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部新片热度不小。
原本是受众较窄的惊悚片。
上映4天内地票房超7500万,持续霸占豆瓣热榜第一。
创下该系列首映票房最高纪录,远超猫眼预测票房成绩。
全球票房也即将超过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亿元)。
不难理解,毕竟是睽违三年的话题之作,很多人今年最期待的院线电影。
不少人都想走进影院,再次屏息凝神,一睹新的篇章。
那么,这片到底如何?能否承接得住影迷的期待?
鱼叔也早早看完电影,有许多话不吐不快。
今天就来和大家聊一聊——
《寂静之地:入侵日》A Quiet Place: Day One
这是《寂静之地》系列电影的前传衍生作。
可能很多人已经记不清前两部的剧情。
但肯定还对其设定记忆犹新——
来自外星的巨型怪物入侵地球,大开杀戒。
它刀枪不入,力大无穷。
还有一个最大特征:靠声音捕猎。
人类但凡发出一点响动,就会被瞬间撕成碎片。
系列第一部开始,已经是怪兽降临地球的89天。
人类文明几近崩溃,幸存者寥寥。
主人公一家小心翼翼生活在偏僻处,习惯了光脚走路、手语交流,对一切声响噤若寒蝉。
名场面之一是艾米丽•布朗特饰演的孕妇,光脚踩到钉子,却为保命不敢发出声音。
还要忍着剧痛独自分娩。
到了第二部,人们已经发现了怪物的两大弱点。
一是惧怕高频噪音。
二是怕水,完全不会游泳。
主人公一家通过这些弱点和怪兽交手,有的丧命,有的险胜。
因为让人眼前一亮的新颖设定,和影片精心营造出的令人压迫、紧张的惊悚氛围。
当年两部前作都斩获了不俗的票房成绩,掀起不少讨论。
只是因叙事乏善可陈,又有不少逻辑漏洞,口碑勉强及格。
当时很多人已经看出,导演似乎在有意挖坑,为系列作预留故事。
不少观众表达过疑惑:
既然片中小女孩都能发现怪兽的弱点,一棒子打死她,那么战斗力极强的政府军队难道会发现不了?怎么会那么容易溃败?
而这一部,片名「入侵日」就像是冲着解答这些疑惑而来的。
故事发生于繁华的大都市,纽约。
女主是一个整日蜗居在疗养院,与癌症斗争的诗人。
那天,她难得有兴致出门。
抱着自己的猫,去看了木偶表演,想再去一家店吃披萨。
谁知,就在这途中,怪物全面入侵,城市陷入恐慌。
尖叫声、车鸣声还有警察的枪声等各种声音出现。
自然,这招来更大的灾难,顷刻间遍地尸体,血流成河。
内向、谨慎的女主幸而几次死里逃生。
还帮助了一名在纽约市无依无靠、被吓得魂飞魄散的法学生。
法学生是《怪奇物语》中的艾迪
当时,政府广播通知民众怪物怕水,指示市民到海边乘船,听从安排集中逃生。
生还的希望就在眼前。
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女主逆着人流走向怪物盘踞的市中心。
因为,她依然想完成出门前的计划,吃到某一家的披萨。
不仅如此,她救下的法学生也心甘情愿陪着她冒险。
他们在高楼里疯狂奔跑,与怪物玩起捉迷藏。
他们走进灌满水的地下铁,屏住呼吸从怪物的眼皮下逃脱。
最后,女主如愿吃到了披萨。
而且,赶在最后一刻,她帮助男主上了逃生的船。
而她自己,则选择留在了纽约。
漫步在街道上听着音乐,然后突然间拔掉耳机——
生命终结,故事落幕。
不少人看完,都表示大失所望。
这部回到入侵第一日,却无意填前作的坑。
反而新辟了一个故事线,重心落在人文关怀和治愈主题,更像一部文艺片。
女主之所以执着于吃披萨,是因为她作为癌症患者,习惯了生命的倒计时。
所以末世背景下,她不单单有和普通人一样的求生欲。
还因为迫近的死亡,更想尽可能抓住一切想要的东西。
披萨店不仅是味蕾满足,也是她的情感寄托。
因为她的父亲曾在披萨店旁的爵士乐俱乐部表演,每次表演完都会带她去隔壁店吃披萨。
后来父亲去世,她也很久没有再去吃过。
她想在死亡之前,再回到那里看一看,寻求一些精神慰藉。
而对法学生来说,女主的存在本身就是失控现状中的一块浮木。
他是一个善良的普通人,他恐惧死亡,也畏惧孤独。
他答应陪女主完成心愿,然后再乘船离开。
