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是无情的旁观者,月的阴晴圆缺,人间的悲欢离合,无碍它的进程分毫。

书信是深挚的朗读者,读出难以面陈的心声,读出天涯两端的牵绊,在浩瀚的时间中绽放花火,引得人间共悲欢。

由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哔哩哔哩、中国外文局解读中国工作室、福建教育出版社联合出品,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卫视中心与台湾视纳华仁(CNEX)文化传播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摄制,六集人文纪录片《两岸家书》继今年5月海峡卫视首播后,于7月18日起,每周四在东南卫视、bilibili共同呈现。

山河远阔,见信当如晤 ——《两岸家书》已“寄出”,请查收-风君娱乐新闻

书信,承载民族的历史记忆

《两岸家书》涵盖大陆移民开发台湾时期(17-19 世纪)、日本殖民统治台湾时期(1895-1945)、台湾光复初期(1945-1949),和1949年之后两岸民众分隔时期(1949年至今,其中包括开放两岸民众探亲以来的历史阶段),透过跨越海峡两岸的家族和家庭书信,展示两岸的岁月沧桑,和无数普通人在时代巨变中的悲欢离合,重现斑驳字迹背后剪不断、离不散的至真至情。

山河远阔,见信当如晤 ——《两岸家书》已“寄出”,请查收-风君娱乐新闻

故事从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一个失意文人东渡赴台开始。

张士箱,福建晋江鉴湖张氏第24世,科考上的失利给予了他沉重一击,但他没有颓丧到底。他把目光投向了百端待举的对岸——台湾,其时康熙统一台湾已近20年。张士箱改入籍台湾凤山,再战科考终得进仕,同时他在拓垦台湾的风潮中一马当先,带着儿子从南到北置办了大量产业。张士箱无疑是个重情的人,他不忘故土,在老家晋江出钱出力修族谱、修祠堂;他亦为脚下热土不遗余力,领着子孙为修建台南、彰化孔庙及两地衙门捐资。

山河远阔,见信当如晤 ——《两岸家书》已“寄出”,请查收-风君娱乐新闻

以张士箱家族为代表,康熙统一台湾后百多年间,闽粤移民蜂拥赴台,推动台湾从刀耕火种跑步进入农业发达的近代社会,为台湾的开发灌注了原乡底色,并塑造了台湾的精神气质。

山河远阔,见信当如晤 ——《两岸家书》已“寄出”,请查收-风君娱乐新闻

以张士箱在台后裔张钧凯回祖籍地晋江追索先人旧迹为起点,《两岸家书》温习了三百年来两岸以不辍的鸿雁搭建起大陆移民开发台湾时期、日本殖民统治台湾时期、台湾光复初期、1949 年后两岸分隔间持续厚植的深远亲情、深厚文化与深密的社会网络。

山河远阔,见信当如晤 ——《两岸家书》已“寄出”,请查收-风君娱乐新闻

张士箱留下的“未了工夫”“虽分犹合”,激励着两岸张氏族人各自生长却始终根系一处;执着于以笔墨为台湾存续中华血脉的《台湾通史》作者连横,临终前留言“中日终必一战,光复台湾即其时也”,并将孙子取名为“战”;在大陆深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熏陶和启迪的台湾诗人、评论家、翻译家张我军,剑指日本殖民统治的台湾文学界,以《致台湾青年的一封信》开台湾新文学运动之先声;寄居北京的台湾少女林海音,思念故乡台湾,却不愿受日本殖民统治,信告台湾苗栗的堂兄,“宁可失去故乡”,也“不要做一个无国籍的孩子”;抗战胜利后,为台湾中华文化的重建,语言文学专家许寿裳踌躇满志赴台主持省立编译馆,在给家人的信中从生活、交通、经济等方面屡陈台湾的优势,“既有我在此,为何不来呢?”;1949年后,两岸一度音讯隔离,但离并未“绝”,尺素经他国辗转,两岸亲人艰难一“晤”。湖北刘谷香寄高雄丈夫王德耀信中一句“何予愁之浩浩兮,涕既陨而如狂”道尽了多少离散家庭的涕泪与伤痛……

山河远阔,见信当如晤 ——《两岸家书》已“寄出”,请查收-风君娱乐新闻

家书是私人的,记载着个体的喜怒哀乐、家长里短,但它所蕴含的生命能量超越个体,跨越时空。

《两岸家书》从立项到播出历经三年时间,期间主创团队多次造访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福建省档案馆、福建省连横文化研究院、台湾沈春池文教基金会、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等机构,从12000多封两岸家书中精选了二十个案例,有名人的,也有普通人的,可见个体命运与时代交融、思想力量与美学韵味并蓄。一封封家书成为宏阔历史的坚实注脚,于细微处见精神,于私语间察时代,书写了海峡两岸不可分割的历史,陈述了两岸同胞血脉相连的史实。

山河远阔,见信当如晤 ——《两岸家书》已“寄出”,请查收-风君娱乐新闻

家书何止抵万金

所谓“人溺己溺,人饥己饥”,就是如此吧。

四十多年前的一天,雨势连绵的台湾北部鹭鸶潭,正在细雨中垂钓的老兵王德耀忽见潭中人影沉浮,悚然一惊。没料想,那泅水而来的人是为他而来,确切地说,是为他送信而来!

