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如姬和信陵君有暧昧关系吗、在历史上他们有真正相爱过吗
在历史上,如姬之父被杀,信陵君命门客寻访到凶手,为如姬报了仇,于是如姬为了报答信陵君,盗兵符,然后喝药酒自尽。而在片子中,如姬的父亲是魏国相国,属于朝中的主战派,为秦王所忌惮,于是派刺客将其杀害,朱亥为其报仇。另一方面,信陵君与如姬本是两情相悦,但魏王垂涎如姬美色,于是如姬丧父后,取大义,自愿嫁与魏王,在新婚之夜盗得兵符,并为了成全信陵君名节,拒绝与信陵君一起离开,被魏王下狱后自缢而死.
推荐去百度文库看《信陵君之如姬 》一文。
古代军队只认虎符不认人,难道皇帝不担心造反吗
下面从三国演义的一个战例,看虎符制度的漏洞!尽管防范严密,但防不胜防!因盗用虎符而发生的重大突发事件,历史上有很多!把一些帝王坑得不轻!
现代如此严密的防伪制度,都有可能被破解,更何况是古代的虎符?
下面我来为您详细解答。
一、貌似完美的制度设计。
古代帝王为了维持自己对军队的绝对控制权,设立了虎符,这是一种用以调兵遣将的兵符。
虎符相当于军队的令牌,一般是用青铜或者黄金做成伏虎的形状。
虎符是一种古代信物。用金或铜制作,虎形,分左右两半,有子母口相合。其非常精美的制作,一般人难以仿冒。制作完成后,把这一块完整的虎符, 再分为两半,把右边的这一块,由帝王亲自保管,把左边的这一块,交给自己绝对信任的统兵将帅保管。
这种制作非常精美的金属制品,被分成两半,子母口相合,形状很不规则,因此对其中的另一半,非常难以假冒。
如果有人企图仿制虎符,则必须详细了解其外观,大小。但不可能有现成的虎符,让你去仿制的。虎符上又有写的文字,以及不规则的凸起图案。凭借记忆,根本无法仿制成一模一样。
调兵遣将时,只有两个虎符同时合并,被劈开的部分,能够完美合在一起,成为一块完整的虎符,持完整的虎符者, 才能够获得调兵遣将的大权。
而帝王们对虎符这个极其重要的、能够直接调动军队的物品,也是进行秘密保管,一般人根本无法得到。
应当说,这在古代是一个看上去非常完美的设计。
如果将帅想造反,得不到皇帝持有的另一半兵符,无法调动军队。
如果有人谋杀皇帝,就算从皇帝身边得到了另一半兵符,但他如果不能从皇帝信任的将帅那里得到配合,也无法调动军队。
但一旦拥有了完整的虎符,就拥有了调兵遣将的权力。除非帝王本人亲临现场调兵遣将,否则,持有完整兵符者,即可以调动军队。
漏洞就在这里。
但帝王本人亲临现场,即具有最高权威。持有完整兵符者,也必须服从。
这种调动军队的制度,盛行于战国、秦、汉时期。
但是,后来中国历史上,却没有继续沿袭这种制度,这又是为什么呢?
因盗用虎符,或者虎符制度不完善,而发生诸多重大事件。
汉朝延续了秦朝的制度,藩国必须拥有完整的虎符,才能发兵。
但这些藩国的诸侯王们,时间日久,拥有属地内的财政权和用人权,从而在其诸侯国国内,形成权威,从而在事实上,调动本诸侯国内的军队不再需要中央王朝的虎符。因此,汉朝虎符对诸侯国的兵权限制形同虚设。
西汉吕后死后,齐王刘襄起兵叛乱,之后诛杀诸吕,汉文帝继位。齐王发兵,没有使用虎符。
当时,朱虚侯刘章在京城,派人偷出长安城,献出一条计策,让他的哥哥齐王发兵,自己和东牟侯做内应,诛杀吕氏族人,并立齐王为皇帝。
齐王采纳了这个计策,并和他的舅父驷钧、郎中令祝午、中尉魏勃等人,暗中谋划出兵长安。
齐国相召平,是中央直接派来的官员,所以听到这件事,就发兵意图制止。
魏勃骗召平说:“您放心吧!大王就算想发兵,也并没有朝廷的虎符验证。相君您现在领兵围住了王宫,这是一件好事。我请求替您领兵,护卫齐王吧!”
召平相信了,就让魏勃领兵围住王宫。
想不到,魏勃一旦领兵,立即派兵包围了召平的相府。
召平后悔莫及,说:“唉!‘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呀。”自杀而死。
据《汉书》:
齐王闻此计,与其舅驷钧、郎中令祝午、中尉魏勃阴谋发兵。齐相召平闻之,乃发兵入卫王宫。魏勃绐平曰:”王欲发兵,非有汉虎符验也。而相君围王,固善。勃请为君将兵卫卫王。”召平信之,乃使魏勃将。勃既将,以兵围相府。召平曰:“嗟乎!道家之言’当断不断,反受其乱’。”遂自杀。
于是,齐王让驷君做国相,魏勃任将军,召集齐国的军队,准备进攻长安。
齐王又派祝午去忽悠琅邪王:“吕氏叛乱,齐王发兵想诛杀他们。但齐王太年轻,经验不足,不懂得征战,现在愿意把整个封国的兵马都托付给大王。由大王领兵西进,平定关中之乱。”
老糊涂琅邪王居然相信了,就去见齐王,被齐王扣留,并趁机掌握了琅邪国的军队。
在这里,齐王完美地避开了虎符的限制,招集了本国和琅琊国的军队,发兵京城。
诛杀诸吕后,齐王却并没有能当成皇帝,在各方势力的平衡下,最终代王刘恒上位,这就是汉文帝。此处不展开讲。
汉文帝时,济北王刘兴居起兵叛乱,也没有受到虎符的限制。
汉景帝时吴楚七国之乱,由于藩王平时养兵练兵,都能轻松发兵。据 《史记·吴王濞列传》:
七国之发也,吴王悉其士卒,下令国中曰:“寡人年六十二,身自将。少子年十四,亦为士卒先。诸年上与寡人比,下与少子等者,皆发。”发二十余万人。南使闽越、东越,东越亦发兵从。
七国之乱,吴王下令全国:“我已经六十二岁,亲自统率军队。我的小儿子才十四岁,也身先士卒。所以,你们要以我为榜样,也就是说,14岁以上,62岁以下,都要出征!”因此征发了二十多万人。发兵没有需要虎符。
之后七国之乱失败。参与叛乱的胶东王辩解:“我们不是为了造反,是为了清君侧,我们是担心晁错把国家搞乱!”
