾进言反对。后来,赵括果然惨败,四十万赵军被坑杀,赵国几乎灭亡,幸得五国出兵相救,蔺相如大约在这一个时期去世。

负荆请罪讲的是廉颇和哪位丞相的故事

负荆请罪讲的是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但蔺相如并不是相国。

这段故事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如下: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於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於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彊秦之所以不敢加兵於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後私雠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驩,为刎颈之交。

也就是说,蔺相如只是上卿,并不是相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