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黄宗羲定律是什么为什么会陷进去
黄宗羲是明末清初的经济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教育家,是东林七君子黄尊素的长子,在中国思想界被称之为“启蒙之父”。他和顾炎武,王夫之合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家”。1644年,明朝灭亡,黄宗羲到浙江余姚参加抗清活动。1646年,清军占领浙江绍兴,黄宗羲成为清朝的通缉犯,三次被捉拿下狱后来又被友人解救释放,于是他心灰意冷过起了隐居的生活。1678年,康熙多次下诏黄宗羲为朝廷效力,但都被他拒绝。他将自己所有的精力投入到论著当中,带着病写作了《梨洲末命》等学术著作。1695年,他因病去世。
所谓“黄宗羲定律”是清华大学教授秦晖根据黄宗羲的著作在自己的一片论文中概括出来的。大概意思是说,历史上任何王朝的税费改革不止一次,但每次改革之后,由于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的局限性,农民的负担在改革下降一段时间之后又会涨到一个比改革前更高的水平。黄宗羲称这种现象为“积累重返之害”。同时他指出,封建赋税制度有三个害人的地方,分别是,不分土地好不好都要统一征税。农民在地里种粮食却要等待生产的产品买了之后用货币交税,这中间还要遭受商人的一层剥削。历朝历代的税务改革,每改革一次,农民的税务就加重一次,而且一次比一次严重。
那么如何预防步入“黄宗羲定律”的怪圈呢?有教授认为,第一要对农民实行对等的国民待遇,第二,打破以往的“城乡分治”模式改成“城乡一体化”样式。政府应该提供统一的公共产品,比如在农村交通,农村义务教育,医疗等公共问题上提供服务。第三要不断发展农村经济,让农村富裕起来,只有让农民富起来了,农民的税负率才能有所下降。
明末三大思想家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思想有何异同,有何历史影响
只说黄宗羲吧
黄宗羲认为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统治是“天下之大害”。主张由公众制定“天下之法”以取代君主的“一家之法”;反对两千年来“重农抑商”经济政策,强调“工商皆本”。
黄宗羲所提倡的,是典型的儒家思想。
秦始皇时,法家李斯主张中央集权的郡县制。而儒家淳于越则极力反对。儒家提倡分封制。分封制改进之后,就是民主联邦制。这导致秦始皇焚书。禁毁史书及百家言。
黄宗羲继承了儒家及淳于越的政治主张,明确反对中央集权的皇帝制。
黄宗羲还反对法家以刑法捍卫君权,奴役臣民的思想。
法家主张立法为君——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
君主必须牢牢钳制刑法——韩非子谓之:主握度量,所以操生杀之柄。
宁枉勿纵——商鞅谓之:刑用于将过,则大奸不生。韩非子谓之:禁奸于未萌。
夷族连坐—— 一人死罪,夷灭三族,株连十户。
黄宗羲所言批判的一家之法,就是法家之王法。法家无疑是法治的头号死敌。
而儒家的主张与法家恰恰相反。
立法为民——奉法以利民。
司法独立——孔子批判君主折狱无伦,以意为限。反对君主钳制刑狱。这是对《尚书》中,司法独立思想的延续。
疑罪从无——孔子曰:大辟,疑,赦。五刑。疑,赦。孔子提出疑罪从无,利于被告的无罪推定论,比古罗马领先了五百年。
不罪无辜——孔子又曰:父子兄弟,罪不相及。
孔子和黄宗羲主张的,才是真正的法治。
儒家还主张,各行各业相对平等。所谓农夫赴时,百工制器,商贾趋利。
法家认为商贾是国家的蛀虫,必须消灭。以法家思想治国的秦朝统一后,采用暴力手段。将商贾直接没籍,充为奴隶,
黄老学派则介于法儒之间。允许工商业的存在。但在经济上,打压盘剥他们。在政治上歧视他们。视工商为贱民。
黄宗羲主张的经济政策。完全符合儒家思想。
黄宗羲的思想主张,并非新思想。而是儒家两千多年前的旧思想。
有人称,儒家思想领先世界三千年,此言不虚。
黄宗羲作为一个反清士人,为何会称赞康熙皇帝
在中国历史的文化变化发展中,能够称得上超凡入圣的没几个人,而明末的黄宗羲就是其中一位,他第一次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主张限制君权,在当时封建礼教的社会里可谓是大逆不道。可是他的思想在现在看来是极具前瞻性的,被后人誉为“中国思想启蒙之父”。