这个说法立即遭到反驳:“你们出兵,没有皇帝的诏书和虎符,有何话说?”
发兵的程序严重不合法,胶东王无话可说,于是胶东王自杀。
另外还有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史记》中记载的“窃符救赵”故事,魏国公子信陵君无忌与魏王夫人如姬密谋,由如姬在魏王卧室内窃得虎符,并以此虎符夺取了魏国的兵权,大破秦兵,救了赵国。
《三国演义》第五十一回,曹操赤壁之战战败,诸葛亮则趁南郡空虚,命赵云夺城,俘获了守将陈矫,并取得了虎符。
之后,根据诸葛亮的计策,又以此虎符诈调荆州守军,张飞趁机袭取了荆州。
夺取荆州后,又采取同样的计策,调出了襄阳守军,关羽趁机袭取了襄阳。
诸葛亮用一个虎符,调开了曹兵,用计夺取了三座城池。气得周瑜“金疮迸裂”。
忽然探马急来报说:“诸葛亮自得了南郡,遂用兵符,星夜诈调荆州守城军马来救,却教张飞袭了荆州。”又一探马飞来报说:“夏侯惇在襄阳,被诸葛亮差人赍兵符,诈称曹仁求救,诱惇引兵出,却教云长袭取了襄阳。二处城池,全不费力,皆属刘玄德矣。”周瑜曰:“诸葛亮怎得兵符?”程普曰:“他拿住陈矫,兵符自然尽属之矣。”周瑜大叫一声,金疮迸裂。
由此可见,“虎符”这个制度,漏洞很大,如果被别人利用,可能会带来极其严重的后果。
历史上,几乎所有的兵变,都没有使用虎符。因此,虎符这个东西,只能保证在正常情况下,可以让帝王有效地控制军队。
“虎符”的演变。
魏晋南北朝时期,调兵遣将仍然习惯使用虎符。
虎符到了隋代,一般被称为麟符,除了调兵遣将,有了更多的功能。
到了唐代,唐高祖为避其祖李虎的名讳,将“虎符”改为鱼符,又称兔符、龟符(根据令牌动物形状的不同而称,不再使用老虎的形状)。这是隋朝的一项发明,唐高祖李渊将此制度予以完善。
据《隋书·高祖纪》记载:
“开皇九年,颁木鱼符于总管、刺史,雌一雄一……十年,冬十月甲子,颁木鱼符于京师官五品以上……十五年,五月丁亥,制京官五品以上佩铜鱼符。”
《隋书》是唐代魏征等人编著。到了唐代,已经不再使用“虎符”的称呼了。
鱼符也分左、右两半,中间有“同”字形榫卯相契合。左符放在内庭作为“底根”;右符由持有人携带作为证明。
鱼符的作用,除了调兵遣将,还起到其他身份证明的作用。比如官员到异地任职,出入重要场所的通行证,等等。
宋代以后都使用“牌”,比如宋高宗赵构发的12道金牌,明代的牙牌,清朝的腰牌等等。
宋代以后的皇帝,更加着重于管人用人,而不过分依赖于某一件信物。
据史书中记载,战国时期的如姬其结局如何拜托各位大神
你好,如姬,一个历史遗忘的美人,生卒年不详,甚至连怎么死的都没有记载,唯一在太史公史料上出现的一次就是“窃符救赵”,如姬是窃符救赵的关键人物之一,但是也只是简单的介绍,匆匆谢幕。
中华奇女子如姬如何评价
公元前257年,赵为秦所围,求救于魏。魏王惧秦,遣将军晋鄙率十万众“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战国四公子”之一信陵君魏无忌为救赵,情急之下听取谋士侯赢,定下“窃符之计。”
此计关键人物就是魏王宠妾如姬。如姬进宫前,父亲被人杀死。如姬入宫后誓报杀父之仇未果,只得恳求信陵君。信陵君“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如姬感激涕零,无以为报。故侯赢让信陵君请求如姬帮忙盗取兵符,以“北救赵而西却秦”。
如姬此时正受宠,能自由“出入王卧内”。为回报信陵君,“如姬果盗晋鄙兵符与公子。”信陵君持兵符杀晋鄙统兵救赵,“秦军解去,遂救邯郸,存赵。”
事后,面对魏王责骂,如姬义正辞严答:窃符一为报信陵君之恩,二为解联盟赵国之围,三为使魏王“威名扬于远近”。
总之,如姬孝敬亡父,知恩图报,以一己之力得报父仇、保全赵国、成全魏王,堪称中华奇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