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剧有自己的“复仇者联盟”。

在近年来的热播剧中,不少都能看见复仇元素。比如,韩剧《黑暗荣耀》中的文东恩,多年布局复仇规划,只为让当年的霸凌者为恶行付出代价。

复仇爽剧,为啥让人上头?-风君娱乐新闻

图源:电视剧《黑暗荣耀》

国产悬疑剧《漫长的季节》中的沈墨,被富商卢总迷奸后,最终杀死了“不知错且不改”的卢总。

复仇爽剧,为啥让人上头?-风君娱乐新闻

图源:电视剧《漫长的季节》

仙偶剧《长月烬明》中的桑酒,被天欢灭族后,也选择灭掉天欢一族。

复仇爽剧,为啥让人上头?-风君娱乐新闻

图源:电视剧《长月烬明》

到了最近热播的《墨雨云间》,吴谨言所饰演的薛芳菲遭遇陷害被活埋,被救起后也开启复仇之路。吴谨言本人更是靠这部剧“重回爽剧舒适区”,被网友们调侃为“内娱掌管复仇赛道的神”。

复仇爽剧,为啥让人上头?-风君娱乐新闻

图源:微博@墨雨云间官微

还没结束,待播剧中还在“复仇”。《掌心》中的江湖游医叶平安、《锦月如歌》中的女将军禾晏、《藏海传》中的官员藏海……从相关官方介绍来看,主角们全都或多或少手握复仇剧本。

复仇爽剧,为啥让人上头?-风君娱乐新闻

图源:@电视剧掌心官微、@《锦月如歌》官方微博、@藏海传官微

而面对屡屡刷屏的复仇剧,网友们的评价是“一天不看就难受”、“下班后的精神食粮”。

所以,影视剧的复仇元素到底为啥让人上头?

看复仇,都在看啥

来自华盛顿州立大学、乔治城大学以及特拉华大学的研究团队曾做过一项实验研究,试图找出人们判断复仇行为的美学原则,即人们是如何判断复仇故事是“精彩的”。结果表明,利他主义、诗意的正义以及对称性是复仇美学的重要构成要素。

先看利他主义。研究团队的实验表明,如果报复行为是出于对其他人的普遍福利的关注,那么这种无私的“利他主义”会增加报复的美学价值。

以最近热播的《墨雨云间》举例,女主角薛芳菲手刃仇人冯裕堂的场面让许多网友直呼“解气”。而在此过程中,薛芳菲的复仇不仅是为了发泄自身的恨意,更是在为被迫害的官差、淮乡老百姓等等无辜受害者讨公道。

复仇爽剧,为啥让人上头?-风君娱乐新闻

图源:电视剧《墨雨云间》

进一步来说,“利他型惩罚”也显示了人们对“利他主义”的看重,提示影视剧中的复仇元素为何会让观众看得过瘾。

所谓“利他型惩罚”,指对实施者来说虽然没有获得直接利益,但实施者依然会想要惩罚那些背叛或破坏社会规范的人和行为,就如现实生活中的“路见不平一声吼”。来自苏黎世大学的研究团队曾探讨过“利他型惩罚”的脑部运作机制,指出人们会从惩罚违反规范的行为中获得满足感。

换句话说,尽管观众是屏幕外的旁观者,但也会希望屏幕内的反派受到惩罚。

此外,“恶有恶报”的复仇剧情让观众看得爽,也可以用“诗意的正义”来解释。华盛顿州立大学、乔治城大学以及特拉华大学的研究实验进一步指出,人们会根据特定情况来分析报复行为是否“特别合适”。也就是说,复仇是以“人们希望的方式”伸张正义。

比如,《延禧攻略》中裕太妃被雷劈死的剧情至今仍褒贬不一,有网友评价为“虽然离谱,但又很爽”。离谱在于网友认为“天雷说劈就劈”不太符合逻辑,但爽又爽在“小人物虽然报仇无门,但有天雷来惩罚恶人”。也就是说,虽然复仇过程的合理性没有定论,但恶人被雷劈死、正义得到伸张的结局确实让观众觉得解气。

复仇爽剧,为啥让人上头?-风君娱乐新闻

图源:电视剧《延禧攻略》

反之,研究团队也总结到,当复仇行为伤害了无辜的旁观者时,复仇行为在道德上会被认为是恶劣的。在电视剧《花千骨》中,杀阡陌营救花千骨时称要“杀尽天下人”。对此剧情,有网友调侃道“年轻的时候以为自己是主角,认为这句话很帅;长大后发现自己是故事中的‘天下人’,想不通究竟招谁惹谁了”。

也就是说,复仇者们“打归打,闹归闹,别拿旁人的利益开玩笑”。

复仇爽剧,为啥让人上头?-风君娱乐新闻

图源:电视剧《花千骨》

根据上述三所大学的研究,除了利他主义和正义,人们判断复仇美学时还会考虑“对称性”,即“结果的对称性”与“方法的对称性”。

所谓“结果的对称性”,是指如果复仇者对伤害者造成了同等程度的伤害,那么这种后果被认为比不对称的后果更有美感。而“方法的对称性”,指受害者报复加害者的方法与加害者伤害受害者的方法相似,也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在电视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中,白浅恢复记忆后就从素锦那挖回了自己的眼睛,剧情既兼顾了角色人设,又照顾了观众心理。网友评价“有仇必报真解气”,也认为“一报还一报,白浅挺讲武德”。

复仇爽剧,为啥让人上头?-风君娱乐新闻

图源:电视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

反之,如果复仇的方法和结果不那么对称,就不见得能获得多数人的肯定。就像日剧《胜者即是正义》中,黛律师秉持着“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观点,与之相对的古美门则夸张到“无人犯我,也要犯人”,还击没有边界,自然可能得到负面评价。

复仇爽剧,为啥让人上头?-风君娱乐新闻

图源:电视剧《胜者即是正义》

但总而言之,复仇确实有着不少吸引观众的美学因素。不过,观众看是看过瘾了,复仇者本人也会那么过瘾吗?

