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了这么久的片子,竟然全是套路?-风君娱乐新闻

观众现在对“尺度大”一词也有了免疫力,尤其是上半年看过《周处除三害》后,对犯罪片的期待值已经拔高,不但要求尺度大,还需要大有新意。相比之下,《默杀》的风格还停留在原始暴力展现层面,所以并不讨好。

作者|阿尘

编辑|马回

7月开始,电影暑期档正式拉开帷幕,一场厮杀战打响了。率先进入战局的是犯罪片《默杀》,它打破了周五上映的惯例,提前到周三(7月3日)全线公映,就是为了抢占先机。

市场能不能热起来,开局很重要,承担此任务的《默杀》,三天票房过亿元,表现还算不错。但是影片的口碑并不好,很多观众觉得它故弄玄虚,杂乱地堆砌犯罪元素,只有套路,没有创新。豆瓣开分6.9分,且还有下降趋势。

期待了这么久的片子,竟然全是套路?-风君娱乐新闻
《默杀》豆瓣评分

影片的导演柯汶利,5年前凭借《误杀》一举成名,这部翻拍的犯罪悬疑片获得13.33亿元票房,豆瓣7.5分,好于91%悬疑片,并掀起了国产犯罪片的“东南亚”创作模式。

同样的主创,同样的风格,很多人对《默杀》是抱有期待的,希望它能在《误杀》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但实际上的反馈却大不如昔。而《默杀》所呈现出的问题并非孤立,在国产片中也普遍存在,那就是一味地追求类型化,而忽视了个性表达,导致套路化严重。

难怪有观众说这是一部“短视频电影”,更可怕的是,现在短剧的热度已经超过了电影。

套路化的故事

《默杀》的主打宣传语是:“建议未成年观众谨慎选择观看。”但它又选择了未成年人最便于观影的暑期档,自相矛盾,所以这句话的本身目的还是为了营销,强调影片的尺度之大。

影片上映第二天,有个微博话题#默杀 看爽了#短暂登上了热搜榜前五名,不明就里的观众可能觉得影片质感不错,但随后豆瓣开分,只有6.9分。

从故事和情节上看,《默杀》可谓一锅犯罪元素的大杂烩,涉及到校园霸凌、家庭暴力、儿童性侵、暴力复仇、宗教虚伪等诸多内容,给人情节饱满之感。但问题是,元素多了就难以聚焦,在各个点浅尝辄止,空有骨架,没有血肉。

故事的直接动因是女孩小彤(王圣迪 饰)遭同学霸凌,影片直观地记录了胶水粘头发的恶性场面。校园霸凌确实是近年的热点话题,也值得社会广泛关注,但转化为影视作品时,除了5年前《少年的你》有所新意外,其他作品都深陷窠臼,《默杀》也是如此。

期待了这么久的片子,竟然全是套路?-风君娱乐新闻
王传君在片中的形象

随后,几名霸凌者被黑衣人用锤子砸死,由此引出故事悬疑点——到底谁是行凶者?影片故意将注意力引导到穿同款雨衣的李涵(张钧甯 饰)身上,让观众认为她可能是凶手,但看看她单薄的身形,再想想影片的主演是王传君,不难猜出凶手势必是林在福(王传君 饰)。

所以,悬疑很快解开,当林在福的身份暴露后,影片的主线转向了李涵和他之间的冲突上——李涵认为是他绑架了自己的女儿。犯罪片的一大特质是为观众提供情绪宣泄出口,《默杀》在一开始就让四名霸凌者死亡,确实有宣泄的作用,但随后的剧情变成两个底层父母的互相伤害,又削弱了这种爽感。

可以对比下《误杀》,其核心反派是督察长,主角要运用自己的计谋来扳倒他,主线清晰,目标明确,观众的情绪一直在故事氛围里。而《默杀》没能提供边缘人对于强权的抵抗力量,感染力就要弱一些。片中一位霸凌女孩的父亲是校长,但他与警察之间的权力勾结只是简单呈现,看不出背后的利益相关性,纯属为了剧情需要而设置。

