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罗宾·伍德

译者:易二三

校对:覃天

来源:《电影季刊》

(2007年春季刊)

天时地利

不管是出于偶然还是精明的策划,《断背山》(在同性恋权利运动和对待同性恋的当代普遍态度的背景下)都是当今主流观众的理想影片,确切地说,大众已经准备好接受一部关于男同性恋者的影片。

无论人们对这部影片持有何种不同的观点,它的影响都绝对是积极的。它的上映恰逢同性恋历史上一个迅速发展的阶段,即同性恋运动走向了接纳和融合……也许有人会加一句,「不管是好是坏」,但无论如何,这都是必须发生的,即使想走回头路也不可能了。

罗宾·伍德谈《断背山》以及李安的作者性-风君娱乐新闻

《断背山》

尤其令人震惊的是,《断背山》与其最明显的先行者——1982年上映的《示爱》——在观众反响和商业成功方面的差异,后者是好莱坞第一部有两个男人在银幕上接吻的主流电影。(1)

(在这两部电影之间的空档,是否有任何此类电影出现过这种画面——我指的当然是严肃的爱侣之吻,而不是刻意的喜剧效果?我想不出来任何一部)。我在《示爱》上映之初就看过这部影片(我认为电影公司在情人节发行这部影片有点误导观众!)。当「可怕的时刻」到来时,影院里到处都是抱怨咕囔声,一位老先生冲出影院,破口大骂。

罗宾·伍德谈《断背山》以及李安的作者性-风君娱乐新闻

《示爱》

李安的这部电影在多伦多首映后不久,我就在一个很大的礼堂里观看了它,观众组成非常混杂。我身边坐着一位戴着头巾、端庄的中东老先生;前面几排靠近银幕的地方坐着一群青少年,有男有女。

我暗自揣测(一个人永远不应该做这样的假设)他们是来大声表达他们的异性恋优越感的,而且我已经做好了大声回击的准备,但他们在整个观影过程中和其他所有观众一样显得非常投入。

我们已经「走过了很长的路,宝贝!」正如这句口号一样……尽管不一定总是正确的方向。在加拿大,同性婚姻已经合法,而这在美国也几乎快实现了。我对此的态度又是矛盾的:一方面,是的,如果异性恋有结婚的权利,为什么同性恋不能?另一方面,为什么还有人愿意结婚呢?它似乎越来越成为一种毫无意义的过时制度,唯一剩下的目的就是让你痛苦时更难逃离。

罗宾·伍德谈《断背山》以及李安的作者性-风君娱乐新闻

大约在《示爱》上映的时期,我们的一位进步市长公开支持同性恋权利,受到了当地媒体的严厉批评(其中一则令人难忘的报道标题是:「市长做了一件多么奇怪/酷儿的事情!」);他后来也没能成功连任。在此期间,我们的一名警察(宗旨:「服务与保护」)被人听到并报告:他对一位富有同情心的同事说,可惜那些浴室里没有安装煤气。(那天下午我是在澡堂度过的,但由于和朋友有约,我错过了持续大约半个小时的突袭)。在那些日子里,几乎每天都会有新的抗议、愤怒和革命的刺激。我曾想象,同性恋者与妇女、黑人和其他少数族裔紧密联合,将以某种方式改变世界。但是,此处我想断章取义地引用叶芝的一句诗:「我曾年少无知,而今满盈泪水。」

一年一度的「同性恋骄傲游行」是「进步」的最明证,同时也是融合的过程。当我第一次来到多伦多时(1978年),这件事确实意味重大。游行队伍大概有几百人,他们勇敢地举着横幅。除了同性恋酒吧或商店,游行队伍中没有任何广告(有哪家公司愿意与这种事情扯上关系?),嘘声此起彼伏。宗教团体聚集在人行道上,告诉我们都会下地狱。警察很显眼,以防我们行为不端。如今,这是一项全国性的活动。游行队伍长达数英里;没有人起哄,没有人诅咒我们要下地狱,每个人都在欢呼。几乎每个游行环节都在做广告。我们这群几百人的不法之徒已经成为企业资本主义的又一次胜利。我曾经参加过游行。如今,我连看都不看了。我呆在家里,尽量把噪音拒之门外。

