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玫瑰的故事》开播5天,评论铺天盖地、褒贬不一。
或许,就像这部小说的作者亦舒本人一样,也是一个充满争议的存在。
为何亦舒顶着香港才女的头衔,发表了大量具有女性意识的作品,却有的人把她的话奉为圣典,有的人则对她嗤之以鼻呢?
1946年出生的亦舒,16岁开始写作生涯,从此叱咤香港文坛,和金庸、倪匡(亦舒二哥)齐名,被喻为“香港文坛三大奇迹”之一。
当时有个说法:“台湾有琼瑶,香港有亦舒”。
而亦舒本人却并不以为然:“那个琼瑶,写的东西都是小女生看的,提了都多余。”
如此骄傲凌厉的话,不愧是出自争强好胜的亦舒之口。
亦舒的作品,我看了不少,曾经她是很多女生的青春。
她的笔下,大多以女性为本,表面上这些女人自立自爱,骄傲清醒。
但在我看来,她们贪图爱情、享乐爱情,却又怀疑爱情;好胜好强、独立决绝,却最终又要依靠男人去救赎。
就像亦舒本人的生活一样,一边寻找甚至掠夺爱情,一边又将“独立女性”的大旗竖起来。
不禁让人叹然:她的生活可远比她笔下的人物要“精彩”很多!甚至很多人在《喜宝》、《我的前半生》、《玫瑰的故事》里看到了她的影子。
18岁的亦舒,大着肚子回到家,不顾父母的强烈反对,甚至以死相逼:“如果你们不让我跟他在一块,我就去死!”
最终父母无力阻拦,她如愿地嫁给了蔡浩泉,并生下了儿子蔡边村。
蔡浩泉是一名画家,他的生活并不富裕,家境优渥、受尽宠爱的亦舒,根本过不了穷苦生活,结婚后因为钱的问题,她和蔡浩泉不断地发生争吵,最终在婚后的第三年和丈夫离婚,并与儿子彻底断了联系,以至于四十年后,还不愿意与儿子相见。
或许,在她看来,爱情、自我和金钱远远比孩子更重要吧?
就像她在《喜宝》里写的:
“我要很多很多的爱。如果没有爱,那么就要很多很多的钱……”
亦舒太要强、不服输,所以她的人生信条一如她的文字所写: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情愿他死,好过我亡。
如此自负、自私的亦舒,在遇到第二个爱人时,便不择手段地去追求,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演员岳华。
年轻时的亦舒与岳华
如果单单是女性主动追求男性,倒也没什么可说,因为每个人都有追求爱情的权力。可偏偏当时岳华已经有一个相恋5年的女朋友了,而这个女朋友还是亦舒的好朋友——演员郑佩佩。
亦舒见到郑佩佩的男友岳华后,心想,这不正是我想要的爱人模样吗?
于是她开启了“挖墙脚”模式,使出浑身解数,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郑佩佩曾说:“亦舒太有心机了,为了和岳华独处,亦舒说自己有’夜盲症’,晚上非要岳华送她上楼去。”
一来二去,岳华就和郑佩佩分手了,显然在这场角逐中,亦舒赢了。
而在这场轰动一时的三角恋中,亦舒扬起爱情胜利的旗帜,却丝毫没有愧疚之心,也没有在上一段婚姻中吸取教训和经验。
她时常监视逼问丈夫的一举一动,并会因为媒体提及岳华和郑佩佩的往事而醋意大发,甚至偏激到把岳华的西装全剪烂,还把刀插在他床上心脏的位置。
后来因为远嫁美国的郑佩佩给岳华写了一封信,亦舒妒火攻心,把信刊登在报纸上,消息传到美国后,影响了郑佩佩在美国的家庭。
其实郑佩佩给岳华信的内容主要是对生活的抱怨,并不暧昧,但亦舒的占有欲和控制欲都太强了,她必须要“赶尽杀绝”。
最终岳华实在受不了亦舒的这种性格,不顾她苦苦哀求,甚至当场下跪,依旧和她离了婚。
离婚后,亦舒专注于写作,因为亦舒本身长得并不漂亮,她一直恨这一点,或许是出于弥补心理,她小说中的女主大都是美女,可以靠美貌为所欲为的那种。
就像最近热播的《玫瑰的故事》一样,主角黄亦玫,长得非常美丽,在哪都是被众星捧月,全家人每天要做的事情就是帮她应对络绎不绝的追求者。
玫瑰很美,以至于让她的实习领导周士辉,与相恋7年的女朋友在民政局登记的时候反婚,转而去追求她,玫瑰的出现让周士辉发现,原来这个世界上还有彩虹和蝴蝶。
可是她看不上周士辉,她眼里只有样貌和才华都在线的职场精英庄国栋,和庄国栋确定关系后,两人高密度的情感戏份,让观众直呼两人爱的太热烈。
后来和庄国栋分开后,又前后展开了三段爱情。亦舒借用玫瑰这一角色表达了对传统思想里女性应当从一而终的否定和不屑。
这种思想和性格,或许有人觉得是在强调女性在爱情里应当独立自主,主动争取平等的地位和权利,也有人觉得这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自私自利。
中年以后的亦舒或许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她有一次自己总结道:“我的皮特别厚,心特别狠,语言特别泼辣。”足以看出,她对自己的认识是比较清晰的。
亦舒40岁的时候,遇到了香港的一名大学教授并结婚,生了一个女儿后全家移居国外。她就是这样的人,想做就做,不留恋,不犹豫。
就像《玫瑰的故事》里的黄亦玫一样,一旦爱上了就奋不顾身,离开了就头也不回。
其实她们都不是完美的人,遇到爱情时奋不顾身,占有欲极强,甚至歇斯底里,当爱情败下阵来就转移这种情感,将情感寄托在事业、金钱上,骄傲又自卑。
亦舒对琼瑶文采不屑一顾,曾犀利的评价过李嘉欣“美则美矣,毫无灵魂”,又说张艾嘉“假装知识分子”,她对自己的才华信心爆棚。
她肯定熟读《红楼梦》和张爱玲,可是红楼梦的细腻和故事的塑造力,以及张爱玲典雅的语言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是她一点皮毛都没有学会的。
就连亦舒那曾经以她为傲,后来老死不相往来的哥哥都评价说:“她写的只是两个男的,一个女的,或者相反,三个人来来去去写了几百本书,真是本事”。
从这句话里,我没有听出夸赞的意思,甚至带有些许嘲讽。
2016年,年逾古稀的亦舒,在新书上给粉丝留言:自给自足,自得其乐。
如今的她也收起了锋芒,多了一些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