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塔服务器面板,一键全能部署及管理,送你10850元礼包,点我领取

本文目录

  • 第80期【名家实录】徐杰《小石潭记》课堂实录
  • 《小石潭记》课堂实录(徐敏红)
  • 《始得西山宴游记》优质教案(两篇)
  • 《小石潭记》教学后记
  • 《小石潭记》

第80期【名家实录】徐杰《小石潭记》课堂实录

师生问好。

师:《小石潭记》第一课时已经学过了,现在徐老师来检查一下你们的学习效果。

屏幕显示:

请解释以下文言词语:

        下 见小潭 斗 折 蛇 行 犬牙 差互

请翻译以下句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生:“下见小潭”的“下”是“向下”的意思。

生:“斗折蛇行”的“斗”是“像北斗星那样”。

生:应该是“像北斗星一样曲折”。

师:好,请坐。

生:“斗折蛇行”,“蛇”,像蛇一样。

师:像蛇一样蜿蜒前行,“犬牙差互”的“犬”呢?

生:像犬牙一样。

生:像狗牙齿那样参差不齐。

师:这四个词语有什么共同之处呢?

生:都属于“名词作状语”。

师:对,名词作状语。蒲松龄的《狼》,里面也有一个这样特殊用法的词语,记得么?

(学生表示不记得)

师:“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这句话有印象吗?“犬”是什么意思?

生:像狗一样。

师:也是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地蹲坐。翻译句子,哪位来试试。

生:坐在小石潭上,四面被竹林围绕,寂寞,无一人,感到寒气透凉,幽静深远,气氛清凉。

师:请坐,有没有补充的?好,请这位女生。

生:最后一句应该是“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师:谢谢你。这个句子的翻译大家要注意了,“悄怆幽邃”,“幽”就是幽静,“邃”就是深邃。“悄”、“怆”的部首和什么有关?

生:心。

师:是的,与“心”有关。“怆”,“悲怆”、“伤心”。“悄怆幽邃”,就是“幽静深邃,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刚才这位同学在翻译的时候,还缺了一个内容。

生:“我”。

师:对了,翻译的时候要把省略的主语“我”加上去。请同学们把这个句子自言自语翻译一遍。

(学生自由翻译)

师:好了,同学们第一课时的学习,学得很扎实,今天,我们的任务是文言欣赏,首先请看课文的题目——《小石潭记》,如果要在中间加一个字,你觉得加哪个好?

生:我认为要加“游”字,“小石潭游记”。

师:为什么?

生:因为作者观赏了小石潭的景色,所以是“小石潭游记”。

师:作者写了小石潭的哪些景物呢?

生:水,鱼,石头。

生:还写了小石潭周围的一些景物,如竹子、树木、藤蔓、溪水。

师:你说得真好,这篇游记,不仅写了小石潭本身,还写了小石潭周围的景物。这些景物,各具情态,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请同学们读课文,试着用一个字完成填空。

屏幕显示:

小石潭之景,真乃各具情态。“如鸣佩环”,其声可谓(  )矣;“参差披拂”,其姿可谓(  )矣;“游鱼细石”,其水可谓(  )矣;“与游者相乐”,其状可谓(  )矣;“明灭可见”,其源可谓(  )矣;“竹树环合”,其境可谓(  )矣。

(学生读写)

师:好,你先来。

生:“如鸣佩环”,其声可谓“脆”矣。

师:清脆悦耳的响声,是泉水激石的美妙声响。继续。

生:“游鱼细石”,其水可谓“清”矣。

师:这里明写游鱼细石,实际是为了表现水的清澈。

生:“竹树环合”,其境可谓“凄”矣。

师:“凄清”,很好。

生:“参差披拂”,其姿可谓“动”矣。

师:写的肯定是动态之美,但一个“动”字还不足表现它的姿态。

生:“柔”?

师:“柔”,就是一种姿态,情态。继续来。

生:“与游者相乐”,其状可谓“活”矣。

师:非常好。活泼,除了“活”,还可以填什么字?

生:“灵”。

师:为什么用“灵”字呢?

生:灵气,这里的鱼儿好像有灵气,通人性。

师:灵气,多好。子非鱼,但知鱼之乐。还有一个空格,哪位同学来试试?

生:“明灭可见”,其源可谓“远”矣。

师:为什么用“远”?

生:作者说,“不可知其源”,就是说“源头在很远的地方”。

师:有一定道理,但是“不可知”的原因除了“远”,还可能有其他因素。

生:“明灭可见”,是说“有的地方看得见,有的地方看不见,模糊”。

师:是朦胧的,隐约的。徐老师想到的一个字是“幽”,幽径的“幽”,幽远的“幽”。请一位同学把这段填空的话连起来读一读,感受小石潭景物的美。

(学生读)

师:作者到小石潭来观赏了这里的景色,写成了文章,所以叫“游记”。之所以说这是一篇游记,还有没有其他理由?

生:因为是游玩的,所以是“游记”。

生:我认为他不仅游玩了,而且观赏了小石潭以及周边的景色,所以是“小石潭游记”。

生:最后一段写了“同游者”。

师:那不写“同游者”就不是游记了?

生:我认为是第一段第一句“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这是他的行踪,交代行踪,所以是“游记”。

师:行踪,很好啊,除了第一段第一句,文中还有哪些表示作者行踪的词句?

生:我认为“伐竹取道,下见小潭”也是。

生:我认为还有“潭西南而望”和“坐潭上”也是。

师:好。

生:还有“近岸”。

师:不错,由远及近。

生:还有“潭中”。

师:是潭中的鱼,作者可没有涉水到潭中去。

生:还有“记之而去”。

师:“去”是什么意思?

生:离开。

师:对,写了“到”,也写了“离”。游记,离不开行踪的,根据行踪来写景,叫“移步换景”。(板书)行踪变了,看景物的视角要不要变化呢?

生:要。

师:譬如说“下见小潭”,这个“下”是什么意思呢?

生:向下。

师:“向下”是怎么看?

生:俯视。

师:俯视,也叫?

生:俯瞰。

师:对,从高处往下看。“鸟瞰”,是不是“鸟在看”?

生:不是,是形容像鸟一样在看。

师:对,这个“鸟”字也是名词作状语的用法。现在,我们来看看随着行踪的变化,作者写景的视角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近岸”是看潭面,“潭中”是看潭的内部,“潭西南而望”是看潭的源头,“坐潭上”是看环绕小石潭的内容。

师:基本说到点子上了。“潭西南而望”,是怎样的视角?

生:我认为是“眺望”。

师:既然是“眺望”,那“近岸”是什么视角?

