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郑国渠是什么时候修建的
郑国渠是中国战国时期水利学家郑国,于秦王政元年(前246年)为秦国所筑的河渠。河渠长三百里,位于今日陕西省泾阳县上然村泾河出口一带。
郑国渠在泾河从北方山谷流入关中平原处,把部分河水引入主渠;主渠起初与泾河平行而相近,进入关中平原时分开;渠道灌溉系统分为几支,水流通过叫“斗”的出水闸门分别进入沟渠,流向农田。灌渠全长三百里,以谷口为起点,把泾水引入栎阳的渭水。
郑国渠的经行地区,郦道元在《水经注·沮水》中记称:“渠首上承泾水于中山西邸瓠口,……渠渎东径宜秋城北,又东径中山南,……又东径舍车宫南绝冶谷水。郑渠故渎又东径嶻嶭山南、池阳县故城北,又东绝清水,又东径北原下,浊水注焉,自浊水以上,今无人。……又东历原径曲梁城北,又东径太上陵南原下,北屈径原东,与沮水合。……沮循郑渠,东径当道城南,……又东径莲芍县故城北,……又东径粟邑县故城北,……其水又东北流,注于洛水也。”
郑国渠的修建者是韩国水工郑国。郑国原本是韩国派到秦国的间谍,劝说嬴政兴修水利工程,企图使秦国把经费与人力放在国内,无暇布署东征。后来嬴政发觉郑国的阴谋,怒欲杀之,郑国对秦始皇说:“臣起初确实是来当间谍的,但是渠道修建完成也对秦国有利;臣帮助韩国延长短短几年的国祚,却可以为秦国创建万世的大功”。后来的事实正如郑国所说的那样,郑国渠的作用维持了几十年,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政治效益,可浇灌关中农田4万余顷,关中成为沃野,无凶年,农业大盛,无水灾、旱灾。秦以富强,吞并诸侯,秦王政也成为了千古一帝的祖龙。
2016年11月8日,在泰国清迈召开的第二届世界灌溉论坛暨67届国际执行理事会认定郑国渠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郑国渠旅游风景区怎么样
郑国渠旅游风景区,位于关中平原泾阳县北部北仲山内的泾河流域。
公元前246年,韩国恐惧秦国强大起来,采取“疲秦”战术,密使郑国去秦国游说,劝秦王兴修水利,以耗尽秦的国力。秦王接受了郑国的建议,遂耗时10多年,在泾河上开凿了一条长达126.5公里的灌渠,引泾水向东注入洛水,用平交方式穿过冶峪、清峪、浊峪、石川河等自然河流,灌溉农田四万余顷,相当于今天的115万亩。
郑国渠建成后,关中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大为改善,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由此成就了关中为“天府之国”的美誉,成就了中华民族大统一的经济基础。这项奠定秦国强大实力的水利工程,是在中国历史进程中有深远影响的灌溉工程,终以郑国的名字命名为“郑国渠”。
1996年郑国渠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被评为省级水利风景区。
2008年水利部批准为国家水利风景区。
2012年陕西省政府与陕西文泾水力发电有限公司签订郑国渠旅游风景区开发合同,对郑国渠景区重新开发建设。
2016年11月8日,郑国渠成功申遗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从此,天下第一渠的郑国渠将彪炳千秋、永驻史册。
郑国渠景区是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它以郑国渠悠久的历史为引领,以巍巍仲山为依托,以悠悠泾水为纽带,以古代水利文化、大秦文化、泾河文化为主线,精心打造的集历史人文、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综合旅游景区。
景区五大区域泾河地质公园区、泾河峡谷观光游览区、黑沟奇峡区、文泾湖休闲度假区和北仲山后备旅游区,向游人讲述着景区浓郁的历史底蕴和旖旎的自然风光。景区著名景点有泾河大峡谷、黑沟、龙盘栈道、龙涎瀑、五彩滩、龙女峰、浮云台等。
秦朝的郑国渠是怎样修建的
我大体有十多次去过位于陕西省泾阳县的郑国渠首遗址。走在那里,我常常想古人的智识真是了不起。他们在泾河流出山口的那一段开凿了这样一个大工程,成为温暖历史的一道风景。
我简单回答一下题主的问题。
战国末年,秦国国力逐渐强大,对包括韩国在内的其他国家构成了严重威胁。要和秦国正面交手,韩国知道自己是以卵击石,必然会迎来失败的命运。
怎么办?韩桓王前思后想,实在拿不出一个好办法。这时候有人建议韩桓王,正面对抗强大的秦国不如拖住他的后腿,正是人们常常说的用技巧来“疲秦”。于是,他派名叫郑国的水利专家到了秦国。郑国带着把秦国拖入深渊的想法前来说服秦王。
当时雄踞关中的秦国虽然已经很有实力,但是却因为农田得不到有效灌溉而着急。
真是瞌睡遇见了枕头。恰好有人送上门来,秦王又何乐而不为呢。
秦王政元年,韩国特使郑国在泾河张家山出口拉开了工程建设的序幕。秦国把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交给郑国,工程按照计划开始实施。经过十几年的建设,用韩国特使郑国命名的“郑国渠”建成。这个分水工程耗时、耗材、耗力,但是后来却让关中110万亩土地成为水浇地。
