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同知 | 北京大学
【导读】近年来,围绕影视剧集展开的文化消费越发可观。标榜“8天狂卷8亿”的短剧作为增长空间最大的风口之一,打造了令人眼红的造富神话。有分析认为,“拿捏了情绪与人性,就能拿住每个风口”。然而,在瞬时的爽感体验之外,优质的影视创作必定还需具备丰富的精神内涵。
本文以近期热播的《庆余年2》为例,分析这一现象级作品的价值基调,以及背后所反映的文化生产机制变迁。作者指出,《庆余年》在权谋、轻喜剧等类型化叙述之外,展现了现代人范闲发起的一场精神启蒙。这一对人类尊严与平等的追求,又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侠士气质,因而释放出古今兼容,老少皆宜的吸引力。鉴于文化产品在塑造集体记忆和共同意识上越发关键,文化消费也呼唤生产体系的革新。
作者指出,《庆余年》系列的成功影视化根植于繁荣的网络文学,随着IP孵化实现“生态化”,文化产业集群的协同效应将引发质变。相较于好莱坞式制作的疲软,近年来,凭借跨地域的覆盖能力、技术创新和工业级水准,中国的数字内容平台已推出一系列优质剧作,并在海外市场收获好评。当下,以先进的数字技术赋能生产,正在成为中国文化产业弯道超车、参与全球文化叙事生产力竞争的关键。
本文由作者授权原创发布,原题为《庆余年现象:全球数字文化创新主体的崛起和新世代的共同文化印记》,仅代表作者观点,供诸君思考。
庆余年现象:
全球数字文化创新主体的崛起
和新世代的共同文化印记
理想主义的描绘常常为作品注入丰富的情感与精神内涵,使其不仅在娱乐中获得共鸣,还在思想层面引发观众的反思。现代文化产品通过叙事技巧,结合情怀与理想,使观众在享受剧情的同时,体会到价值观念的传递。这种手法将传统精神与现代叙事相融合,不仅提升了作品的娱乐价值,更塑造了集体的文化记忆。理想主义和精神内涵的交织,不仅吸引了不同年龄层的观众,还建立了跨代际的文化纽带,形成了持久而深远的文化影响力。
近年来国产影视作品佳作频出,但像《庆余年》这样,跨越五年仍能保持如此热度的依然少见。《庆余年2》近期以收视率和热度“双高”收官。5月16日刚播出时,热度值就创下腾讯视频历史最高纪录,半个月内微博热搜5000多个,也刷新了抖音剧集榜热度值、全网剧集抖音主话题单日播放量等多个记录。
“庆余年热”也火到了台湾乃至全球。国台办6月12日对《庆余年2》在台湾年轻剧迷中的热度作出回应,表示“两岸同胞同文同种,拥有共同的文化根脉,容易对影视剧等优秀文化作品产生情感共鸣”。迪士尼在第一季播出后就买下了第二季版权,数据显示,《庆余年2》成为迪士尼平台迄今为止表现最好的大陆剧。在美洲、澳洲、欧洲等地,《庆余年2》通过YouTube、viki首播,播出当天观看量为其他S级大陆剧的2-3倍。
《庆余年2》热播是一次现象级文化事件。这类“现象级文化事件”集聚,会刷新整个社会的共同记忆,形成影响几代人的新文化印记。更重要的是,《庆余年2》和近期多个文化现象一起,折射了全球文化生产的变革趋势:从传统文化生产机构向数字文化创新主体的话语权迁移。这一迁移浪潮,也正带来中国文化产业弯道超车的新机遇。
▍文化印记与时代记忆共同体
“与第一季相比,对于理想主义的着力渲染,使得第二季呈现出借爽感叙事,书写情怀理想的强烈特色”,《人民网评》如是评价《庆余年2》。
事实上,主角范闲身上带着理想主义的侠义精神,是《庆余年》吸引广泛读者和观众的重要原因之一。从第一季的滕梓荆到第二季的老金父女、赖御史,《庆余年》在权谋、轻喜剧等类型化叙述之下的底层逻辑,是由现代个体范闲与母亲叶轻眉所带来的一场现代性启蒙,一场强调人类尊严与平等的精神坚守。
这种精神既充满现代性,同时又根植于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侠士形象,所谓“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庆余年》以现代化叙事手法,赋予传统精神以新的生命力,使得观众无论年长还是年轻,都能从中找到感动和启发,形成一种跨代际的共鸣。由此,《庆余年》在过去十多年间文化影响力持续攀升,从起点中文网的百万级粉丝数,到《庆余年1》160亿播放量,再到今天的现象级爆款,形成了一种全民共享的时代记忆。