罗宾·伍德谈《断背山》以及李安的作者性-风君娱乐新闻

这就是《断背山》出现时的社会背景。在这部二十年前可能会被人们深恶痛绝的影片中,两个年轻英俊的男主角,都是青年观众熟悉的人物,在不到半小时的时间里,他们不仅进行了细致推进的、有格调的接吻,还进行了暴力而激情的性交,这部影片受到了许多来自不同群体的观众的普遍欢迎(「普遍」是指在我们的文明社区内,我不能代表得克萨斯州和南方深处等保守地区),评论界也给予了一致好评,并预言(最终未能实现)它将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奖。

当然,这是一部比《示爱》更好的电影——李安是一位比阿瑟·希勒优秀得多的导演(尽管《示爱》比希勒的其他作品高出好几个档次,该片制作精良,题材就当时而言危险而大胆,希勒在电影方面的许多过失也都因此应得到原谅)。

李安是作者导演么?

李安今天的地位究竟如何?我们是否可以将他视为像霍克斯、福特和希区柯克那样的作者导演?他是否创作出了连贯的作品序列?我从一开始(或接近一开始——他的第一部长片《推手》,后来发行了激光光盘之后才看到)就被他的电影所吸引,但他的作品越多,就越难看出规律。

李安曾说过,他想拍摄各种类型的电影,而他似乎正在实现这一雄心壮志(我们很快就能看到李安的歌舞片了吗?)霍克斯也做到了这一点(家庭情节剧是个突出的例外),但他的电影解释出完美连贯的主题结构,各种类型的电影被组织成相似的「动作」片(逃离家庭生活)和喜剧片(破坏家庭生活)。李安的作品中则看不到明显的模式。他还拍摄过另一部关于同性恋情侣的影片和一部西部片,但《喜宴》中的同性情侣(总体上是幸福地)生活在当代纽约,完全被社会所接受,而《与魔鬼共骑》(对我来说是他最优秀的一部影片,也是他的一次商业灾难)则是一部内战题材的西部片。

罗宾·伍德谈《断背山》以及李安的作者性-风君娱乐新闻

《喜宴》

除此之外,他似乎正在践行自己的抱负,职业生涯从台湾跨越到好莱坞,参与的项目从《理智与情感》到《绿巨人浩克》不一而足。在李安的整个职业生涯中,始终如一的大概是他对角色的热情和共情,以及他对演员的出色调教(也许可以把他看作好莱坞/台湾的让·雷诺阿?)。从《饮食男女》和《喜宴》中的演员组合,到《与魔鬼共骑》中的托比·马奎尔和《断背山》中的希斯·莱杰和杰克·吉伦哈尔的细致入微的角色塑造,李安电影中的表演无懈可击。

「但他们真的是同性恋吗?」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社会风气的变化在很多情况下似乎仍未达到完全理解和接受的程度。一些影评人质疑恩尼斯和杰克是否是「真正的」同性恋,抑或只是渴望陪伴和性爱的哥们儿。毕竟,如果你被困在一座山上,除了一个男人和一群羊之外没有其他同伴,你在兴头上时会选择哪一个?甚至有人暗示(为了不冒犯同性恋读者,说得很委婉,因为以前他们可以不假思索地冒犯),恩尼斯根本不是同性恋,直到杰克把他引入歧途(古老的「传染病」理论,希望它早就已经与恐龙一起消亡)。

罗宾·伍德谈《断背山》以及李安的作者性-风君娱乐新闻

在一些影评中,这种对恩尼斯而非杰克的偏爱演变成了对演员的偏爱,特别是对莱杰的高度评价,而对吉伦哈尔的评价则大打折扣。(在我看来,两人都很完美。)同样,这种偏好似乎还带有一种挥之不去的、也许是无意识的恐同情绪:毕竟,恩尼斯为了婚姻努力奋斗,努力做一个好丈夫、好父亲,而杰克却随时准备穿越国境前往墨西哥,在黑暗的小巷里进行匿名性交,而恩尼斯绝不会屈服于这种行为。我想,仔细观察一下影片(几乎是)开头的八个镜头,就能明白这一点。

