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你知道粮票背后的故事
  • 这个小品题目叫什么
  • 有没有关于节约粮食的相声
  • 陈佩斯都演过哪些经典的小品
  • 由粮票的故事想开去
  • 郭冬临小品
  • 赵本山在中国喜剧界小品王排名第八,那开山鼻祖是谁
  • 谁有小品《粮票的故事》台词!急急急!
  • 春晚小品王简史
  • 小品 粮票的故事主角是什么名字

你知道粮票背后的故事

“看着这些粮票,我就回忆起了那个吃什么,用什么都要凭票的年代。”一张张彩色粮票,在71岁的王维平眼里显得无比珍贵。他历经20年,收藏了300多个品种的粮票,多达2000多张。昨日,记者来到金陵小区他的家中,见到了这些“宝贝”,采访中记者听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现在生活真是越来越好了”。
  不吃饭省下粮票作纪念
  王维平的家仿佛是一个粮票微型博物馆。他颇为得意地拿出两大本收藏夹,里面夹满了花花绿绿的粮票,时间跨度达38年,地区则包括江苏、湖南、湖北、广东等20多个省份。“最大面额为一百公斤,最小面额是半市两,最早的是1955年,最晚的是1992年。”
  王维平最珍爱的是那张“半市两”粮票,上面写着“1972年上海市粮票”,印有淡紫色的女纺织工图案,看起来崭新如初,因为这是他所有收藏中面额最小的,更因为这是他饿肚子换来的。1972年他去上海出差,换了当地粮票去上海柴油机厂食堂吃饭,找零得了这张粮票。临走时,同事用半市两粮票买了馒头带在路上吃,他却宁愿饿肚子也要留下此粮票作纪念,“当时看同事吃馒头我也很饿啊,没办法,太喜欢了,不吃饭也要留着。”王维平笑着回忆道。
  当年粮票是由各地粮食局统一发放的,往往印着反映各地风土人情的图案,地域特色十分鲜明,尤其是少数民族偏远地区的粮票十分精美。比如许多内蒙古粮票上印着牛群,或是一群猪在猪圈里吃食的场景,让人忍俊不禁。新疆粮票的图案就更加华丽了,青年男女的篝火晚会、丰收季节姑娘们一起摘葡萄、小伙子策马奔腾……文革时期,粮票被打上了时代烙印,佳木斯市粮票上印着毛主席语录:“必须把粮食抓紧。”
  跟手机充值卡一样,不少粮票都设有效期的,比如“1991年攀枝花市粮票大米1千克”上注明“两月有效过期作废”,1963年广州市粮票还分单月用、双月用、季度用,“不过从来不会过期的,因为根本不够吃啊!”王维平告诉记者。
  当年出差要换全国粮票
  上世纪70年代,粮票是市民家中最重要的东西。王维平回忆,每个月,粮票都会按时、定额发放到每个居委会的居民小组手上,再由居民小组分配给每个家庭。“国家对粮票的管制很严格,并不是拿着粮票就可以买米了。”当时买米,家庭主妇要带上钱、粮票和粮食证,前往定点粮店进行购买,每人每月大概能分到30—36斤粮食。
  “当时早稻米比晚稻米俏得多,知道为什么吗?”王维平一边翻阅着一张张发黄的粮票,一边给记者卖了个关子。他说,因为同样重量的早稻米比晚稻米煮出的饭要多些,能让人吃得更饱,人口多的家庭,几乎每月都排队买早稻米。“从1982年开始,口感较好的晚稻米越来越吃香。”因为农村推行承包责任制等改革措施后,粮食产量大增,大家再不必为饿肚子担心了,当然喜欢口感好的晚稻米。
  令他印象最深的还有当时一些农村人到城里来走亲戚,往往会自己带上米,因为住宿可以解决,但多吃饭就没办法了。出差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换全国粮票,到达后再换当地粮票,不然饭都没得吃。
  希望进校园办粮票展览
  1993年,颇具“中国特色”的粮票终于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粮票已成为人们对计划经济时期的特殊记忆,也成了收藏品中的新宠。谈起收藏初衷,王维平告诉记者,开始只是觉得粮票很好看,越集越多,从1987年开始收藏,老伴笑他是“小孩玩画片”,他却坚持了20年,现在老伴也支持他,经常帮他托朋友要粮票。收藏粮票要砸多少银子?他的粮票来源一部分是自己家中保留的,更多的是跟全国各地的粮票收藏爱好者交换来的,至今没有花钱买过。
  他说,粮票能折射出时代和历史的变迁,其历史和文化价值远远超出了它本身的经济价值。现在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在校园里举办粮票展,唤起青少年节约的优良品德以及对现在美好生活的珍惜。虽然,这些粮票现在已经失去了兑换粮食的功能,但王维平希望通过本报以票会友,一起分享粮票背后的故事,如果你家中有闲置的粮票,可以赠给王维平。 本报记者 徐兢
  链接》》》
  成套粮票升值空间大
  业内人士指出,收藏粮票要符合“老、少、好”的三字要诀,目前粮票的市场价从5元到300元一枚不等,若能收集成套的话就相当有价值。决定其珍贵程度的有年份、品相、稀缺度、票面主题等要素。专家预测,粮票升值空间还很大,但短期内不会有明显提升。例如辽宁省1955年发行的第一套粮票2004年市价超过1500元,现在已经到了3000元左右。但是粮票收藏家们表示,因为该项收藏更多的是历史纪念价值,很多人怀着对过去经历的纪念才收藏粮票的,所以目前靠粮票还不能实现快速增值。

这个小品题目叫什么

这个小品题目叫什么?

