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三四年前,我跟小伙伴们聊过一部香港金像奖黑马电影《金都》,影片的导演黄绮琳在她的这部处女作中,道出了自己对婚姻、幸福、自由、枷锁等问题的思考。
她不仅一手包办了这部电影的剧本,还为影片的同名主题曲填词,让影迷们看到了这位新晋导演身上的才华。
实际上,黄绮琳在做导演之前,一直梦想成为填词人,为此花了不少心力,甚至出过一本散文集,记录了她学习写歌词的心路历程。
在《金都》获得口碑之后,黄绮琳决定转向讲述自己的故事,她把《金都》赚来的200万投入其中,在疫情期间边写边拍摄。
影片场景大多找的都是能免费提供的地方,就这么断断续续持续了一年多时间,终于制作出这部半自传性质的青春电影——《填词L》。
整部影片像一本轻松愉悦的趣味读物,通过7个章节,讲述女主罗颖诗从高中到大学毕业后,努力成为填词人的经历。
按照青春片的套路,这样的故事必定会被打上“青春励志”的标签。
你甚至都能想象出那些套路段子,比如青春中二瞬间、懵懂情感波折、努力开挂时刻……最终,主角在成功的光环中,向观众总结出“青春就是起起落落”的心灵鸡汤。
这样的的套路虽然主题阳光向上,但并不是现实中青春的本来面目,因为大多数人都无法在追梦的路上忽然开挂,也并不是所有人的青春都充满了狗血和伤痛。
《填词L》的故事,就努力还原了一个普通高中女生,在追寻梦想的道路上经历的起起落落落落落落落——
高中时学校举办“敬师日”活动,女主和朋友精心改编了《无间道》主题曲的歌词,准备在学校的舞台上大放异彩。
结果演出当天,由于前面的节目严重超时,学校干脆毙掉了女主的节目,白白忙活一场。
之后,为了精进自己的填词功底,女主趁着大学前的暑假,报名参加了一个填词学习班,快速掌握了粤语填词的技巧,她开始在网上寻找填词的零工,向音乐人发送海量邮件。
只可惜收到的回复寥寥无几,只有一个没有名气的音乐人,把自己的demo发了过来。
女主无比珍惜这次机会,废寝忘食地为那位音乐人的歌曲填词,好不容易等来了一张有自己署名填词的“大碟”。
她觉得有了这张作品,就能加入香港作曲家及作词家协会(CASH),成为一名职业填词人。
然而,入会的条件必须是要有过公开表演或已发售的作品。
既然如此,为了把那张唱片推向市场,女主又跑去台湾的唱片公司,毛遂自荐自己的作品。
然而对方只是表示尊重地听完了她的歌,并没有想要进一步沟通的打算。
返回香港,女主生了一场病,但此时她还想着即将截稿的歌词创作比赛,拜托朋友操作电脑,在病床上提交了自己的作品。
幸运的是,这次女主真的离成功又进了一步,她拿到了比赛的冠军,虽然没有想象中众星捧月的颁奖场面,但终于签约了公司,正式成为一名填词人。
只是这份喜悦还没享受多久,女主就碰上了职业生涯的一次打击,她送去台湾唱片公司的作品,的确被采用发表了,只是对方重新请了填词人,把粤语歌词换成了国语歌词,整首歌跟她一点关系也没有了。
没关系,女主重新调整状态,找到了一份新工作。有个音乐监制聘请她做助手,要为一名女歌手出一整张唱片,顺利的话,女主就有施展才华的机会了。
她掩饰不住兴奋,迫切地想要在女歌手面前展现自己的实力,于是擅自越过总监,把自己的作品发给了女歌手,结果导致这个项目中途被砍,女主也被原地解雇。
这次光速下岗的经历,让女主开始正视自己的过去,她收起填词人的梦想,应聘进了一家网约车公司,老板是个颇有创业雄心的人,十分欣赏女主的梦想,让她入职后的第一项任务,就是为公司创作主题曲。
一瞬间,女主激情创作的热情又回来了,她想象着最终的公司主题曲MV,想象着自己“曲线救国”般实现梦想的那一刻。
只是这次的“梦想之火”好像熄灭得更快——公司因为网约车合法化的问题陷入纠纷,没多久就此解散,女主又成了无业游民……
没错,《填词L》是一个关于失败者的故事。
女主从18岁到25岁,在没有任何家庭背景、社会资源的情况下,仅仅凭借一股热情,不断寻找追寻梦想的途径,她从没有过漂亮的全职工作经历,所谓的“创业”也只是跟朋友摆摆小摊,在此期间,她的友情渐行渐远,她的爱情无疾而终。
于是,在一次次功亏一篑之后,女主逐渐熄灭了梦想。
这样的故事不是青春片的主流,却是现实中大多数年轻人的主旋律,迷茫、尝试、失败、放弃,平淡的生活中似乎从来就与“成功”二字绝缘。
作为观众,我们似乎没有理由再去把这些似曾相识的人生经历回顾一遍,但这部《填词L》依旧有它动人的地方。
片中有个情节,在女主擅自把作品发给女歌手,结果惹怒音乐总监后,对方本来是想把她痛骂一顿再开除的,但是看到女主对填词的天真热情,又忍不住开始委婉劝导——
你有没有想过,其实你努力了这么多年(6年)了,可是还没有成功,会不会是你不适合(做填词人)?
女主认真想了想,回答说——是我没努力。
这话的语气听着轻松,但每个看过女主经历的人,何尝不知道她说的“没努力”,并不是事实。
女主追求的梦想,并不是一个“努力付出就有丰富回报”的职业,它甚至不会出现在寻常的招聘渠道中,大学里也没有开设相应的专业,普通人想要入行,一开始根本无法找到相应的途径,而每个有过相关经历的人,对她的第一句话就是“这行不赚钱”。
然而,女主还是根据自己有限的经验和判断去尽力尝试,她向比赛投稿,海量发送邮件,只身登门毛遂自荐,她尝试的一切方法,都是一个普通人能力范围内所能触及的最大限度——这难道还叫“没努力”吗?
从这个角度来说,女主口中的“是我没努力”,更像是一种自我挽尊,其中夹杂着她不被人赏识的无奈,和不愿承认自己平平无奇的不甘。
值得一提的是,导演并不认为这个一直失败的故事是颓丧无望的,她反而更希望大家从结尾看出其中的happy ending。
再次经历失业的女主,决定去参加工作假期计划(working holiday),来到台湾乡下做起了农耕工作。
一次偶然,她听到电台里在播放一首粤语歌,那是她曾经参与填词的歌曲,熟悉的旋律唤起了她追寻梦想的经历,绵长的失败,短暂的快乐,一股脑全都涌来。
她淡淡一笑,对别人坦言——其实我是填词人。这是她追寻梦想以来,第一次正视这个不怎么“成功”的身份。
这样对失败的坦然,正应了导演在主题曲写的那句歌词,“成功太热血,小挫败没人说破”。
而这才是生活的大多数,才是青春片该有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