生:近看。

师:靠近了细细地看。

生:细望。

师:可以,细望,细视,有个词语叫“定目细视”。“竹树环合”是什么视角?这位女同学来说。

生:向四周看。

师:换用一个雅致的词语,叫什么?

生:环视。

师:换个常用的词,叫什么?

生:环顾。

师:“环顾四周”。好,有鸟瞰,有近望,有远望,还有环顾。其实还有一个视角没有写,“乃记之而去”。作者离开了之后还会怎样看?

生:还会“回望”。

师:对,回望。我们在写游记时要根据行踪的变化改变不同的视角,这样,景物的特征就从不同的角度体现出来了。有了景物,写了行踪,选择了视角,,是不是就是一篇很优秀的游记了呢?还缺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大家猜猜是什么?

生:应该是抒情。

师:为什么?

生:作者写这里的景色,说明他喜欢,说明他有一种对景物的感情。

师:说到了一个关键词——“感情”。如果不带有感情,景就是死的;有了感情,在眼睛里看到的景就是活的。所以,游记的生命是“有情有景,情景交融”。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呢?

生:一个“乐”字。

师:请坐,同意的举手。(部分学生举手)其他同学怎么看?

生:我认为是“凄神寒骨”的“凄”,很凄凉。

师:现在有不同的意见了……我们还是先来看书,先看看“乐”,课文开头就说“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它的意思是“声音很好听,使我很高兴”。作者是“乐其声也”。接下来,请大家读课文,试着将“心乐之,乐其……”补充在文章某句话后边,并连起来读一读,感受作者的“乐”。

屏幕显示:

      ……隔簧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乐其声也。

    你能试着将“心乐之,乐其……”补充在文章某句话后边,并连起来读一读么?

师:请你先来。

生:“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心乐之,乐其水。”因为他感觉到水既清澈,又清凉,所以他比较喜欢这潭水。

师:“乐其水”,可以更清楚明白些,说“乐其清也”。

生:“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心乐之,乐其形也。”

师:乐其形。姿态万千,形态各异。

生:“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心乐之,乐其……”(支吾)

师:我帮你想一个,“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是不是像人一样有情态呀,那就是“乐其情”,或者“乐其态”也是可以的。请坐,还有吗?

生:“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心乐之,乐其鱼也。”

师:可以。但鱼是什么状态,要说出来。

生:乐其动。

生:乐其灵。

生:乐其活。

师:活灵活现,好。还有没发过言的同学。你来补充。

生:“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心乐之,乐其奇。”

师:“奇怪”的“奇”。“乐其奇”,“奇”在哪里呢?

生:奇在溪水的明明灭灭,还不知它从哪里流过来。

师:无意间遇到小石潭这么个幽静美丽的地方,作者自然是高兴的,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的前三段,注意读出高兴的味道。

(学生齐读)

师:“乐”写了三段,“凄”,只写了一段,我请一位同学来读,看看有没有读出凄凉的味道。

生:(压低声音读)“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师:有点凄凉的味道了,还可以把语速放慢点,你来试试。

生:(声音略响,语速略慢)“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师:那几个四字短语还要读得再慢一点,甚至带有一点延长音才好,(教师示范读)“寂寥——无人,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你来试试。

生:(仿读)“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师:有点味道了,我们一起来读。

(学生齐读)

师:从文字的详略来看,感情基调应该是“乐”,因为写“乐”用了三段文字,写“凄”就一段文字。

生:这篇文章是作者被贬后写的,所以他的心是凄凉的。

师:你是从哪里看到作者是在被贬的情况下写的呢?

(学生读导读部分的文字)

师:她关注到了写作背景,很好。这是我们解读古文常用方法,叫“知人论世”,我们一起来读读柳宗元的身世。

屏幕显示:

关于柳宗元:

        出身于官宦世家,少年有才名,20岁即中进士。

        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改革,改革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

        后被任为柳州刺史,4年后病逝于柳州任上,终年46岁。

生:“出身于官宦世家,少年有才名,20岁即中进士。”(齐读)

师:少年得志。

生:“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改革,改革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齐读)

师:到永州后,他的政敌一刻也没有停止对他的迫害,所以他整天心里战战兢兢。

生:“后被任为柳州刺史,4年后病逝于柳州任上,终年46岁。”(齐读)

师:柳州是比永州更远的地方,永州在现在的湖南,柳州在现在的广西。柳宗元46岁就死了,是郁郁而终。

生:我是通过对比看到的。“坐潭上”,写得很凄凉。根据我的经验,如果短短的几句话写出了凄凉,证明这个人写文章时的背景是凄凉的,要么被贬,要么怀才不遇,要么国家沦亡了。所以我能感受出作者的内心凄凉。而且,后面还写到同去的人数那么少,只有几个人,这表现出作者心里是凄凉的。

师:你的判断和你的经验有一半是对的,一半是错的。在文言文中,写被贬的和家国沦亡的肯定以“凄”的基调为主,并且,有时候看似很轻的句子的确有可能是很重的,你的经验是对的。但是,作者写同游者只几个人就认为是“凄”,难道多带几个人来,就“不凄”了?

生:我读过柳宗元写过的一首诗,叫《江雪》。

(学生背诵)

师:“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你看,一个人在江边,不仅是钓鱼,也是钓凄寒,钓孤独。本文和《江雪》写于同一时期,同样弥漫着孤独的味道,和挥之不去的凄凉。把作者同时期的作品拿来,进行对比应证,这种读书的方法叫“互参”,互相参照,互相印证(板书)。

师:通过刚才的研讨,我们能确定,柳宗元在永州的作品,孤独和寂寞是情感基调,可是,这篇文章前面为什么要写那么多的“乐”呢?

生:是为了反衬。

师:说得对。以乐景衬凄情,就愈见其凄凉了。刚才有同学关注到了“同游者”,是哪五个人呢?

生: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崔氏二小生。

师:吴武陵也是被贬到永州的,和柳宗元“同是天涯沦落人”;龚古是永州的隐士,是柳宗元在文学上的知音;宗玄是他的堂弟,柳宗元被贬后,他放弃家业,一路陪伴他来到永州;崔氏二小生是柳宗元姐姐家的两个孩子,是他的亲外甥。这五个人可以说是作者至亲致敬之人!最要好的人在身边,为什么作者要说“寂寥无人”?这矛盾吗?

