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窈窕妈妈,点击关注我
作者:枳为橙
来源:中学生听书 ID:tingshu2018
这部以家庭教育为主题的电影自上映之日起,票房一路飙升,如今已经突破16亿,一度引发全网热议。
图片来源网络
电影中,沈腾饰演的马成钢,是一位拥有丰厚家产的大富豪,原本和妻子春兰过着优渥的生活。
但他的大儿子却不够“成器”,似乎样样都不出众,在马成钢的眼里已经“养废”了。
于是他将全部期望,都寄托在小儿子马继业身上。
为了培养年幼的继业,他特意将富豪的身份伪装起来,打造出了一个穷苦的家庭环境,带着妻儿搬进了破旧的老房子里,开启“穷养式教育”。
随后他又请来一整个教育团队,隐藏在幕后,每天紧盯孩子的一举一动,时刻计划着孩子的成长路线。
图片来源官方微博@电影抓娃娃
而在父母安排的剧本中长大的马继业,自以为“家境贫寒”,为了生活吃了不少苦,却也越来越怀疑眼前的一切,终于在最后揭穿了父母的谎言。
有句老话说得好,喜剧的内核是悲剧。
很多人表示,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收获了不少笑料,却也在故事的后半部分感受到了无尽的悲凉。
看着马成钢悉心布局的一切,和马继业发现真相时的崩溃,不禁想起董宇辉曾在演讲中给父母的一段忠告:
“很多家长把工作辞了,一心一意只陪孩子,过度在意孩子,孩子疯的特别早。 你把所有精力都用在孩子身上,把他攥的太紧了,他干什么你都有具体的建议,建议到孩子觉得无孔不入,压迫感特别重。”
为人父母,永远别等到压垮孩子才明白:太过用力的家庭教育,正是悲剧的开始。
01
教育最大的危险:
你的过度担心,正在悄无声息摧毁下一代
心理学家张怡筠到过一个现象:
“大多数父母焦虑的主要原因是自己的内心不够强大,在诸多比较环境中迷失教育方向,从而失去对自己情绪的控制,开始变得焦虑不安。 焦虑的父母都伴随着很强的控制欲,包办和控制孩子的一切。”
家庭教育过程中,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容易潜移默化影响到孩子的心智成长。
小到日常生活起居的安排,大到人生每条道路的选择。
《抓娃娃》一开始,马成钢看着小儿子被姥姥姥爷快要宠坏,每天吃饭都必须要其他人喂着才肯吃,一群人时刻在旁边伺候。
他开始担心,再这样惯下去,迟早会毁了孩子,便下定决心带儿子远离被溺爱的环境。
从那时起,他就为儿子制定好未来的成长方向,找了教育团队每天分析孩子的一言一行,每一次考试成绩,监控着孩子的一举一动。
只要孩子出现一点走错路的迹象,马成钢以及背后的整个教育团队就会立即响起“警报”。
得知儿子热爱跑步,马成钢认为这样下去会偏离原本设计好的人生轨道,连夜想办法从中干涉,找人欺骗孩子,阻止其成为专业运动员。
他以“为你好”作为理由,在马继业的成长路上,为孩子制定了太多教育计划。
为了让儿子从挫折中磨练意志,马成钢引导继业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捡瓶子赚钱,可也因此,让儿子受到了同龄人无尽的嘲笑。
显而易见,长大后的继业,因为生活的“被操控感”和“不真实感”心中充满了深深的疑惑,也因此变得越来越痛苦。
所以当继业发现事情的真相后,精神世界瞬间崩塌了,当场质问父母“你们又是哪位老师?”