这个小品题目叫《吃面条》

1、《吃面条》是陈佩斯、朱时茂编剧并主演的小品,于1984年2月1日在《1984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播出。该小品是央视春晚里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小品  。

2、该小品讲述了陈小二为了演好角色,被导演要求一次次重复吃面条的故事

创作背景

春晚剧组邀请陈佩斯和朱时茂住在宾馆里创作该小品剧本,用了一周的时间写好剧本拿给剧组看,结果没有通过。而且在宾馆吃饭还要交粮票,剧组也很困难,陈佩斯和朱时茂不好再住下去就走掉了。之后春晚剧组发动全剧组到处寻找陈佩斯和朱时茂,后来经过陈佩斯和朱时茂所在八一厂领导派人寻找,两个人才被找回来继续写剧本。陈佩斯和朱时茂为了写好该小品剧本,前后从宾馆一共跑掉了三次。最终剧本才算确定下来

有没有关于节约粮食的相声

ta严顺开,洪建涛,小叮当的小品 粮票的故事,。 虽说主题是要尊敬老人,孝敬老人,但是,粮票的故事已成为经典,深入人心
[‘孩子,爷爷给你讲粮票的故事,”“啊,三十斤的粮票”

陈佩斯都演过哪些经典的小品

《吃面条》、《主角与配角》、《警察与小偷》、《胡椒面》。

在1984年的春晚上,陈佩斯与朱时茂表演的小品《吃面条》成为那个晚上最精彩的节目,也是在这次陈佩斯被观众熟知。

而如今过去那么多年了,再看看这部作品,仍不知不觉的感到震撼。只见陈佩斯小眼睛一眯,小胡子一翘,夸张的肢体动作和充满市井气的面部表情一下子征服了大江南北电视机前无数观众的心。

在喜剧小品《胡椒面》里,从头至尾只有三四句对白,可是陈佩斯诙谐搞笑的表演让观众笑岔了气。陈佩斯算起来也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家,他把他人的艺术当做自己的一种责任,是因为他有着对苦难的敏感和对残缺的不满,有着与底层小人物站在一起的勇气,扮演的角色,不做作,很真实,朴实无华,没有人为的照搬,别具一格。

在喜剧小品《主角与配角》里,表演时出了点意外,朱时茂身上的枪带断了,他立即转过身偷偷将断了的枪带系上。这短了一截的枪带系在陈佩斯身上时刚好到胸口,显得尤为滑稽。加上他那句经典台词:“队长,别开枪,是我!”观众当即笑成一团,连眼泪都笑了出来。

在春晚舞台上陈佩斯的小品还有很多很多,他是那个时代当之无愧的“小品之王”,深深地烙印在一代人的心里。

由粮票的故事想开去

** 昨天,我无意看了2004年小品《粮票的故事》。说实话,这个故事我看了许多遍,每重新回忆一遍,我都有不同的感悟。
第一次看这小品,是在04年春节文艺晚会上,当时我还在上小学,我爸爸才30出头。我爷爷刚走没几年。当时看的时候,我爸眼眶湿润了。他说:“当时我也觉得你爷爷唠叨,但现在挺怀念了。”当时我还小,懵懵懂懂的,对爷爷也没什么印象。
第二次看这小品, 是2010年时,我爸爸四十多岁了,身体机能也在慢慢减退。当时,我也处在叛逆区。没看到里面深层的话,只是爸爸一唠叨,我就说:“你现在和粮票的故事中的爷爷一样。”然后逃出去潇洒了,留着爸爸在一旁生闷气。
随着我长大,我对爸爸误会越来越深,总认为老爹越来越糊涂了。一天到晚重复来重复去,现在搞得我和老爸是话不投机三句多,总觉得老爹脑子瓦特了,每天和他吵来吵去。觉得在他的唠叨下我都要短寿几年了。
直到昨天,我重看了《粮票的故事》,才发现了小品的含义,这是一部关于亲情的小品,包含了人生的暖意。别等着“子欲养而亲不待”才来后悔。
爱长辈,就要经受助他的唠叨。同时要多多和他谈心,让他不再寂寞。
关爱长辈,从呵护他那孤独的心灵开始。

