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Constantine Santas
译者:易二三
校对:奥涅金
来源:《电影感》(2000年11月)
「洛丽塔」在英语文化中已经成为了一个极具辨识度的词,它有自己的生命,有不断扩大的内涵,但它的文学根源很少被提及。
「洛丽塔」这个词如今用来描述一种特定类型的年轻女性——通常是性欲早熟的少女,对罪孽深重的老男人的生活有着毁灭性的影响。这个词(首字母通常是小写)于男女而言都有不好的含义,但它尤其贬低女性。
不幸的是,现实生活提供了大量的例子来建构这种负面词汇:不久前,被称为「长岛洛丽塔」的艾米·费舍尔因枪击了她年长的男性朋友乔伊·布塔福科的妻子而被定罪,并在狱中度过了7年。
艾米·费舍尔
近期,与克林顿总统之间的丑闻给莫妮卡·莱温斯基带来了同样令人疲惫不堪的名号。关于这一话题的书已经写就,也有视频的拍摄和电影的翻拍。
艾米·费舍尔的故事衍生出了好几个电视剧和电影的版本,而许多年轻的好莱坞女演员,从秀兰·邓波儿和狄安娜·德宾,到波姬·小丝、琳达·布莱尔和德里·巴里摩尔(名单很长),都已经被归到这个模棱两可的明星类别。
「洛丽塔」这个词是在当时还默默无闻的文学教授、俄罗斯移民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于1955年出版了同名小说后不久开始流行的。这部小说描写了一个中年男人对一个12岁女孩的迷恋。
尽管这本书被认为是可耻的,但它让作者名利双收,并很快引起了斯坦利·库布里克的注意,他在1962年把小说搬上了银幕。
今天,「洛丽塔」这个词已经扩展到无数的含义——但丝毫没有褒扬任何人的意思:它是一部臭名昭著的小说的标题(有些人认为它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在学术界,它是一个伪文学术语;它已经成为一长串肮脏电影的灵感之源;它还是视频和网络色情领域的流行词,等等。
《洛丽塔》 (1962 )
尽管围绕这个词的争议在某种程度上盖过了原著小说(和作者)的文学地位,但我们在文章标题中提到的两部电影增加了「洛丽塔」传奇的神秘性,而且影片自身也值得关注。
正如所有的文学改编电影都必须做的那样,库布里克和莱恩的版本都从原著中删除了大量的素材,主要是由于电影的时长限制——小说家则不需要遵守这些规定。整个场景被删除,次要人物被删除,铺垫内容被删除,情节被简化。
改编自小说(不一定是戏剧或短篇故事)的电影常常会遭遇这样的命运。纳博科夫的书对男性心理的各个领域进行了冗长而详尽的探索,而要在电影里详尽呈现这些男性心理的深度和维度是不可能的。
在任何动作发生之前,小说中饱受折磨的主人公亨伯特就开始对自己的生活和时代进行了反省,详细回顾了他的背景、心理习惯、性格倾向——所有这些都被埋在关于恋童癖、卖淫、性健康、疾病和精神错乱的详尽论述中。
与此同时,文学性观察、对过去和现在的艺术的谦逊看法、以及预示着悲剧结局的无处不在的忧郁,都一一展开。读者在亨伯特遇见洛丽塔之前就已经很了解亨伯特了。
但所有这些背景在库布里克的电影中都被删去了,电影的开场就是亨伯特对克莱尔·奎尔蒂的谋杀,而且由于审查制度和「海斯法典」的限制,它小心翼翼地避免了书中的色情内容。
出于同样的原因,库布里克的电影是在英国拍摄的,剔除了纳博科夫对美国风景丰富多彩的描述,也因而减少了大量可以增强影片视觉吸引力的外景镜头。
相较之下,莱恩的电影保留了这些大部分的优势;它可以自由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摆脱了过去强加在电影上的各种审查制度的限制,甚至摆脱了道德败坏的指责。
《洛丽塔》(1997)
当然,事实并非尽然如此。尽管性现在在银幕上已经司空见惯——而且经常是没有任何理由的——而恋童癖,一个40多岁男人和一个12岁女孩之间的关系,仍然被认为是一个禁忌的话题,一个完全不道德的话题。
莱恩的电影想进入主流市场放映并不容易;在欧洲上映后,美国的发行商对这部电影敬而远之,但它被Showtime频道相中,该频道在1998年8月2日播映了这部电影。随后,这部电影以录像带和DVD的形式发行,1999年的版本包含了莱恩本人制作的一个启发性的评论音轨。
