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默杀》的票房已经近10亿了。

观众又被骗进电影院?国产悬疑片只为捞钱,剧情内容全靠蹭热点?-风君娱乐新闻

真·闷声发大财。

尤其是,在今年春节档后就没有电影破10亿的情况下,这部没什么流量担当的电影能取得这样的成绩,便显得更加惊人。

它似乎印证了一件事——

国产犯罪悬疑,本身就是流量密码。

所以,这是国产片的新未来?

不。

因为在这些电影里,质量的高低,其实并不是决定票房的主要因素。

这导致国产悬疑片一边票房大卖。

一边,又同时集体陷入了“烂片”的沼泽。

怎么说?

Sir大致去查了一下,发觉从2023年至今,几乎每个月都有一部不及格的悬疑犯罪片登陆院线。

观众又被骗进电影院?国产悬疑片只为捞钱,剧情内容全靠蹭热点?-风君娱乐新闻

△票房数据来自灯塔

而且声量还都不小。

为什么?

简单来说,就是这些影片可复制性太强。

而且观众又太容易“收货”。

它们就像是一个个无名的电子代工厂生产出来的廉价山寨仿制品。

质量堪忧。

但总能凭借着新奇的“卖点”,收割一大批用户。

什么?

你说Sir耸人听闻?

不。

如果你仔细去观察这类犯罪悬疑片的话,会发觉,他们几乎都长成了一个样子,面目极其相似。

就不说发生在东南亚这么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了。

单说角色。

你会发现每一部影片的典型人物,都是一个人设。

比如作为观众之眼的重要角色——侦探(刑警、律师等等身份同样适用于这一身份的行为模式),Sir认为他们可以用一句话概括。

不修边幅的单身男人,能力出色,但出于一些不可说的原因反正不会升职。

观众又被骗进电影院?国产悬疑片只为捞钱,剧情内容全靠蹭热点?-风君娱乐新闻

△以上形象分别出自《瞒天过海》《黄雀在后》《第八个嫌疑人》《最后的真相》

或者重要配角,影片的“门面担当”——中式蛇蝎美人,要么受尽困难、要么改邪归正,但总归是善良的好人。

观众又被骗进电影院?国产悬疑片只为捞钱,剧情内容全靠蹭热点?-风君娱乐新闻

△ 以上形象分别出自《误杀2》《黄雀在后》《瞒天过海》

以及影片的营销重点,“噱头担当”——“儿子系”嫌疑人,往往身怀反骨、精神恍惚且有暴力倾向。

观众又被骗进电影院?国产悬疑片只为捞钱,剧情内容全靠蹭热点?-风君娱乐新闻

△ 以上形象分别出自《拯救嫌疑人》《彷徨之刃》《最后的真相》

但仅仅如此吗?

不。

除了典型人物的高度相似,电影的核心情节也不外乎两套逻辑。

一是,为了爱的人顶罪。

△ 电影《瞒天过海》《拯救嫌疑人》

观众又被骗进电影院?国产悬疑片只为捞钱,剧情内容全靠蹭热点?-风君娱乐新闻

观众又被骗进电影院?国产悬疑片只为捞钱,剧情内容全靠蹭热点?-风君娱乐新闻

△ 电影《最后的真相》《黄雀在后!》

二是,为了爱的人复仇。

观众又被骗进电影院?国产悬疑片只为捞钱,剧情内容全靠蹭热点?-风君娱乐新闻

观众又被骗进电影院?国产悬疑片只为捞钱,剧情内容全靠蹭热点?-风君娱乐新闻

无论是改编的剧本还是原创的剧本,总之兜兜转转的结局都是杀人迫不得已,为爱言不由衷。

无论过程是多么曲折离奇、千奇百怪的故事,但最终还是会去论证“有情饮水饱”这个关于爱的单一主题。

当然。

你可以说像查案,像复仇,这类元素,就是犯罪悬疑片的基本套路,怎么拍都不离其宗。

但恰恰是因为套路单一,才需要不断创新。

可是国产悬疑犯罪电影在套路面前,走上了另一条路:

用奇观造噱头。

没错,就像Sir在前面说的山寨电子产品,他们所做的往往不是技术上的创新,而是把已有的,大众喜欢的功能集中在同一个商品里。

用“丰富”来制造奇观,以吸引眼球。

观众又被骗进电影院?国产悬疑片只为捞钱,剧情内容全靠蹭热点?-风君娱乐新闻

犯罪悬疑片同样如此。

一方面,他们在有限的篇幅里试图挤进更“丰富”,甚至于接近拼凑的内容。

比如大家最熟悉的《孤注一掷》。

电影火爆之前,一些名场面已经出圈了。

当下抖音、微博、小红书等平台成为宣传的主阵地后,能否有一两个名场面在电影正式上映前就“出圈”,成为了衡量一部电影宣传是否成功,乃至后续能否吸引到观众为它买票的重要指标。

