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清代带子能封什么爵
  • 清代黄带子和红带子的区别
  • 国公爷的权力很大,清朝统治时期,什么功劳才能成为国公

清代红带子能封什么爵

清朝的时候,将皇族宗室称作为“黄带子”,而在皇族之中,那些远支被称作“觉罗”,也称作“红带子”,说白了,黄带子跟红带子,就是亲疏有别。

皇太极在位的时候规定,以努尔哈赤的父亲清显祖塔克世为界,塔克世的直系子孙全都被定义为宗室,而其他的叔伯兄弟等旁支子孙后代,被称作为觉罗。

按照汉文化的传统,塔克世这一支为大宗,而其他旁支则是小宗。

为了进行区分,宗室成员都能够在腰间系一根黄带子,而觉罗不能,他们能够在腰间系的是红带子,久而久之,黄带子跟红带子,也就成为了区分在宗室中地位的标志。

当然,也并非塔克世所有的直系子孙都是黄带子,在清朝,还有十八支虽然是塔克世子孙,却因为各种事情被废黜,贬为了红带子。

比方说,舒尔哈齐长子长孙舒尔赫一支、阿敏重孙拉哈礼一支、阿敏次子爱度一支。

另外,像是巴雅喇的子孙、褚英的子孙、代善的子孙,甚至是皇太极长子豪格的子孙当中,全都由因为各种罪过,被革去黄带子身份,而成为了红带子。

清朝初期,黄带子堪称是清朝的四梁八柱,地位很高也非常重要,他们拥有很多的特权以及丰厚待遇,除了各种俸禄银两,还有大量的田地、庄园等等。

比起黄带子,清朝的红带子虽然也都姓爱新觉罗,是皇族的分支,但他们毕竟属于远支,加上岁月流转,到后来根本就算不上是什么亲戚了。

明朝的时候,所有的王侯爵位都世袭罔替,最终繁衍得实在太多,把明朝家底儿都掏空了,清朝吸取了这方面的教训,因此除了铁帽子王,其他所有爵位都降等承爵。

亲王王位传一代就成了郡王,再传一代就成了贝勒,直到变成闲散宗室为止。

除了闲散宗室,还有闲散觉罗,他们身上没有职位也没有爵位,整天游手好闲,乾隆帝的时候觉得实在很丢脸,因此赏赐所有闲散宗室四品顶戴花翎,还有各种恩赏。

不管是闲散宗室还是闲散觉罗,他们虽然无所事事,却始终享受着各种福利厚待。

比方说,黄带子宗室,每个月能领取四两银子,而觉罗红带子,每个月是二两银子,倘若有什么婚丧嫁娶,也能够到宗人府的府衙去领取银两。

黄带子当中,都是由其所属的族长、学长呈报,而红带子,则由其子女呈报佐领,然后再由佐领呈报宗人府,并且还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核查,确定之后才可以发放赏银。

