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阿勒泰》
《我的阿勒泰》契合了中国美学的核心追求,满足了当下中国人的审美期待。
法国当地时间4月7日,青年导演滕丛丛执导的剧集《我的阿勒泰》在久负盛名的卢米埃尔厅进行了全球首映,《我的阿勒泰》也成为首部入围戛纳电视剧节主竞赛单元的长篇华语剧集。八集迷你剧,总长度约为300分钟,甫一播出,“后劲儿”极大,不仅成为万千网友争相讨论的一种“现象”,更引发了拍摄地文旅产业的“爆发式”发展。
《我的阿勒泰》由青年女性导演滕丛丛执导,马伊琍、周依然、于适领衔主演,青年演员阿丽玛、蒋奇明、闫佩伦和资深演员黄晓娟在剧中亦有精彩表现。剧作以年轻女孩李文秀的视角展开,讲述了她在故乡阿勒泰所经历的人、事、情。
导演滕丛丛于2018年执导了由姚晨主演的电影《送我上青云》,这部处女作以独特的女性视角观照了当下知识女性的内心世界和生活世界,呈现出细腻含蓄的艺术质感。此次的迷你剧集,不仅延续了女性视角和表达的特质,更在自然之美与人性之美的融合呈现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尝试。
苍茫草原上的青春牧歌
草原女孩李文秀与故乡阿勒泰之间的故事是从她的“返回”开始的。李文秀虽是汉族女孩,但从小生活在阿勒泰,19岁时到乌鲁木齐的一家酒店打工,因为性格内向、“社恐”,做事稚嫩笨拙,很快就被老板炒了鱿鱼,于是返回了故乡,与在草原上开小卖部的母亲张凤侠、失智的奶奶重聚。打工过程中,她的写作欲望被激发出来,“去爱,去生活,去受伤”作为写作技巧被铭记,更成为隐在的情感线索贯穿于生命之中。
文秀返乡之后,与草原之间的关系渐渐由陌生走向熟悉,她在现代文明社会学习到的一知半解的生存、社交技能在草原上屡屡碰壁,并最终宣告失败。草原上的人们,直爽率真,生动有趣,充满了人情味,人与人之间以善为媒,友善互助,不吝赞美,彼此成全……在苍茫的草原之上,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物化、功利、算计、抢夺变得几乎寸步难行,作为重要生活符号的“钱”在这里变得不再重要,一切几乎都指向了人性的初始,指向了生命的本源。
文秀与巴太的相识相惜也源自巴太的“返回”。哈萨克族小伙子巴太离开故乡去追寻梦想,但家庭的变故让他不得不返回,承担起照顾家庭的重任,他与父亲之间的代际冲突和文化冲突至此开始显露,这也成为全片一条明显的冲突线。巴太和文秀因为“返回”而相遇相识,两个年轻人尽管在文化融合上仍存在障碍,但青春的悸动已让两个人擦出了火花。在苍茫的草原上,两个年轻人在物化和功利的场域之外尽情挥洒着青春激情。
《我的阿勒泰》将苍茫辽阔的草原作为故事的发生场域,将作为生命个体的灵动的人置于天地之间,用舒缓、闲适的节奏讲述了草原上的人们返璞归真的生活,人性的真醇、情感的真挚、与天地的和谐相融宛若一曲悠长的草原牧歌,绕梁多日,久久难绝。
“特写社会”的诗意探寻
从现代城市空间“返回”苍茫草原,李文秀、巴太的个人经历是当下社会语境下年轻人的现实写照——“故乡容不下灵魂,他乡容不下肉身”的现实困境令很多“性本爱丘山”的年轻人进退两难,由此生成了焦虑、空虚、自我怀疑等复杂心理症候。
另外,媒体融合时代背景下,人们热衷于脸部特写,自拍成瘾,看似完美的“特写”实则模糊了背景,也因此疏离了社会,远离了世界,这样的社会形态被韩裔瑞士籍德国哲学家韩炳哲称之为“特写社会”,人们展现的是各种空虚形相的自我,无法平静下来的空忙让自己更加空虚。
《我的阿勒泰》所展现出的开阔的视界、舒缓的节奏、自然的情感、蕴藉的诗意不仅入眼入耳,更入脑入心,驱离了空虚,浸润了心灵,令观众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疗愈之感。
剧作改编自散文集,散文重情感弱情节的文体特点首先奠定了剧作的叙事基调。“在信息没有那么发达的时代,我们是如何去感受一棵树、一阵风、一朵花的?”滕丛丛导演的美学追求内在地契合了原作者李娟在字里行间缓缓流淌着的人生情愫。
视听语言的选择上,剧作首先将空旷、开阔的草原、夏季牧场作为着力展现的场域,运镜上有意规避了一味强调大特写的常规拍法,大量使用全景、远景、大远景,运镜缓慢柔和。剧作多处采用空镜的表现手法,宛若中国水墨画中的“留白”手法,舒缓了节奏,延续了情感,留给观众充分的品咂空间。
在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表现时,画面将人置于宏阔的自然景观之中,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人与其他生灵相偎相依……当欢乐的人们幕天席地彻夜庆祝,当文秀在温暖的草地上自然醒来,“天人合一”不再只是抽象难悟的境界,而是具象可感的沉浸式体验,内心的空虚也被驱散,留下的是内心的丰盈和生命的美好。在这一刻,美丽的阿勒泰是李文秀的、巴太的,是张凤侠的、托肯的,也是我们的,那是我们的诗和远方。
《我的阿勒泰》为何“后劲儿”这么大?简言之,就是因为它契合了中国美学的核心追求,满足了当下中国人的审美期待。在美学学者朱良志看来,中国美学是生命安顿之学,它不以认识外在美的知识为重心,而强调返归内心,由对知识的荡涤,进而体验万物,通于天地,融自我和万物为一体,从而获得灵魂的适意。所以,不论是苍茫草原,还是绿水青山,不仅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场域,更是见情见性的灵魂家园,是精神世界里无价的“金山银山”!
(文章来源:《创意世界》2024年7月号)
编校:苑宝平,审读:郭丽
/ / / / /
/ / / / /
/ /
/ / / / /
/ / / /
点击分享 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