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这段台词,去追了一部剧——
女儿讨债成功,兴奋地向妈妈邀功:
“你看,我虽然笨手笨脚,但我还是个有用的人对不对?”
出乎意料的是,妈妈反问道:
“什么是有用的人?生你下来是为了服务别人的?
你看看这个草原上的草啊木啊,有人吃有人用,便叫有用,要是没有人用,它就这么待在草原上也很好嘛。”
是啊,谁说活着就一定要“有用”?
豆瓣8.7高分,央视收视冠军,爱奇艺热度第一。
是谁还没刷这部8集年度口碑黑马剧——
《我的阿勒泰》
《我的阿勒泰》改编自作家李娟的同名散文集,是影视剧改编中少见的形式。
要知道,散文文字优美写意,形散神不散,少有故事线和戏剧冲突。
庆幸的是,创作团队成功地将原著文本转换成了影像表达,具像化地展现了阿勒泰的生活。
让我边追剧边直呼太美,边点开手机查机票。
首先是景美。
广阔天地间,雪山、草原、骏马组成一幅秀美画卷,堪称视觉马杀鸡。
镜头美到仿佛打开动物世界,每一帧都想保存壁纸。
再加上4K加持,今年gap的目的地有了!人生总要去趟阿勒泰吧!
再来是人也美。
壮阔的自然风景下,轻摇镜头,是深爱这片土地的哈萨克人。
少年倚树,望向镜头。没想到他伸手用树枝拨动,竟是一个以水面为视角的画面。
《我的阿勒泰》的故事很简单,或者可以说几乎没有什么剧情。
生长的阿勒泰的汉族女孩李文秀,追求文学的梦想破灭,于是回到家乡,和自己开小卖部的母亲张凤侠以及奶奶共同生活,认识了哈萨克的少男少女,也重新认识了阿勒泰的美。
李文秀发现小卖部的账本,自告奋勇替母亲讨债。
但实际上,并不是大家不愿意还债,他们有自己还债的方式。
可以说,哈萨克人看似远离现代文明,但他们有着自己的心灵约束,依赖人与人之间最质朴最简单的信任与坦诚。
比如自家放养的牛羊只给家人、朋友、客人享用,不用来商品交易。
客人来买只羊,一天没谈下来,当天晚上就直接上饭桌了。
友情、爱情也是淡淡的,充满哈萨克式的写意。
但与此同时,看似乌托邦的阿勒泰也有并不理想化的一面。
比如游牧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博弈。
苏力坦坐火车被查出金属用品,是自己随身携带的小刀。
然而按照规定,刀具不能带上火车。
最终苏力坦选择带着小刀骑上马,离开了火车站。
亦或是理想主义和父辈传统之争。
牧民少年巴太,天性自由,对马充满热忱。
却在哥哥去世后,被父亲要求回牧场,子承父业。
村主任也敲打他:“我们大概是世界上最后一支纯正的游牧民族了。”
婚姻也不由自己做主,父亲要求巴太按照传统娶了守寡的嫂子,抚养哥哥的孩子。
而类似这种深深根植几代文化的矛盾与冲突,也并不是靠一两句话就可以轻易改变的。
作为家族的外来者,李文秀跳出来反驳苏力坦,点出世界万物本就是不断变化的本质。
结果“喜提”被抛弃待遇,说好的带李文秀一家去夏牧场的事黄了。
就像主创分享的那样,在新疆的拍摄期间,既有美得让人叫绝的自然景光,也有突如其来让人措手不及的狂风冰雹。
残酷但真实。
《我的阿勒泰》是女性团队主导,导演、编剧、原著作者均为女性。
小到被李文秀扶正的伍尔夫画像,大到女性人物的塑造刻画,无一不在诉说着女性视角下的女性处境。
张凤侠,一个远嫁到新疆的江苏女人。
侠女般名字的背后是她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松弛感拉满。
有时是坐着嗑瓜子骂脏话看笑话,看到最后发现是自家的笑话。
有时是用石头堆一个电视机,装模作样地教奶奶换台看电视。
生命力比格子间打工人翻倍不止。
对待感情,既有对旧人的不舍,又有勇敢追求新感情的自主。
当然,遇到渣男恋爱脑上头那是另说……
哈萨克族少妇托肯,本就是丧偶式婚姻里不被看见的女人,活得小心翼翼。
丈夫长期酗酒,她一人承包家务和育儿。
之后丈夫醉酒摔下马背冻死在路边,留下抚育两个孩子的重任和一屁股的巨额酒债。
一个用来洗衣服的搓衣板,求丈夫、求小叔子,愣是谁也没带回来。
被问起是不是有了喜欢的人,她羞耻又着急地解释,仿佛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
面对传统文化的束缚以及众人的不接纳,她毅然带着孩子改嫁为她买护手霜的男人,追求自己的幸福。
夸了这么多,当然,这部剧也并不完美。
男主有些蹩脚的口音难免让人出戏,女主的人物成长线也称不上丰满。
尤其是人设上的矛盾。
作为在新疆长大的疆二代,被动物骨头吓得魂飞魄散。
怎么看也不像回归故乡,更像是一个第一次去新疆的南方女孩。
作为平凡打工人,《我的阿勒泰》对我来说已经足够治愈。
在鼓吹优绩主义、被无意义感笼罩的当下,它提供了一个可以做梦的平行世界,让我在赛博旷野中肆意奔跑。
提醒我们大自然、动物、人类最原始的模样有多美丽。
即使一时半会儿去不了新疆,抽个空儿去公园坐坐20分钟也是好的。
最重要的是,去爱、去生活、去受伤。
然后继续闪亮地过我们颠簸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