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院线电影的又一大惨案。
国际大导+大明星阵容+好莱坞经典题材=?
上映一周票房还不到五百万人民币。
怎么回事?
但Sir去看了之后发现——
它可能是近年来为数不多,能把所有坑都精准踩到的大片。
如果以后由有演还要拍这类电影。
只需要对着这片,反着来就对了。
盟军敢死队
有一说一,这电影可供宣传的噱头是真的多。
导演盖·里奇。
拍英伦特色疯批电影的老朋友了,虽然近两年作品好一部坏一部,但总体水准一直在线,比如前几年的《绅士们》,今年还改编成了剧,口碑也不错。
主演有颜值拉满的“大超”亨利·卡维尔,不过这次没秀身材。
因为电影主角团里居然有身材比大超还劲爆的型男。
属于盖导特有的男性选角
而女演员,艾莎·冈萨雷斯,那个在《极盗车神》里美得不行的女匪。
仅仅颜值这一块,电影绝对吸睛。
而故事,是改编自二战历史上一次的真实行动,妥妥的欧美主旋律战争题材。
在打德国纳粹这条线上,欧美导演一贯可以发挥的空间非常大。
更别说,Sir不知道是哪个天才把电影片名“无限制军团(港) / 非绅士特攻队(台)”译作“盟军敢死队”的。
直接能唤起不少老观众的童年(痛苦)回忆。
△同名游戏的原版英文名是Commandos
可是呢?
当这么些看点加在一起,得到的结果?
豆瓣虽然给到了7分,但票房惨败。
可不仅仅是因为出了资源,才在国内院线遇冷。
而是哪怕在刚上映时,将近6000万美元的成本,在全球也只拿到了不到2500万美元的票房。
盖导又让投资人血亏到没脸看。
所以,问题到底出在哪?
这样一部潜力具大的电影,让全球的观众普遍看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01
电影故事的底子是真的不错。
改编自历史真实存在的“邮差行动”,出自2016年才解密的英国首相丘吉尔的机要文档。
这是发生在二战时期的一个秘密行动。
背景是1941年,纳粹德国已经占领大半个欧洲,只有英国隔着英吉利海峡在苦苦支撑。
而当时,英国用以抵抗纳粹的大部分物资,都仰赖海上运输,可是德国的U型潜艇在大西洋横行无阻,肆意攻击来往的大西洋两岸的军舰、商船,意图切断英国的补给线,逼英国投降。
甚至,因为大量的人员和物资在海运上的损毁,也影响了彼时美国参战的决心。
在这个关键时刻,英国首相丘吉尔决心搞一次特殊行动,打击德国的潜艇补给,削弱德国的海上力量。
为什么说特殊?
因为名义上,它是非法的。
当时纳粹德国为了避免被英国海军直接打击补给线,把补给船停靠在对德国友好但还未参战的中立国港口。
如果英国直接进攻,无异于对中立国宣战,所以,必须绕开官方,找一群“民间人士”去执行任务。
也因为这种执行任务的风格,有人说它可能是现代各种“黑色行动”的开端。
所以电影一开场就是熟悉的“码人”——
正在监狱里坐牢的古斯·马奇-菲利普斯上尉(亨利·卡维尔 饰)被放了出来。
根据要求,很快组建了一个团队:
会驾船的,会潜水的,会用炸药的,会肉搏的,会伪装的……以及会出谋划策的。
每个人不光有特殊技能,还都与纳粹有血海深仇。
对,熟悉吧。
电影讲述的,就是现在已经拍烂了的“英雄集结”这一故事类型在历史上的真实案例,甚至是源头之一。
主线目标也因此几乎明牌:
他们需要伪装潜入港口,对抗数近上百人的纳粹士兵。
然后炸毁补给船,全身而退。
想想看都不可能。
但真实历史上,这群人不仅完成了任务。
并且是“零伤亡”。
怎么做到的?
当观众发出这样的疑问时,也暗示着故事的潜力——
只要好好拍,怎么也不可能难看……
是吧?