面对儿子的不理解,马成钢泪流满面:
“你以为是我操控了你的人生吗,你也操控了我们的人生。”
仔细想想,所谓的“操控”,本就源自父母的过度担心,以及家庭教育中的过度控制。
马成钢“以爱之名”将儿子从溺爱的深渊中,一步步转移到了焦虑的泥潭中。
故事的最后,揭穿真相后的马继业,有了自己选择人生的机会,重新接触到自己热爱的运动中,脸上才再次露出了笑容。
《圆桌派》有一期,记者周轶君谈到了自己的所见所闻。
她在游历过许多国家后,获得的一个最重要的成长就是:在孩子面前,一定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因为孩子在面对你所传递的情绪时,看似默不作声,其实很多伤痕和压力都已经在心里形成。
等时间一天天过去,你就会发现,孩子从小经历过什么,小时候怎么被对待,他就会走上什么样的路。
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孩子,当人生的钥匙始终被旁人紧紧掌握时,失控感和窒息感就会填满内心,精神世界也会承受着极高的负重。
父母的过度担心,看似无形,其实早已成为笼罩孩子的阴霾,让他们难以触碰阳光。
父母的过高期待,看似无影,其实早已在孩子心里堆起稻草,终有一天会压垮他们。
心理咨询师妮禧有句话说得很对:
“真正的责任心,是合理的责任心。该父母承担的部分,父母负起责任就好。 最怕的就是打着责任心的旗号,大量的过度介入他人的生命,掠夺孩子的能量。”
父母对孩子真正的负责,陪伴是标配,共情是高配,尊重是顶配。
教育路上,父母指引好方向的同时,也要尊重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存在,如此,才能托举他走向更高更远的地方。
02
没有松弛感的家庭,养不出幸福感强的孩子
知乎上有个问题:一个糟糕的家庭环境,是什么样的?
有个高赞回答写道:
“糟糕的家庭,有一个特点,就是弹性特别差,没有松弛度和坦然感,仿佛任何一件小事,都可以让整个家分崩离析。”
失去了松弛感的家庭,日常充斥着指责和怨怼。
在这类家庭中长大的孩子,通常会活得小心翼翼,精神世界常常处于耗能状态,前行路上每一步都走得甚是痛苦。
音乐家本杰明教授的音乐课上,曾发生过这样一幕:
一个小女孩在演奏结束后,得到了本杰明教授的肯定和赞赏。
教授通过观察发现,这个小女孩明明表现不错,但演奏过程中,脸上却没有出现过一丝笑容,状态似乎过于紧绷。
一开始,教授试图通过各种引导让女孩快乐起来,可是一番心理疏导过后,女孩的神情中还是写满了紧张。
于是他便去问女孩的母亲:“你觉得你的孩子漂亮吗?”
母亲立即否定:“我觉得不漂亮。”
教授又提出问题:“那你觉得她琴拉得好吗?”
这位母亲听后继续摇了摇头。
教授见状严肃地告诉这位妈妈:
“你的焦虑,会蔓延、侵入孩子的内心,你一直向孩子传递焦虑的情绪,那她也会长成一个不快乐的人。”
教授表示,最让人担心的其实并非孩子的技能好坏,而是这个孩子居然从未笑过。
很多时候,父母总以为,毁掉孩子的,是成绩的不够优秀,是分数的忽高忽低,是才能的太过平庸。
然而被忽略的最重要一点其实是,孩子在长期的精神压力下,早已失去了对幸福的感知能力。
长此以往,心理健康的漏洞越来越多,即便他考到了高分,拥有了父母所期待的光明未来,也很难坚定地走下去。
《海边的卡夫卡》中写道:“孩子就像一棵小树苗,家庭环境就是浇灌的水。
如果水质过差,树苗不仅不会成为参天大树,还会枯死。”
合理的教育方式,就像是适合植物生长的环境,过度的浇水,不适宜的温度,都会让树苗早早枯死。
《奇葩说》辩手席瑞有个观点说得很深刻:最通透的教育,就是庇护孩子的快乐。
正如他所说,人一辈子快乐的时间是很少的,挫折、沮丧、不如意、匮乏感其实一直围绕在我们身边。
父母对于孩子而言,只能是生命中一段时间的陪伴者和引路人。
所以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给他带来快乐,让他的精神世界充盈起来。
永远不要忘了,你的过度焦虑,不仅会让自己长期处于高温之下,也相当于是在把孩子放在火上烤。
与其内心煎熬,不如适时放下,适当地学会放手,少一些责备,多一些包容。
让松弛回归家庭,把快乐还给孩子,将从容留给自己,调整好心态,允许一切发生。
03
真正大格局的父母,早都做到了“反焦虑”
北大教育学院副教授丁延庆,从小到大都成绩优异,常被大家称为“神童”。
可他的女儿却天资普通,考试成绩时常会步入班级倒数的行列。
即便如此,丁延庆也从未责备过女儿,也没有因此而感到多么焦虑。
有人问:“你能接受孩子考不上北大吗?”
