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什么意思
  • 在文化创作自由的时代,真正的写作者应该担起什么样的责任来
  • 你如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读一下《易经》,让他走向大众,走进大众
  • 你认为李贽(卓吾)是怎样的人如何看待他割颈自杀这一行为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什么意思

一、“推陈出新”的意思是指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多指继承文化遗产)。

二、“革故鼎新”的意思是指去除旧的,建立新的,革除旧弊,创立新制。多指改朝换代或施政有重大变革等。

拓展资料

一、推陈出新

读音:

出处:宋·费衮《梁溪漫志·张文潜粥记》引东坡帖:“吴子野劝食白粥;云能推陈致新;利膈养胃。”

造句:

人类进步的方法乃在于推陈出新。

我力求对传统的花纹图案做到推陈出新。

该产品具有造形可经常更新,图案推陈出新且耐导热不易碎之特点。

施坦威不仅尊重历史与传统,还在不断推陈出新、精益求精。

近年来有感于高级特钢推陈出新,且广泛用于产业各界。

近义词:除旧布新 、吐故纳新 、独辟蹊径、 鼎新革故、 标奇立异 、涤故更新、 移风易俗 、新陈代谢、逐新趣异 、铸新淘旧 、革故鼎新 、标新立异、 推陈翻新 、除旧更新、 推陈致新 、花样翻新

反义词:清规戒律 、陈陈相因 、依样葫芦 、墨守成规 、积习难改 、抱令守律 、抱残守缺 、安常习故、墨守陈规 、因循守旧 、食古不化 、泥古不化 、保残守缺 、安故重迁 、一仍旧贯、 老调重弹

二、革故鼎新

读音:

出处:唐·张锐《唐中书令梁国公姚崇神道碑铭》:“夫以革故鼎新;大来小往;得丧而不形于色;进退而不失其正者;鲜矣!”

造句:

最后,在这里,我祝各国能够革故鼎新。

作为诗歌革故鼎新的一大法门, “以文为诗”在苏轼手中得到了新拓展。

第三,中国愿与国际社会一道,推动联合国与时俱进,革故鼎新。

由于市场参与主体利益的显性化,资本市场运行的生态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过去依赖股权分置为基础的监管理念、监管模式、监管法规、监管对象、监管手段,需要革故鼎新。

1840 – 1901年间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本土运动的历史逻辑表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在近代遭遇的危机是空前和全面的整体性危机,非本土运动所能自救,最终不得不进行全面的革故鼎新,以一种新的政治文化替代之。

近义词:除旧布新 、推陈出新、 不破不立 、改弦易辙、 吐故纳新 、蜕故孳新、 改弦更张、 标新立异、除旧更新

反义词:陈陈相因、 因循苟且、 抱残守缺、 一仍旧管 、因循守旧、 保残守缺 、矮子看戏

在文化创作自由的时代,真正的写作者应该担起什么样的责任来

浅论新时期的文化创作的“使命担当“

在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复兴梦的新征程中,我们也迎来了文化复兴的新机遇,新时代。

关于文化创作中,我们的宗旨是什么呢?

早在一九四二年延安整风运动中,伟人毛泽东就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文,就旗帜鲜明地提出,我们的文艺是为了什么人的问题。文中英明地指出和回答了这个文化创作者的宗旨和任务:为广大的人民大众服务。于是,很快就诞生了一批优秀的作品,其中以作家丁玲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为代表,把文化艺术融合于人民群众中去,积极反映人民的精神面貌,受到了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并产生了时代共鸣!

同时倡导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总方针,是我们文化工作者的指路明灯,直到现在,仍然绽放光芒,指引航行!

勿庸讳言,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进步,经济实力的增强,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文明的建设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伴随而来的是西方资夲主义国家的所谓自由主义思潮的回流渗透,堕落和腐化思想在部分人群里泛滥,充斥和弥漫着腐败气息,黄色低俗文化蠢蠢欲动,滋扰着文化创作者的灵魂,势必影响着文化创作者的创作方向和立场定位,政治占位发生错位,使文化作品陷入低俗迷茫状态,在物欲横流和拜金主义的思朝冲击下,迷失了自我。

怎样重拾自我,远离尘嚣,心无旁骛地去创作出弘扬伟大的中国梦,复兴梦的主旋律,为这个伟大的时代而歌唱,为筑梦者发声,为人民服务的作品呢?

第一,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文化创作者必须筑牢立心为民的初心,来自于民,服务于民,回报于民,矢志不渝地与广大人民站在一起,同呼吸,共欢乐,植根于人民群众这块厚土当中,休戚与共,为人民代言,为人民而歌,讴歌人民美好的明天!

