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王维哪首诗最出名
  • 你喜欢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哪些诗
  • 唐代诗人王维的哪首诗最富有禅意为什么

王维哪首诗最出名

王维的诗都充满了禅意,至于哪首诗最出名,真的不好选啊!王维的诗句,有些可以说家喻户晓,如这首《画》——

远看山有色,

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

人来鸟不惊。

王维的这首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真是写的美妙绝伦精彩无限啊!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的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也是很有名的,从古至今,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喜闻乐见而为之传颂。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作者匠心独运,写出了大自然一种空旷孤独的美。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就是王维的一次悟道,一个人行于山水之间,走到无风景可看时,就坐下来欣赏天边的云卷云舒,一样的悠哉悠哉自由自在。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王维送别朋友时,和朋友对饮,今天朋友要远走,请君再饮一杯酒,忘掉天涯孤旅的愁,保重啊兄弟,出了阳关,就再也难遇到家乡的亲友了!

你喜欢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哪些诗

王维与同代诗人孟浩然并称《王孟》,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均以五言诗描摹自然景物名世。诗作形象生动,立意新颖,意境清幽,艺术风格比较接近。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作很多,名篇佳句尤为传诵的如:《山居秋暝》、《汉江临泛》、《终南山》等。

《山 居 秋 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以清新的笔触写出了秋日傍晚的山景。

其中的“竹暄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句中“浣女“,指洗衣服的女子。这两句诗是用散文句式来表达的。应是“浣女归而竹暄,渔舟下而莲动。“

最后两句:“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说的是春草任其凋枯,王孙亦可自留。

《楚辞:招隐士》中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

诗人王维是反其意而用之。

王维(701~761) 字摩诘。原籍太原府祁州(今山西祁县)人,其父迁家蒲州(今山西永济县)。唐代诗人、画家。幼时通音律,工书画,善属文,多才多艺。开元九年(公元721年)进士,官至给事中。安史之乱时被迫接受安禄山授予的官职,乱平后因此贬官。后来官至尚书右丞,故有“王右丞”之称。

王维的作品以诗歌为主。前期以边塞诗为题材,其中虽然也有仕途坎坷的感叹,但抱负犹存,未失豪迈欢乐之心。如:《少年行》、《老将行》、《使至塞上》、《陇西行》、《陇头歌》等均为其代表作。

王维的后期作品多为描写隐居幽栖生活,表现闲适情趣,宣扬佛教禅理(注①)的山水田园诗。宋代文学家苏轼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注① 王维早年受其母亲影响颇深,信奉佛教,其名和字,源出《维摩诘经》中的人物~维摩诘居士。故又有“诗佛“之称。

配图及部分文字源于网络,如侵秒删。

唐代诗人王维的哪首诗最富有禅意为什么

唐代诗人王维哪首诗最富有禅意?为什么?

个人认为,王维的作品当中,最有禅意的非《鹿柴》莫属: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在对《鹿柴》的禅意进行具体解析之前,首先通过几个小故事来帮助我们理解什么是“禅”。

佛经里有关“禅”的最早记载可能是灵山法会上“释迦拈花,迦叶微笑”的描述,这个描写就很有禅意。释迦牟尼为何拈花,迦叶又为何微笑,说不清、也不必说,其中的微妙尽在不言中,这就是“禅”的最初踪影。所以从根本来说,“禅”并没有一个严格的本义。

中国佛教禅宗的创立者是慧能禅师,他继承了弘忍法师的衣钵。弘忍法师之所以将衣钵传给慧能,是因为他所作的一首偈语: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慧能通过这几句话表达了他对人的本性和自性的领悟,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他曾说:“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心中顿见真如本性?”这真如本性就是佛心啊!佛心“无念、无相、无住”,没有任何固定的想法,没有固定的形状,没有固定的位置,也就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种观点也是对佛家《心经》所言“五蕴皆空”的进一步阐述。

第三个故事的主角同样是慧能禅师,地点则是在广州法性寺的讲经会上。

讲经会上,风吹幡动,一僧说是风动,另一僧说是幡动。慧能则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心动,“此言一出,全场大惊”。为什么会全场大惊?

因为无论是风动还是幡动,在佛家看来都是暂时的,是变相、幻相,这一切都是过眼云烟,与人无关。真正引人深思的是由此而来的争论才与人有关,是人的心动了。慧能拨开风动、幡动的迷雾,直指人心,让人顿悟。

最后一个故事,是关于青原惟信禅师对禅学观照世界的“三段论”,他说:

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在青原禅师看来,禅,让自己认知得到提升,又在提升后回归,回归得几乎与原来无异,却已然不是原来。从表象到具象到本我,这便是禅的境界不断提升的过程。

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王维这首《鹿柴》,从他的字里行间,一字一句来体悟其中的禅意: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这两句诗浅显直白,运用了反衬的写作手法。以动衬静,有、无之间深得禅宗“机锋”的精髓,在动、静之间转换自如。

空寂的山林传来人说话的声音,但是四处张望也看不到有人,人声响过之后,更显得山林寂静。是空山吗?不是!不是吗?看不到有人。是寂静吗?有人说话;喧嚣吗?人声散过,山林更寂静。这样相互对立,相互转换,就如慧能禅师所言: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我们的心在动。

诗人拨开这些表象,将思绪和目光投向那空山,投向那人语者,这便是禅意的直指本心。

反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落日的余晖照入深林,又照在青苔之上。一个“复”字,说明之前阳光也曾照到过青苔。但无论阳光照没照到,青苔就在那里,不是因为阳光照到才有的青苔,也会不因为阳光照不到而青苔就不见了。

落日映照下的光影,如同真如自体所具有的智慧,它永恒不灭,遍照四法界,心中的佛性在刹那之间被触发。诗人在这刹那之间看透了世间万相的生灭,万相为空,万相不著。

道安《安般守意经》说:“得斯寂者,举足而大千震;挥手而日月扪;疾吹而铁围飞;微嘘而须弥舞。”这种空寂是人心的真正顿悟,达到了“真如”,这是内心的真正自足、自信,得到真如的内心无比强大,一切邪妄不能改变他,达到了真如的精神的无比充盈。

我们无法针对禅意给出一个具体的定义来分析《鹿柴》,就犹如“释迦拈花,迦叶微笑”一般,一切微妙的感觉尽在不言中。所以,各人有各人的“禅”,非要给出一个框框也就失去了“无念、无相、无住、”的佛心真意。

这短短二十个字,有人看到诗中有画,有人看到画中有诗,也有人看到重重迷雾后直指本心的禅意。诗人通过有、无的转换,悟透了“复照青苔上”的真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