02
对于这样主线明确,甚至结果明确的故事,想要做得精彩。
一般来说有两种方案:
一个是制造意外,不断给主角团来一些计划之外的设计,然后通过一个又一个危机,刺激观众的兴奋点。
用大量的改编,做出一种高潮迭起,险象环生的效果。
像大部分主流创作一样。
而另一个,相对非主流。
用“酷炫”,用尺度,用奇观,甚至用想象力,去增加故事可看性——
比如更血腥的场面,更残忍的敌人,更离奇的角色设定等等。
用更感官的刺激,去遮掩主线的平淡。
《盟军敢死队》显然更站后者。
尤其是,想把大量的奇观放在感官刺激的“爽感”上。
比如一开场就给足:
前一秒还是盛气凌人的纳粹军官。
后一秒就让北欧壮汉一刀把纳粹军官割喉,然后一刀一刀肉搏,像狩猎一样连着捅死其他人。
另一边,团队其他成员用消音冲锋枪,像打游戏一样轻松歼灭眼前的纳粹小队,甚至面对德国军舰,也能直接用蛙人放炸弹,一把掀翻。
可以说,导演就差把“超级战士”都写在主角团的脑门上了。
同样的情况,在营救同伴的一场戏上复制了一遍。
(真实历史上没有这段)
四人团跨海突袭一座纳粹重兵把守的监狱。
北欧壮汉拉森直接用弓箭开路,又准又狠,连同伴都没意识到发生了什么。
于是,又是一场屠杀。
对,四人潜入营地,然后用弓箭+消音冲锋枪,轻松屠杀几十人。
用满地的尸体,验证主角们的超级战力。
然后?
然后是电影主线,大家到了目标港口,把同样的场景又继续复制了一遍。
again。
弓箭,消音手枪,冲锋枪,穿着纳粹军官服的伪装,然后一路杀杀杀。
刀刀见血,枪枪毙命。
子弹像长了眼睛一样,他们几个人偷袭杀了几十人,打垮了上百人。
直到结尾,当他们把纳粹补给船用拖船从港口拉走后,主角团才和纳粹们发生了实质性的交火。
看似是两边隔海对射。
但除了其中一个小哥的肩膀被打中外,其他人毫发无伤。
对,全程火爆,无惊无险。
可能有人会说。
真实历史上他们就是没有伤亡呀?
是的,这么拍是符合了真实历史,但这么拍的电影,谁tm愿意看啊。
说主角团设定里,各有特长,但细看你会发现,除了秀肌肉的北欧壮汉,其他人的特点,只是存在设定里“工具箱”。
有人会开船,所以他们就能驾着船在海上穿梭十几天,提前到达目的地。
有人会潜水,有人懂炸弹,所以他们可以在港口各种干掉敌方的船只,军舰。
但除此之外,怎么做的?
大家上了岸,拿着消音武器,都成了能以一挡百的“英国队长”,像最后的战斗戏,Sir就没有认出受伤的小哥是谁。
电影几乎完全放弃了人物塑造。
沉溺在了我们英国特工牛逼坏了的叙事里。
甚至为此阉割了本身的尺度。
怎么说?
在英国队长这条线外,还有女主斯图尔特(艾莎·冈萨雷斯 饰)色诱港口管事的纳粹军官鲁尔,干扰港口布防的故事线。
电影给到了双方的虚与委蛇,用台词明说,鲁尔是个危险人物。
还用被吊起来虐待的黑人女性,鲁尔面色坦然地洗手上的血的场景,暗示鲁尔是个性变态。
但这样一个危险的角色,在电影中直接被“浪费”掉了。
而且是戛然而止的那种。
他一开始被斯图尔特引诱,和她一起参加变装舞会,但在舞会上通过斯图尔特的唱歌用词,判断出对方不是纳粹,是犹太人。
到这里,非常好。
然后他默不作声,按计划,把斯图尔特带到了自己的房间里。
看着房间红灯与刑具,可以说,这是电影里主角团队面临的最大危机——
虽然外边英国队长们战无不胜,但此刻身在敌营的斯图尔特要怎样脱身?
她会遭到怎样悲惨的伤害?
但是啊。
导演直接一个滑跪,告诉你:
危险,怎么可能!
下一个镜头。
斯图尔特小姐就妆容完整,毫发无伤地坐着车出来了。
不仅出来了,还趁鲁尔当面拆穿她的时候,用小手枪打死了鲁尔。
再然后,被一旁埋伏的战友直接夺车救走。
emm……完全无法理解。
Sir不是说一定要在这里剥削到女性,而是包括主角团在内,连一点痛感和伤害都不给的故事,哪怕再符合真实。
终究是浮于表面。
看得出来,为了“邮差行动成员无一伤亡”这个目标,导演已经尽力在编了。
甚至因为要符合原型人物的生平经历,只能各种制造“假危机”。
有意外?赶快掐死。
有冲突?立刻打断。
还不符合历史怎么办?