影片开始两分钟左右,杰克开着他的卡车进入牧场的院子。我在此假设同性恋观众已经读过了一些相关的评论,因此对情节有所了解。

罗宾·伍德谈《断背山》以及李安的作者性-风君娱乐新闻

1.远景镜头。恩尼斯在办公室台阶旁等待,位于左侧。卡车喧闹地驶来,位于右侧。杰克下车,踢保险杠。恩尼斯看着。这个镜头表明了杰克是主动的,恩尼斯是被动的,当然不一定是在性行为方面,而是在性格上的侵略性与谨慎的对比。

罗宾·伍德谈《断背山》以及李安的作者性-风君娱乐新闻

2.中景镜头。杰克慢慢转过身,双手叉腰,然后开始走向恩尼斯,接着停了下来,注视着他。杰克总是主动出击,他在展示自己,成为「凝视的对象」,当然,他也是犹豫和不确定的,在试探着什么。

罗宾·伍德谈《断背山》以及李安的作者性-风君娱乐新闻

3.特写镜头,恩尼斯。他低着头,帽子遮住了他的脸。缺乏兴趣?还是拒绝?

罗宾·伍德谈《断背山》以及李安的作者性-风君娱乐新闻

4.特写镜头,杰克。看着恩尼斯。他微微低下头,脸庞上蒙着部分阴影,但隐约露出一丝微笑。

罗宾·伍德谈《断背山》以及李安的作者性-风君娱乐新闻

5.特写镜头,恩尼斯。他看着杰克,然后又迅速低下头,让杰克看不到他的脸。他是异性恋,还是对杰克不感兴趣?又或只是出于谨慎?

罗宾·伍德谈《断背山》以及李安的作者性-风君娱乐新闻

6.中近景镜头。杰克背靠着卡车,一只手挎在腰带上,另一只手(引诱地?)自然伸开,他低下头,从后视镜中看到了恩尼斯的身影。

罗宾·伍德谈《断背山》以及李安的作者性-风君娱乐新闻

7.镜子里的恩尼斯,一个「凝视的对象」。

罗宾·伍德谈《断背山》以及李安的作者性-风君娱乐新闻

8.特写镜头。杰克在刮胡子……是为了即将拜见的老板?还是为恩尼斯?

那么,《断背山》属于哪种类型的电影呢?从严格的「古典」意义上讲,这肯定是李安的第一部悲剧,而不单单是一部结局不圆满的电影——他已经为我们带来了《冰风暴》。

影片中的两位主人公从一开始就注定要走向失败,而且是以「悲剧性缺陷」这一悲剧的古老定义——首先,因为他们是同性恋,而那个时代(1963年)和文化环境仍然认为同性恋是可憎的、不自然的、懦弱的、卑鄙的等等;其次,因为他们都在一定程度上(尽管结果不同)将社会施加的谴责内化了,即使他们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反抗。他们可以悄悄地、不引人注意地生活在一起,因此受到的惩罚不会比被排斥、孤立和在街上被人大声辱骂几句更糟。他们也可以搬到一个不那么压抑和偏执的文化环境中,尽管他们可能必须找到牧羊人以外的职业,而且人们也无法想象他们会成为普通的银行职员。恩尼斯背负着更沉重的负担,因为他与自己抗争——与真实的自我抗争;他肯定会对杰克夜间在小巷的逍遥快活感到厌恶。悲剧的必然性也是这部影片的必然性:从结尾回望,我们可以看到两人不同命运的种子已经在那八个镜头中埋下了。

注释

1. 我所知道的唯一更早的先驱是《血腥星期天》(1971),该片并非好莱坞影片,也几乎不算「主流」影片,但即使对「文艺片」观众来说,片中的吻也让他们大吃一惊。彼得·芬奇在电视上被记者问到这个问题时,用「我只是个演员」之类的话术应付了过去,并且轻松地挪用了维多利亚时代的已婚妇女经常挂在嘴边的习语:「我当时只是闭上眼睛,脑海里想着英格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