这种影响力,正是我们所说的文化印记。
文化印记,是通过电影、小说、游戏等文化产品的消费过程所共同塑造的文化记忆、文化信念和文化精神。不同时代的社会实践,会创造出不同的文化产品,这些文化产品使得不同代际、不同区域的人享受着共同的意义世界。
文化产品不仅仅是娱乐方式,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和共同体记忆。
远之如唐诗宋词、四大名著,近代如金庸武侠作品,无论是《射雕英雄传》还是《天龙八部》,都成为了华人世界中共同的文化记忆。同样的,新时代的网络小说如《斗破苍穹》和《全职高手》也在年轻一代中广泛传播,形成了新的文化印记。
在后现代的当下,传统的民族国家向心力、凝聚力都在面临被解构的问题,宏大的文化符号都在丧失吸引力。然而,以小共同体为基础的文化共同消费却创造出了新的共同体精神。这些精神将原本已经原子化的个体重新黏合在一起,重新塑造了社会的有机团结。
这些文化印记,不仅在当下有着深远的影响力,还将产生超越时代的生命力。
不同代际的人可以通过对文化印记的共同消费,产生共同的文化观念,从而塑造出更强烈的文化共鸣和文化共同体意识;文化印记还通过回溯与发展,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形成了代际之间的文化纽带。
▍全球数字文化创新主体的崛起
事实上,如果拉长时间和空间坐标,我们会看到全球文化印记的打造,也正在经历着新一轮的变革。这种变革主要是创新主体变革引发的文化创新体系变革带来的。
《庆余年2》在全球同步播出,在国产剧领域称得上新现象。而在全球范围内,全世界自二战以来共享的文化印记,主要由西方尤其是美国主导的传统文化消费和制造体系打造。《钢铁侠》《美国队长》《绿巨人》等好莱坞电影,以美国漫画这一非常本土性的文化产品为基础打造,在全世界吸引了大量粉丝,成为21世纪最显著的文化现象之一。
时至今日,全球传统文化生产体系,尤其是以美国好莱坞为代表的老牌文化公司,正显现出明显的衰落迹象,最主要的表现是文化印记的重复性和以奇观驱动的影视逻辑。
比如,《变形金刚》等系列电影虽然曾获得巨大成功,但其背后的风险也逐渐显现:毫无进步的特效技术、千篇一律的故事情节,都难以继续吸引全球观众,即便在本土市场,这些内容的生命力也在下降。
同时被质疑的,还有过时的文化生产机制,比如对内容创作团队过度干预。华纳对DC影业的强控制就是一个典型案例,由于缺乏对创作团队的信任,自由度不足,DC电影的叙事和风格显现出僵硬、缺乏创新的疲态,导致多部电影接连失败。
种种迹象反映出,西方文化生产体系在日渐衰落。好莱坞的影视逻辑已经达到巅峰,随之而来的是难以避免的下坡路。
与传统文化体系衰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全球数字文化创新主体的崛起。2005年左右,流媒体平台在东西方几乎同时兴起,2011年Netflix(奈飞)开始自制内容,同时期优酷土豆、腾讯视频、爱奇艺也纷纷发力自制。在文化生产中,凭借数字平台和技术,这些新兴数字文化创新主体体现出了更强的竞争力。
经过十多年发展,在美国,Netflix从《纸牌屋》到《釜山行》《女子监狱》《王冠》《鱿鱼游戏》等,与全球多国团队打造了一系列爆款剧集;在中国,腾讯视频、爱奇艺等数字内容平台也成为中国近年爆款影视作品的主要出品方,既有《人世间》《繁花》《山海情》等讲述中国奋斗开拓历程的现代剧,也有《庆余年》《三体》等科幻、社会、历史多元素融合的剧集,还有《陈情令》《长相思》《梦华录》等玄幻古偶剧集,影响力从国内开始走向海外。
可以说,在文化内容创作和文化产品全球传播方面,全球数字文化创新主体正发挥日益重要的影响力,成为全球文化印记生产的重要力量。这种快速发展得益于其具有的全球化分发渠道、数字技术创新等优势。
数字化平台凭借跨地域覆盖能力,在传播效率提升的同时,又能以海量用户规模极大压低内容创作的边际成本。Netflix实现190个国家超1.67亿订阅用户;截至2023年底,腾讯视频付费用户1.17亿,爱奇艺1.01亿,同时也在不断拓展海外市场。