生:他自己很孤独,身边有太多人也没有用。

师:这位同学的意思说得很明白:如果自己孤独感很深,身边有太多人也没有用。亲朋在身边,却未能抚平自己凄凉的心绪,可见作者内心的凄凉孤独,是多么的深厚啊,用至亲好友的陪伴来写自己的旷世孤独,这是一种什么手法呢?

生:也是“反衬”。

师:对,“反衬”。在《小石潭记》这篇文章中,以乐景衬哀情,用亲朋写孤寂,就是“反衬”(板书),它是一种极具表现力的写作方法,它让我们深深体会到了柳宗元心中挥之不去的寂寞和孤独。我们再来把这小节文字读一读,体会一下。

(学生动情朗读)

师:今天这堂课就学到这儿,下课。

《小石潭记》课堂实录(徐敏红)

【写在前面的话】
曾多次教授《小石潭记》一文,从“乐景”起,至“哀情”收。2020年的时候,我又将这篇文章和《岳阳楼记》《记承天寺夜游》组合成探究贬谪文人精神世界的群文教学发表在“语文湿地”公众号上,从“闲笔”切入读柳宗元的迷茫心绪。

然而每每带着学生看见千年前骨瘦形销的柳宗元,总会产生烟笼雾罩意犹未尽感觉。于是萌生拨云见日的想法。

《小石潭记》作为柳宗元山水散文的代表作,它记述作者的游玩过程,以精美的语言描写“小石潭”的景致,宛转地表达作者被贬后无法排解的愁情。从文章脉络来看,前三段写景为主,表现作者快乐愉悦的心情,到第四段转为抒发个体情感。此处作者的情感陡然突转,由乐转悲,这便是文本解读的关键点,也是课堂教学的重难点。要理解这一情感突转,就要将《小石潭记》放置在柳宗元所处的“真实世界”、他所追求的理想情怀、贬谪文学所传递出的精神世界等网络里,通过权威评释的引进、作者现实境遇的复原以及作者作品的互文参阅,实现对《小石潭记》的透彻领悟。

【课堂实录】
师:永州之野的小石潭名以文显,永州司马柳宗元将自己的情思和才华融进小石潭里,诉诸《小石潭记》中。
(屏幕显示)
小石潭记
柳宗元
学生齐读文本。
师:《小石潭记》的精彩之处在哪里?
生1:这篇文章以游踪为序,移步换景。作者以动写静,通过写游鱼体现水的澄澈。
生2:作者通过描写小石潭的水、鱼以及周围的优美景色烘托自己的心情,借景抒情。
师:是啊,作者以游踪为序,采用移步换景、依序写景的手法组织材料,将一个看似平平无奇的小水潭,写得有声有色,既有潭水清冽、青树翠蔓的幽静之美,又有鱼游水中,影映潭底的动态之美。我们同学点评得很到位。
但有人却说全篇真正的精髓是那一笔带过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小石潭记》写的是柳宗元孤独寂寞悲伤的心境。大家是否同意这种观点?
(屏幕显示)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师:这节课我们就从“闲笔”入手,再入柳宗元内心。
(屏幕显示)
“闲笔“又叫“闲篇“,是指与正事无关的话,能起到揭示作品主题、刻画人物形象、烘托环境气氛和引发读者联想的作用。
生读屏显文字。
(一)破解矛盾品深意
师:同学们能依据这个定义找到文中的“闲笔”吗?
生3:我觉得最后一段是“闲笔”,因为这篇文章本不必介绍谁跟他一起游览小石潭,但因为前面提到“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这就形成对比,表明陪同的人都不是志同道合的人,他很孤独。
师:你用上了矛盾分析法,通过矛盾分析法,我们发现“闲笔”处有深意,同学拿起笔在这里做笔记:破解矛盾品深意。
(屏幕显示)
“闲笔”有深意——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师:柳宗元当时还写了首诗形容自己心中冰雪一片,无人能走进其间。
生4:《江雪》,里面说他是“千万孤独”。
师:学得真扎实。柳宗元在《江雪》中写“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在“人踪灭”的风景中游历,其实正是作者内心悲凉之情的完全展现。

(屏幕显示)

生齐读诗歌。

(二)咬文嚼字品深意
师:像这样的“闲笔”还有两处,一处是交代小石潭的位置,一处是交代小石潭的水流走向。
生5:“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和“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屏幕显示)

师:同学们同桌合作,挑选一句赏析。
学生各自准备三分钟后,教师请生上台讲述自己的见解。
生6:我们选第二句。写岸势走向是暗示自己的未来没有方向。
师:咱们在发表见解时一定要做到有理有据。
生6:柳宗元说“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是暗示自己的未来和小石潭岸势一样不知道会通向哪里。
师:“犬牙”什么意思?
生6:像狗的牙齿一样。
师:这是什么用法?
生6:词类活用。
师:请你扣住重点字词,从修辞的角度再分析一遍。
生6:柳宗元说“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犬牙”是词类活用,像狗的牙齿一样,这里用了比喻,暗示自己的未来和小石潭的岸势一样不知道会通向哪里。
师:看,当我们咬文嚼字,就能发现“闲笔”背后的深意。大家还有补充吗?
生7:还有“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是说小石潭的形状像北斗星一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一段明的看得见,一段暗的看不见。也用比喻写小石潭的形状蜿蜒曲折,就像柳宗元的命运一样。还有“明灭可见”,好像是在隐喻自己的人生:开始是明亮的,现在是绝望的。写出柳宗元对他命运的担忧。
师:两位同学点评得太到位了。其实这种通过景物描写暗喻自己情感际遇迷茫的写法在别的文章或诗词也有体现。
(屏幕显示)

生齐诵诗句。
师:我们把刚刚用的方法也记在笔记上:咬文嚼字品深意。
学生记笔记。

(三)整合信息品深意
师:有同学分析第一句吗?
生8:第一句告诉我们小石潭的地理位置,说明小石潭很难找。
师:还有别的看法吗?
生摇头。
师:《小石潭记》出自《永州八记》,如果我们研读《永州八记》会发现,像这样交代地理位置的开头方式在其他作品中多次出现。现在大家提炼出这些语句中的共同信息。
(屏幕显示)

生轮流朗读语句并上台画出体现景物位置的关键信息。如“西山西”、“山口西北道二百步”、“行十里”等。
师:从这些信息中,大家能发现景物所处位置的共同点吗?
生七嘴八舌:都在很远的地方;都很难找;很偏僻;人烟罕至……
师:为什么在《永州八记》中出现这一类的“闲笔”呢?我们用知人论世法去解读一下。出身河东柳氏世家的柳宗元从小理想就是匡扶社稷,回到那个让人怀恋的大唐盛世。而这时的长安,经过多次藩镇叛乱,已经成了一座群狼环伺的危城。
贞元二十一年一月,顺宗即位,变革新政运动拉开序幕,史称“永贞革新”。这时的柳宗元只有31岁,刚过而立之年,已出任礼部员外郎,官至副部级。他豪情万丈,开足马力,一心跟着皇帝干革命。可万万没想到,自己辉煌的人生刚刚开始,就戛然而止。
(屏幕显示)