他坦然地回答:“必须接受,不接受能怎么样?她就这样。”
每个人的人生道路上,都有属于自己的花期。
每朵花开的或早或晚,作为花朵的养护者,首先要学会的就是接受每朵花花期都不同的事实。
就像那名为《你为什么不开花》的绘本中讲的故事:
花园里开满了各种各样的花,园丁偶然发现园子里长了一株与众不同的植物。
发现这株植物的特别后,园丁对它有了极高的期望值,每天定时给它浇水,天热给它撑伞,早晚还会特意跑去问候。
他以为,在自己悉心的照料下,这株植物便能开出艳丽的花朵。
可是日子一天天过去,它却没有半点开花的迹象。
事实上,这株植物本身就是一根胡萝卜,深埋在土里的部分也已经被兔子们偷吃的所剩无几。
然而园丁并没有因此沮丧,他将胡萝卜的根部倒过来种在园子里,让胡萝卜也经历了一场“花开”的盛放。
养育孩子正如养护植物,先有好心态,才会有逐渐完善的教育。
老话里常说,除了生病之外,你所感受的痛苦,都是你的价值观带给你的。
教育亦是如此,你拥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就会成就什么样的孩子。
真正大格局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早已做到了反内耗、反焦虑、反内卷。
想要高质量陪伴孩子成长,父母可以先从人民日报推荐的这4个教育观开始:
(1)拒绝任何形式的家庭暴力:
无论是语言暴力,还是长期的欺骗与精神控制,都会带给孩子无尽的伤害。
伤害一旦开始,伤疤便会留下。
即便痛苦结束,心里的阴影也难以抹除。
任何境遇下都请记住,家庭教育的底线,就是拒绝暴力。
(2)尊重和保护孩子的人格尊严:
只要求孩子乖,是一切危机的源头。
家庭教育过程中,记得多倾听孩子内心真正的声音,帮助推动让他的人格健康成长。
好的教育,应该像和风细雨一样舒适,而不是狂风暴雨般的伤害。
(3)给予孩子选择的权利:
《抓娃娃》片尾曲唱出了很多孩子的心声:
“别流泪,为我鼓掌,那才是我要的爱。 别为我好,请为我叫好。”
孩子先是独立的自己,其次你的孩子。
不要再“以爱之名”,操控孩子所有人生路,更不要打着“为你好”的名号,给孩子带来数不尽的痛苦。
(4)不要让孩子替你实现梦想:
刘瑜在给女儿的信中写到:
“你想当一个华尔街的银行家,就去努力吧,但如果你仅仅想当一个面包师,那也不错,如果你想从政,妈妈也一定支持。”
孩子有属于自己的人生,父母做好照亮孩子的那盏灯即可,懂得及时放手,减少过度的干预,他才能奔赴真正向往的未来。
纪伯伦有首诗流传甚广,分享给所有人: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点个“在看”,愿每个孩子都能身心健康、一路向阳生长,愿每位父母都能找到正确的教育方式,给予孩子最好的陪伴。
• End •
作者:枳为橙。本文首发中学生听书(ID:tingshu2018),中小学免费有声平台,听海量国学经典诵读、中小学必背古诗词,百万父母的教育宝典,欢迎关注我们。
了解更多育儿干货
窈窕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