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反复改名、撤档提档风波之后,“沈马”组合(沈腾马丽)新片《抓娃娃》大规模点映。

实际上,已经算不上“点映”,7月13日排片就超过三成,比所有在映电影都高。票房一路势如破竹,7月14日单日票房更是突破两亿,为拔凉的2024暑期档快速加热——这也可以看出,“沈马”组合的观众缘实在不容小觑。

久违地,影院排起了长龙,周六晚6点,场内座无虚席。从实际“笑果”来看——观众不时发出阵阵笑声,证明了“沈马”组合对影迷的极强“操控”能力。

单从制作、演绎等角度来说,这部喜剧电影并不算差。很多经历过“穷养”思维教育洗礼过的观众,大为感慨,认为这部片子打到了痛点。

的确如此,《抓娃娃》的核心,也正是极致放大了所谓“穷养”的荒诞。从这一层面而言,可圈可点。

不过,也不是没有争议。

比如,豆瓣上一位网友的短评获得了过千赞同:“几乎所有的笑点都是建立在对孩子的欺骗上,他们杀死了马继业。”而另一位豆瓣网友则更为不留情面:

“给开心麻花宣判死刑的电影……”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抓娃娃》并非开心麻花主导的电影,第一出品方是两位导演闫非、彭大魔(本名彭安宇)持股超过6成的西虹市影业(由全资子公司海口西虹胡同出面投资),开心麻花只是持股15%的小股东;而在这部片的投资份额上,麻花则仅居第四,上面还有万达电影和猫眼娱乐。闫彭二导虽然出身于麻花,但早在2016年就独立出去了,《抓娃娃》是他们的“西虹市宇宙”。

2023暑期档的《超能一家人》才是正宗的麻花电影,要说判死刑,去年,它就死过一次了。

尽管不是开心麻花电影,但《抓娃娃》也的确有着麻花电影一贯的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模仿经典”。

《抓娃娃》七宗罪-风君娱乐新闻


一、复制《楚门》框架

《抓娃娃》的剧本据说早在《西虹市首富》拍摄前,就写完了,却因为各种原因,原创换成了翻拍,《西虹市》翻拍自美国电影《布鲁斯特的百万横财》,曾用名《资本接班人》。

《抓娃娃》在点映前的物料并不多,从预告片里几乎都看不出多少有效信息来,豆瓣上的剧情简介也是如此,就连导演在电影推介会上的介绍,都是语焉不详……给人的感觉,这好象是一部希区柯克式的悬疑电影,如果观看之前被剧透的话,趣味就会减半。

但相信看了成片的观众,肯定都意识到,压根就不是这么回事,所谓的“悬念”,不外乎就是美国电影《楚门的世界》的核心设计,一个小孩被全世界蒙在了鼓里,而到了《抓娃娃》里,改成是被他爹妈骗了十多年。

可这真的算是悬念吗?电影开场没几分钟,看似家徒四壁的“沈马”夫妇,就非常“低调”的坐进了豪华轿车里,把这个事先三缄其口的“谜底”自己给“提前”剧透了。

全片基本以《楚门的世界》框架为内核,甚至一些细节点也奉行“拿来主义”。比如,《抓娃娃》“奶奶”穿帮,不得不“死”,《楚门》也有类似“穿帮而死”的桥段;再比如,《抓娃娃》结尾,小马打开隧道的门,外面的光线耀眼,不免让人想到“楚门”最后在白色幕墙推开门的一霎那,后者已经成为影史经典。

这就可以看出,从《夏洛特烦恼》《西虹市首富》到《抓娃娃》,麻花系或者说脱胎于麻花的电影,一直都有经典的影子,而前者还一度因为抄袭争议闹得纷纷扰扰。事实上,开心麻花赖以起家的话剧,也多是“拿来主义”。

当然,如果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没话说,但当下以利益为核心导向的商业片,超越经典的概率,是微乎其微的。

《抓娃娃》七宗罪-风君娱乐新闻


二、得其形而未有其神

《楚门的世界》里金·凯瑞当然是第一主角,他的父亲是个可有可无的“路人”,而在《抓娃娃》里就不是这样,变得有点“本末倒置”,毕竟十年前的沈腾,还可以勉强穿上校服,坐到课堂里挑战一下学生角色,十年之后他发福了,也沧桑了,如果在《抓娃娃》里挑战“娃娃”的角色,相信就算减龄特效比《传说》还要先进,应该也会很违和。