生读资料。
师:永州,活脱脱一个偏远落后山区。地方差就罢了,关键是这“司马”一职,简直就是唐朝为贬谪官员量身定制的,一句话总结就是:领点基本工资,但没你啥事儿。从中央部级高官,到偏僻小州的一个闲职,落差实在太大。如果你遭遇这样的命运,此刻会是怎样的心情?
生9:抑郁得要死。觉得生不逢时,人生失去了意义。
师:是的,直道蒙冤的愤激、壮心瓦裂的忧伤以及含冤莫白的悲苦,在永州这个恶水穷山的环境里,柳宗元的抑郁之情被突出放大了。现在你能理解他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这类“闲笔”的深意吗?
生10:暗喻自己怀才不遇生不逢时,从此无人问津。
生11:既指自己虽像小石潭那样美好但无人知晓,又暗喻自己怀才不遇,生不逢时。
师:多重解读才能真正读出优秀作品的精髓啊!这一“闲笔”不仅交代地点位置,慨叹美好的风景被遗弃在僻远的荒野中无人赏识,受人轻蔑,更是借以倾吐自己的抱负和才能被埋没的不平之鸣。大家写下第三句笔记:整合信息品深意。
(屏幕显示)

学生记笔记。
师:被贬远州,在山水间徘徊,但极目四望,试问路在何方?探幽访胜掩盖不住柳宗元心中的迷茫,“闲笔”之处潜藏着作者不经意间流露的悲凉。“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苦苦等待机会,一等,就是十年。来,把柳宗元的忧伤读出来,注意三处“闲笔”。
师生齐诵《小石潭记》。

师:如果用一种色调来表现作者内心世界,你会选用什么颜色?
生12:灰色和黑色,因为他对未来很茫然,甚至有点绝望。
生13:黑蓝色,因为忧郁到极点,但又没人能帮助他;或者是白色,他的世界就像《江雪》一样千万孤独。
师:这些体现他心境的色调有没有直接从这篇《小石潭记》中传递出来呢?
生14:好像不是很明显,要仔细读才能感觉到,这种忧伤藏得很深。

师:看来《小石潭记》中还有秘密需要我们探索。一切“景语”皆情语。让我们再次回到它的“景语”之中。
学生圈划文中“景语”并发言。教师依次擦去白板上“蒙层”部分的“景语”。
(屏幕显示)

师:作者向我们呈现了一幅怎样色调的景致?
生15:绿色,很有生机。这些景物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尤其是青树翠蔓,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很有生命力。
生16:浅浅的蓝,整个小潭清澈得让人能忘掉所有烦恼。小小的鱼儿安静得仿佛世界只剩下作者和小石潭。
师:多么诗意的讲述啊!一个内心忧伤孤独到极点的被贬文人为什么能写出如此有生命力又极富美感的景致呢?
生齐答:以乐景写哀。
师:这的确是一种写作手法。除此之外呢?现在让我们再次用上整合同类信息法解密这些“景语”。被贬永州之后,柳宗元不但写过《江雪》,也写过《渔翁》《早梅》这样的诗,我们看看这些诗中的“景语”所呈现出的色调。
(屏幕显示)

学生上台画出“景语”并在旁标注自己读出的色调。
生17:“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让人看到水天一色的葱绿,虽然看不见人,却让人感觉到生机。而 “早梅发高树,迥映楚天碧”表明春天的信息到了,梅的白色、黄色或者是红色跟天空的碧交相辉映,就像一幅充满生机的画。
生18:“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有点像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所以我感觉是白色,纯洁恬淡的白色,很超脱。“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梅花的香味在严寒中持久浓郁,给人清凉舒服的感觉,应该是蓝色,或者是浅紫色。
师:这些明亮的“景语”虽有“以乐景写哀”之意,但也不难说明柳宗元的心中依旧有力量支撑着他度过艰难的岁月。那股力量是什么呢?老师在柳宗元当时写给朋友的一封信里找到了答案。
(屏幕显示)
“虽万受摒弃,不更乎其内。”(柳宗元《答周君巢饵药久寿书》)
师:同学能理解这句话吗?
生18:说自己虽然被朝廷抛弃了,但是他不改变他的内心。
师:说的真好。永州的十年,柳宗元虽异常苦闷抑郁,但他并没有忘记自己最初的理想。这便是“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大家明白支撑他依旧在困顿中看见美好的力量是什么了吗?
生19:是他内心的抱负,想要恢复大唐辉煌时代的梦想。

师:是的,正因他探幽寻胜,寄情山水时,将自己的郁郁心境、坚定初心与自然水乳交融在一起。那小丘、小石潭、小石涧、小石城山等才能在作者笔下熠熠生辉,美妙动人。因为那幽深之美中隐藏着柳宗元的人生际遇与追求。明代文学家就说——
(屏幕显示)
夫古之善记山川,莫如柳子厚。(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
师:贬谪生涯所经受的种种迫害和磨难,并未能动摇柳宗元的政治理想。在京城,他直接从事革新活动;到永州,他的斗争则转到思想文化领域。秉承这样的初心,在永州的十年里,柳宗元写下大量令后人为之仰慕的文学名篇。
(屏幕显示)

生随着每一条资料的呈现,逐条朗读。
师:这节课我们通过整合同类信息、知人论世、咬文嚼字,破解矛盾等方法发现“闲笔”背后的哀愁;通过对“景语”色调的把握看见柳宗元的初心。一篇文质俱佳的文章能为我们架起一座通往作者内心的桥梁。
(屏幕显示)
一、“闲笔”之中有深意——哀伤
(一)整合信息品深意
(二)咬文嚼字品深意
(三)破解矛盾品深意
二、“景语”之中见初心——理想
师:今天的作业很简单,就是将课堂所学整理成一篇赏析《小石潭记》的文字,从“闲笔”和“景语”入手读出柳宗元的哀伤和理想

https://mp.weixin.qq.com/s/oESDn_RkSGysL8AGcB5qoQ

《始得西山宴游记》优质教案(两篇)