山河远阔,见信当如晤 ——《两岸家书》已“寄出”,请查收-风君娱乐新闻

经一千多年前杜甫的吟咏,“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成为了国人的共情点。这封友人不计危险送来的信,正是王德耀等了三十多春秋的来自湖北老家妻子刘谷香的信。

这封信让王德耀如槁木般的生活再度逢春,回乡、回到爱人的身边的渴盼在他的胸中重燃。

籍贯山东菏泽的台湾律师高秉涵,数十年来也一直未能放下对对岸母亲的思念。1948年,13岁的高秉涵被母亲送上了南下避难的车,此生再未相见。他太清楚台湾大陆籍老兵心中的郁结了,但因为职责,他曾判了一位想私渡回厦门的士兵死刑。这成为他一生难解的愧疚:“如果菏泽在厦门,可能我比他逃得还早。”

山河远阔,见信当如晤 ——《两岸家书》已“寄出”,请查收-风君娱乐新闻

两岸恢复交流后,从1990年起,高秉涵陆续将两百多个骨灰坛从台湾护送回了大陆。2023年6月,《两岸家书》记录了90高龄的他执行最后一次护送骨灰的返乡之程。每一坛返乡的骨灰何尝不是一封情深意厚的家书!

以情显事、以事托情,《两岸家书》娓娓讲述了无数普通人在时代巨变中的悲欢离合。情之所寄,歌以咏之。恒春民谣《思想起》,记取着大陆移民赴台开荒时的孤注一掷;闽南语小调《雨夜花》,抒发着日本殖民时期台湾人“北望神州一怆神”的坚贞;周璇的《花好月圆》,表达了台湾光复回归祖国时,台湾人的甜蜜幸福;《康定情歌》,倾诉分隔两岸的爱人之间绵长的爱恋……

山河远阔,见信当如晤 ——《两岸家书》已“寄出”,请查收-风君娱乐新闻

信中有情,亲情、爱情、友情、家国情;笺中有爱,爱人、爱乡、爱国、爱未来。《两岸家书》启开了一封封泛黄的书信,摊平了一张张被反复摩挲过的笺纸,以温情内蕴且精练有力的表达“读”出了一个个赤忱肝胆的故事、一段段温暖细腻的情思,以情感重溯两岸文化认同、国家认同、民族认同的“记忆之场”。

山河远阔,见信当如晤 ——《两岸家书》已“寄出”,请查收-风君娱乐新闻

《两岸家书》两岸书

诚然,书信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但书信里的情谊与壮志,喜悦与哀愁,却有打破时空局限的力量,值得予以重视和保护。

《两岸家书》是两岸纪录片领域第一次对“两岸家书”成体系的收集和展示,也是对台湾近代史重要的影像阐释,汇合了两岸纪录片头部团队的精诚之力: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卫视中心纪录片团队和视纳华仁(CNEX)联合摄制,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资深纪录片制作人洪雷担任总导演,特邀CNEX共同创办人暨制作总监张钊维担任联合总导演。

山河远阔,见信当如晤 ——《两岸家书》已“寄出”,请查收-风君娱乐新闻

《两岸家书》总导演洪雷

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卫视中心在人文纪录片领域拥有雄厚实力,年产纪录片约200集。纪录片《柴米油盐之上》获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第二十八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系列纪录片、第十九届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金红棉“优秀国际传播中国纪录片”奖、第十一届中国纪录片学院奖最佳系列纪录片奖、第三十一届中国电视金鹰奖电视纪录片(提名);《天下妈祖》等一系列两岸题材人文纪录片,在两岸民众中产生广泛影响;《早餐中国》《文学的日常》《中国这么美》《武夷山·我们的国家公园》等,均为国民口碑佳作。

山河远阔,见信当如晤 ——《两岸家书》已“寄出”,请查收-风君娱乐新闻

《两岸家书》联合总导演张钊维

CNEX(视纳华仁文化传播股份有限公司)三位创始人均为奥斯卡选片委员,制作出品超过100部纪录电影,多次入选三大国际电影节和国际、国内影展。

合两岸之力,《两岸家书》主创团队辗转京、闽、台、港、鲁、鄂等地,抢救性地寻访家书主人及后人,用影像还原两岸同胞的家国故事、不可分割的血脉亲情,唤起两岸民众的共同记忆,以文化的力量助推两岸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