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北宋文学家秦观简介,秦观的人生结局是怎样的
秦观(1049至1100),淮南东路高邮人,字少游,学者称之为“淮海居士”,东坡戏称为“山抹微云君”(一首词的首句)。元丰八年(1085)进士及第,后官至太学博士,秘书省正字,国史馆编修。秦观一生仕途坎坎坷坷,所写诗词,高古沉重,他长于议论,文丽思深,缜密深邃,兼有诗词文赋以及书法等多方面的才华。尤其以婉约之词著称于世。著有《淮海集》40卷,《淮海居士长短句》三卷,《劝善录》》,《逆旅集》等。为“苏门四学士”之一,“苏门六君子”之一。是婉约派词组重要作家,北宋词坛的代表作家之一,为一代词宗。
绍圣元年(1094),“新党”执政,“旧党”多遭贬苏轼,秦观等旧党人士都被谪地方任职。秦观出杭州通判,道贬处州,任监酒之职。
秦观的《鵲桥仙.纤云弄巧》以及《踏莎行.郴州旅舍》等,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千百年来,长盛不衰。
秦观与苏轼是什么关系
问题:秦观与苏轼是什么关系?
前言
秦观(1049年—1100年9月17日),字少游,一字太虚,江苏高邮人。苏轼(1037年 —1101年 日),字子瞻 ,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
秦观是苏轼门下四学士之一: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
二人并非传说中亲戚关系,仅仅算是师生之谊。
一、世未之知,而轼独先知
苏轼在《答李昭玘书》中说:
如黄庭坚鲁直、晁补之无咎、秦观太虚、张耒文潜之流,皆世未之知,而轼独先知。“
意思是说,这四个人都是天下有才之士,在别人还没有发现之前,我苏轼就已经知道了。由于苏轼的推誉,四个人很快名满天下。这就是苏门四学士的由来。《宋史·文苑(六)黄庭坚传》记载:
黄庭坚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天下称为四学士。“
二、苏轼初识秦观
据宋史记载,秦观第一次见苏轼的时候是在徐州:
秦观….少豪隽,慷慨溢于文词,举进士不中。强志盛气,好大而见奇,读兵家书与己意合。见苏轼于徐,为赋黄楼,轼以为有屈、宋才。
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上书说新法的种种弊病,把王安石惹怒,于是苏轼请求出京,先后去了杭州、密州,在 宁十年(1077年)四月至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在徐州任知州。这时苏轼40岁出头,秦观28、29岁左右,他去徐州拜访了苏轼,并写了一篇《黄楼赋》:
惟黄楼之瑰玮兮,冠雉堞之左方。挟光晷以横出兮,千云气而上征。既要眇以有度兮,又洞达而无旁。斥丹艧而不御兮,爰取法乎中央。列千山而环峙兮,交二水而旁奔。冈陵奋其攫拿兮,溪谷效其吐吞。览形势之四塞兮,识诸雄之所存。意天作以遗公兮,慰平日之忧勤。繄大河之初决兮,狂流漫而稽天。御扶摇以东下兮,纷万马而争前。象罔出而侮人兮,螭蜃过而垂延。微精诚之所贯兮,几孤墉之不全……..