郭冬临小品

孙子:爸!爸!我受不了了,我实在是受不了了!!
爸爸:怎么了儿子?
孙子:哎呀,爷爷他,爷爷他。
爸爸:爷爷怎么了?
孙子:爷爷他又要给我讲故事了!
爸爸:儿子,听故事多好啊!
孙子:好什么呀!爷爷讲的故事,我都能背出来了!孙子,过来过来过来,爷爷给你讲一个粮票的故事啊!
爸爸:呵呵。
孙子:再好听的故事,听三遍也就差不多了吧?可是爷爷,都给我讲了三十多遍了!!
爸爸:儿子,知足吧你!才三十多遍,你爸都听三百多遍了。爸都听了三百多遍了,不照样听着呢吗?我跟你说,爷爷现在岁数大了,脑子有点糊涂,他新的呀记不住,老的忘不掉,爷爷为咱们家可是辛苦了一辈子,今天是年三十儿,必须要让爷爷高兴。他听故事,一讲,他就高兴,你就好好听故事,啊!
孙子:爸,可是你想过没有?爷爷是高兴了,那我呢?有多不高兴啊!
爸爸:多不高兴也得给我听着!而且我还告诉你,每次听,都必须要像第一次一样,特兴奋,特别认真,而且必须要兴高采烈的。听见没有?我可告诉你哈,你要是不配和爷爷的话,小子,休怪你爹跟你野蛮啊!
孙子:哎哎哎,别别别。
爸爸:你先别吵(这句没听清)。
爷爷:孙子啊!过来过来过来过来,爷爷给你讲个故事啊。
孙子:哎爸,我还写作业呢!你听吧。
爸爸:听爷爷讲故事去!
孙子:我写作业,你听吧。
爸爸:听爷爷讲故事去。
孙子:你听吧。
爷爷:停!行了行了,别转了,我看得懂啊。你呀,不愿意跟爷爷说话,爷爷讲故事你也不爱听。唉。
爸爸:你看你。
爷爷:唉。
爸爸:哎爸,您干吗去呀?
孙子:爷爷。
爷爷:上街,照旧扫大街。找人说话,讲故事。
孙子:爷爷!你不能出去!
爷爷:干嘛呀?
孙子:你出去又走丢了怎么办啊?
爷爷:这回丢了也没关系,你妈给我写了条了,到时候我找警察叔叔,警察叔叔会用车把我送回来。
孙子:唉,爷爷,您不就想给别人讲故事吗?
爷爷:啊。
孙子:那您就讲给我听吧……呜呜……
爸爸:兴高采烈!
孙子:我最爱听爷爷讲故事了!
爸爸:兴高采烈得多一点!
孙子:爷爷讲的故事最好听啦!!
爷爷:哈哈,你就那么爱听爷爷讲故事啊?
孙子:啊!
爷爷:行!爷爷给你讲故事了啊!
爸爸:爸。
(拿凳子,这个时候有点乱,这里不应该有台词,可能是当时在台上乱了)
爷爷:爷爷肚子里可是一肚子的好故事啊。
孙子:啊
爷爷:爷爷给你今天讲个好听的故事。
孙子:好。
爷爷:讲个粮票的故事。
孙子:哎呀我的妈呀!爸爸。
爷爷:怎么啦?
爸爸:哎呀我的妈呀!好听啊!
爷爷:我以为你听过这个故事呢。
孙子,爸爸:没有!从来没听过。
孙子:爷爷,什么是粮票啊?
爸爸:儿子,别着急,爷爷一讲你就知道什么是粮票了。三百多遍了,听吧啊。
爷爷:哎,胖子。
爸爸:啊?
爷爷:这个故事你听过没有?
爸爸:听?没有!!
爷爷:那坐下来一起听。一起听。把那个小板凳给你爸,你爸从小就爱坐这小板凳。
孙子:爸。
爸爸:爸,我坐这吧。这多宽敞啊!
爷爷:别别别,坐。哎呀,孙子啊。有一个时期啊,我们国家经济比较困难。诶,好多东西都要票啊!你说做件衣服吧,得要布票。想吃点肉吧,还要肉票。诶,还有什么票?
爸爸:煤球票。
爷爷:对!谁让你说啦!谁让你说啦!我自己想的起来要你说干什么呀?你以为我糊涂了是不是?
爸爸:不不不!!爸爸爸!!您不糊涂,我糊涂了。
爷爷:他糊涂了。
孙子:爷爷,讲故事吧。
爷爷:啊,讲故事。
孙子:爸,换个位置。
爸爸:好儿子!我坐这!
爷爷:别别别,你坐爷爷边上别动。来来来,坐坐。跟爷爷坐啊。怎么?坐着不舒服啊?那咱俩换啊?
孙子,爸爸:哎!别别别!
爸爸:舒服,舒服,可就是窝得慌。
孙子:爸,咱俩换一下吧。
爷爷,行了行了行了,孙子,咱哥俩就别动了哈。
爸爸:你等会,怎么成哥俩了?那行,那俩爹坐着吧。
爷爷:什么俩爹呀!你怎么那么说话啊?
爸爸:你不都哥俩了,可不是俩爹吗?
爷爷:这哥俩……哈哈有意思。
孙子:哈哈。
爷爷:哎呀,说哪了?
孙子:煤球票!
爷爷:哎对!煤球票!那个时候抽烟啊,还要香烟票。
爸爸:对。
爷爷:下面该说什么了?
孙子:爷爷,您再好好想想。抽烟,还需要什么呀?
爷爷:还要……打火机呀。
孙子:不对!刷,刷,刷,刷(模仿划火柴的声音)