同时,吴镇宇饰演的警探,对故事的参与度不强,没有多少发挥的余地,形象单薄。为解决这个问题,影片强行把他和偷拍者设置成父子关系,但弄巧成拙,太过刻意。

期待了这么久的片子,竟然全是套路?-风君娱乐新闻
张钧甯在片中饰演妈妈李涵

到了后半段,故事在企图揭露更深层的罪恶时,更陷入了套路化情节中。原来,李涵的变态表现,是因为她之前遭遇了家庭暴力,但对其丈夫形象的塑造又很“脸谱”,只呈现暴力行为的本身,没有透视暴力背后的人性邪恶,仍旧是工具人。

在这里,影片再次设置了反转,让女儿成为杀害男人的凶手。而这种未成年杀人、父母掩饰顶罪的情节已经在太多影片中上演了,并没有什么新奇之处,也不难猜出。所以,《默杀》看似下了很大一盘棋,但很多地方都让人感觉似曾相识,并非一个多么新奇的故事。

总体来看,《默杀》的悬疑感并不强烈,那些凶狠直白的暴力场面更像是在掩饰情节的苍白,无法带来智识上的爽感,用“堆砌元素、故弄玄虚”来描述并不为过。

“东南亚犯罪宇宙”的形成

《默杀》导演柯汶利的创作之路以及影片的商业化气质,都与陈思诚有关。

柯汶利是祖籍福建的马来西亚人,21岁时前往台湾攻读传播和广告学相关专业,在此期间拍摄了短片《自由人》,被提名金马奖最佳短片。正好陈思诚前往台湾,为网剧《唐人街探案》寻找青年导演,发现柯汶利有拍摄商业类型片的潜力,于是开始了合作。

2019年,由柯汶利执导的《误杀》上映,陈思诚担任监制。《误杀》在取得商业成功后,陈思诚将其作为一个悬疑IP来运营,之后又推出了《误杀2》,不过换成了另外一名青年导演戴墨来执导。尽管影片口碑不如第一部,但依然获得11.21亿元票房。到了2023年夏天,同样由陈思诚发掘的新人导演崔睿、刘翔,联合执导了35亿元票房的《消失的她》。

期待了这么久的片子,竟然全是套路?-风君娱乐新闻
柯汶利执导的《误杀》备受好评

可以看出,由陈思诚发掘的这批青年导演,构成了国产犯罪片创作的青年军,完全按照类型化的模式来打造。这类影片有些共同的特征,比如采取翻拍模式,购买国外已有口碑的悬疑片版权,再结合本土化话题进行融合嫁接。叙事上侧重游戏化设置,制造智力爽感,《消失的她》中的复仇圈套与《误杀》中主角的布局就如出一辙。

同时,这类影片多将故事场景设置在东南亚境域,以此来增加叙事空间和尺度,观众戏称为“东南亚犯罪宇宙”。但前几部可能还有惊喜,拍得多了也产生了审美疲劳,几乎是流水线作品。这次就有网友在《默杀》下评价:“到底要怎么做才能放过东南亚?”

在这个团队里,柯汶利是相对有自己创作风格的导演。事实上,2018年认识陈思诚之前,他就拍摄了台湾版的《默杀》,那是他真正意义上的长片处女作。之后,他因为执导《误杀》和网剧《唐人街探案》,一直没有做《默杀》的后期,直到2022年底才完成。2023年6月,台湾版《默杀》在上海国际电影节展映,豆瓣7.9分,口碑不错,甚至超过《误杀》。

期待了这么久的片子,竟然全是套路?-风君娱乐新闻
台湾版《默杀》

不幸的是,几天后主演黄健玮陷入“性侵”丑闻,导致影片无法公映。之后,柯汶利又拍摄了全新阵容的《默杀》,可以说是“自己翻拍自己”。之所以邀请王传君来主演,很大可能是因为他在《孤注一掷》中的表现获得了观众的广泛认可,转型成功,正处于事业高峰。而李涵角色由柯汶利的女友张钧甯饰演,且戏份比较多。

