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风华》进入最后的收官阶段,本来之前还是挺喜欢这部剧的,尤其是朱棣和儿子们、孙子斗来斗去的情形,让人感觉非常接地气。而且作为太子妃张妍的表现也是非常不错,但是在土木堡之变这个重要情节发展过程中,可以说是在明着黑张皇后,因为历史上土木堡之变发生时,张皇后已经去世七年了!
剧中有这么一段,也先率军攻打北京之时,朱祁镇御驾亲征导致50万明军全军覆没,朱祁镇被俘虏,史称土木堡之变。
明朝失利后,孙若微在朝堂上总结的是除了于谦外无人谏言阻止,而在后宫之中,面对婆婆张太皇太后,她更是直言:“这些人谁都可以原谅,唯独你张太皇太后不能被原谅”。无它,因为在朱祁镇出征之事上,隔代亲的奶奶张太皇太后选择了支持孙子,才导致土木堡之变发生。
其实这简直就是个笑话,因为土木堡之变发生在1449年,而张皇后早在1442年就已经去世了!所以说把土木堡之变的责任推给张皇后,简直是让死人背锅,不知道编剧有没有百度一下张皇后的生卒年份。
而且我们可以大胆的假设一下,如果张皇后当时还活着,说不定土木堡之变就能够避免。因为当时怂恿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的大太监王振,最怕的人就是张太皇太后,如果她活着,王振肯定不敢兴风作浪。
历史上张皇后是指挥使张麒之女,明仁宗朱高炽元配,明宣宗朱瞻基之母,明英宗朱祁镇之祖母。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封燕王世子妃,永乐二年(1404年)进封皇太子妃。明仁宗即位,册立为皇后。宣宗即位,尊为皇太后。
明英宗即位,尊为太皇太后,由于英宗年幼,张皇后便成为实际上的摄政,也是明代第一位皇太后以及第一位太皇太后。她信用“三杨”、张辅、胡濙等五大臣辅政,使正统初年的朝政相对清明。正统七年(1442年),张皇后崩逝。
太监王振本是个落第秀才,略通经书,后来他自阉入宫。他善察人意,受明宣宗喜爱,被授为东宫局郎,服侍太子朱祁镇被称为王伴伴。正是在这段时间,王振和明英宗朱祁镇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朱祁镇非常信任王振。
宣德十年(1435年),朱祁镇即位,升王振为司礼监掌印太监。他开始蠢蠢欲动,凭借英宗的信任准备干政,但是因为张太皇太后和阁臣“三杨”等齐心辅政,故而没有能够得逞。
明英宗朱祁镇即位时年仅九岁,是没有什么分辨是非的能力的,所以他只能凭借自己的喜好来判断。而王振从小就陪着朱祁镇读书、长大,两人的关系已经超越了君臣。所以英宗即位后,王振地位跟着水涨船高,但是因为有张太皇太后和内阁大臣们的牵制,王振还不能为所欲为。
据说有一次张皇后要杀掉王振,朱祁镇跪下求情才让王振逃过一劫。正统七年(1442年),太皇太后张氏病逝,再也没有人能够压制王振,他开始擅权,成为明朝第一代专权宦官。
历史上的张太皇太后可以称得上“女中尧舜”。她历经六朝,从洪武建文的燕王世子妃,永乐太子妃,洪熙皇后,宣德太后,正统太皇太后,一路走来可以说历史对她的评价都是很高的。在当世子妃、太子妃时候就有贤名,深受朱棣和徐皇后喜爱,为明仁宗上位提供了助力,当皇后时间短暂,想来也是一个贤内助的角色,当太后开始接触朝政,到了太皇太后几乎充当了摄政的角色,她做的都相当出彩。
《大明风华》为了突出女主角,结果把很多张皇后做的事安排给孙若微头上,而且把很多张皇后没做的事强加给她。比如朱祁镇即位后,实际掌权的是张皇后,也是张皇后让“三杨”辅佐皇帝。剧中所谓张皇后弟弟张克俭胡作非为,导致瓦剌进攻明朝,其实是子虚乌有的事情。
历史上张皇后的兄弟子侄根本没有过多参与朝政,仅仅是当了个清闲的官职。所以剧中对于张皇后的改变,实在和真实历史差距有些大。
孙皇后(孙若微历史原型)的名气因影视剧而高于张皇后,但实际上论能力以及贤德等,她在张皇后面前是很渺小的。《大明风华》号称历史正剧,这样黑张皇后真的好吗?其实除了张皇后,胡善祥也被黑得不轻,真不知道所谓的历史正剧,有没真正了解过明朝历史!
参考:《明史》、《明朝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