爷爷:火柴啊?对!那个时候火柴还要票!
孙子,爸爸:想起来了!
爷爷:哎,火柴,哎,这下顺了。底下再说粮票了。那个时候粮票啊,我们家很紧张啊!哎呀,问题就在这个胖子身上。他呀,自己就25斤粮食,可吃呀,50斤都不够!哎呦,真是……坐下去坐下去坐下去呀!哎呀!快坐坐坐坐坐。那个时候,我和你奶奶尽量把粮食省下来让他多吃点。
孙子:爷爷,你对爸爸可真好。
爷爷:嘿嘿,自己孩子嘛!你爸爸对你不也好吗?
爸爸:所以咱们对爷爷呀,就得更好!
孙子:那爷爷,讲故事吧。
爷爷:哎呀粮食紧张啊。那粮票……诶?有一回呀,爷爷扫大街的时候,扫啊扫啊扫啊扫,突然发现地上一样东西,我捡起来一看,这是什么啊?
孙子:啊!粮票!
爷爷:多少斤啊?
孙子:啊!30斤呐!
爷爷:你怎么都知道啊?
孙子:哎呦!
爷爷:怎么了?哎呦,你打他了?
爸爸:没有没有。
孙子:没有没有。
爷爷:我听出来了,哎呦,你打他了。
爸爸,孙子:没有。
爷爷:站起来!
爸爸:哎,爸您等会我。
爷爷:站起来!从小怎么教育你的?怎么可以打人呢?
孙子:爷爷,爸爸没打我,他就掐了我一下。
爷爷:啊,掐了你一下,什么?掐你?掐比打还恶毒!什么时候学会掐人的你?
孙子:爷爷,他没掐我这,他就掐我这了。
爷爷:啊,掐错地方了。重掐!
孙子:啊?
爸爸:等!爸。根本就不怪我!他在那瞎搭茬。你说您搁那一看还没说什么呢,他就,啊!粮票!您又没说多少斤,他就,啊!30斤!跟那瞎猜!
爷爷:怎么啦?你别说,我真是当时捡起来一看,还真是,啊,粮票!我仔细一看,啊!30斤!猜对了!这孩子,就是聪明!
爸爸:对。
爷爷:唉,当时我拿着粮票可高兴了!心想,解决了咱家好几个月的粮食啊!我太高兴了!我太……你们俩在听吗?
孙子,爸爸:在听!
爷爷:在听我怎么捡了30斤的粮票你们怎么一点都没反应?啊?
孙子,爸爸:兴高采烈。啊!30斤啊?哈哈哈哈哈哈
爷爷:这就对了嘛!哈哈哈。哎呀我拿了粮票赶紧回家啊!走到半道上一想,不对啊!哎呦,那个丢粮票的人,他这一下子这个月的日子该怎么过啊?哎呦,我赶紧回到捡粮票的地方,坐地上等啊,等啊,一直等到天黑。始终没有人来找这个粮票。
孙子:爷爷,那你后来把那30斤粮怎么办了?
爷爷:捡来东西咱不能花啊。我就上交了,交给了警察叔叔。
孙子:噢!!爷爷太伟大喽!!!
爸爸:爷爷讲的故事好不好?
孙子:好!!!
爷爷:好听吧?
孙子,爸爸:好听!
爷爷:爷爷再给你讲一个故事啊。
孙子:爸……
爸爸:让爷爷高兴!
孙子:爷爷,我求求您,给我讲个煤球票的故事好吗?
爷爷:行!煤球票!好啊好啊,煤球票!那个煤球票。煤球票的故事不好听。爷爷给你讲个好听的,保证你从来没听到过的。
孙子,爸爸:(兴奋状)
爷爷:粮票的故事。怎么了?
孙子,爸爸:没事。
爷爷:听过了?
孙子,爸爸:没有!从来没听过!
爷爷:我记得好像从来没跟你们讲过嘛!哈哈哈
孙子:爷爷,什么是粮票啊?
爷爷:有一个时期。哎呀,我口渴的要命,想喝点水。给我来摇一摇。
孙子:爸,摇一摇。
爸爸:什么摇一摇?
孙子:农夫果园,喝前,摇一摇。
爸爸:扶爸起来。帮您拿水。儿子,过来。你看怎么样?爷爷一讲故事就高兴,一高兴又能吃又能喝的。我给你算笔账吧,你看,爷爷讲一个故事才五分钟,俩故事才十分钟,你就是不高兴,才不高兴十分钟。可是爷爷,能高兴一整天呢!
孙子:嗯!划算!爷爷睡着了。
爸爸:快,扶着爷爷。
孙子:爸爸,我们把爷爷扶回房间睡吧。
爸爸:嘘。爷爷现在岁数大了,坐这想睡觉,一躺下睡不着。
孙子:可是我怕爷爷会摔下来啊。
爸爸:怎么会呢?他要是摔下来,还有他儿子我呢!
孙子:对!还有你儿子我呢!
爷爷:哈哈哈哈
孙子:爷爷笑了,爷爷肯定在做梦。
爸爸:梦里呀,还在给你讲故事。
孙子:嘿嘿,讲粮票的故事。
爷爷:什么?粮票?
孙子?呦?爷爷你怎么醒了?
爷爷:孙子,我一听到粮票,我想起来一个故事。我给你说说。
孙子:爷爷,咱们这么着好不好,咱们回到房间里,您躺在床上,我听您讲粮票的故事好吗?
爷爷:这注意好!
孙子:走走。
爸爸:好好听爷爷讲故事啊!
孙子:知道啦!
爸爸:好儿子。让爷爷高兴啊!
孙子:哦!
不太具体就是了