纳博科夫的《洛丽塔》之所以成为一个有争议的话题,有很多原因,其中一些与性内容无关。一些评论家更反感的是书中华丽的文体(频繁的停顿、括号、惊叹号等等),以及作者对美国及其价值观的讽刺排斥,而不是书的主题本身。这些攻击促使纳博科夫以后记的形式为自己的作品辩护,他在后记中坚定地宣称自己既不是恋童癖,也不是反美主义者。
但正是这本书的主题让它声名狼藉,并将它推向了从未达到过的公众关注的高度,如果故事不是一个中年男子对一个12岁女孩的迷恋,这本书可能不会有如此高的知名度。纳博科夫的「小妖精」哲学——具有恶魔般特质的年轻女孩——增加了关于这部作品的争议,并使它登上了翻拍的黑名单。
到斯坦利·库布里克决定拍摄《洛丽塔》的时候,这部小说已经受到了全国净化协会(暂译,the Legion of Decency)和天主教会的谴责,在好莱坞,「海斯法典」仍然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这次翻拍显然很容易触到红线。库布里克寻求了纳博科夫和詹姆斯·B·哈里斯的合作。纳博科夫很乐意写剧本,并与库布里克分担了工作。
《洛丽塔》(1962)
詹姆斯·B·哈里斯是米高梅的制片人,他认为在英国拍这部电影更好。1962年这部电影完成制作后,由于持续的争议,而被闲置了六个月。最终(1962年里断断续续的),这部电影开始在美国影院上映,但许多人认为它令人失望,并批评它漫无目的,与小说的价值不相称,更重要的是,它缺乏小说里的情色内容。
但过了一段时间后,批评性的观点也有了变化,库布里克的《洛丽塔》现在已经进入了经典电影的行列,尽管它可能不是库布里克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库布里克不愿过多地探讨小说的性内容,他把《洛丽塔》的第一部分变成了对社会的讽刺,并将电影的前半部分聚焦于夏洛特·海兹和亨伯特·亨伯特滑稽的婚姻。他通过打破电影的平衡,创造了一个不同的有机整体,证明了电影能够根据拍摄的环境和时间,以各种方式探索一部著名文学作品的深度。
在库布里克的版本中,詹姆斯·梅森虽然是饰演傻乎乎的夏洛特·海茨的阴险丈夫的绝佳人选,但在苏·莱恩饰演的洛丽塔(莱恩14岁,他53岁)面前,他看起来就像爷爷一样;此外,他还被彼得·塞勒斯刻画的扭曲的克莱尔·奎尔蒂盖过了风头,后者被塑造为亨伯特的宿敌。
事实上,库布里克作品的整个第一部分都集中在亨伯特、奎尔蒂和夏洛特的三角关系上,几乎没有分给洛丽塔什么注意,她进入的时机也相对较晚,只在几个强有力的场景中似乎干扰了亨伯特和夏洛特之间的暧昧。
亨伯特(姓和名相同)刚到达位于新英格兰的郊区拉姆斯代尔——他在去比尔德斯利大学任教之前在这里度过了一个夏天——他就遇到了夏洛特(纳博科夫笔下的「迷糊的女人」[the Haze woman,译者注:这里使用了Haze一词的双关含义,既是夏洛特的姓,也用作形容词]),寡妇向这位来自欧洲的教授明确表示,他不仅可以拥有房间,还可以享受环境的吸引力。
库布里克在这里逗弄了他的观众,让他们相信夏洛特实际上是在鼓励亨伯特和洛丽塔调情——将女儿称为她的「樱桃派」(纳博科夫笔下的「我的百合花」),并让三人在汽车电影院看一部弗兰肯斯坦的电影,他们都坐在前排,彼此的双手在膝盖上交缠。
当然,当夏洛特意识到亨伯特是因为她女儿而来的时候,她变得极其嫉妒,并把女儿送去了夏令营(「Q夏令营」成为了电影中的「高潮夏令营」);尽管如此,她还是嫁给了亨伯特,并计划把洛丽塔送去欧洲的一所学校。
电影的这一部分以夏洛特的死而结束——夏洛特读了亨伯特的日记,发现了亨伯特真实的内心,冲进暴风雨中之后被一辆车撞了。
剩下的部分着重描述了洛丽塔和亨伯特的冒险经历,他们开始了似乎没有尽头的公路之旅,只在亨伯特任教的比尔德斯利作了短暂的停留;性张力被降到了最低的程度,书中的色情被剔除了,而故事围绕着无能的中年情人亨伯特和试图摆脱他控制的、若即若离的洛丽塔之间的关系展开。