那就用力改,尽力圆。
实在没有办法了,把电影的最大反派,变成了国内面对希特勒想投降的失败主义者们。
仿佛就像有一只无形的手握住了盖·里奇的喉咙:这些可都是我大英的英烈,你可得好好拍。
毕竟,戏说不是胡说,改编不是乱编。
可能是因为有这样那样的顾及。
或者是一种憋不住的民族自尊心。
导演改着改着,就有了这样一个人均超级英雄,各个英国队长,肆意虐杀德国鬼子的电影。
以前Sir总是笑中国有抗日神剧,有裤裆藏雷,手撕鬼子,有横店一年死上亿日本兵的神迹。
但西方的抗德神剧,居然也步了中国影视创作者的后尘。
可是,就像我们嘲笑抗日神剧一样。
不论是国内国外,东方西方。
早就过了一个需要靠虐杀来打鸡血的年代了。
03
当然Sir并不是说《盟军敢死队》就是绝对的烂片。
除了技术层面没掉链子之外。
它至少比抗日神剧有一点好的,就是它没有那么“正襟危坐”。
它依然保持着盖·里奇的作者性。
而这。
也是国内观众还愿意给予其更多宽容,给到7分的原因。
举例来说。
或许是英国广电对于英烈的审查太严苛,逼得盖·里奇也只能给里面塞各种私货玩。
比如大名鼎鼎的007。
历史上,主角古斯·马奇-菲利普斯被广泛认为是007系列小说的作者伊恩·弗莱明创作007的原型参考。
所以电影也恶搞了一把当时正在海军情报局工作的伊恩·弗莱明。
他这介绍自己的样子,和詹姆斯·邦德如出一辙。
同样的作者性还有电影中对于“英国文化”的自信。
有正经的主旋律。
比如丘吉尔所代表的英国在二战中拼死抵抗希特勒的正义之声。
比如对女性主角战斗力的正面展示,美艳果敢,枪法惊人。
比如主角与非洲当地抵抗军头领迅速熟络的原因,是双方都在贵族学校伊顿公学读过书。
当然也有更“英伦”的恶趣味。
比如被营救的小伙伴乳头被夹的虐待造型。
比如船舱里的gay味浓厚的打情骂俏,让后边伊顿二人组的惺惺相惜,眼神都有点怪怪的。
但。
填充再多的私人趣味,也掩盖不了故事平庸乏力的事实。
导演为了还原这个真实的英国传奇行动,在真实和虚构的取舍上做了大量的摇摆。
为了主旋律的表达,拼命真实的一面上去靠拢。
圆来圆去,来回找补的样子像极了很多熟悉创作者。
总结就是,还不如拍纪录片。
其实,抗德神剧为什么在很多人眼里比抗日神剧高端?
直接举最出名的那个例子:
同样是神剧,昆汀的《无耻混蛋》就直接扔掉了真实的包袱。
不仅在尺度上直接放飞,让主角团各种棒打,虐杀,割头皮无所不用其极。
更离谱的是,它直接在故事结尾里,能把希特勒都当场打死,魔改历史。
妥妥的神剧嘛。
但有什么关系呢?
电影一开场,当瓦尔茨拿出那个离谱的大烟斗的时候就暗示了故事的讽刺意味。
更别说后边穿着超人披风造型的希特勒本勒了。
尤其是相比于《盟军敢死队》的票房对比。
2009年的《无耻混蛋》用差不多的预算(7000万美元),拿了3.2亿美元的票房。
不论国内的豆瓣,还是国外的IMDb,大家一致叫好,堪称口碑和市场双丰收。
这恐怕还是验证了之前所说的全球影视行业都在衰退的这个大背景。
当忌讳越来越多,当顾虑影响了创作,连国外的创作者也开始自我局限。
可不就只能反复生产鸡肋了嘛。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主旋律故事逐渐落伍能够理解。
偏见消解,价值祛魅。
可连娱乐大众的神剧,也开始变得无趣。
那是上一个十年的我们,终究没有能预料到的事。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吉尔莫的陀螺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