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塔服务器面板,一键全能部署及管理,送你10850元礼包,点我领取

一部纪录片上线不到两个月,全网KOL覆盖粉丝超1.1亿,短视频传播量超5200万,收获“光明日报客户端”“学习强国”平台等一大批主流行业媒体与众多业内外人士的倾情推荐及点赞……

这部纪录片名为《李叔同》,讲述的是大时代背景下知识分子何以为、何以不为的故事,因为触角磅礴而落点细腻,被称为一部具有现实意义的“人生启示录”。据悉,该片由浙江广播电视集团、中共平湖市委宣传部联合出品,浙江卫视承制,自今年5月30日在浙江卫视、Z视介平台首播以来,口碑热度持续攀升,在一个多月周期内,微博端传播超500万次。

这部大人文关怀的纪录之作缘何会出圈?怎么才能把李叔同这样的历史文化人物拍得恰到好处?

带着这样的疑问与好奇,南都记者辗转约访到了纪录片《李叔同》总导演黄小裕——一位全国知名的电视新闻记者。她从1996年开始做新闻,坚持新闻战线22年,一直从事电视新闻深度调查、舆论监督报道、电视新闻评论及大型活动策划,尤其擅长深度报道、电视节目创意策划。

借着这部纪录片的引子,记者与这位资深电视新闻人畅聊了《李叔同》以及新闻工作者如何转做纪录片的故事。

纪录片《李叔同》导演黄小裕: 让老照片“活”起来再现情景-风君娱乐新闻

导演黄小裕。

1

AI技术赋能,助益文化类纪录片迎新出发

在快节奏、浅阅读的短视频甚嚣尘上的时代,我们还需要文化类纪录片吗?

每一次拿到拍摄选题时,这个提问就会在黄小裕心里反复萦绕。她一次次问自己“还需要吗”,一次次收起新背包,再出发。

“我觉得我们太需要一部好的文化类纪录片。”作为新闻人,她第一时间捕捉到了这类需要的存在。做了20多年新闻,黄小裕自始至终都把自己定位为光影可鉴的新闻人。她曾是一档非常火爆的新闻节目《新闻深一度》的制片人。由她主创的以暗访为主的全国知名新闻调查栏目《目击》,曾获中国广播电视大奖、浙江省精品工程奖、首届《新周刊》新锐榜提名。近几年她才转到纪录片行业。

从专注于舆论监督、新闻调查,到创意新闻行动,再到主创新闻评论、大型直播,黄小裕早就习惯了每天在风口浪尖追逐新闻热点的节奏。她观察到,这些年,全国各地都非常注重文化建设,各城各地都想立足本土文化资源,讲好城市文化的故事,纪录片是最常用的手段之一。“一部好的文化类纪录片,可以让我们看到历史的真实,感受文化的厚重,还能启迪我们的当下。”

她决心一定要沉下来用调查记者的视角,像专注做深度新闻那样,去做一部具有大知识分子情怀的“小”作品。

她想到了歌曲《送别》的作者李叔同,一位与很多城市都有故事渊源的历史文化名人,希望通过探访他的足迹,记录大时代下知识分子何以而立的故事。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李叔同,1880年生人,是天津小有盛名的“桐达”李家后代。这首被广为传唱的《送别》,是李叔同于1914年写给文友许幻园的告别之曲。黄小裕说,除了这首歌,李叔同还有很多耳熟能详的故事。但这些用作于电视节目的播出还远远不够。当团队正苦恼于用何种方式呈现这位知识分子跌宕起伏的一生时,黄小裕决定使用情景再现。

纪录片《李叔同》导演黄小裕: 让老照片“活”起来再现情景-风君娱乐新闻

“其实我个人不太喜欢情景再现,但为了直观性,我们还是决定使用。”她坦言,“我们尝试寻找他生活中的真迹,但这是个很理想的状态,实际上我们不可能找到所有与他有关的东西。”

实景拍摄相对而言更有可操作性,但它也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很多取景都需要看天吃饭,比如白马湖放生那场戏,他们坐在白马湖等了好几天,一直等到晨光和夕阳的光线真正适合的时候才开始投入拍摄。他们赶到普陀山拍李叔同在山海间行走的画面,不料遇到了阴雨天,摄制组就架着机子等,一直等到傍晚天空突然放晴,立马一路狂奔,抢抓到了十几分钟的夕阳余晖,才有了主海报那张光影绝佳的“弘一行脚图”。

这种偶然的随机性恰好赋予了这类以重温史故为主的纪录片“活”的“灵魂”。

情景再现好实操,但大家对于它在纪录片领域的运用,评价总是褒贬不一。如何控制好风险,让拍摄能够呈现出意想不到的效果,黄小裕浏览了李叔同在各个时期留下的历史老照片,突发奇想——能否让照片“活”起来?