  设计指导思想
《始得西山宴游记》是必修一教材第三专题中的一篇课文。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重点考虑要处理好以下四组关系:
一、文言与文学。对于高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很多老师苦于在文言与文学之间找不到一个平衡点,有的纯粹当作文言文来教,有的纯粹从文学角度来讲。前者似买椟还珠,后者则囫囵吞枣。我的处理方式是先扫除文言障碍,进行文言积累,再重点研读文学文本,不让疏通文意占用过多的课堂时间。
二、工具与人文。人文性与工具性应该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语文教学正是通过语言文字修辞等手段达到提升学生思想层次与精神境界的目的。基于这样的理解,我在教学设计时一方面紧紧抓住本文教学重点——通过文本研习领会作品体现出的人与自然的关联,一方面也强调要引导学生品味作品在行文上的特色。其实,有关作品行文特色的品味最终还是指向了作品的人文主题。
三、引导与开放。新课程强调对话与开放的理念,但一味的对话讨论容易造成教学时间的延缓,信马由缰式的开放也容易“跑野马”而不可收拾。因此我在设计教学流程时,既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以开放的思考空间,也注意到要体现教师的引导性,对于学生的学习给以适当的点拨和调控。
四、独立与整合。语文新教材中的课文,既相对独立,又从属于板块与专题。所以,在进行单篇课文教学时还要注意整合。就本课而言,板块内的整合主要就是与《赤壁赋》的比较。对此,我找到了一个整合的“抓手”——贬谪文学与贬谪文化。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可以适当延伸,不宜过分展开,稍做点拨即可给学生打开一个认识文学现象的窗口。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处境,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2、 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独特的韵味,品味其语言特色。
3、 通过文本研习领会作品体现出的人与自然的关联。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结合作者的身世处境和人格特色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境界。(教学难点)
2、 通过文本研习领会作品体现出的人与自然的关联。(教学重点、难点)
3、 由本篇作品延伸出去,认识中国文学中的贬谪现象。(难点)
课时安排
如学生有充分预习,可安排一课时。如学生预习不到位,可安排1.5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1.略说写作背景
“永贞革新”失败—贬逐蛮荒—故交断绝—贫病交迫—老母病故—居处遭火—满怀忧惧之情(抓住第一段中“僇人”二字)
“诗家不幸”往往却是文学和读者的幸事。和苏轼一样,柳宗元在贬谪期间写下了大量精彩的诗文,成就了其文学创作的高峯——《永州八记》。
2.解题
引导学生分析文题中“宴游”“始得”等字在文中的体现(找出文章照应文题的地方)。
题目中对于理解文意最关键的字眼应该是什么?为什么?/(“始得”二字,文中凡四见,构成行文的线索。)
 二.文本研讨
就“始得”二字引出对文本的分析研读。分析时围绕一个大问题:如何理解“游于是乎始”一句?(为什么说这才是真正的“游”的开始?西山之游与此前之游有什么区别?)重在比较此前之游与西山之游的区别,让学生从一、二段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做比较。在讨论比较的过程当中,就学生发言的情况,随文分析一些小语段和子问题。
西山之游与此前之游的比较(可从游的过程、对象、结果,或游的外在表现、内在精神等角度去比较)
“始”前游 西山游
1、施施而行,漫漫而游(随意任情) 过、缘、斫、焚、攀援(积极主动)
2、觉而起,起而归(来也随意,去也随意) 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陶醉其中,眷恋不舍)
3、深林、回溪、幽泉怪石(幽深、拘束) 雄奇特立(境界开阔、荡涤心胸)
4、恒惴栗(无法摆脱的苦闷)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身心的解脱与自由)
…… ……(立足于学生的发言来归纳总结)
随文分析一:品味文章语言句式与内容情调的结合。
“始”前游用顶真句法,接字钩句,续续相生,传达“施施而行,漫漫而游”的神韵。而西山游,则以短句排比,有急促之势,体现西山之吸引力及主动迫切之情状,与前者迥然有异。(可补充:文中动宾搭配之巧妙。西山之游的前与后也可以做句式的对比,一者节奏急促,一者节奏松缓,正对应了不同的情调。)
随文分析二:围绕西山之“特立”。
1、西山的哪一点吸引了作者,以至于披荆斩棘,不顾劳顿,孜孜以求?/(高峻雄奇,特立不羣。)
2、作者是如何表现西山之高峻雄奇的?/(烘云托月的手法,用西山上的所见,即四围的环境来进行衬托。——可借柳宗元《江雪》一诗做补充说明。这里也有视角由俯视到远眺的变化,视角的变化伴随着境界的进一步开阔,而境界的进一步开阔又伴随着作者胸怀的进一步开阔)
3、为什么西山的高峻雄奇如此吸引作者?/(首先,原先游览的深林、回溪、幽泉怪石之景,大都幽远深僻,给人以坐井观天的拘囚压抑之感,强化了作者原有的孤独;而西山的高峻雄奇、开阔壮美则给人以豁然开朗的感觉,使人的身心放松解脱。——此处可联系学生初中学过的《小石潭记》“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以作比较。也可联系《岳阳楼记》中迁客骚人面对不同景致产生不同感受的描写。更重要的是,自然中的西山其“不与培塿为类”、特立不羣的品格正与作者身受打击却不甘沉沦的人格精神相互照应,两者在精神上达成契合;故而作者能忘却自我,忘却烦恼,人格精神与宇宙自然合一,达到“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境界。——此处言及柳宗元的精神人格,亦可联系《江雪》。)
随文分析三:从文中两种游览的情形来看人与自然的关系。
两种游览,其人和自然景物的关系是否相同?如果不同,是怎样的不同?
在“始”前游中,自然是排遣苦闷的对象,自然外在于人,与人隔了一层,这样人当然就难以领悟到自然的精神,因而只能获得短暂的快乐、暂时的解脱,“恒惴栗”的“恒”字就是这种状态的体现。(可引柳宗元《与李翰林建书》:“永州于楚为最南……仆闷即出游,游复多恐。涉野有蝮虺大蜂,仰空视地,寸步劳倦。近水即畏射工沙蝨,含怒窃发,中人形影,动成疮痏。时到幽树好石,暂得一笑,已不复乐。”)而西山之游是人与自然的统一。此等“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山水,远不只是观赏或排遣的对象,更是千载难逢的“知音”。此种境界,使得柳文除了慨叹不遇,还有体悟山水的幽怀。精神的契合,使得人认识了山的精神,山也引发了人的胸襟,从而达到一种超越与解脱的境界( “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在这里山与人、物与我、情与景、形与神达到了统一,这也正是柳宗元的山水游记超出于众人的地方。
将自然对象化,往往会把人与自然放在不平等的立场上,或拜倒在自然脚下奉其若神灵,或居高临下妄图操纵自然驾驭自然,或把自然看成包容一切情感的容器,这样就难以进入自然、领略其内在精神;将自然人格化,可以和自然进行平等的对话交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自然,用澄澈的心怀去聆听自然的话语,这样可以发现自然的美,感受自然的精神;而如果能与自然融为一体,则不但能发现自然的美,感受自然的精神,更能超越小我的局限尘世的束缚,达到思想与精神的解脱自由。柳宗元正是达到了这一境界。)——这一部分有一定深度,可根据学生的情况做随机性的处理。
总结:至此,“为什么说‘游于是乎始’(西山之游是真正的‘游’的开始)?”这一大问题应该可以解决了,请学生归纳概括。/(一方面西山之游给了作者不同于以往的新的生命体验——自由、放松、超越、解脱,一方面西山之游也达到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三.整合迁移
1、比较苏轼《赤壁赋》与本文的异同
异:柳宗元文章重在刻画描摹,风格清新峭拔,其人与自然之同侧重在精神人格层面上;苏轼的文章重在议论,风格潇洒飘逸,其人与自然之同侧重在哲理层面上(不但认识到物与我的同,还从更高的角度来审视物我的关系)。(可补充:“柳氏游记的幽深取径于‘骚’,而宋六家文的旷达则得益于‘庄’。宋人游记佳妙之处,不在‘牢骚’与‘刻画’,而在‘潇洒’与‘议论’。”(陈平原《中国散文小说史》))——就学生发言情况来处理,不过分追求全面和深入。
同:两文都写于贬谪期间,都写出了作者情怀的变化,最后都陶醉于自然之中,乐而忘返,都在自然山水中获得了解脱与超越。
2、引申迁移:迁客骚人的山水文学的共性——融入个人的情感体验与生命体验。
联系《赤壁赋》,请同学们关注文学史上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优秀的作品都产生于作者被贬谪期间。思考:为什么这段时期容易产生优秀的作品?为什么被贬谪的文人最容易和自然山水相交融?
中国古代士大夫中,迁谪文人可谓是一个规模庞大而又特殊的羣体。他们都曾积极仕进,并取得了一定功名,但或由于忤逆权贵、犯颜直谏,或由于无辜蒙冤、遭受牵连,被谪远徙,颠沛流离,经历人生坎坷。由于迁谪,文人们大多被削去官职,没有了公务羁绊,因而更容易将精力集中于文学创作。同时,由于迁谪,文人们深入到更广阔的社会生活底层,更有机会受到江山风物的激荡,以促进他们杰出艺术才华的表现。于是,其文学创作便有可能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 *** 期。迁谪期间的文人,其生活与思想往往处于激剧变动状态。由于政治理想破灭,生活条件恶劣,亲人生离死别,朋友疏远和政敌落井下石等,各种感情激流般冲撞他们敏感的心灵。他们惊惧于前途的不可知,怨愤于自己的不幸遭遇,极端怀恋失去的一切,并以异常陌生的眼光和复杂的情绪面对新环境。因而他们更能与同样被冷落的自然山水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共鸣,更容易体察自然山水的美,更能进入自然山水的怀抱以求得自我的解脱。情动于中而后形之于口于手,从而比往日更具创作欲。所以,许多作家最具价值、最富艺术魅力的诗文大多创作于迁谪期间,这些作品也更能全面反映作家的精神情感世界和思想轨迹。可联系屈原《离骚》、范仲淹《岳阳楼记》等作品。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独立阅读能力,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薰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文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能够概括课文的段落大意
学习作者抓住特征,用侧面烘托写景的方法
学习本文前后对比的写法
学习作者寓情于景的写法
在学习中感受作者热爱西山的情感和卓然独立的情怀
 