末世之中,他们携手躲避怪物的袭击。
但最动人的还是俱乐部里,两人吃着披萨,假装表演魔术。
尽显末世中的坚韧和温情。
也让我们意识到即使灾难当头,精神需求和人性尊严依然不可或缺。
只是,闻声吃人的怪兽彻底成了背景板。
即使它以耸动的群像形式出现,像无数巨型蜘蛛一样爬满高楼,占领纽约。
但主角却因沉迷于内心世界,反而和怪兽没有太多交集,只是单纯在逃亡、躲藏。
导演似乎是为了创新,有意跳出前作的叙事模式,完全聚焦于大灾难之中的小人物,讲述他们的命运遭际。
但这一尝试明显失败了,只给人留下不伦不类的观感。
惊悚片的紧张氛围,明显和文艺片的抒情节奏互相矛盾。
影片为了平衡这两点,反而放大了前作的逻辑短板,让主角光环贯穿始终。
配角稍有活动就瞬间惨死,主角却可以浪漫游走,雨夜踹门、大吼,为了追猫深入虎穴,却能次次完美脱身。
看似想表达生命的美好、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可贵,却又在情节上反复作死。
最终情感表达含糊,主题不明。
作为一部IP系列电影,此片和前作完全割裂。
前两部都是在人烟稀少的乡村,从家庭的微观视角讲述怪兽给人们生活的影响。
本片回到入侵第一天,设定在人口密集的纽约市。
人们更期待从宏观视角了解更多关于怪物的信息。
比如,政府如何作出反应,如何发现怪物怕水的弱点,又基于此采取了什么反击措施,遇到了什么难以克服的困难,才会造成整座城市的全面倾覆。
但影片完全没有触及这些问题,只是重复了前作已有的信息,并衍生到一个不相关的情感小故事,完全没能拓展这一系列的深度和广度。
会发现,此片如果改成其他外星人入侵、自然灾害等末世背景,故事依然成立。
片中最吸引眼球的,是女主从头至尾都抱着的一只猫。
但在那种极端恶劣的环境下,猫一声不吭,乖巧始终,没有一次给女主惹来麻烦。
也完全没有参与到故事中。
无意浪费了闻声杀人的惊悚设定。
说白了,影片只是单纯为了延续这一IP,挪用之前的背景框架。
融入了绝症、萌宠、孤独者的互相治愈等类似容易煽动情绪的元素。
却没有从类型片的角度,考虑如何好好打磨一个扣人心弦故事。
在预告片中大肆强调末世危机、声怪的可怖,让很多人抱着心理惊悚的期待而去。
却发现IP故事还在原地打转,原有的期待完全落空。
对于喜欢这一故事设定,期待看到更精彩的惊悚片的影迷来说,只能继续寄希望于下一部。
但下一部电影,就像片中的怪兽,仍充满未知。
有时大杀四方,让人汗毛倒竖,体验非凡。
大多时候,只是提现的木偶,招之即来挥之即去,毫无灵魂。
回头想想,不只是这部电影。
这几年,好莱坞似乎陷入了一种怪圈。
自超英电影崛起以来,纷纷走入IP宇宙的创作,舍弃了成熟已久的类型片创作模式。
早年像《黑客帝国》《指环王》,诺兰的《蝙蝠侠》三部曲等等,也都是视听震撼的奇观大片。
但前提是,以巧妙的设定结合精彩的叙事,才成为类型片经典。
但现在拍片,更多是围绕IP宇宙拍,而不是围绕类型来拍。
导致很多故事在巨大商业价值驱动下变得不伦不类。
大量超英电影,原本也有精彩的设定,令人期待的故事走向。
结果却为了建构IP宇宙,不断挖坑、埋坑,让叙事趋于统一化和模版化,成了流水线产物。
像前几年许多漫威大片,都只是让主角重复之前相似的冒险。
新鲜点要么靠卖卖情怀,要么靠增加新人物,其中有的新人物还根本立不住。
今年的《哥斯拉大战金刚2》也是类型不清,主角说是人类却基本没什么戏份,说是怪物却没有任何角色光环,完全是打怪机器。
也和这部电影一样,有意靠萌化的设定,和陈词滥调的身份认同情绪刺激观众情感。
相信越来越多人都感受到了,讲故事的手艺正在好莱坞渐渐失传。
但,电影归根结底是需要独特的创意,需要踏实地讲述故事。
在故事巧思和艺术表现之间找到平衡,才能创作出真正动人的作品,不至于沦为依赖IP和高概念设定的商业机器。
这部系列片最让人遗憾的是,明明已经有了如此有趣的设定,却还是一次次交出平庸之作。
大概唯有重拾传统类型片的叙事精细度和情感深度。
才不至于继续浪费这非凡、大胆的想象。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