复仇真的很爽吗?

从研究来看,预测复仇能带来快感确实会推动人们去寻仇。也即是说,复仇有追求“爽”的原因在。

来自弗吉尼亚联邦大学和肯塔基大学的研究表明,个体在遭到排斥或拒绝后,会通过报复来修复其体验到的消极情绪,报复带来的愉快体验能使情绪回归稳定状态的欲望得以实现,进而驱使个体进行攻击。

杜克大学行为经济学教授Dan Ariely也指出,对背叛者的报复倾向是有生物学基础的,并且会让人心情愉快。在Dan Ariely的实验中,每当参与者在考虑是否要采取报复行为时,实验人员会用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对参与者的大脑进行扫描。结果表明,参与者的大脑奖励中心(纹状体)活跃度明显增强。

不过,复仇也不一定全然带来快感,也有研究表明复仇可能会让情绪更糟糕。

科尔盖特大学心理学系的Kevin Carlsmith及其团队为测试复仇是否能使人感觉更好进行了一项实验,结果表明,尽管两组受试者都认为报复能让他们更开心,但实际上,比起没有进行报复的受试者,那些实施了报复的受试者所报告的情绪水平更低。

Kevin Carlsmith据此认为,复仇未能减少负面情绪的原因在于“反刍”。未施加报复行动的人倾向于“大事化小、小事化无”,最后将引发复仇情绪的事件抛之脑后。与之相对,当人们施加报复行动时,会反复回忆引起复仇情绪的事件,从而感到情绪更糟。

换句话说,复仇可能是“苦乐参半”。因此,网友们对《长月烬明》中桑酒黑化后的复仇场面褒贬不一,原因可能就在于“霸气痛快有余,痛苦悲凉不足”。有网友倾向于桑酒该得到大仇得报的快意,但也有人更关注桑酒应呈现出痛失全族的悲伤。

复仇爽剧,为啥让人上头?-风君娱乐新闻

图源:电视剧《长月烬明》

但总而言之,复仇者确实可能不太痛快。进一步的研究也表明,带来心理满足的复仇可能还得满足特定条件。

马尔堡大学心理学系研究者Mario Gollwitzer为研究复仇能让人们感到满意的条件,提出了“比较痛苦假设”与“理解假设”。“比较痛苦假设”指受害者看到施害者受苦是很重要的,“理解假设”则指遭到报复的人必须弄清自己原本的行为和所受到的报复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只有当被报复者理解并承认报复行为发生的原因时,报复行为才会比不报复行为更令人满意。

然而,矛盾之处也在于此。从研究来看,被报复者往往不一定“心服口服”。

纽约州立大学的Arlene Stillwell在2008年的研究中揭示了复仇双方都认为“自己是受害者”的心理状态。研究者认为,尽管复仇者将复仇描绘成“为了公平”,但被报复者则认为自己受到了过分的报复,因此双方可能不断升级报复循环。

在电视剧《兰陵王》中,郑儿为达目的陷害杨雪舞,但又陷害失败、受到反噬。然而,黑化后的郑儿仍认为自身的痛苦是由杨雪舞带来的,因而开启新的复仇行动,直到大结局死亡。

复仇爽剧,为啥让人上头?-风君娱乐新闻

图源:电视剧《兰陵王》

也就是说,对受害者而言,有仇不报是“受窝囊气”,有仇必报又不一定能满意,有仇报了又“冤冤相报很难了”。复仇,真的好难。

参考资料:

[1]Tripp, T.M., Bies, R.J., & Aquino, K. (2002). Poetic justice or petty jealousy? The aesthetics of reveng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89, 966-984.

[2]de Quervain, D.J., Fischbacher, U., Treyer, V., Schellhammer, M., Schnyder, U., Buck, A., & Fehr, E. (2004). The Neural Basis of Altruistic Punishment. Science, 305, 1254 – 1258.

[3]Chester, D. S., & DeWall, C. N. (2017). Combating the sting of rejection with the pleasure of revenge: A new look at how emotion shapes aggress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2(3), 413–430.

[4]Carlsmith, K. M., Wilson, T. D., & Gilbert, D. T. (2008). The paradoxical consequences of reveng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5(6), 1316–1324.

[5]Gollwitzer, M., Markus, Postprint, P., & Zeitschriftenartikel (2018). What Makes Revenge Satisfactory: Seeing the Offender Suffer or Delivering a Message?

[6]Stillwell, A.M., Baumeister, R.F., & Del Priore, R.E. (2008). We’re All Victims Here: Toward a Psychology of Revenge. Basic and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30, 253 – 263.

[7]信睿周报.邓慧欣丨开启神经经济学的“利他性惩罚”研究 #“神经漫谈”专栏01.

作者:大饼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