赵本山在中国喜剧界小品王排名第八,那开山鼻祖是谁

关于中国喜剧界的小品王,并没有具体的排名。网上的一些说法,也仅仅是根据时间和年龄来排序的。要说到真正的小品开山鼻祖,应该是严顺开。他的经典代表作有很多,比如说《阿Q的独白》、《粮票的故事》、《阿Q正传》等。据说是他在第一届春晚表演了《阿Q的独白》之后,才有了小品这个类型。

1、严顺开

说到春晚的小品,很多人会想到陈佩斯、赵本山、郭达、赵丽蓉等人,可要从根本上来算,严顺开才是真正的开山鼻祖。严顺开是第四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的传承人,他本身的工作是上海滑稽剧团的演员。拍摄了电影《阿Q正传》,直接拿下了百花最佳男演员和国际喜剧电影节的金手杖。之后在1983年第一届春晚舞台,表演了《阿Q的独白》。而后这个形式被定义成小品,也就是说严顺开创新了小品的表演模式。

2、陈佩斯

说到早期的春晚表演,大家肯定会想到陈佩斯。当年赵本山还未出现,整个春晚舞台的小品,几乎是以陈佩斯和朱时茂为主的。像是《吃面条》、《警察与小偷》、《羊肉串》等,都成了脍炙人口的作品。可惜央视旗下的公司,在未经过陈佩斯和朱时茂的同意下,私自售卖小品影片。陈佩斯一怒把央视公司告上了法院,官司是赢了,可是陈佩斯却输掉了上春晚的机会。而后其他小品人出现,占领了春晚舞台。

3、其他小品演员

随着早期小品演员的落幕,其他小品演员开始发光发热。女生有蔡明、宋丹丹、赵丽蓉等人,男生有郭达、黄宏、赵本山、巩汉林等,这些人在春晚演绎了一个又一个经典的作品。不过在后起之秀中,赵本山的名气比较大,经典作品也比较多,名气比其他人要大一些。

谁有小品《粮票的故事》台词!急急急!

爷爷:爷爷给你今天讲个好听的故事。

孙子:好。

爷爷:讲个粮票的故事。

孙子:哎呀我的妈呀!

爷爷:怎么啦?

爸爸:哎呀我的妈呀!好听啊!

爷爷:我以为你听过这个故事呢。

孙子,爸爸:没有!从来没听过。

孙子:爷爷,什么是粮票啊?

爸爸:儿子,别着急,爷爷一讲你就知道什么是粮票了。三百多遍了,听吧啊。

爷爷:哎,胖子。

爸爸:啊?

爷爷:这个故事你听过没有?

爸爸:我听过……没有!!

爷爷:那坐下来一起听。一起听。把那个小板凳给你爸,你爸从小就爱坐这小板凳。

孙子:爸。

爸爸:爸,我坐这吧。这多宽敞啊!

爷爷:别别别,坐。哎呀,孙子啊。有一个时期啊,我们国家经济比较困难。诶,好多东西都要票啊!你说做件衣服吧,得要布票。想吃点肉吧,还要肉票。诶,还有什么票?

孙子:可是我怕爷爷会摔下来啊。

爸爸:怎么会呢?他要是摔下来,还有他儿子我呢!

孙子:对!还有你儿子我呢!

爷爷:哈哈哈哈

孙子:爷爷笑了,爷爷肯定在做梦。

爸爸:梦里呀,还在给你讲故事。

孙子:嘿嘿,讲粮票的故事。

爷爷:什么?粮票?

孙子?呦?爷爷你怎么醒了?

爷爷:孙子,我一听到粮票,我想起来一个故事。我给你说说。

孙子:爷爷,咱们这么着好不好,咱们回到房间里,您躺在床上,我听您讲粮票的故事好吗?

爷爷:这注意好!

孙子:走走。

爸爸:好好听爷爷讲故事啊!

孙子:知道啦!

爸爸:好儿子。让爷爷高兴啊!

孙子:哦!