于是乎,他不方便演“娃娃”,就只能演娃娃他爹,更何况还有马丽在,总不能让她抢了李嘉琦的角色吧,于是“沈马”只能演娃娃的一对父母。

但这么一来,视角改变了,故事就有点乱套,因为本来是楚门慢慢发现身边的世界不太对劲,于是开始顺藤摸瓜,试图反抗,但《抓娃娃》里变成了“沈马”这对始作俑者的全知视角,不断的和手下的“员工”,在这个“西虹市宇宙”里查漏补缺,亡羊补牢。

《楚门》里没有多少配角的戏份,因为这种不小心露馅,然后想办法再圆回去的桥段,都太过相似,不需要一再重复。但《抓娃娃》里不是这样,前面一个多小时,几乎全是由不同的配角在不同的角落,拼了命的刷自己的存在感,但起到的作用都是一样的,那就是误导“娃娃”——童年时的马继业。

这种不断重复的堆积相似桥段的做法,让人联想起同为2024年暑期档的爆款《默杀》来,看起来内容也非常丰富,不断有反转,每个“配角”都有自己不可告人的故事,甚至各自都能联系到至少一个社会新闻热点。

如果说早年的日本社会派推理小说,一个故事通常聚焦一个社会事件的话,那《默杀》就像一套大全集,或者合订本,把一个月,甚至一年的热闹社会事件全都收纳进来,至于彼此间联系是否紧密,逻辑能否清晰,编导似乎并不关心,只要数量管够,口味够重,就好。
《抓娃娃》在处理素材时,也是差不多的情况,小孩跟“路人”之间的互动,本来只要一两处就够了,但此片中却是没完没了,一再重复,过了很久,还在练英语听力,解数学题,就跟网课一样,不知上到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儿……而整体情节,却没有什么真正的推进!

《楚门》主要是讽刺真人秀节目的,对于“娱乐至死”的极力挞伐,至今仍掷地有声。《抓娃娃》变成了探讨家庭教育问题,而在这一点上,它其实更接近2019年的俄罗斯电影《富二代》。片里的富豪老爸只有一个儿子,从小娇生惯养,惹是生非,老爸实在看不过去,就花重金设了一个大局,盘下一个废弃的村庄,让昏迷后醒过来的儿子以为自己穿越回了19世纪,不但变穷了,还在阶级身份上都降了级,成了一名农奴,过上了牛马不如,水深火热的生活……

当然,《富二代》的故事,要比《抓娃娃》极致很多,不但把两个儿子合二为一,还不需要从娃娃骗起,但这跟2003年一部著名的德国电影类似,需要有一个昏迷后醒来“物是人非”的梗,而事实上在《我和我的家乡》中徐峥的《最后一课》,也毫不掩饰的致敬过。

所以,某种程度上,《抓娃娃》甚至不如这部俄罗斯电影来得极致,当然,就和《楚门》更是天壤之别了。

行文至此,其实,略显悲哀——25年前最好的好莱坞喜剧明星,演的是经典,而25年后中国最好的喜剧明星,演的是一部部肥皂片。

《抓娃娃》七宗罪-风君娱乐新闻


三、检讨穷人而放过富人

网上有个评价——“富人在电影里演富人装穷人骗穷人的钱”。

不止《抓娃娃》,以外卖员题材为主的《逆行人生》,同样被如此揶揄。

当然,这是一种对于“208”的讽刺,和电影无关。

但回到《抓娃娃》本身,有些人看到的是对于穷养教育的讥讽。身边有朋友看完后说,想起小时候爸爸一再说自己家很穷你必须努力之类的话语,因此,电影让她感慨无限。她家不富,却也不算穷,至少不是穷得叮当响。

事实上,如果观众都是这样的一般家庭群体,大家乐呵乐呵,唏嘘一番,也就罢了。充其量,是放大了这群人的教育惯性,就算他们不努力,命运已经铸就,躺平也无所谓。

但偏偏,这个世界上,是有真正经历过穷困潦倒的那一部分人,也真有人是从类似《抓娃娃》老马营造的那种破败家庭长大的。他们的观感又当如何?