抓住景物特点和用侧面烘托的写法写景
 
理解作者寄寓在其中的思想感情

自学,质疑,讨论,合作探究
 
新授课
 
多媒体
 
1课时
  
导语设计: 近一段时间我们相继学习了几篇写景散文,其中哪些名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随便谈)这些语句作者都抓住了景物特征,同时在对景物的描写中又都融入了作者的思想,“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同样的文章,它蕴含着柳宗元的别样情怀板书课题《始得西山宴游记》
 新课探究:
 一.概括课文两段主要内容:
释题,从题目切入,课文第二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第一段写了哪些内容?
谪居永州,漫游山水
始得西山,发现西山
 二.重点探究:
自学指导1:
用一分钟时间阅读课文第二段,从文中勾画出描写西山所见之景的语句
“攀援而登……四望如一”
自学指导2:
用三分钟时间阅读文中作者西山所见的语句,思考:作者写西山抓住了什么特点,用一两个词语概括(可以自己归纳也可以用文中的词语),并继续体会作者是什么方法来写景的
设疑:作者目睹了西山的高峻,有什么样的感受?齐声背诵出来“然后知是山之特立,……而不知其所穷”这些语句蕴含着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面对着如此壮美的西山,让作者倍感欣喜,能不饮酒吗?能不酣畅淋漓吗?从文中找出宴饮的语句,齐声读出来
“引觞满酌,……而犹不欲归”
由此我想到了,始得西山之前的漫游,也写到了游和宴,那么下面同学们讨论交流:
作者始得西山,由游而宴,前文中作者得西山前也写到了游和宴,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有什么作用?
[之前漫游: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说明游历时是随意的,漫无目的的,也是消极被动的,其出游的目的在于寄情山水,消忧解闷,“恒惴栗”的心情就是真实的写照,此处可结合背景简单介绍那么作者的目的达到了吗?从他所到之地,深林,幽泉,结合学过的《小石潭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作者没有让自己的抑郁之情得到排遣
文中也写到了饮酒,是“倾壶而醉,……起而归”这些短促紧凑的语句反映了作者单调乏味的生活及苦闷抑郁的内心感受,虽然他想在游览山水中得以解脱,但酒醉之后依然如故始得西山之前的漫游,并没有让作者获得真正的心理愉悦]

