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塔服务器面板,一键全能部署及管理,送你10850元礼包,点我领取

《两岸家书》:为两岸年轻人书写的台湾影像史-风君娱乐新闻

当年的先辈来到陌生的土地,如何在时代风潮中发展为枝繁叶茂的拓垦家族?曾在中国台湾立足三百年的家族为何选择移居大陆?即将步入老年的公务员,在时代转折点再度燃起年轻时的梦想……随着一封封“两岸家书”被开启,越来越多年轻人在历史长河的回望中,找到情感共鸣。

近日,由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总出品,哔哩哔哩、中国外文局解读中国工作室、福建教育出版社联合出品,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卫视中心与视纳华仁(CNEX)联合摄制的六集人文纪录片《两岸家书》热播并引发广泛关注。该片第一集在哔哩哔哩上线后,收获当晚站内热搜。截至7月27日下午,该片上线两集,在B站播放量超过1300万,弹幕量超1.6万,其中中国台湾IP评论占10%。满屏的弹幕和热闹的评论区,写满当下年轻人对两岸故事的关切。

《两岸家书》:为两岸年轻人书写的台湾影像史-风君娱乐新闻

“《两岸家书》用影像还原书信背后的故事,以个体反映时代,以情感投射命运,促进两岸心灵相通。希望通过影像的力量,让一封封家书跨越山海、直抵人心,成为两岸同胞凝聚共识的粘合剂。”谈及该片的创作初衷,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总编辑曾祥辉如是说。

“不是我们,还能是谁?”

从立项到播出,《两岸家书》历经三年。其间,两岸摄制团队做了大量案头工作和田野调查,最终选取20个典型案例,制作成六集纪录片,构建中国台湾近代发展史的基本脉络。

洪雷是《两岸家书》的总导演。很多人问他,为什么做这个题材?他的回答是:“不是我们,还能是谁?”在洪雷看来,关注台湾是血脉相亲、地理相近的必然。用作品记录两岸故事,以共通的情感和文化打动两岸民心、融合民心,是福建广电人天然的职责和使命。

《两岸家书》:为两岸年轻人书写的台湾影像史-风君娱乐新闻

洪雷的老家在福建晋江,对面就是金门岛,他小时候用鱼骨天线,就可以收看“台湾老三台”(“台湾电视公司”“中国电视公司”“中华电视公司”)的电视节目。此后,因为工作,他结识了很多台湾朋友。洪雷深知,一水之隔的此岸与彼岸,是根脉相系、悲欢同频的两岸。《两岸家书》的联合总导演张钊维,祖籍也是福建晋江。他和洪雷分别成长于中国台湾和中国大陆。两岸创作者从不同角度深入了解两岸文化和历史底蕴。

对张钊维这位定居北京的台湾人来说,《两岸家书》的创作是把台湾发展史,以及两岸的紧密互动过程,从头到尾再学一遍。“不像以前在学校里所学的宏观正史或学院研究的论述,这次学习的基础是从民间的私人情感开始。”张钊维希望,通过作品让当下年轻人触摸历代先辈的温度,从这些人物和故事中得到滋养和激励。同时,他希望通过亲人之间朴素的情感,向世界表达中国台湾与中国大陆密不可分。

《两岸家书》:为两岸年轻人书写的台湾影像史-风君娱乐新闻

不只是传统纪录片人,年轻人特别活跃的新媒体平台也积极参与《两岸家书》的创制和传播。“该片通过台湾三百年近代史的不同时期,跨越台海两岸的家族或家庭书信,讲述时代风云变幻中的两岸民族情感史,重现斑驳字句背后难以磨灭的亲情、爱情和人性故事。”哔哩哔哩党委副书记、纪录片及精品短剧总监制张元相信,该片将掀起观看热潮,让观众从中感受两岸共同的历史记忆。

《两岸家书》的高远立意得到了业内专家的肯定。中国视协分党组书记闫少非认为,该片以家书为线,串联台湾近现代史,深情讲述两岸同根同源的史实。片子将为加强两岸文化交流、推进祖国和平统一、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挥积极作用。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文艺评论家仲呈祥表示,该片站在国家统一的高度,把历史和现实勾连,将中华民族两岸命运共同体文化渊源、文化基因、亲情传统贯穿其中,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家书破题 于私语间洞察时代