第二,牢记使命,担当文化复兴。

文化创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在这复兴梦的新征程中,要弘扬正能量,唱响时代主弦律,把健康阳光优秀的时代赞歌飘扬在时代上空,讴歌真善美,抨击假丑恶,回归时代光辉,复兴文化辉煌!

综述,文化创作者首先重塑人性美,自律自善,高举复兴精神文明的鲜艳旗帜,站在时代的制高点,引领高尚思想的洪流,向着中国梦的明天昂首前进,筑梦一带一路,再造红红的新世界,担当不让,责无旁贷,义无反顾创造新辉煌!让璀璨夺目的文化旗帜,高高飘扬在一带一路的征程上!

这里,笔者分享一下革命者李大钊先生的一句诗:铁肩担道义,妙手写文章!

最后,把鲁迅先生的名言再分享与大家: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一点浅论,与大家共勉,不足之处请关注指导,謝谢鼓励支持!

你如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读一下《易经》,让他走向大众,走进大众

大道至简,任何东西都是由简致繁再返朴归真的过程!从大道理来讲就是人类万物与万物和谐相处从而一步步升华万像共同净化最终回归一体的过程!所以易曰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乾道变化各取性命等等从而达到万国咸合天下一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易经说到底还是一个能源的转化和运用的问题,不管是低级文明还是高级文明是个体还是大众是愚者还是智者都是围绕这一问题而仁者里仁智者见智!所以易曰:负且乘!群龙无首吉!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人人之天下等等无不在说这个浅显易懂的道理!只是我们有些人总是把些浅显的道理复杂化了!

你认为李贽(卓吾)是怎样的人如何看待他割颈自杀这一行为

据史书记载,李贽是明末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号卓吾,又号宏甫,别号温陵唐士。

李贽初姓林,后改李,名贽,字宏甫,福建泉州晋江人。回族。做过云南姚安知府。辞官后讲学于胡北红安、麻城,当时,从之者几千、几万,影响很大。

李贽幼年丧母,随父读书,学业进步神速。自幼倔强,善于独立思考,不拘泥于自身的回教,也不受儒学传统观念束缚,具有强烈的反传统理念。

李贽以孔孟儒学的‘’异端‘’而自居,对封建的男尊女卑,假道学、社会腐败、贪官污吏、大加痛斥批判,主张‘‘革故鼎新’’,反对思想禁锢。

李贽身受‘‘阳明学’’之流‘‘泰州学派’’影响,是罗汝芳学生,把王阳明和罗汝芳的学说推向极端。

在哲学思想上,他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见解:

李贽认为‘‘天下万物皆生于两,不生于一’’ ,这种说法对封建传统教条和假道学进行了大胆的揭露。

李贽认为《六经》并非万世之至论。针对当时官学和知识阶层独奉儒家程朱理学为权威的情况,贬斥程朱理学为伪道学,反对咸以孔子之是非为非。

在文学上,李贽主张创作必须发抒己见,并重视小说、戏剧在问学上的地位,对《水浒传》《西厢记》等给与很高评价。著作有《焚书》《续焚书》、《藏书》、《李温陵集》等。

李贽晚年好史学,除据历代正史繤写《藏书》,又广泛收集明代资料撰写《续藏书》,对传统史学观点有所突破。

李贽承认个人私欲,‘‘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

‘‘天尽世道以交’’,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换关系,商业交易合乎天理。

一言以概之,李贽之思想,学说,观念,超越时代,几近现代,触动了当时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为统治阶层所不能容忍,以至于招来杀身之祸。

李贽死于万历三十年(公元1602年)。当时,左都察院温纯及都察院礼科给事中张德允,上疏奏劾李贽,明神宗见疏即下诏,以‘‘敢倡乱道,惑世污民’’之罪,逮捕李贽下狱,著作被通令烧毁。

入狱以后,李贽听说朝廷要押解他回原籍福建,感叹道:‘‘我年七十有六,死而耳,何以归为?’’又说:‘‘衰病老朽,死得甚奇,真得死所矣。如何不死?’’,又写遗诗曰:‘‘壮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我今不死更何待?愿早一命归黄泉!’’。

三月十五日,呼侍者剃发,夺其剃刀割喉,气不绝者两日,三月十六(公历5月7日)子时气绝。享年76岁。葬于通州,墓今犹存,在北京通州区海子公园,燃灯塔西侧。

李贽自杀割喉而死,死时已多感慨,又有遗诗,表明心迹。

今日我们回头去看,用现代人的观点,观念去理解,虽说全面深刻了许多,总还是觉得不能尽释古人心情之复杂和无奈。大家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