  三.主题归纳:赞美西山,表现作者不同流合污,卓然独立的品格
 四.写法归纳:
抓住特征 对比烘托寓情于景
  五.拓展延伸:
文学史上有一种贬官文学,他们在被贬之时却创作卓著,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感受了他“与民同乐”的思想;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感受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从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中对“月光如水”的描写,中感觉到苏轼乐观旷达的心境,……柳宗元也被贬失意,他寄情山水,你赞同柳宗元这种人生态度吗?
 六.布置作业
欣赏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体会作者寄寓在其中的思想感情
  七.结语
柳宗元政治失意,寄情山水,抒写了自己不同流合污、卓然独立的人格,他的人生态度可圈可点,但他的西山却留在了我们的记忆中,让我们感谢西山,感谢柳宗元!
教学反思:
一直以来,对于文言文的教学,很多语文教师只注重文意的疏通,教师是一个传授者,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始得西山宴游记》一文语言优美,准确,传神,结合注释,文意相应比较浅显易懂,学生相互间比较容易解决,但是当老师问及作者在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时,学生却出现了分歧,这与我备课之初的设计是背道而驰的,原以为学生一下子能得准确的结论,当时迫使我不得不及时调整过来我想,既然学生能在文章的阅读中,找出两种不同的情感,何不就此引导学生去分析发现呢?在这种想法的支配下,积极的组织学生去分析讨论,学生很快就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得出了结论
这堂课的教学,使我获得了一种新的体验,如果只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结论,教师一句话就可以带过,但这种灌输式的方法能加深学生的感受吗?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他们本身有很大的发展潜能,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意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使他们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在本文的教学中,师生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交流学习,学生的态度是如此的积极主动,使我倍感欣慰:一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能力;二是学生从自主学习的探究中获得了学习的快乐。

《小石潭记》教学后记

  柳宗元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被后人誉为刻画山水的圣手,他笔下的山水都成了优美的景观,《小石潭记》就是柳宗元写的一篇山水名作。导入之后,我们进入课程的学习,跟随柳宗元的脚步一起去欣赏小石潭优美的景色。
    第一课时主要完成以下基本任务:

1、检查预习,初步感知。

    本环节主要让学生自己简介作者,读准字音,链接写作背景。重点任务放在“读”上,让同学们通过“读”感知文章大概内容。课上主要通过三次朗读完成感知任务:①听录音,读准字音②示范朗读,读出节奏③自由朗读,感受韵味。本文句式灵活,以四字句为主,杂用三五七字句,参差错落富有变化,读来和谐流畅极有韵味。所以在“读”上要多花点心思。

2、积累笔记,疏通文意。

    文言文学习积累已经近两年,同学们已经养成了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的基本能力,但是还是要注意积累文言词汇。每次学习文言文,我都会让学生整理笔记,慢慢地过渡到让他们自己按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进行分类整理,希望能日积月累,逐步提升文言文解读能力。

3、整体感知,梳理游踪。

    本环节可以让学生讨论交流,老师而后总结指导补充即可。

  ①在文中标出表明游踪变化的词句?

从小丘西行一下见小潭一潭中潭西南而望一坐潭上一记之而去。

  ②作者是怎样描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及其周边景物的?

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使读者眼前逐一出现不同的景物: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水声,由水声寻到小石潭,犹如跟随导游,边移步边观景,边听讲解,富有画面感和动态感。到小石潭,又采用定点观察的方法,由近及远,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边景物的特点。

这里需要给学生复习和补充补充知识点:“移步换景”是指不固定视点(即立足点和观察点),按照地点的转移和一定的视角,把所看到的不同事物叙述出来。

本课作业让学生积累文言笔记尝试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在第一节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全文的一个精读。复习导入引进本课的学习,首先从思路上予以引导,梳理出全文的大体架构。

    顺着游踪,通过哪些动词发现了小石潭?这个不是很难,学生迅速可以从文章中圈出如“隔,闻,伐,取,见”等动词,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手法。而后描写了潭中景物,主要通过潭水的“清”和游鱼的活泼两方面来展现。接下来小潭溪流,从溪势的曲折蜿蜒和岸势的参差不齐,通过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接着是潭中的气氛–幽深冷寂。最后是文章的一个补充,记录同游者。

    梳理后,其次还要进行一个深层的挖掘和学习,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完成。
1、小石潭的水“清”

找出有关水清的语句,讨论用了什么手法?

“闻水声,如鸣环”(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水声此作环撞击室出的声音,写出丁水声清脆悦耳的特点。)

“水光清冽”(从视觉上直写了水的清。)

“全石以为底”(正是因为水清才能看到潭底是“全石”,从侧面写出了水清)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下,影布石上”(从侧面写水清,只描了鱼、阳光、影子几个真景的静止和活动的画面,并没有直接写到水清,而是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无处不在写水)

2、小石潭的鱼“乐”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直写鱼儿的数量,活动)

“佁然不动”(先写鱼儿一动不动,潭底石头上映着清晰的鱼影子,这是静止的画面)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忽然,一些鱼儿飞快地游往远处,这是活动的画面。)

“似与游者相乐”(鱼儿好像跟游人同乐,作者把自己游乐的心投射到鱼儿身上,好像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

    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手法, 描绘了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把鱼之乐表现的淋漓尽致。

3、小石潭的石“奇”

小石潭的石“奇”在“全石以为底“,而且潭中露出的石头又都是那么姿态奇特,“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4、小石潭的树“美“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其颜色和形貌动态,生动地刻画了小石潭的树多,色欲的美,而古树的覆盖,使小石潭的景富有清静感,好像是人间仙境。)

5、小石潭的溪“折”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动静结合,可见溪流的曲折)“犬牙差互”(写岸势的参差不齐)

用比喻的修辞写小溪的溪身和岸势,两个比喻,一动一静来描写小溪,准确的抓住了。小溪源流曲折的特点。

    当然这里的讲解不需面面俱到,重点放在小石潭的水“清”和鱼“乐”上,其他的可让学生自行练习即可。
  最后,从最后一段看同行者有五人,为什么第四段还说“寂寥无人”来引导学生体会复杂的情感变化怎样寄寓在小石潭中的?