苏轼见了这篇赋大为赞赏,便写了一首《太虚以黄楼赋见寄作诗为谢》,太虚即秦观的另一个字,诗云:
我坐黄楼上,欲作黄楼诗。忽得故人书,中有黄楼词。
黄 楼高十丈,下建五丈旗。楚山以为城,泗水以为池。
我诗无杰句,万景骄莫随。夫子独何妙,雨雹散雷椎。
雄辞杂今古,中有屈宋姿。南山多磐石,清滑如流脂。
朱蜡为摹刻,细妙分毫厘。佳处未易识,当有来者知。
诗中赞扬秦观:雄辞杂今古,中有屈、宋姿。这是《宋史》中”轼以为有屈、宋才“的由来。
二、苏轼举荐秦观
秦观两次科举落第,苏轼为此写信给政敌王安石举荐秦观,王安石称秦观诗”清新似鲍、谢“。秦观终于在元丰八年(1085年)考中进士。1085年,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为名,临朝听政。新党被打压,苏轼重新被启用,元祐二年(1087年),在苏轼引荐下,秦观为太学博士,后迁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
《宋史》有记载:
又介其诗于王安石,安石亦谓清新似鲍、谢。轼勉以应举为亲养,始登第,调定海主簿、蔡州教授。元祐初,轼以贤良方正荐于朝,除太学博士,校正秘书省书籍。迁正字,而复为兼国史院编修官,上日有砚墨器币之赐。
三、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元祐八年高太后去世,新党再度执政。苏轼一门开始倒霉了,绍圣元年(1094年)六月,苏轼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再次被贬至惠阳(今广东惠州市)、儋州(今海南儋县)。
秦观也坐元祐党籍,被贬往处州、郴州、横州、雷州。这时期秦观有一首词写了当时的心情:
踏莎行·郴州旅舍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四、秦观之死
秦观在贬谪中,曾经有一首《千秋岁》: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冯煦在《蒿庵词论》中说道:
淮海(秦观)、小山(晏几道),古之伤心人也……秦观的这首词写成之后,去拜访他的朋友孔平仲,孔看完词惊曰:“少游盛年,何为言语悲怆如此?”遂赓其韵以解之。 事后孔平仲说:“秦少游气貌大不类平时,殆不久于世矣。”
苏东坡见到这首词后,还次韵唱和了一首《千秋岁·岛边天外》:
岛边天外,未老身先退。珠泪溅,丹衷碎。声摇苍玉佩,色重黄金带。一万里,斜阳正与长安对。道远谁云会,罪大天能盖。君命重,臣节在。新恩犹可觊,旧学终能改。吾已矣,乘桴且恁浮于海。
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宋徽宗即位后,苏轼和秦观都被召回,秦观在放还北归途中,1100年9月17日卒于藤州。
结束语
苏轼与秦观亦师亦友,对于秦观关心备至,据说苏轼听说秦观的死讯后,痛苦的长叹道:“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
相传苏东坡绝爱此词尾二句,闻秦少游死讯后,自书此二句于扇,说:“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诗人玉屑》引《冷斋夜话》
自书此二句于扇,是指《踏莎行·郴州旅舍》的结尾二句: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老街味道
诗词摄影,怎样生动的还原出《行香子·树绕村庄》所描写的景象
一切景语皆情景。首先取决于作者的心境,然后选取典型的意象,最后要调动各种表现手法。
怎样欣赏北宋词人秦观的千古名篇《踏莎行》
这首词即景生情,寓情于景,语言情新洗炼,风格婉转含蓄,在艺术上达到很高的境地。
缘情写景,劈面推开一幅凄楚迷茫、黯然销魂的画面:漫天迷雾隐去了楼台,月色朦胧中,渡口显得迷茫难辨。“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互文见义,不仅对句工整,也不只是状写景物,而是情景交融的佳句。“失”、“迷”二字,既准确地勾勒出月下雾中楼台、津渡的模糊,又恰切地写出了作者无限凄迷的意绪。“雾失”、“月迷”,皆为下句“望断”出力。“桃源望断无寻处”。
词人站在旅舍观望应该已经很久了,他目寻当年陶渊明笔下的那块世外桃源。桃源,其地在武陵,离郴州不远。词人由此生联想:即是“望断”,亦为枉然。着一“断”字,让人体味出词人久伫苦寻幻想境界的怅惘目光及其失望痛苦心情。他的《点绛唇》,诸本题作“桃源”。词中“尘缘相误,无计花间住。”写的当是同样的心情。“桃源”是陶渊明心目中的避乱胜地,也是词人心中的理想乐土,千古关情,异代同心。而“雾”、“月”则是不可克服的现实阻碍,它们以其本身的虚无缥缈呈现出其不可言喻的象征意义。而“楼台”、“津渡”,在中国文人的心目中,同样被赋予了文化精神上的蕴涵,它们是精神空间的向上与超越的拓展。词人多么希望借此寻出一条通向“桃源”的秘道!然而他只有失望而已。一“失”一“迷”,现实回报他的是这片雾笼烟锁的景象。“适彼乐土”之不能,旨在引出现实之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