黄宗羲生活在明末清初的官宦之家,他的父亲被魏忠贤一定构陷抓入大牢,黄宗羲也是个热血男儿,写好诉状坏了藏了一个锥子就要进京告御状。但是等他到了京城,崇祯皇帝继位,魏忠贤一党被赶了出去,但是其爪牙还在肆无忌惮的为祸百姓。
黄宗羲上书提出要肃清魏党,崇祯帝照办了,责令刑部严办宦官集团。在与害死父亲的罪魁祸首对簿公堂的时候,作为皇亲国戚的许显纯还是相当嚣张,看着害死父亲的仇人还在张牙舞爪,黄宗羲已经忍不住了,掏出怀里锋利的锥子就刺向许显纯,对方服软了之后被割了一大把胡须用来祭奠父亲的亡灵,还痛打了许显纯的帮手崔应元。在当时的强权之下能够做到这些已经不容易了。
之后明朝灭亡,清兵入关,黄宗羲投入了抗清的武装斗争中,虽然这个曾经的明朝让黄宗羲饱受了风霜,但是最为遗民,在外族面前还是不能忘了本。他还变卖家产组六百多多青壮年组成了“世忠营”在江南与清军展开斗争,还真有点宋末“古惑仔”辛弃疾的风格。
之后随着南明等政权覆灭,反清的事业也紧张的不顺利,黄宗羲毕竟是个文人,文人就应该干文人应该干的事情,最后他隐居在家乡余姚,他要是在清朝的官场上混应该也混得不错,但是他放不下手上的书卷。
在慈溪、绍兴、宁波、海宁等地设馆讲学,著书立说。后来康熙皇帝三次请他出仕,他都拒绝了。跌宕起伏的生活已经磨平了黄宗羲的棱角,那个在盛怒之下公堂刺阉党的热血少年已不在,那个胸怀壮志反清斗争的斗士也不在了,只有夕阳下拿着书卷在学堂里细细品读的老夫子了。
作为曾经的反清斗士,在清朝的明朝遗民,黄宗羲却曾给明朝抹黑,赞扬满清的康熙皇帝。那是为什么呢?
在《明夷待访录》中的“置相”一篇中,黄宗羲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废丞相始也。”意思是说明朝的灭亡的根本原因是朱元璋废止了丞相制度。黄宗羲还把明朝无善治归罪于宦官专权上,。在这两方面可以说黄宗羲是把自己对宦官集团的痛恨带到了历史评价当中了,有失偏颇。明朝的灭亡最大的原因应该归罪于不团结,利益集团各自为战,就是在大敌当前、国破家亡之时还歇斯底里的内斗。
黄宗羲对康熙皇帝的赞许之情表达的不是一两次,在书信中,经常赞康熙皇帝为“圣天子”,称清朝为“国朝”,清军为“王师”,用康熙的年号等。
当时的明朝遗民都笑话批判黄宗羲,我觉得黄宗羲是站在唯物主义的角度看时代的发展,再说当时的清朝已经接受了中原文化进行汉化,并没有把汉人当做异类加以排斥。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黄宗羲也是认同了清朝的各方面才做出这些赞誉康熙的事情。我想在他的心里没有想着法的去讨好康熙,而是顺应时代的潮流,说自己想说的话,做自己想做的学问。
为什么清朝不杀黄宗義,顾炎武,王夫之
问题:为什么清朝不杀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不是不杀,没人下令杀,也没人下令不杀。是当时几位前朝遗民根本没入他们的眼。根本不如一个吴三桂重要。
历史认为清人入关已经超出了兄弟打架的范畴,属于侵略战争,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差点让汉民族灭种。从北京屠到海南岛,把明末资本主义的萌芽硬生生屠个干净。文字狱就是要断人传承。从某种意义上说淸人入侵,是民族衰退,后来丧权辱国被侵略的根源。
当“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龙这个”毫无骨气”的前朝秀才,御前听用的时候,顾炎武等这后来的三大儒正在组织反清队伍,屡战屡败。有人说他们是为了复明,好像他们对明也没什么感情。我倒是觉得更多的是为了正义,为了反抗血腥暴政。
为此顾炎武曾万里奔袭,研究淸人边防,暗中抗清。垦荒种菜,自力更生。就是到边境藏起来了,转入地下,让你想杀都找不到。
黄宗羲这时候干什么呢?这时候的黄宗羲正在建立“世忠营”,打仗呢,誓死反抗。到了后来,实在打不过了,就去隐居了,山林里一藏,作学问,反正不给你清朝干事。
而王夫之是老死山林里了。据说在他家乡衡山曾经以儒身举义旗招募义勇民众抵抗清兵侵略。后又投奔当时的抗清英雄瞿武,桂林大败后就颓然了,看不到希望的时候,人就会消沉。自己一个人远走湘西,住古洞,开荒种地,著书好多也没人看,也没处发表,都在古洞里堆着。在古洞里一住就是四十年,后来就老死在山洞里了。
从传说来看,不是清人不杀,是人家都做了“地下党”。你想杀也杀不到。
据说黄宗羲晚年精神分裂,大唱康熙的赞歌,被吕留良等看不起。这是后话了。
今天的话题就到这里@雪小浪 祝你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