这里唯一有趣的是不屈不挠的奎尔蒂,他伪装成各种各样的人(他的最佳伪装是一个精神错乱的精神病医生)像复仇之神一样追逐着亨伯特。随着对奎尔蒂的血腥谋杀的曝光,将自己狂躁的精力投入到这部电影中的彼得·塞勒斯也离场了,电影的结局只是亨伯特最后一次试图重新俘获洛丽塔的遗憾故事,后者变成了一个在贫困环境中的养育着孩子的主妇。
库布里克的电影,更偏向英式而不是美式,更偏向喜剧而不是悲剧,它的意象是微妙的,但却没有捕捉到纳博科夫小说中的文学复杂性、道德义愤以及激情。
莱恩的版本朝着正确的方向迈出了几步。首先,它不像库布里克的电影那样,在夏洛特·海兹和亨伯特·亨伯特之间的情事上停留过久。在梅兰尼·格里菲斯的精彩表演中,母亲出场的时机恰到好处,在影片开始后不久,她完满地完成了(一个次要角色的)次要任务,然后在影片前三分之一结束前利索地离开了。
《洛丽塔》 (1997 )
从一开始,这部电影最重要的就是亨伯特与一个12岁的小女孩之间的那种不自然的关系,亨伯特由体格壮实、魅力十足、「恰如其分」的杰里米·艾恩斯饰演。
按照书中的字面意思,莱恩让一个实际上只有12岁的小演员(多米尼克·斯万,译者注:疑原文有误,斯万当时是15岁)扮演洛丽塔的角色。与库布里克版本中的苏·莱恩形成对比的是,14岁的莱恩优雅、像一名芭蕾舞演员,有点拘谨,而斯万则散发着性感——恣意地扮演着她的角色。
亨伯特似乎立刻变成了一个无助的人,被他强烈的激情麻痹了,艾恩斯已经适应了扮演欲望慢慢的角色(看看《烈火情人》就知道),看起来很符合一个会被「小魔女」的小阴谋和行为举止逼疯的人物形象。艾恩斯在自己的日记里透露,他一字不差地借用纳博科夫的词汇,将这个小女孩描述为「恶魔」,拥有一种她没有意识到的控制他人的力量。
艾恩斯饰演的亨伯特对挑衅性的亵渎也十分敏感——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与纳博科夫笔下的自我厌恶的男主角非常相似。当他将洛丽塔引诱到豪华酒店时,他感到非常羞愧,并反复对自己说,如果他还有一点理智的话,他会立刻「离开这个地方,这个国家,这个星球。」
然而,他的悔悟和愧疚并不能帮助他摆脱捆绑和束缚。他一直被奴役到最后,成为自己弱点的牺牲品:「我知道我身处天堂,」他喃喃自语,承认自己的悲惨处境,「周围是地狱之火,但它仍是天堂。」
在夏洛特早逝后,亨伯特和洛丽塔漫无目的地在乡间兜风,她满足着他的要求和愿望(在很大程度上),但他变得越来越贪得无厌和堕落,不得不购买她的服务以将她留在自己身边。与前作相比,这部影片值得注意的是,作为追随者的奎尔蒂几乎没有现身过。
该角色由弗兰克·兰格拉饰演(演得很好),一直隐没在阴影里,很少说话,几乎什么也不做,直到最后才出现——当愤怒的亨伯特发现了他和他身上的真相,并且血腥地枪杀了他,这在库布里克那个时代是不可想象的。
但作为结局,这种处理是有漏洞的,因为没有充分的铺垫去建立这个无耻而奇怪的谋杀,与影片前两小时的软色情内容相对比显得十分令人震惊。还有另一种不协调。亨伯特给了洛丽塔一大笔钱后,请求她的原谅,洛丽塔叫亨伯特「爸爸」,暗示她已经原谅了他。这种结局在纳博科夫身上并不成立,他的主人公没有道德上松懈或忏悔的能力——仅将自己囿于愧疚的范围内。
这部电影还相当巧妙地引入了另一个想法,实际上是从纳博科夫的书中获得的:亨伯特·亨伯特在14岁时与和他同龄的女孩安娜贝尔有过一段风流事(或者说是恋爱关系),安娜贝尔死于斑疹伤寒。
他对12岁少女的渴望就是这种压抑欲望的延伸。这并不是因果关系,至少不足以让亨伯特自认可憎的恋童癖合理化;对十四岁早夭的孩子的渴望不能成为成年人追求和剥削未成年人的理由。
亨伯特也知道这一点,而这种自我认识使他变得更有意思——一个悲剧性的、不为大众所接受的人。如果要说有什么相似的话,这部电影和小说表现的道德品质是一致的,展示了一个人被恶魔所控制——他内心的恶魔。
莱恩的故事呈现了一种不自然的、令人厌恶的关系所带来的悲剧性后果,还有诱惑本身的弱点,成年亨伯特生活在可怕的悬崖上,年复一年,始终无法挣脱束缚,解脱自己。然而,他是自由选择的,在这种情况下,他是自由坠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