看过前一版的人,再看新版本,还是会发现有些不同,感觉力度有些弱化。比如原版《默杀》中的小彤,更具复杂的神秘气质,其犯罪感与小女孩的身份有很大冲突。原版中对宗教内容的展现也更直接,对大师的虚伪批判得更狠,而新版有一定收敛。架空的故事背景,也让人物的行为少了根基。

再说,观众现在对“尺度大”一词也有了免疫力,尤其是上半年看过《周处除三害》后,对犯罪片的期待值已经拔高,不但要求尺度大,还需要大有新意。相比之下,《默杀》的风格还停留在原始暴力展现层面,所以并不讨好。

如果这部片票房不达预期,会改变“东南亚犯罪宇宙”的创作热潮吗?下一个犯罪片的出口又在哪里?都是值得观察的现象。

短剧要超过电影了?

前几天,2024年上半年电影总票房公布,为239.02亿元。对比2023年上半年的262.3亿元,出现了明显下滑。很多观众也感受到,今年春节档之后就没有高热度的片子。所以,要想今年的票房成绩与去年相当,甚至有所进步,暑期档的表现非常重要。

由于备受期待的《封神2》无法在暑期上映,片单稍显薄弱,缺少重磅压阵之作,几部确认上映的影片之间竞争也变得激烈,对于具体日期的选择很重要。《默杀》在6月21日才公布档期,原定7月4日上映,后来提前一天,就是为了抢占时间,多一天的收入。

目前来看,7月上旬的影院排片基本是《默杀》的天下,几无敌手,所以王俊凯主演的《野孩子》选择了撤档。根据灯塔数据,《默杀》的预测票房为6亿-11亿元,比5年前的《误杀》表现要弱,如果票房真的只能到此程度,原因只有一个,就是质量不够好。

期待了这么久的片子,竟然全是套路?-风君娱乐新闻
《默杀》主创在首映活动中

它的最大问题,就是太依赖于类型化叙事套路,将众多元素堆砌一起,只追求表面的“多”,而忘了一个好的故事是需要呼吸空间的。在这种情况下,演员也很难发挥表演上的魅力,只能服务于角色设计,言行难免夸张。比如,王传君在片中的表演就缺乏层次感。

同时,《默杀》也像很多国产片一样,刻意加入喜剧元素,制造可有可无的笑点。本片邀请了小品演员蔡明饰演徐妈,她的形象和表演模式与其他演员处于两个轨道,导致剧情失焦。但讽刺的是,蔡明反而是片中让人很有好感的存在,因为她的喜剧感缓解了暴力的沉重感。

可以说,近年来的国产片存在着共性的问题——元素过多、用力过猛、煽情过度。拿正在上映的《云边有个小卖部》来说,在结尾处连续设置爱人受伤、亲人去世、恋人离开的苦情戏,将情绪推到极致,但剧情又没有进行合理的铺垫,空有泪点。该片在豆瓣仅5.1分。

与电影票房的疲软表现相对应的,是短剧市场的热度高涨。2023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已达到373.9亿元,预计2024年将超过500亿元。如果下半年电影再没有起势表现,短剧市场规模可能超过电影,这是一件让人唏嘘的事情。

期待了这么久的片子,竟然全是套路?-风君娱乐新闻
《默杀》剧照

电影诞生快130年,一直被认为是将商业和文化结合得最好的媒介形式,那些在影史上留名的经典电影,不但创造了经济效益,也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资产。而短剧虽然受众广,但被认为是一种速朽的、缺乏精神价值的产品,真要超过电影,对社会发展来说并不是好事。

面对此种情况,电影创作者需要反思自己的创作理念。如果电影也像短剧一样,大量叠加热闹猎奇的元素,观众为什么不直接看短剧呢?所以,电影创作最重要的还是回归自身特质,抓住自己的差异化优势——视觉上的影像质感、完整有逻辑的故事和经得起审视的表演。

喜欢电影的人依然很多,但电影要给观众提供走进影院的动力,少点套路,多点诚意,比营销更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