三年前,洪雷来到福建闽台缘博物馆,馆里正在筹备家书展,收集了1000多封两岸之间的来往书信。其中一个家族,几十年间的600多封书信都被收录,这让洪雷颇为震撼,随即萌生了以家书为载体讲述两岸故事的想法。

“我是做纪录片的,家书里充满细节和饱满的情感,很难不被触动。”洪雷希望,呈现一部两岸的民众史,甚至是小人物的微观史。每个小人物身上,都有大时代投下的光影,观众可以通过一封封家书,触摸时代脉搏。

《两岸家书》:为两岸年轻人书写的台湾影像史-风君娱乐新闻

《两岸家书》是两岸纪录片领域对“两岸家书”成体系的收集和展示。据悉,主创团队多次造访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福建省档案馆、福建省连横文化研究院、台湾沈春池文教基金会、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等机构,经过反复论证与筛选,从12000多封两岸家书中,选择了20个案例、近50封家书。

案例中有夫妻、兄弟、父母子女、堂表兄妹、情侣、同袍同侪。他们的书信有情书,有叮咛,有寻亲,有家族内部文书,有个人对时局的宣告,也有超越书信形式的骨灰坛。他们中有写信人、收信人,也有送信人、代笔人。“我们想让观众看到的,不仅是纸面上的字句,更是深入文字背后的个人情感,以及时代投影。”张钊维表示。

张士箱留下的“未了工夫”“虽分犹合”,激励着两岸张氏族人各自生长却始终根系一处;执着于以笔墨为台湾存续中华血脉的《台湾通史》作者连横,临终前留言“中日终必一战,光复台湾即其时也”,并将孙子取名为“战”;寄居北京的台湾少女林海音,信告台湾苗栗的堂兄,“宁可失去故乡,也不要做一个无国籍的孩子”……字里行间讲述着两岸人家同根同源的家事,以及两岸同胞血脉相连的史实。

《两岸家书》:为两岸年轻人书写的台湾影像史-风君娱乐新闻

在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杨乘虎看来,该片以家书为载体,实现了家庭叙事和情感叙事的融合。片中展现的典籍和书信泛黄的纸张,以及字迹背后对中国式家庭和情感的书写,令人动容。情感是强化作品传播力的重要因素。

中国传媒大学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何苏六认为,该片以家庭和民间书写的方式,讲述大背景下小人物的故事,体现家国情怀。家书本来就是亲人之间的情感传递,但中国人始终有着家国情怀,哪怕写的是家书,里面永远不会缺少大时代的背景。

是历史,亦是人之常情

创作历史题材纪录片的一大难点,是让历史活起来,跟观众达成有效沟通,产生情感共鸣。在洪雷看来,“研究历史,其实是在研究世间常理和人之常情。”《两岸家书》以“情感”连接过去与现在,片中人物多数是没有“主角光环”的普通人。

创作团队曾试过将第六集的内容调到第一集,因为第六集更容易引发广泛共情,后来发现讲不通。“历史有先后顺序,最终,第一集选的是离我们最远的、300多年前张士箱家族的故事。”令洪雷感到欣喜的是,第一集播出后引发不少年轻观众共鸣,“我们祖先也是东渡台湾,每一本族谱都记载迁徙路线”“重温了祭祖寻根行,原乡人的血仍然沸腾”“人的故乡并不只是一块特定的土地,而是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情感”。

《两岸家书》:为两岸年轻人书写的台湾影像史-风君娱乐新闻

刚刚播出的第二集中的人物连横,在给儿子的家书中,反复交待生活琐事。一个絮絮叨叨的老父亲形象跃然纸上。同时,观众又能在片中看到时代背景。300多年前的人物张士箱,骨子里不服输、敢于挑战,带领家族一路逆袭的拼劲,给当下年轻人带来人生启示;连横面对日本当局的高压政策,坚持恢复中国籍,这是一个始终不屈的民族面对侵略强权的奋起抗争。或许正是这些人类共通的情感,让跨越时空的人们产生共鸣。

为了让情感表达更准确、更动人,创作团队下了很大功夫研究写信人的性格和处境。张钊维用情势、情境、情绪概括《两岸家书》情感表达的突破口。“首先要看到这封信的时代情势是什么,知道写信人所处的人生情境是什么,才能进一步从书信上读出信件所要传递的细腻情绪是什么。例如,张士箱的命运改变是怎么发生的,族谱上面那几个字‘因冒籍见扣’,我们要分析这几个字被写到族谱里时,张士箱面临的命运及心理状态是什么,那里面一定有很多说不出来的东西。”

