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玛才旦是一个一针见血的社会观察家。藏人身份的文化背景,让他的电影始终充满着与我们内地电影迥异的宗教色彩。
乡野、城镇、寺庙、学校、剧团,《智美更登》这个戏剧在这些场所的缺失与坚守,是藏族传统文化在当下藏区各个层面上现状的缩影。
知名影评人,曾为《看电影》创刊主编、《电影世界》主编,现为专栏作家。
万玛才旦在内地电影界是一个很特别的导演。
他始终有一种温柔的精准。
他始终在探讨现代与传统的对抗与共融这样的宏大命题,但他却从来不是以一个黄钟大吕的语气去讲述这些东西,他往往都会找到一个非常轻巧的切入点,不动声色地进入到这个问题的深层。
而他藏人身份的文化背景,让他的电影始终充满着与我们内地电影迥异的宗教色彩。
所以说他的电影,从故事形态上总是有着那种小品的极简架构,但在意蕴上,却又有着寓言式的宽广深远。
而他的绝大部分电影,在视觉上都有着一种纪录片似的朴实和低调,这种外观上的朴拙,与他内核上其精神化的思辨同样形成了某种极大的反差。
这种外在与内在之间的巨大差距,以及他总能轻巧跨过这距离的能力,让他的电影有着一种独有的通透感。
这部《寻找智美更登》也是如此。
01
藏区现状缩影
智美更登这个词,本身就具有着现实和精神文化层面的双重含义,在现实层面,它是一个藏族传统文化的代表戏剧。在精神层面,它代表着某种纯度极高的宗教化的精神追求。
寻找智美更登,这个标题其实开宗明义地坦露了这部电影的主题,它有关传统文化的失落和衰退。
影片在这方面,有着高度的概括性和穿透性。影片所涉及的几个场景,就非常的具有典型性。
乡野、城镇、寺庙、学校、剧团。《智美更登》这个戏剧在这些场所的缺失,或者说坚守,就是藏族传统文化在当下藏区各个层面上现状的缩影。
这每个场景内部,其信息量也很惊人。
在剧团里,年轻的小演员不会唱《智美更登》,而年老的演员会唱的是阶级斗争色彩浓重的现代藏戏。
藏族文化在解放初期被革命主旋律强烈改造的历史,和它在市场经济的洪流里面被冷落的现实,就在这一个镜头里面被表现了出来。
在小学唱藏戏的场景中,扮演智美更登的成年演员穿着戏服,与扮演他3个儿子的小学生穿着校服对戏,同样有着它的锐度。
这种刻意显现出的不协调,也体现着创作者对于藏戏现状的一种观察:传统文化就这么生硬地存在着,它与现代文明的共存显得怪异而生硬。
万玛才旦从某种程度就是这样一个一针见血的社会观察家,但他的志趣,显然不是做一个纯粹物理层面的传统文化观察,他实际上更关注的是,这种传统藏戏所代表的传统文化或者传统精神,在当下这个现代世界的处境和位置。
02
命运的分叉
影片设计了两段爱情故事,一个发生在现代,一个发生在过去。
在影片的开始,这两段爱情,都给我们一个精神败给了物质的错觉,这种印象是大多数人在享受现代文明的物质好处时,会在精神层面产生的某种刻板印象。
影片当然也不忽视那种通行的观点,它特意借那个舞厅歌手之口讲述了这一点,那些话里,是人们对于物质的畸型崇拜,是他们对于某种伟大纯粹的情感的不信和不屑。
片中的导演其实也是如此。当片中剧组看完那个智美更登的演员与3个小孩的对唱之后,别人问导演这个演员可以吗,导演说这个演员看起来过于的朴实,他想拍的是两个智美更登,一个是戏里的,一个是戏外的,他们应该有一种分裂。
戏里的,是无私到现代人看起来近乎变态的自我奉献,而在戏外,则是一个现代人最正常的那种精致利已主义者的讨厌模样。
这个导演在开始也是坚定认为那种神圣的东西是早已消逝的。
但向导的爱情故事来证明男歌手所代表的那种愤世嫉俗的论断的不可靠。
向导的职业身份,实际上也透露了创作者的态度。
他是个小老板,是一个在惯常观念里面应该最为唯利是图、利欲熏心的人物,但就是在这样一个人物身上,我们看到了他对于爱情的那种执着,那种忘我。
这种没有任何利益计算的情感,其实与智美更登所代表的那种自我献祭的宗教精神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这样一种极度古典且纯真的感情,在这样一个看似最不应该存在的人身上存在,让道德沦丧这样一个粗暴的结论显得苍白。