爸爸:大过年的,只要老人开心,比什么都重要。

扩展资料:

《粮票的故事》是《2004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第十个节目,由严顺开、洪剑涛、小叮当所表演的小品,时长为11分03秒。

《2004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是中央电视台制作播出的综艺性文艺晚会,晚会以“祝福”为主题,并用该主题贯穿所有的节目,邀请文化艺术界、科学界等人物出任“祝福人”。于2004年1月21日晚20:00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中文国际频道等现场直播。

春晚小品王简史

以下文章来源于 历史 时间 ,作者最爱君

1

1983年第一届春晚,演员 王景愚 带着他创作的哑剧《吃鸡》登上了舞台。

现在谈起吃鸡,很多人会联想到某热门 游戏 中的“大吉大利,晚上吃鸡”,但是,王景愚这“鸡”吃得可不容易。

1962年,26岁的王景愚刚从中戏毕业。有一次,他到广东表演,在一家饭店吃罐焖鸡,由于鸡煮得不太烂,吃着很费劲。王景愚顿时来了灵感,脑海里有了《吃鸡》的雏形。

次年,王景愚在北京饭店举行的元旦晚会上表演了这个节目,逗得在场领导们捧腹大笑。但是,在随后的十年浩劫中,《吃鸡》受到批判,一度无缘舞台。

直到改革开放后,随着电视在中国的普及和 娱乐 行业的迅速发展,这个节目被全国观众熟知。王景愚通过无实物表演,惟妙惟肖地模仿了啃鸡骨头、肉塞牙缝、卡喉咙等一系列动作,表情夸张、动作滑稽。

▲1983年春晚,王景愚表演哑剧《吃鸡》。

上世纪80年代,一台老式显像管电视机,只有寥寥无几的频道,就能让一家人,或是邻里街坊几户人家看得津津有味。忽如一夜春风来,春晚就这样悄无声息地走进了千家万户,从此再没离开。

2

那一年的春晚还没有专门的主持人,报幕的工作由王景愚、马季、姜昆和刘晓庆等演员友情客串。

第二年春晚,相声演员 马季 一手拿着香烟,以推销“宇宙牌香烟”的虚拟广告为内容,讲了一段单口相声《一个推销员》(又名《宇宙牌香烟》)。

“你不抽我这宇宙香烟,你就没有幸福美满的家庭!你不抽我宇宙香烟,你年轻人你就搞不上对象!你不抽我的宇宙香烟,你学生你考不上大学!”

▲1984年春晚,马季表演相声《一个推销员》。

马季以相声的形式抨击了 社会 上一些大搞虚假宣传的商家,同时,幽默语言的背后是中国商品经济大潮的风起云涌、高考恢复后学子走向大学校园等 社会 现象。

这个相声火了之后,还真有厂家将“宇宙牌香烟”投入生产,这应该算是中国最早的热点营销之一。

那时,市场经济初兴,那些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时代的潮流中赚到了第一桶金,比如曾经备受歧视的个体户。

个体户最初是一个贬义词。在80年代初,它甚至成为待业青年、劳改犯的代名词,这些人靠倒腾服装、电器及日用百货,从低价区进货到高价区售卖,赚取差价,一度被主流 社会 嘲笑为“投机倒把”。

偏偏就是这帮人,成就了中国第一批“万元户”。万元户在当时是什么概念?1980年,全国职工的年均工资不过才762元。于是,有了这么一条顺口溜,“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

3

哑剧《吃鸡》和相声《一个推销员》已经初具小品雏形,而真正开创小品之先河,首次采用戏剧表演形式的节目是1984年春晚, 陈佩斯与朱时茂 合作的小品《吃面条》。

据1984年春晚导演黄一鹤回忆:“《吃面条》是我们国家晚会里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小品。他们在创作中也是摸着石头过河,遇到了不少困难。”

那一年,陈佩斯和朱时茂第一次登上春晚。筹备期间,两人在宾馆里写了一个星期的剧本,好不容易才完成的作品,愣是没通过。

当时在宾馆吃饭还要交粮票,春晚剧组也挺不容易,陈佩斯和朱时茂不好意思让领导为难,就跑路了。黄一鹤急忙到处去找,费尽周折才将他们找回来,说好了要继续写,写完通不过他们又跑了,跑了还是再找回来,接着写。

黄一鹤说,正因为这么折腾,最后出来的东西也确实有质量。

《吃面条》在试演中赢得一片叫好,可这个小品是纯逗乐的节目,没有丝毫教育意义,倒是有一定政治风险。一直到春晚前夕,黄导都不确定到底能不能上。

除夕夜,黄一鹤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看着《吃面条》登上春晚。

结果,《吃面条》一炮走红,陈佩斯和朱时茂之后十次登上春晚,成为80、90年代家喻户晓的喜剧演员。

在《吃面条》中,陈佩斯将无实物表演推上了新的巅峰,舞台上明明只有一个空桶,碗中空无一物,他却把面条的美味可口和吃面条的酣畅表现得淋漓尽致,观众们隔着屏幕都想来一碗热气腾腾的打卤面。