红带子娶亲,赏赐二十两,嫁女赏赐十五两,发妻病故,赐银三十两。

刚开始的时候还可以,但是到了后来,清朝的黄带子与红带子数量实在是太多了,到了道光朝的时候,仅仅黄带子就有数万人,更别说红带子,因此各种赏赐被大幅削减乃至裁撤。

虽然生活方面的福利待遇很多,但是清朝即便是黄带子,也并不能随便受封到爵位。

通常来说,都是当朝皇帝的皇子能够受封爵位,最低通常都是个贝勒,除此之外清代的爵位基本都是从祖上传下来的,除了铁帽子王之外,都是降等承爵。

如果祖上没有爵位的话,那么就算是黄带子,到了后代也没爵位,都是闲散宗室。

觉罗的处境更尴尬,因为觉罗的祖上原本就是皇室的旁支,除了少数因为战功等挣到了爵位之外,红带子祖上几乎都是一般贵族,根本没有爵位。

所以整体来说,清代的红带子很少能够拥有爵位的,如果能够获封爵位,也只能受封贝子以下的爵位,因为贝子与贝子以上的爵位,只封给宗室,不会给觉罗。

清朝的爵位分成宗室爵位、异姓功臣爵位与蒙古爵位三种,而其中的宗室爵位共分成十二个等级,只封赐给爱新觉罗家的子孙。

所谓宗室爵位,也就是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与奉恩将军。

在这十二等爵位里,公爵以上都是超品,所谓的“入八分”,只是待遇上的区别而已。

之后的四种“将军”爵位,还都会细分成几个等级,但同样都是待遇上有不同。

清朝黄带子之中,只要是低于奉恩将军的全都称作是闲散宗室,所有爵位世袭,铁帽子王可以世袭罔替,而大多数爵位都降等承爵。

在清朝,除了祖上就有爵位传承下来的人,能够获封爵位的,就是当朝皇帝的儿子们,通常当朝皇子受封,再怎么样也是个贝勒,只有极少数被封个贝子。

而亲王、郡王、贝勒与贝子,都属于高等爵位,不会封给宗室之外的成员。

在清朝能够破例的只有一次,那就是保和殿大学士傅恒的儿子福康安,乾隆帝封赐他为贝子的爵位,并且又在其去世后追封郡王爵位,在清朝只此一例。

除此之外,清朝能够受封宗室爵位的基本条件,就是要姓爱新觉罗。

当然,红带子也都姓爱新觉罗,但是他们跟黄带子有亲疏上的巨大差别,因此红带子即便因为功劳受封爵位,那也只能受封贝子以下的那些公爵还有将军类的爵位。

清代黄带子和红带子的区别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皇家、官员为了区别于一般的百姓,在 各个方面都做了详细的规定,比如,乘坐的轿子、凯旋所奏的乐曲、穿的服饰等等。其中服饰的区别是最直接、最显著的。清代 皇家为了区别于一般人,显示自己高贵的身份,除了在袍服和顶 戴上加以区别外,还有一项区别身份的重要标志就是腰带。

  在皇家内部腰带的不同意味着身份地位的差异,那么究竟是黄带子还是红带子的地位高呢?系什么样的带子有什么根据吗?根据清代礼制规定,清代皇家始于显祖宣皇帝“塔克世”(即 努尔哈赤之父)。即以塔克世为基准,塔克世的嫡系子孙称为宗室,其叔伯兄弟的子孙称为觉罗。

  宗室可以系黄带子,而觉罗只 能系红带子,宗室所系黄带子为杏黄色,皇帝所系黄带子为明黄 色,不得僭越,否则将会受到惩罚。从血缘关系上讲,觉罗和皇帝的关系要远很多,自然所受的恩惠比起宗室来说要少得多,但 是比起一般的八旗民众还是要高一些。随着时间的推移,清代皇家的子孙不断繁衍,人数不断增 加,宗室成员越来越多,但是宗室成员的地位不是一直不变的,由于种种原因一些人会脱离宗室降为红带子或一般八旗民众。

   如一些宗室因为获罪而降为红带子,清太祖第五子莽古尔泰,天 命元年(1616)被封为贝勒,后因为谋逆大罪被夺取爵位,子孙降为红带子。猛峨第三子延信,康熙二十七年(1688),封三等奉国 将军。雍正元年(1723),袭贝子,因战功晋升郡王,后来获罪被 革去爵位,子孙降为红带子。

  到了康熙末年,宗室成员被革为红 带子的人数已经很多了,之后还在不断地增加。不管因为什么原因,被革去黄带子的宗室尽管身份降低了,身体里流的还是皇 族的血。

  为了维护被革去黄带子宗室的尊严和整个皇室的尊 严,康熙五十二年(1713),清政府规定,被革去黄带子的宗室的 名字也要载人皇族族谱即《玉牒》中,这部分人的名字要排到最 后,并以红带子为记,同时为了让他们和系红带子的觉罗加以区别,这些人统一被称为“已革宗室红带子”。