怎么“活”?黄小裕的团队在片中加入了手绘原画创作、AI插画、动画表演技术等多元化的视觉表达。

实践检验,这样确实更有助于时下的观众走进这段历史。

为了再现“中国人体写生第一课”,他们原址原貌“一比一”地复刻了当时的场景,对其中吴梦非、李鸿梁饰演者的脸型、发型、坐姿,严格按照历史旧影来重叠再现;还大胆复活了李叔同的影像,让他在虎跑断食后的留影、天涯五友的合影、留学之前与哥哥下棋的照片,都鲜活地“动”了起来,带领观众穿越时空,身临其境地进入到百年前的历史中去。

这些都是有别于传统历史人文纪录片的创作模式,成为该纪录片的一大亮点。黄小裕称,“这些都是以前纪录片中所没有的,也是他们对文化类纪录片的一次全新的探索和尝试。”

2

国产纪录片既要走向大众,也要“走出去”

黄小裕说,做电视新闻,尤其是做调查记者,最重要的价值就是如何更好地让观众触达真相。做纪录片也一样,一点不同是,做纪录片还要学会更艺术化地抵达观众。

“做纪录片一定要走入观众,走向大众,方法论多种多样,创新探索永无止境。”遵循这一初心,他们策划了一系列活动,通过网络招募演员,希望让全民参与到纪录片的创作中来。参与拍摄的演员主要都是通过一场又一场的活动,从各所高校、中学几百位青年学子中选拔而来。

当被问及“是新闻调查难做,还是纪录片更难拍?”“新时代背景下国产纪录片的社会价值到底是什么?”她坦言,拍摄纪录片《李叔同》,明摆着是一件可能“挨骂”的事。原因有三:一是人文历史纪录片多年来前有诸多高峰,很难逾越,后有各类新锐,各领风骚;二是李叔同在中国追慕者众多,话剧、舞剧、电影、电视剧,各种类型的文艺作品早已层出不穷;三也是最关键的,李叔同横跨音乐、美术、书法、戏剧等多个领域,文化艺术成就颇高,如何以纪录片来呈现这样一位近代文化顶流IP,是个难题。

但她坚信,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要想讲好城市人文的故事,借社会效应助益城市形象提升,助推区域经济发展,就要用人文情怀营造社会议题,纪录片依然会是最好的选择。

她愿意接受这类难题的挑战。

纪录片《李叔同》导演黄小裕: 让老照片“活”起来再现情景-风君娱乐新闻

《李叔同》整个片子,摄制团队前后拍了一年多时间,跟着李叔同的寻访足迹,去了20多座城市。黄小裕笑称,“有人戏言,我们导演组为了寻访大师足迹愣把自己逼成了‘跑男’,我们一路跟着他的游历足迹,从长江流域的杭州、绍兴、富阳、衢州、温州、宁波、舟山、上海,跑到天津,再到福建的厦门、泉州、漳州、福州等地,还去了日本东京、京都、静冈,寻找到李叔同住过的旧舍、求学去过的教室、演话剧的剧场遗址等等。”

最难能可贵的是,这部纪录片中还露出了李叔同在珍贵典籍中的亲笔批注及毕业时的油画真迹。这是这些真迹的首次面世。

除了在不同的城市之间奔跑,他们还啃完了数以千页计的大部头书籍,搜遍网络角角落落与李叔同有关的信息资料,走遍博物馆、美术馆、各个大学校史馆的地库,还顺藤摸瓜到苏北小城的文物集市一个摊位一个摊位地寻找那些散落在民间的文化遗迹,甚至为了一帧影像不惜下至数十米的峡谷取景……

她说,“我们非常幸运地拍到很多珍贵的史料遗存,了解到历史人物更立体真实的一面,他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的足迹之深,影响深远。同时,我们还接触到了很多采访对象,感动于依然有很多人愿意身体力行地践行着李叔同‘崇俭戒奢’的精神,感慨这些都非常值得当代年轻人去触摸、去感知。 ”

纪录片《李叔同》导演黄小裕: 让老照片“活”起来再现情景-风君娱乐新闻

所以,她特别希望通过这部纪录片,让更多人触摸和了解到中国近现代艺术史和文化史的剪影,并从中汲取文化的熏陶与精神的滋养。

日前,该片已在爱奇艺、腾讯视频、优酷、B站等视频平台上线,并在腾讯视频获得了传记类纪录片第二名、评分9.3的佳绩。

当然,做纪录片的意义还不仅仅是为了评分,它更大的价值在于:它还可以载誉出发,带上好的中国故事乘船出海。据黄小裕透露,接下来,纪录片《李叔同》的海外推广活动也将同步启动,他们还会积极探索“走出去”之路。目前,该片也已上线浙江卫视YouTube纪录片频道,相关宣传内容正陆续上线美国纽约时代广场、泰国曼谷BTS三站四屏、日本东京秋叶原Onoden本馆大厦等国际知名地标的LED大屏和Instagram、Facebook等海外社交媒体。未来,该片还将陆续在新加坡、日本等国家和地区播映。

对话

摸索主旋律纪录片的新语态

南都娱乐:不少观众留言“这类纪录片很难拍,但你们做得很扎实。”“有不少知识点,很值得看!”三集纪录片,都分别讲述了什么内容?