  “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悄怆幽篷“可以看出作者先乐后悲。最初发现小石潭时是“心乐之”,赏游鱼时又觉“似与游者相乐”,这都是乐景,寄寓的是乐情。

    “坐潭上”,看到溪流”斗折蛇行”,溪岸“犬牙差互”,这种“折”的特点,使作者不由得联想到自己曲折坎坷的人生经历,与这条溪流何其相似!“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写出了环境的空旷凄清,“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更凸显出作者的悲凉心情,所以作者“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最后总结山水游记的写法:1、写作方法如“移步换景”“定点观察”2、细致生动的描绘主要景物,突出特点3、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当然,描写手法,修辞手法的使用更能够给文章增资添彩。

    这篇课文除学习游记的基本知识和寓情于景写法,文言文的基本知识外,更要带领学生感悟柳宗元的人生态度,感受他在人生困顿之时坚守的济世情怀,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发对人生的思考,这也是非常重要的。

《小石潭记》

出题人:司马喆
一、《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山甚,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下列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永州之野产异蛇 / 斗折蛇行 B.伐竹取道 / 齐师伐我
C.明灭可见 / 庭下如积水空明 D.不可知其源 / 临近水源,便得一山
2.下列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其岸势犬牙差互:那石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
B.下见小潭,水尤清洌:下去见到一个小潭,水特别清澈透明。
C.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覆盖着,缠绕着,摇动着,连缀着,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D.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使人心神凄楚,寒透骨节,寂静极了,幽深极了。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作者悲凉凄怆的心绪。
B.第一段作者围绕着“石”来写,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不同的景致。
C.第二段写了游鱼、阳光和影子,动静结合,展现生动的画面,目的是表现鱼的活跃、可爱。
D.柳宗元被贬失意,心情抑郁,所以认为小石潭“不可久居”。其实作者笔下的小石潭风景如画,如果我们能跨越时空到此一游,或许会流连忘返。
答案:
6.D 7.B 8.C
二、阅读《小石潭记》(节选),完成第11—14题。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傲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付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义。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2)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1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有横线两处句子的意思。
(1)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13.请用第④段中的两个四字短语,完成填空。
小石潭流水淙淙,树蔓青翠,鱼儿在清澈的潭水中畅游,面对如此美景,遭贬而游历于 此处的柳宗元却感到 , 。
14.如果你能经“时空隧道”返回到唐朝,并与柳宗元在小石潭相见,听他倾诉内心的郁闷悲怆之情后,说几句劝慰的话。其中要恰当引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或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相关名句。(限在40字以内)
答案:
11.(1)鱼的影子。(2)忧伤(的样子)。
12.(1)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流水声,好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中为之一乐。
(2)向潭的西南(方向)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
1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14.所写的句子含有劝勉安慰之意给1分,能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等名句中的其中一句恰当地融合于内容之中,给1分。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8~11题。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 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8.写出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彻: 齿:
9.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是进亦忧退亦忧
B.谨食之,时而献焉 食之不能尽其材
C.若毒之乎 皆若空游无所依
D.殚其地之出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傲尔远逝
(2)斗折蛇行
(3)犯寒暑
11.填空、简答。朝(代)的 (人名)。
(2)甲文段运用 的写法,写潭中游鱼的形态;乙文段运用对比、烘托手法,使
形成强烈反差。
8.彻:笔直照射齿:年龄
9.B
l0.
(1)忽然游到远处去了
(2)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
(3)冒着严寒酷暑
11.
(1)唐柳宗元
(2)动静结合“赋敛之毒”和异蛇之毒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潭中鱼可百许头( )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
(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
(4)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
10.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暮寝而思之(《邹忌讽齐王纳谏》) 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公输》)
B.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满井游记》)
c.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答司马谏议书》) 以塞中谏之路(《出师表》)
D.其真无马邪(《马说》)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愚公移山》)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译文:
12.理解填空。
课文多角度描写景物,其艺术手法主要有:①点面结合。如写石:“ ”是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②远近交错。如写潭:“闻水声”是远,“下见小潭”是近。⑧动静结合。如写鱼:“影布石上”是静,“ ”是动。④虚实相生。如“潭中鱼可百许头”表面写 ,实为写 ,以实写虚,虚实相应成趣。
13.选文第四段的景物描写十分精当,请结合作者的经历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二)9.①大约(表数目不确定)②像蛇一样③使……寒④离开
10.B
11.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茎蔓,覆盖、缠绕、摇动、连接着,参著不齐,随风飘动。
12.①全石以为底③俶尔远逝④鱼水
13.这段景物描写既写出了小石潭环境凄清的特点,也暗示作者被贬之后凄苦悲凉的心境。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回答9~10题。(9分)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选自《小石潭记》)
9.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从小丘丁行百二十步 全石以为底
A. B.
隶而从者 卷石底以出
水尤清冽 皆若空游无所依
C. D.
以其境过清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10.翻译和理解(6分)
(1)用现代汉语翻译“其岸势犬牙差互”。译文:
(2)“其岸势犬牙差互”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从文中另外找出修辞与之相同的一句。
答案:
9、D(没有。A 起于,介词/跟随;B 用,介词/连词,表顺承,可不译;C 清澈/冷清。)
10、(1)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交错不齐。(2)比喻;“斗折蛇行”或“闻水声,如鸣再佩环”。
四、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伐竹取道 伐: ②下见小潭 见:
③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 ④以其境过清 清:
17、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译文:
②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译文:
18、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山水游记,试说说作者观鱼和游览结束时的不同心情。
答案:
16、①砍伐 ②看见 ③大约 ④冷清 。
17、①阳光直接射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潭底石上,呆呆地不动。②从石潭这里向西南方远望,溪水象北斗星那样曲折,象长蛇那样爬行,溪身或明或暗,溪水都看的清楚。
18、观鱼和游览结束时的不同心情,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而本文中,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凄苦才是作者感情的主调。作者借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他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暂时的欢快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又会流露出来。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小石潭记(节选)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5.文章的作者是唐代的文学家 (人名)。(1分)
6.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2分)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②其岸势犬牙差互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①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②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8.作者通过谢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9.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3分)
10.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4分)
答案:
5.(1分)柳宗元
6.(2分)①潭中/鱼可百许头(或:潭中鱼/可百许头)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
7.(4分)①砍掉一些竹子,开出一条路来,往下走就看见一个小潭,谁特别清澈。②四周被竹子和树木环抱着,寂静冷落没有来往的人。
8.(2分)意在表现孤寂悲凉的思想感情。
9.(3分)示例:句子: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理由:这几句描写游鱼,动静结合,充分显示出游鱼的情趣;也间接地表现了小石潭水的清澈。
10.(4分)示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120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著述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六、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选段,完成19-22题。(15分)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谳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亻叔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19、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2分)
A.不见曦月(xī) B.素湍绿潭(tuān)
c.其岸势犬牙差互(chā) D.怡然不动(yí)
2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略无阙处②良多趣味③亻叔而远逝④斗折蛇行
21、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2、甲段中描写春冬之水的句子是:
乙段中对潭中鱼作了细致的描写,其作用是衬托潭水的特点。乙段中体现溪流曲折这一特点的句子是:
答案:
19、C
20、①缺②很③消失④像北斗一样
21、(意思正确即可)①即使乘着快马驾着疾风也不比乘船顺流而下快。 ②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多条,都好像浮在空中无所依傍。
22、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清澈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出现“斗折蛇行”一句即可得2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