▲陈佩斯在《吃面条》中经典的无实物表演。

之后十四年里,陈佩斯与朱时茂这对黄金搭档,又为观众们带来了《主角与配角》、《警察与小偷》等经典小品,直到1998年,最后一次亮相春晚,表演《王爷与邮差》。

每一次表演,都深入人心。

1989年的小品《胡椒面》,没有一句台词,也不需要特意搞怪的方言,陈佩斯狼吞虎咽吃混沌的表演,却让观众感同身受,看着他,就想起自己被食物烫着的模样。

▲1989年春晚小品《胡椒面》。

1990年的小品《主角与配角》,是二人合作的又一经典作品。“队长,别开枪,是我!”,“没想到呀没想到,你朱时茂浓眉大眼的也叛变革命了”,这几句台词,即便是在30年后的今天,无数观众依旧能脱口而出。

▲1990年春晚小品《主角与配角》。

二人的春晚生涯在1998年结束,个中缘由让人感慨。

1999年,央视在未得到著作权人许可的情况下,将陈佩斯和朱时茂在春晚表演的《吃面条》《拍电影》《警察与小偷》等小品用于其出版的VCD中。

陈佩斯咽不下这口气,毫不犹豫地将央视告上了法庭。最终,央视败诉,赔了陈佩斯30多万。

赢了官司,丢了舞台,此后,陈佩斯在央视的舞台上销声匿迹。

后来接受采访,陈佩斯评价当时的春晚:“整个演出的氛围已经非常糟糕了。”

除了版权之争,陈佩斯跟春晚早已格格不入,他说:“春晚是艘航空母舰,豪华、气派,但你要听从船长、大副、水手长每个人的命令,而我现在做的事就像一叶扁舟,虽然小,但却自由快活。”

陈佩斯不愿为名利所绊,更愿潇洒一生。离开春晚后,他将全部心力投入话剧,其第一部话剧《托儿》曾创造4000万的票房纪录,先后演了200多场,走过40多个城市,观众多达17万。

再回首,昔日笑匠早已胡须花白,他离开春晚舞台20余年,却从未被观众忘记。每一年,都有陈佩斯重返春晚的传闻。

4

有的人因为官司离开春晚,有的人,却永远离开了我们。

这两年说唱节目很火,但这都是MC丽蓉玩剩下的。

1995年,在春晚小品《如此包装》中,全国观众看着 赵丽蓉 老太太穿着带亮片的马甲,戴着耳机,跳着迪斯科唱了一段堪称外国快板的“Rap”:“春季里开花十四五六,啊六月六我看谷秀春打六九头。”

我们也忘不了她的搭档巩汉林那魔性的嗓音:“这个节奏就是Rua普(Rap)!”

1988年,年过花甲的赵丽蓉第一次登上春晚舞台,她那一口诙谐的唐山话,陪伴观众走过了多个除夕夜。

赵丽蓉老师从小生活在戏班子里,称自己是“文盲”,却为了表演小品,坚持学英语,在舞台上献唱一首《My Heart Will Go On》,苦练书法数月,在舞台上挥毫写下四个大字“货真价实”。

▲1996年春晚小品《打工奇遇》。

她的小品亦不忘针砭时弊,在1996年的春晚小品《打工奇遇》中,赵丽蓉扮演进城打工的老太太,强势怼了乱抬物价的黑心商家:“宫廷玉叶酒,一百八一杯,这酒怎么样啊?听我给你吹……”

可是,这位多才多艺、带给全国观众欢笑的斜杠老年从1992年开始,就已饱受病痛的折磨。1995年春晚小品《如此包装》中有这么一个画面,赵丽蓉在唱完rap后一个踉跄,单腿跪到地上。很多观众以为这是剧本需要而制造出来的喜剧效果,实际上,当时赵丽蓉是因常年腿伤难以支撑,差点儿摔倒。

▲1995年春晚小品《如此包装》。

1999年的小品《老将出马》,是72岁的赵丽蓉在春晚的最后一次登台。春晚前两个月,她在后台咳出了血,春晚前两周,她因病情加重被送进了医院,但她仍然敬业地坚持到最后。

第二年,赵丽蓉因肺癌去世。

她离开20年了,但春晚舞台上,这位操着一口地道的唐山话、憨态可掬的老太太,依然无人能够取代。

▲自行脑补“嗨”、“嗯哼”。

5

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陈佩斯离开春晚舞台的那一年,一个头戴破旧解放帽、身穿皱皱巴巴中山装的东北大叔开始称霸春晚舞台,他就是 赵本山

1999年的春晚,就像一场接力赛到了交接棒的时候,以赵本山为首的一批东北小品演员,如黄宏、潘长江、高秀敏、范伟等成为之后几年春晚的主力军,有的人直到今日仍活跃在春晚舞台上。

赵本山于1990年首次登上春晚,总共上了21次,其中15次拿一等奖,可说是当之无愧的“小品之王”。

▲1999年春晚小品《昨天今天明天》。

1999年,赵本山与宋丹丹、崔永元合作的春晚小品《昨天、今天、明天》是其里程碑之作。

白云大妈和黑土大叔的故事就这样开始了,这个小品通过幽默的访谈反映了 社会 变迁,其中黑土根据1998年国内外时事编的几句顺口溜成为视频剪辑的绝佳素材:

“改革春风吹满地,中国人民真争气;齐心合力跨世纪,一场大水没咋地。”

“九八九八不得了,粮食大丰收,洪水被赶跑。百姓安居乐业,齐夸党的领导。尤其人民军队,更是天下难找。国外比较乱套,成天勾心斗角。今天内阁下台,明天首相被炒。闹完金融危机,又要弹劾领导。纵观世界风云,风景这边更好。”

如今,黑土大叔和白云大妈都不演小品了,小崔则成为时代的斗士,从央视辞职后,完全摆脱束缚,diss转基因食品,揭露明星偷税,嬉笑怒骂,快意恩仇,直至销声匿迹。

6

与崔永元恩怨未了的冯小刚,其实也是春晚的常客,不仅担任过2014年春晚总导演,而且还创作了脑洞大开的科幻小品《机器人趣话》。

1996年春晚, 郭达 蔡明 表演的《机器人趣话》,现在看来仍毫不过时,改编成科幻电影上映估计还能票房大卖。

小品中,好吃懒做的“单身狗”郭达•斯坦森唱着“单身时间长了想结婚,现在的女人实在气死人”,买了蔡明饰演的女机器人“缺心眼子”回家。

郭达一拆包装,一看这女机器人空气刘海娃娃卷,芭蕾服蓬蓬裙,真是 时尚 时尚 最 时尚 ,只是吐槽:“怎么长得像蔡明,怪不得给我打了8折。”

▲1996年春晚小品《机器人趣话》。

郭达想将其打造成百依百顺的完美妻子,没想到“缺心眼子”是真缺心眼,几番折腾让郭达受到了惊吓,他情急之下摔坏了遥控,差点儿被机器人拆散架。

这个小品跨时代地思考了人工智能危机,其中AI女友的设定更是在之后二十年的影视作品中不断出现。

难以想象,这是1996年的春晚小品。1990年代,学习计算机的热潮尚未席卷全国,今日的互联网大佬们也不过还是菜鸟。

1995年,马云才在美国第一次接触到互联网,之后在家人好友的帮助下凑了2万元,创建了中国最早的互联网公司之一“海博网络”。

1998年,在外企上班两年的刘强东不满足于当白领,拿着1.2万元积蓄,来到中关村,租了一个小柜台卖刻录机和光碟,柜台名叫“京东多媒体”,这是京东的前身。同年,马化腾也开始在计算机通信行业摸爬滚打。

只有少数像雷军这样的弄潮儿,仅用两年时间,在大学修完所有学分,毕业后作为金山骨干,参与研发软件。

那时的人们,不了解电脑,不知道互联网,更想不到,有朝一日,手机会成为世人接触网络、生活必备的万能工具。至于《机器人趣话》中的虚构情节,在不远的将来,或许就将由这些90年代的互联网菜鸟们变为现实。

7

春晚的故事似乎永远都讲不完,旧的人离开,会有新的人到来。

说到 冯巩 ,我们会想起他几十年不变的那句“我想死你们了”,说到李谷一,一定是每年春晚的最后一曲——《难忘今宵》,说到除夕夜,我们忘不了每年春晚响起的零点钟声。

一场晚会浓缩了一个时代,一如近日大火的“十年对比挑战”,留下满屏感慨岁月蹉跎,但是爱看春晚的人却越来越少了。

我们会觉得以前的春晚小品好看,因为那是时代的缩影,但是,近年来,春晚小品仍然没有放弃在现实生活中取材。

2011年的春晚小品《新房》,丈母娘看到未来女婿“新买”的婚房竟是租来的,当即要拉着女儿离开。小品直击房价这一 社会 敏感话题,以皆大欢喜的结局收场,背后的辛酸又有多少人知道。

2014年,开心麻花带来的春晚小品《扶不扶》将“老人摔倒了到底扶不扶”这一 社会 话题搬上春晚舞台。沈腾最后一段宣言极具正能量:“这人倒了咱不扶,那人心不就倒了吗?人心要是倒了,咱想扶都扶不起来了。”面对残酷的 社会 现实,我们也希望,人心不倒。

▲2014年春晚小品《扶不扶》。

或许,并不是春晚不好看了,而是时代变了。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每时每刻都可以找到春晚小品的替代,对春晚也难以抱有期待,一群人围着电视的生活早已一去不复返。除夕夜里,家里开着电视,一家人可能在玩手机、嗑瓜子、喝茶,偶尔抬头,看到电视里的小品演员喊了一声“过年好”。

传播了一年的流行语到了春晚小品中更是味如嚼蜡,当我们在春晚节目中听到“真香”、“C位出道”、“盘他”之类的网络热词时,不会感到意外,只有几分尴尬。

正如北京师范大学唐任伍教授所言:

走过38年的时光,春晚小品或许已不复昔日辉煌,却是老百姓过年不可或缺的一份年味。

小品 粮票的故事主角是什么名字

是小叮当、严顺开、洪剑涛演的吗,他们的小品叫做“讲故事”,不过确实是粮票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