黄小裕:虽然大家对李叔同这个人物都比较熟悉,但事实上对他的生平,对这些真实的史料知道的还是比较少的。他是如何在乱世浮沉走过悲欢交集的传奇一生?从艺海先驱到报业先锋,再到后来的杏坛名师,这中间是什么缘故促成了他人生轨迹的转变?

在开拍之前,我们做了很多调研,拜访了很多弘学界专家学者,在与专家沟通的时候,我们了解到原来业内学者对于市面上很多演绎李叔同故事的文艺作品都非常不认可,站在他们的角度,会觉得这些文艺作品要么过于艺术化李叔同,要么太拔高他,都不够真实。

他们也不看好我们。当时我就想,既然有那么多作品让他们很不满意,那我们索性来踏踏实实地做一部求真务实的纪录片。杭州师范大学弘一大师·丰子恺研究中心主任陈星教授给了我们大概有一千多页这么厚厚的一本研究专著,我们传阅研究了这些专著,然后再从海量的故事素材中做删选。

因为纪录片不能仅仅像教材一样枯燥,它需要有艺术性和感染力。最终我们选择以“问余何适”“华枝春满”“天心月圆”三个篇章,分三集来呈现李叔同的人生故事。每集的篇名来自于他遗嘱中的偈语。

南都娱乐:除了《李叔同》之外,您还做过哪些印象比较深刻的纪录片作品?

黄小裕:之前我一直从事的是电视新闻深度调查工作,这两年才转做纪录片,先后还担任过3集电视纪录片《东向大海》、5集电视纪录片《26县纪事》的总导演。

《东向大海》是一部有关海洋的现实题材的纪录片。东海有77万平方公里海域,6000多公里的大陆海岸线,我们花了几个月的时间,踏踏实实地对浙闽两地东海沿岸进行深度调研后,决定立足现实当下,锁定海洋经济,从浩渺的东海中取了三瓢饮,这三瓢最精华、最精彩的内容,分为《瞰潮》《探海》《乘风》三集内容,以“天上宏观视角”“水中微观视角”“地上中观视角”三维角度,来呈现东海海洋经济的绿色发展。全片主题非常鲜明,即“立足中国经济战略带的第一高地,在绿色发展理念下,看人和自然如何和谐共生。”

《26县纪事》也是个主题性极强的片子。全片的构架设计为5集,为《山川》之奇、《山韵》之幻、《山城》之炫、《山味》之约、《山海》之盟,每集50分钟,我们希望通过浙江山区 26 县在政府主导超级工程建设、数字科技异军突起、民生工程先行之举、传统农业新生之路、山海协作浙江经验5个方面的故事,生动讲述浙江26个山区县的共同富裕之路。毫不夸张地说,这是我从业20多年来接手的最“亚历山大”的项目之一。在前期调研时,26个县,26场由当地各部门参与的座谈会,一天一城,马不停蹄,光笔记就记了厚厚两大本,拍摄阶段正值疫情,更是与山民同吃同住,贴身跟拍,历时近一年。

《东向大海》《26县纪事》虽然都是主题片。但我想做的,不是主题先行的议论文,也不是仅仅以情感人的记叙文,而是一篇不带情绪客观记录的“好看的说明文”,真实记录,理性表达,客观呈现。

纵观那些有着国际视野的纪录片,面向不同语境的观众,都能做到“没有一个字夸东海好,却讲好了东海的故事”。《26县纪事》也一样,大背景,小故事,突出纪实性和主题性。

这些都是我们想做的纪录片。

纪录片《李叔同》导演黄小裕: 让老照片“活”起来再现情景-风君娱乐新闻


人物介绍
黄小裕

纪录片《李叔同》总导演,资深电视新闻人,从业20多年,主创作品多次获得中国新闻奖、中国广播电视大奖、浙江新闻奖一等奖。其中,2006年主创大型新闻行动《新长征路上的浙江人》,带领报道团跋山涉水,翻越雪山草地,在长征路沿线8省66市县进行深入采访,并创意发起“长征旧址认护”活动,发动沿线各省浙商积极参与,代表作《新长征路上的浙江人》获第十七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浙江省五个一工程奖等大奖,被中宣部誉为创新红色主题报道的优秀典范;主创电视直播节目《直面“双11”》、电视访谈节目《水之争,谁之过》、连续报道《新丝路上的浙江人》连续获中国新闻奖,主创专题片《吴菊萍,一个真实的平民英雄》获中国广播电视大奖,代表作《告别煤老板》《上海法官集体嫖娼案:一起非典型反腐案件的真相》《 重点工程的安全隐患》《国道边的通关买卖》《法院纠错,越纠越错》《“华南虎”事件调查》等电视深度调查报道引起社会强烈反响,作品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采写:南都记者 吴凤思 实习生 周琳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