后来,郑国和秦王有过一次很有意味的对话。郑国说:“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
是呀,郑国渠延缓了秦王攻打韩国的步伐,却让秦国如虎添翼。
就是这个出于“疲秦”伎俩的工程,却成为“强秦”的盛大壮举。历史有时候不按照人的意志行走。郑国渠虽然后经历代改造,但直到今天,还在为陕西泾阳、礼泉、三原、高陵一带的老百姓服务。
郑国渠的作用是什么
郑国渠原本是因战争而修建,它位于陕西(原先写的是河南,现已改正)境内,是战国时代遗留下来的世界级大型水利工程古迹,很有必要了解一下。
为了拖延秦国的进攻,韩国主动派出水利专业人员前往秦国帮其修建巨型水利工程——郑国渠,希望以此工程拖垮秦国。
战国末期,秦国越来越强盛,大有吞并六国之势;而与她接壤的韩国却日渐衰落。如果秦国发动统一大战,第一个被收编的很可能就是韩国。虽说韩国的武器比较先进,但是国力远不如秦国,而打仗打的是国力。
这不,公元前249年,韩国首战便被秦国大将蒙骜打得大败,于是主动向秦国献出了成皋(今河南荥阳)和巩(今河南巩县)两个地方,秦国便将国界推进到了这两个地区。
为了阻止秦国的进攻,“聪明”的韩国君主韩惠王左思右想,终于想出了一个计策。于是国王找了一个很懂水利技术的人,把他叫来吩咐了一番之后,令其前往秦国。
于是公元前247年的一天,一个年轻人风尘仆仆的来到了秦国。他找到秦王,然后说:他来自韩国,名叫郑国,只因100多年前自己的祖国郑国被韩国所灭,为了怀念祖国,才取名郑国,他恨透了韩国。
郑国建议秦王,在关中平原修建一条长约300里,连接泾河与洛河的大型渠道,以便将径河的水引入平原地带,灌溉农田,多余的水可以流进洛河。这样可以解决农田的干旱问题,又可以使富含泥沙的泾水流进农田,增加土地的肥力,到时候便可以使关中成为沃野千里的大片良田,极大地增加粮食产量。
秦王赢政一听郑国的建议不错。其实秦国以前早有这样的想法,只是苦于找不到技术人员来指导。再说,如此巨大的工程需要十多年的时间才能完成得了,而且期间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所以一直不敢动工。
(郑国渠遗址)
但是关中地区是秦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如果把这条渠道建好,就会改善灌溉条件,极大地提高秦国的粮食产量,为将来的兼并消耗战打下坚实的基础。现在韩国主动派郑国来帮助建造,想到这里,赢政于是接受了他的建议,并由郑国负责开始修建这项宏大的工程。
但是,很快就有人告诉赢政,说这个郑国原来是韩国派来的特务,其真实目的是来让秦国修建巨大工程,以求亏耗秦国实力,使得国力空虚,没有力量去攻打韩国,更发动不了大规模的统一战争了。
秦王得知这个情况后,大为恼火,于是想令人将郑国拖出去斩首。但郑国不慌不忙地对秦王说:“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汉书·沟洫志》所记)。
郑国的意思是说:“臣确实是韩国的特务,但是这条渠道修成以后,可以为你们秦国带来很大的利益。虽然让秦国这几年没有时间去攻打韩国,为韩国赢得了几年的喘息时间,但最终肯定会为秦国造福千秋万代。”
本来就有远见卓识的赢政经郑国国这么一说,于是也认为渠道建好以后,确实会造福于秦国,有着实实在在的效益。秦国的水利比较落后,缺乏技术人员,急需像郑国这样的人才。
经过考虑之后,秦王因此就没有拿郑国治罪,并且仍旧让他负责修建渠道。经过10多年的努力开凿,全渠终于完工。这条渠道被取名为郑国渠。
这条渠道修好后,流经泾阳、三原、富平、蒲城等县,使关中平原北部泾水、洛水、渭水之间形成了有效的灌溉系统,解决了该地区的干旱缺雨困难。
郑国渠大大改善了关中的农业生产面貌,通过采用注填淤之水以及溉泽卤之地(用含泥沙量较大的泾水进行灌溉,增加土质肥力),改造了四万多顷盐碱地,使得落后的关中农业得到了发展,贫瘠的关中地区变得富庶了。
郑国渠不仅起到了现实的灌溉作用,而且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
郑国渠建成后,灌溉面积达百万亩,堪称我国古代最大的一条灌溉渠道。这条渠道让秦国从农业经济上为统一中国打好了基础。
郑国渠开启了引泾灌溉的先例,对后来起了个带头作用。后来的多个朝代继续在此完善其水利设施,先后有汉代的白公渠、唐代的三白渠、宋代的丰利渠、元代的王御史渠、明朝的广惠渠、通济渠和清代的龙洞渠等。
1929年,关中发生大旱,颗粒无收。1930年,在水利专家李仪祉及其他工程技术人员的带领下,经过两年苦干,修成了现在的泾惠渠,让60万亩农田得到了效益。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边运用、边改善、边发展的原则,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改善调整和挖潜扩灌,大大提高了新老渠道的作用。
(郑国塑像)
总之,郑国渠不仅为秦始皇统一中国起到了关键作用,而且对后来的农业更有着巨大的效益!
欢迎朋友们点赞评论,敬请点击一下文章右上角的关注,特此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