因此。

非但是尺度上不断“进步”。

比如犯罪,暴力犯罪,极度暴力的犯罪……在追逐各种奇观上,给观众疯狂堆砌。

只要有用,就把画面和现场赤裸裸拍。

观众又被骗进电影院?国产悬疑片只为捞钱,剧情内容全靠蹭热点?-风君娱乐新闻

尤其是,受害者的痛。

各种层面的痛,生理层面,心理层面,现实的,过去的,让痛不断穿破银幕。

观众又被骗进电影院?国产悬疑片只为捞钱,剧情内容全靠蹭热点?-风君娱乐新闻

还在各个方面都卷出了各种花样:

去年年底上映的《瞒天过海》大肆宣扬的105分钟的电影44次反转,甚至善良地告诉你在第93分钟可以让你嘴巴大开哦!

观众又被骗进电影院?国产悬疑片只为捞钱,剧情内容全靠蹭热点?-风君娱乐新闻

但问题是,这么多反转,我们真的赚了?

不。

反转的刺激,本应该是故事在长期铺垫后给到观众的一记重锤。

而非轻飘飘地挠痒痒。

举个例子,希区柯克的《迷魂记》,从美丽女人被前世夺舍的灵异遭遇,到颓废警探挖兄弟墙角,再到替身文学的凄苦爱情,最后揭露是一桩精心策划的杀妻阴谋。

观众又被骗进电影院?国产悬疑片只为捞钱,剧情内容全靠蹭热点?-风君娱乐新闻

观众又被骗进电影院?国产悬疑片只为捞钱,剧情内容全靠蹭热点?-风君娱乐新闻

反转后的一举一动都在前面的影片中有迹可循,能够把影像碎片在反转后再度串联,这才叫有效反转。

不是台词上的反水,不是精神病人记忆错乱,不是电影最后五分钟登场一个全新的人物,也不是坏人的良心发现。这些都不叫悬疑,顶多是在玩狼人杀。

只是“形式反转”。

放在故事里,顶多起了一个造型的作用。

发现问题了吗?

其实国产悬疑犯罪片因为在故事上的羸弱,创作者已经病急乱投医了。

什么都想要。

女性权利、媒体正义、民俗恐怖、亲子关系……观众爱看,有热度,于是不管故事原来想讲的是什么,反正都先一股脑塞进去。

像是考试的时候在罗列答案,即使不扣分,也挤压了正确答案的生存空间。

但问题是。

既然如此急功近利,为什么大众还是会买单?

其实只有一个原因——

无论在创作者还是观众这里,故事都已经变得不再重要。

很不可思议是不是?

不幸的是,这是真的。

还是拿去年的两大悬疑犯罪片爆款《消失的她》和《孤注一掷》来举例吧。

你会发现。

诡计、正邪斗智甚至是已经被妖魔化的反转,其实都不是它们能够杀出重围的关键。

关键只有两个:

一个是“谨防渣男”、“看完治好了我的恋爱脑”。

一个是“远离缅北”、“别碰网赌”。

一目了然。

电影故事不再是内地观众为他们买账的主要原因。

噱头和话题性,才是。

敏锐的商业电影创作者们也察觉到了这一点,无数跟风者蜂拥而至。

于是从去年夏天开始,女性力量、复仇一时间成为票房密码,《拯救嫌疑人》《瞒天过海》匆匆赶来,趁着《消失的她》和《芭比》带来的女性红利余热分票房。

他们往往贴上某个热点话题,切中公众的不安心理,打造出为xx发声的人设,电影就仿佛提前获得了不死金身。

让主题先行,让故事后退。

最后都变成噱头和cut的狂欢。

虽然最后出来的成品大多观众并不满意,但却是因为足够多的话题堆砌,确实取得了亮眼的商业成绩,进一步把“翻拍+热议的内地话题”这一公式发扬光大。

这导致的结果就是。

曾经创作者是拍自己觉得有价值(不管是故事还是题材)的内容,而如今,变成了什么热就拍什么,噱头在哪里,创作便跟到哪里。

电影不再是与叙事缠绵的艺术,而是与时间赛跑的游戏。

相比于把观众“留”在电影院

他们想的更多的,是如何把观众“骗”进电影院,“捞一把就走”。

当然。

Sir这么说,也并不是要否定所有的国产犯罪悬疑片。

这里也有许多不错的作品。

比如去年《涉过愤怒的海》,或者再往前的《误杀》等等等等。

只是。

当犯罪悬疑片越来越不思进取,越来越变成山寨快消品的代名词。

那么观众的耐心,究竟还能持续多久呢?

Sir不知道。

但有一点。

等到这颗雷终被引爆的那一天,恐怕粉身碎骨的,已经不仅是市场上那些投机之作了。

更多的,还有观众的信任。

而到了那个时候。

诸位也就不要再埋怨我们,为何会绝情地,背过头去了吧。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少吃一碗饭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