而那些爱情的失败,也不是简单的以物质为导向的现代文明,怎样摧毁了人们的高贵信仰,以至于爱情变得不可能这样一个武断戏码。
随着故事的行进,我们发现导致这两场爱情失败的原因,更多来自于这个世界本身的无常,那种阴差阳错所导致的错失,那种属于每一个普通人的无奈。
这种无处不在的平常的琐碎的命运的分岔,让两段爱情成为泡影。
万玛才旦,就是用这样一种方式将那种俗套的解释否定,他不用惯常的方式去强化敌人甚至是凭空塑造敌人,甚至可以说,他的电影里没有了敌人。
即使在导游这段爱情故事当中最应该负责的命运,也就是所谓的无常,它的面目也不是声色俱厉的,它只是一种最日常的最普通的那些生命步调的不一致。
用命运戏弄了他们这样的表述都会显得刻意,这只是这个世界不完美的常态。
03
追寻或舍弃
万玛才旦的这种慈悲,让整部影片充满着那种不忍说的距离感和不必说的余韵。
导游在讲述他的故事的时候,采用了完全的口述的方式,没有出现任何真正的视觉场景去还原。
口述,也就是语言,要比影像来的更为清淡。影片用这种方式降低了那种情感的烈度,它似乎不忍让我们看到那血淋淋的撕裂,但透过文字那遥远的距离,我们仍然能感受到那已经过去很久的惊心动魄。
也是这种不忍,让影片对于抒情有着一种严苛的警惕。因为一种过于轻易的感动,会消解那份感情的严肃,会让一切都变得廉价。
当导演讲到他情感故事里面两次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变动时,镜头看似随意地切到车外:他们所乘坐的汽车。来到了一个岔路口。
这个镜头如此平常,没有任何强调,却又感人至深。物质世界的岔道和人生命运中的岔道,就这样非常普通甚至平庸的相遇了。
它们悄无声息的决定了,我们在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走向,而我们在当时当下都无法感知。
这种物理世界和我们人生历程的惊人同构性,让我们知道分离的普遍,这种普遍让我们感到安慰,因为我们的遭遇并不孤独。
而影片对于那个女孩的故事,则完全没有着墨,因为没有必要着墨。它和导游的故事也许在细节形态上有着千差万别的不同,但它们肯定共享着同样的轨迹和同样的心路历程,拥有着同样的悲喜。
在这精彩的省略中,我们看到了一切。
当故事行进到最后时,智美更登那种看似变态的舍弃,在某种程度变得有了合理性。
因为这个世界是不完美的,所有的对完美的执念,最终都会导致伤害, 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放下我执。
而无论是追寻还是舍弃,它们背后都共享着同一个词,也就是爱,那种忘我的爱。
整部电影,就这样静默又清晰的表现出传统与现代、精神与物质、追逐与舍弃之间复杂的断裂以及共生的关系,但它又难得的不做出任何武断的结论。
就像影片到最后我们也不知道这个女主角长什么样子一样,这个女孩形象的缺失,代表着导演骨子里最深刻的谦逊:
我们似乎看到了她的悲喜,看到了她悲喜的来源,看到了她在这个时代的现状,看到了她的执念,看到了她的放下,看到这一切,但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不知道,我们也永远看不清。
编辑荐书:
《松木的清香》
作者:万玛才旦 著 久美成列 编
出版:中信出版集团
出品:大方
时间:2024年5月
电影《寻找智美更登》同名小说收录于小说集《松木的清香》中。《松木的清香》是万玛才旦导演遗作小说集,收录和整理了作为小说家的万玛才旦在文学创作的不同阶段具有重要意义的代表篇目,很值得一读。
你最喜欢万玛才旦导演的哪一部作品?
留言写下你的感受,我们将抽取留言点赞前2名的读者,送出万玛才旦遗作小说集《松木的清香》
参与时间:即日起-7月22日12:00
开奖时间:7月23日12:00
新媒体编辑助理:陆姝格
编辑:景鑫 | 撰文:梅雪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