国公爷的权力很大,清朝统治时期,什么功劳才能成为国公

明确回答提问者:清朝没有国公!中国最后一个设置国公的王朝是明朝,而且明朝的国公与之前一些朝代所设置的国公还不是一回事。在明朝之前的一些朝代,公爵被人为进行了二次划分,分为了国公、郡公、县公甚至乡公等诸多等级,以国公为公爵的最高等级,不同等级的公爵政治、经济待遇等等都不同,自然也是国公待遇最高。但明朝的公爵不分等,公爵就是国公,没有什么郡公、县公之类。换句话说,在明朝只要受封公爵,那就是国公。

▲明·魏国公、追谥中山武宁王徐达

▲明·曹国公、追谥岐阳武靖王李文忠

▲明·信国公、追谥东瓯襄武王汤和

清朝入关之后,在很多方面都效法了明朝,但爵位没有。明朝的异姓功臣爵位只有公爵、侯爵和伯爵三个等级,而清朝要多很多。清朝异姓功臣爵位分为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轻车都尉、骑都尉、云骑尉、恩骑尉九级,轻车都尉及以上爵位每级又分三等,总之相当复杂。在清初时,公爵是没有爵号的,几等公就是几等公,没有什么国公、郡公之类的区分。后来虽然增加了爵号,如乾隆年间阿桂的一等诚谋英勇公等等,但这种爵号更多的是褒扬、赞美之辞,与其他朝代的国公、郡公之类根本不是一回事儿!

▲清·一等诚谋英勇公阿桂

▲清·一等忠勇公、追赠郡王衔傅恒

▲清·一等忠襄公和珅(后被褫夺)

其实,所谓异姓功臣爵位这种说法对于清朝而言并不准确,因为爱新觉罗家族的远支——觉罗“红带子”能够获得的也是这一类爵位,但他们并不是异姓,跟清朝的皇帝是同一个祖宗——清兴祖福满(清太祖努尔哈赤的曾祖父),甚至是清景祖觉昌安(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祖父)!

▲清·觉罗“红带子”(请注意腰带的颜色)

在这里顺带科普一下,清太宗皇太极即位之后,对爱新觉罗家族成员进行了二次区分,将自己的祖父——清显祖塔克世(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父亲)的直系子孙定为了宗室,以黄色腰带作为标志,故也称“黄带子”。而清兴祖福满的其他后裔、也就是清景祖觉昌安兄弟六人除了清显祖塔克世一脉的其他后裔则被定为了觉罗,以红色腰带作为标志,故也称“红带子”。无论宗室还是觉罗,都属于皇族、入玉牒,但政治、经济待遇方面,觉罗要远低于宗室。除此之外,其他血缘更加疏远的爱新觉罗家族成员都不算皇族!

▲清·怡贤亲王胤祥(请注意腰带的颜色)

清朝宗室的爵位属于独立系统,不与功臣爵位发生关联,也不能互相转换。在清朝的宗室爵位系统中也同样有公爵,分为四个等级——入八分镇国公、入八分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和不入八分辅国公。入八分者可以分得多少不等的八旗牛录作为旗份,不入八分者没有。此外,入八分者还可以享受“朱轮、紫缰、背壶、紫垫、宝石、双眼、皮条、太监”这八种礼仪性待遇,不入八分者不能享受。所以,清朝并不是所有宗室家里都可以养太监,必须拥有入八分辅国公及以上爵位者,家里才能养太监!

▲清·紫禁城中的太监

但无论是入八分还是不入八分得镇国公、辅国公,他们都不是国公!虽然爵号里有个国字,因为镇国、辅国是一体的。换句话说,他们应该叫镇国——公、辅国——公,而不是镇——国公、辅——国公,如果非要把镇国、辅国二字理解为爵号,其实也不能算全错。但不管怎么说,清朝宗室爵位系统中的镇国公和辅国公同样不能算国公。除此之外,清朝爵位系统的第三个部分——外藩爵位系统中也设置有镇国公、辅国公,但不区分入八分和不入八分,与宗室爵位同理,他们也同样不属于国公!综上所述,清朝根本没有国公!又何谈什么功劳可以成为国公呢?提问者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根本不成立。

▲清·入八分镇国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