这个群体,完全需要“改变命运”,如果不努力,是真的一无所有,连躺平资格都没有,别说考上清北大学,甚至是能上一所普通高校,都可以迎来逆天改命的契机。

事实上,赤贫之家,只能如此。

如果置换到这种视角,就会发现,《抓娃娃》戳进了他们的痛处,反复摩擦。

讽刺的,是真·穷人的教育方式,检讨的,也是真·穷人“逆天改命”的思维——但这有错吗?

可是,反而对于富人没有多少反思——除了送大儿子出国不认识汉字还交了个男朋友之外。

这就好比拿穷人逗乐,且是富人间的嘻嘻哈哈、相视一笑。

所以,《抓娃娃》仅仅停留在对于穷人教育的检讨,恰恰成为这部片最让人无法接受的地方。

《抓娃娃》七宗罪-风君娱乐新闻


四、收尾收得潦草

麻花系喜剧向来有一个为人所诟病的地方,那就是前面大部分时间都在放飞自我,然后在最后几分钟突然间,就回归“主流价值观”,这跟片长无关,因为春晚小品再短,在时间的分配上,也大致是这么个情况。

而这一点,在《抓娃娃》中表现得更为突出,因为之前其它电影的转变,主要就是发生在沈马这样的主角身上,而在《抓》里娃娃会长大,会叛逆,会发现真相,于是乎就不方便把转变,全放在电影的最后几分钟里。

那该怎么处理呢?电影里让儿子放弃了第一次高考,还假装被绑架,最后发现真相,和父母当面“对质”……然后第二年继续高考,最终以高分上体育学校,完美平衡,哪头都不得罪,甚至还在跑步时习惯性的捡起塑料空瓶来,而沈马组合则在策划下一次……生育!

这么面面俱到,八面玲珑的超大团圆结局,真的好吗?不少网友表示都担心这个儿子会发疯,的确他有足够的理由精神分裂,而不是看起来不费吹灰之力,就把生活中的各方面都一一摆平,完美无缺,还顺便重新找回了自我。

观众的不过瘾,当然是因为这个冒充穷爸爸的富爸爸,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惩罚,而原本是富儿子的穷儿子,自始至终也没有真正的反抗过。比如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也把父母扎扎实实的骗一回……

联合“沈马”身边的一个重要员工,也设一个局,让二老以为自己真的破产了,而且这个局得设计的很有细节,运用的还是之前那么多老师,处心积虑的教给儿子的知识点,而不是像自我绑架那样,只是走个过场,便又亮了底牌。

《抓娃娃》七宗罪-风君娱乐新闻


五、与现实之间的错位

豆瓣一星短评里,有一位网友“两个司令部”是这么说的:“把自己做好,就是对子女最好的教育。”这涉及到一个根上的教育问题,也就是沈腾扮演的老爸需要这么装穷,来教育小儿子吗?

因为像电影《富二代》里的逻辑是比较顺的,儿子已经不成器了,为了让他悬崖勒马,于是重金设“穿越”局,来改造他。

又或者更“正常”一点,那就是看儿子生活作风已经有点偏了,于是老子假装自己破产,变穷了,让儿子“忆苦思甜”一下,而不是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让自己“先”穷起来,还一穷就穷好多年,十八年不变。

当然东亚人向来给人一种能忍的感觉,日本推理小说中有很多诡计,都是需要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忍,才可能成功,而像诺兰《致命魔术》里的中国魔术师,为了表演一个魔术,可以常年在人前假扮罗圈腿。但这种“极致”真的需要放在下一代的教育上吗?

毕竟越来越多的人都开始意识到,吃苦和受穷完全是两码事,吃苦的能力就是锁定一个目标,过程中不管遇到多大的阻力与困难,都能矢志不渝,排除万难,最终实现……这种能力不是靠在水龙头滴水不走字,或者捡塑料瓶的过程中,能磨炼出来的,不管这塑料瓶是掉在路边,还是体育场里。

而受穷就是受穷,人穷志短,长时间的贫穷,更有可能让一个人变得卑微和猥琐,而不是豁达与高尚。

更何况在整个漫长的教育过程中,沈腾演的老爸从一开始就不知道他想把小儿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到底是跟自己一样没有学历,却能打拼出一片天地的“暴发户”;还是在不知不觉被辅导,成为清北的学霸,或者只要是不跑马拉松,就成?

