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荀彧是怎么死的(历史上荀彧之死真相)
荀彧是汉末三国时期一个很重要的人物,也是很有人气的人物,和诸葛亮一样,兼顾能力与道德,是乱世中的一股清流。二人同样是王佐之才,同样是官居要津,却有不同的结局。诸葛亮虽然积劳成疾并且病死,但并非死于刀斧鸩绫之下,勉强算是善终,荀彧的死却与他曾经的亲密战友曹操分不开关系,但由于史料的记载的”模糊”,反而成为一个谜团。那么荀彧的死因究竟是怎样的呢?
荀彧与曹操之间的关系
荀彧和曹操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亦敌亦友”的关系。为什么要给这个词打引号呢?因为这种”亦敌亦友”并非同时进行,是前期为最亲密战友,后期为最大的政敌。在建安元年(即公元196年)之前,也就是汉献帝在长安或者洛阳,关东各军阀各玩各的的时候,荀彧跟着曹操混,纯属是曹操的部下,也给曹操很大的帮助;而在建安元年曹操控制东汉朝廷之后,荀彧成为侍中、尚书令,曹操成为大将军、兖州牧,双方同为汉臣,从单纯的上下级变成了同僚。
很多人喜欢将荀彧与曹魏绑定,二者确实有很多亲密合作的时候。即便是在建安元年成为同僚以后。比如在”官渡之战”中,荀彧就帮助曹操挫败袁绍南下的攻势,尽管荀彧处于后方。虽然荀彧帮助曹操击败吕布、袁绍等人,但是这并不能代表荀彧忠诚于曹操。因为与袁术勾肩搭背的吕布、一度否定汉献帝正统性的袁绍都是东汉朝廷的威胁,与吕布、袁绍对抗也是维护东汉朝廷的举动。
面对曹操的拉拢,比如万岁亭侯的爵位,荀彧态度犹豫,在曹操的一再坚持下勉强接受;曹操有侵害东汉朝廷的决策,比如恢复古九州制(曹操身为冀州牧,恢复九州制能够监临更多土地)、曹操进位魏公(成立魏国,可以名正言顺地丰富羽翼),荀彧都表示出反对的态度;而对一些暗中反抗曹操的力量,比如伏皇后、伏完等人,荀彧采取的也是默许的态度。
可以说荀彧是曹操篡夺东汉政权的最大政敌,这种情况早在建安元年,荀彧成为侍中、尚书令的时候就开始,或者是呈现出这种趋势了。出现这个情况也可以理解。首先作为一个士人,荀彧是有传统士大夫秉持的忠君爱国的道德标准的;其次曹操以邺城为政治中心,荀彧留在东汉朝廷的都城许县,与汉献帝更加亲密。所以二者因为不同的政治立场而分道扬镳是很好理解的事情。
荀彧死因之谜
荀彧最终还是因为反对曹操进位魏公而死,不过具体的死因却比较有争议,因为史料的”冲突”。首先我们还是来看史料记载。《三国志·魏书·荀彧传》记载,曹操在建安十七年(即公元212年)进攻濡须的时候,表情荀彧在谯县劳军,并且以侍中、光禄大夫的身份持节参丞相军事,跟随曹操一同出兵;然而曹操大军抵达濡须的时候,荀彧因为疾病留在寿春,然后”以忧薨”。单纯从字面意思出发,就是抑郁而死。
而在裴松之为《荀彧传》引注的《魏氏春秋》中给出不同的说法:曹操给荀彧一个食盒,荀彧打开发现是一具空食器,于是饮药自杀。很多人不确定这个空食盒到底指什么,各种说法都有,比如暗示荀彧无禄可食或者荀彧对曹操已经无用,不过总归是曹操向荀彧表达不满。
在古代上位者对下位者表达不满,一种情况是真的不满意,进行谴责或者规正而已;另一种情况就是隐诛的手段。我谴责,你自杀,没有彻底撕开脸皮,大家都体体面面地”解决”矛盾。这种隐诛的手段在史料中比比皆是,比如被卷入”二宫之争”的陆逊,被孙权屡次派遣使者谴责,然后就莫名其妙地”愤恚致卒”。
对”以忧薨”和赐空食器隐诛两种记载,后续的史官也分不清到底如何抉择,《后汉书·荀彧传》、《资治通鉴·汉纪五十八》中都延续《魏氏春秋》的隐诛的说法,《后汉纪·孝献帝纪》则承袭《三国志·魏书·荀彧传》,记载为”次寿春,彧以忧死。”认为曹操顾及旧情,与荀彧关系深厚的人当然支持”以忧死”的说法,坚信荀彧是抑郁而死;认为曹操为进位魏公扫除障碍的人则支持隐诛的说法。那么荀彧的死因到底是什么呢?
荀彧大概率被曹操逼死
两种说法中,小编更倾向于后者,即曹操为篡夺东汉政权而逼死荀彧。首先曹操和荀彧在当时早就没有深厚感情可言,在伏皇后、伏寿事发之后,曹操已经觉察到荀彧与自己的裂痕,对荀彧的态度也只是”外含容之”。抛开粉丝滤镜,曹操也不是一个念旧情的人物,许攸在”官渡之战”中对曹操有大恩,还是曹操昔日好友;娄圭也是曹操好友,起兵跟随曹操多年;毛玠向曹操提出”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战略,这些人都因为一些小事或被诛杀或被罢黜。何况长期阻碍曹操的荀彧?
曹操在进攻濡须之前的一系列举动也表现出针对荀彧的敌意。荀彧作为东汉尚书令,是处于政治中枢的最中心位置,本应该留在许都。而曹操先表情荀彧出外劳军,又将荀彧留在军中作为参军。要知道在早期荀彧一直是留镇后方的角色,而非谋士的作用。曹操一反常态,将荀彧调到军中,很明显就是将荀彧调离东汉朝廷,成为孤立的状态。
至于《三国志·魏书·荀彧传》中”以忧薨”的记载,也是一种隐讳的说法。史料中不乏”以忧死”、”以忧薨”之类的记载,我们可以稍举一例:《汉书·外戚传》记载汉武帝的钩弋婕妤的结局是”有过见谴,以忧死”,但是实际上钩弋婕妤是因为汉武帝欲立其子刘弗陵,为防太后干政而强行杀死钩弋婕妤。《汉书》为其隐讳,才用”以忧死”这样的曲笔。
《三国志·魏书·荀彧传》中同样如此。陈寿作为晋臣,需要为禅位于晋的曹魏避讳,《荀彧传》又是荀彧的个人传记,陈寿用曲笔记载荀彧之死,又用荀彧阻止曹操进位魏公,以及荀彧死后”明年,太祖遂为魏公矣”的字句表达荀彧的死与曹操有关,加上裴松之引注《魏氏春秋》的内容,又没有加以反驳和疑问,荀彧的真正死因应该是非常清晰了。
参考文献:《三国志》、《后汉书》、《后汉纪》、《资治通鉴》、《史记》、《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