数字技术创新,也为其内容创作和分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Netflix将用户观看数据整理出2000多个“品味集群”,进行用户喜好推荐并指引内容创作;腾讯视频持续建设数字化工业生产能力,提升影视工业各环节的工作效率和管理精确度。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历史积淀和产业生态的不同,中国的数字文化创新主体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与西方不同的发展模式。
相比西方百年间沉淀出的好莱坞影视工业模式和IP资产,中国文化产业大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数字浪潮兴起。与中国长视频平台同步发展起来的,还有同样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网络音乐等多个文化版块。在中国,逐渐形成了以网络文学IP为土壤、多文化版块联动式发展的集群式文化产业生态。
▍创新主体崛起浪潮中的中国机会
二战以来,西方的文化产业一方面源起于动漫文化兴盛,比如漫威的超级英雄IP,就来自于1939年成立于纽约的漫威漫画公司;另一方面得益于百年来沉淀的高质且海量的创作人才储备,保证了源源不断的优秀内容。
与此相比,近年来快速崛起的中国文化产业,并不具备这一历史基础。
然而,二十年来繁荣发展的网络文学成为了中国文化作品创新的丰厚土壤,千万级草根创作者和亿万网民共同沉淀出了大量经典作品。中国近年来具备国民影响力的文化IP,大部分都源自于此,无论是早期的《鬼吹灯》系列,还是近期的《庆余年》《赘婿》《长相思》等等,影响着大批80后至00后群体。
据不完全统计,仅自2020年至2023年第一季度,取材自阅文、起点、中文、晋江等文学网站的影视改编作品就达到70余部。
要正视的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网络文学IP的开发都没有完成“生态化”,从网文、动漫、游戏等 IP转化为影视,常常遇到产业链协同不强的瓶颈,导致转化效率和质量都难以保证。
《庆余年》系列的成功给行业增强了信心。从阅文的网络文学IP,到腾讯视频影视剧接连两季的成功转化,腾讯将旗下文化产业集群的协同效应拉到了一个新水准,也打开了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新预期。
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新一代互联网技术也成为新的变量,带来更多可能。无论腾讯还是爱奇艺、优酷,都将AI大模型作为了高优先级。据悉,腾讯AI大模型已经在网文、影视、游戏、音乐等内容制作中落地,阅文也上线了AI工具支持网文创作,AI翻译更是让作品的翻译成本降低了9成。
可以看到,以集群式产业生态、先进数字技术为特色的中国数字文化创新主体,正进入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力行列。目前,网络文学、网络影视剧、网络游戏,被称为文化出海“新三样”。除了《庆余年》全球同步热播,中国影视剧风靡东南亚,《流浪地球》《热辣滚烫》等电影在海外市场收获好评。在网文领域,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中国网络文学海外市场规模超过30亿元,累计向海外输出网文作品1.6万余部,海外用户超1.5亿人,遍及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结语
《庆余年》成功地将中国古典的侠义精神与当代社会的现实问题相结合,创造出了一部既有深度又有广泛吸引力的文学作品,而影视化则让它更进一步,成为一部跨年龄、跨世代的文化印记。
《庆余年》IP所立体式呈现的,既是新一代文化印记的生命力,更是背后数字文化创新主体的成长模式。
文化关系国本,全球竞争愈演愈烈。中国数字文化创新主体崛起,正成为文化印记的重要打造者,以其独特的IP基础,打造不同于西方的产业生态,以先进的数字技术赋能生产,正在成为中国文化产业弯道超车、参与全球文化叙事生产力竞争的关键力量之一。
本文由作者授权原创发布,原题为《庆余年现象:全球数字文化创新主体的崛起和新世代的共同文化印记》。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