也正因为连他自己都不知道,小时候的儿子就更不确定,于是这个所谓的“受穷”教育,从一开始就不靠谱,也没有真正的戏剧性存在。

但最重要的现实问题是,巨富之家,会稀罕上清北大学?“常青藤”可能才是他们需要考虑咋进去的?

《抓娃娃》七宗罪-风君娱乐新闻


六、滥用成功学密码

《抓娃娃》导演闫非和彭大魔,早年就和沈腾马丽一起创作春晚小品,之后把开心麻花的话剧《夏洛特烦恼》改编成电影,一举成功后,便自组西虹市影业自立门户了。两人到目前为止的三部长片,跟贫富,还有“成功学”都有脱不开的干系。

比如《夏洛特烦恼》里主人公“穿越”回学生时代,然后利用“时间差”,抢先“原唱”了那些流行金曲,于是成为乐坛巨星;《西虹市首富》就更加直接,一个混迹于丙级球队的守门员,突然接受了神秘财团一个月花光十亿资金的幸福挑战,于是阶层自动跃迁,开始为如何花钱而烦恼……

而《抓娃娃》里除了豪宅豪车,名牌包名厨这些元素外,对于富人生活并没有太多直接的展现,贫富在这部电影里并没有直接交锋,甚至你都看不到最后那儿子,会如何面对他原本一开始就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人生……更别说真正的理财能力,和为了买菜算账,并不是一回事。

这三部跟贫富直接相关的代表作,男主角都成功得太过容易,甚至是随意,经不起考验与推敲,也不存在什么真正的转变与抉择,更像只是负责“爽感”的白日梦,而到了《抓娃娃》里,虽然对于儿子来说,成了噩梦,也终究有醒的一天,但醒了也就醒了,没有然后……

主角是这样,配角就更不用提了,《西虹市首富》里有为了钱而扮狗叫的配角,而到了《抓娃娃》里各个角落里到处都是像打了鸡血一样的忠实员工,但这么多配角中,难道就不可以有一个异类?

难道其中就不可以有配角,有一些不同意见?从而提供一个跟主角父子俩不同的视角,甚至真正的生活态度呢?

《抓娃娃》七宗罪-风君娱乐新闻


七、两位导演的“原罪”

凭借三部电影,闫非和彭大魔这两位导演获得了票房成功,同时也打了两场官司。而这两场官司,将两位喜剧片大咖导演烙印上了“原罪”——涉嫌复制粘贴。

第一场官司,是影评人杨文在名为“影画志”的微信公众号上,曾公开指责《夏洛特烦恼》抄袭了科波拉执导的《佩吉·休出嫁》。两位导演之后起诉杨文,要求删除涉案文章、公开致歉并索赔各项损失221万余元。

最终,杨文败诉,需要赔偿原告8万元,并公开道歉,同时网友自发为他筹款用于赔偿。

第二场官司,是与编剧王倩。这位编剧表示,《西虹市首富》剽窃了其原创剧本的故事大纲,并以著作权侵权为由,向法院起诉了电影编剧和开心麻花影业在内的6名被告,要求被告停止侵权,赔偿道歉,并赔偿合理支出费用。

一审王倩败诉后,继续上诉,最终二审宣判,判决电影构成抄袭的主张依据不足,维持原判。

虽然上述两起关于抄袭的案子,最终两位导演都胜诉了,但其中的恩怨是非,可能就跟《抓娃娃》的一星短评一样,到底是故意唱反调,蹭热度,还是别有道理,和隐情呢?

至于这回《抓娃娃》的剧情本身,又跟《楚门的世界》《富二代》之间,有多少致敬之处?而故事本身的合理性,角色的动机,又如何呢?

对于中国式教育的讽刺也好,抨击也罢,是否在可能的范围内做到了“极致”?又或者只是像《默杀》《涉过愤怒的海》等片那样,仅仅作为一个容易引发情绪化的社会话题……

仅此而已?

叠个甲:我们如此评述,全因对电影有莫大期许,非无脑发泄,更不是没有根据的乱说,望请影迷或主创周知。本号同仁有不少是沈腾粉丝。

撰稿 | 李翼
策划|文娱春秋编辑部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