如何在较大时间跨度中讲好两岸故事?《两岸家书》在真实历史基础上融入合理想象,雕琢动人的记忆“瞬间”。“每一集中,创作团队为每个重要任务设计了两三个关键瞬间。这些瞬间既要有情绪感染力,能引人入境,还要有足够的象征意味。”洪雷表示。

《两岸家书》:为两岸年轻人书写的台湾影像史-风君娱乐新闻

例如,第二集开头,连横带着外孙女在虹口公园散步的动画场景,正是洪雷和张钊维想象的。有分歧的是,张钊维认为整体氛围要温暖一点,光线应该是朝阳;而洪雷认为应该是夕阳。最终,蒲公英的画面为整体叙事增添了几分温暖色彩,祖孙俩散步的背影则衬托了连横内心的抑郁、惆怅、担忧。

在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周由强看来,《两岸家书》彰显了人性的善、情感的美。更可贵的是在寻找家书、阅读家书、阐述家书的字里行间,观众可以感受主创团队的思考:每一次骨肉分离的原因何在?每一次亲人团聚的力量何在?每一次驻足凝望的价值何在?

《文艺报》编审、中国视协理论评论委员会副会长高小立观看纪录片时数度落泪,“都说时间无情,但时间最能见证真情。只有情感可以跨越时空、年龄、种族、意识形态,《两岸家书》的情感冲击力一定会击中两岸观众。”

构建两岸民众的记忆场

“打造一部给年轻人的台湾影像史。这也是属于两岸民众共同的记忆场。”这是洪雷和张钊维对《两岸家书》的最初设想。在洪雷看来,共同的历史记忆是民族认同的重要基础。记忆载体可以多种多样,听到的声音、看到的物体、闻到的气味、尝到的味道、待过的场所,共同构成多元的记忆之场。

创作过程中,除了书信,创作团队还运用生活场景、文献、方言、动画,以及不同年代音乐,既有客观历史,也有主观理解,共同构建属于特定时代的记忆场。

《两岸家书》:为两岸年轻人书写的台湾影像史-风君娱乐新闻

通过大量历史资料再现特定历史时期的生活场景,以真实镜头记录可感、可爱、烟火气的台湾,生动展现横跨两岸的优美自然风光……《两岸家书》将历史影像与现实影像穿插,把台湾近现代三四百年的历史和发展脉络,以及台湾同胞的生活经历,讲给更多当下年轻人。

片中偏写意风格的动画场景,是在历史基础上的“合理想象”。动画的表现方式弱化了抽离感和距离感,让人物的情境和情绪表达更具代入感。“我们刻意模糊人物和场景的轮廓,希望观众能更聚焦人物的情感。”在洪雷看来,跨越时空,人物真实的精神世界和情感是可以还原的。

《两岸家书》:为两岸年轻人书写的台湾影像史-风君娱乐新闻

平实中带着些许古雅韵味的解说词,是《两岸家书》的另一大记忆点。“希望叙事是从故事中自然而然流露的。”洪雷坦言,写解说词的过程中,他和张钊维甚至投入了一些主观情感,显得不那么冷静,只为讲述情感真挚的两岸故事。为纪录片主旁白配音的,是在高雄冈山眷村长大的台湾男演员张晨光,娓娓道来的语气和沙哑沧桑的嗓音,让旁白充满厚重感和真实感,不仅让情感更浓烈,也强化了叙事的温度。

从拓垦时期的《思想起》,到日据时期的《雨夜花》,再到上海小调与邓丽君的歌曲,以及20世纪80年代罗大佑的歌曲,片中音乐恰到好处地点缀在片中各集,与时代情势和人物故事相呼应,营造浓浓的氛围感。

“两岸家书”已寄出,每封家书都是一段故事、一段历史。如果更多年轻人能在一封封家书中感受背后的情感力量,以及跨越时间长河的至真至情,理解两岸关系的深刻内涵,那么《两岸家书》便是创作者送给这个时代的珍贵礼物。

投稿请发送至邮箱:

zongyiweekly@163.com

《两岸家书》:为两岸年轻人书写的台湾影像史-风君娱乐新闻

如需转载请在文章开头注明来源,并附上原文链接。更多资讯请登录

《两岸家书》:为两岸年轻人书写的台湾影像史-风君娱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