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历史的女人——第1497期)

记得小时候,第一次在电视上听《二泉映月》,当时不知道这弹的是什么,只是记得年少的心却被莫名触动。后来,年长再听,不由潸然泪下。音乐之魅力,就在于通过耳朵,进入人心,拨动内心,熏陶内心。而当时,根本不知道《二泉映月》的创作者是谁,后来通过各种史料慢慢了解到后,不由感叹:《二泉映月》的作者瞎子阿炳,是中国音乐历史上的一个奇人!

在江苏无锡雷尊殿道观,有一位当家道士,叫华清和。

华清和才华出众,尤其是擅长乐器,鼓瑟笛萧,无所不通。

在他43岁的时候,与一个叫陈五妹的寡妇相好,后来陈五妹怀孕,在1892年7月9日,也就是清光绪十八年的六月十六,产下一子,华清和为子取了一个小名,唤作阿炳!

不过阿炳真是一个苦命的婴儿,在别的婴儿都在吃奶的年纪、最需要母亲的年纪,他的母亲陈五妹却因忧郁成疾,而撒手人寰。此时的阿炳才刚刚1岁之龄,这是一个连妈妈都不会叫的年龄,更是一个连母亲容貌都记不住的年龄。因此,母亲这个概念,以后在阿炳的记忆里,不可避免成为一团混沌。

失去了母亲,幸好还有父亲,但是身为道士的父亲也没法把1岁的儿子带到道观去,于是,只好把阿炳寄养到弟媳之家,拜托抚养照顾。

在阿炳十岁的时候,他终于有了自己的道名,叫华彦钧。赐名者身份极其尊贵,乃是道教江西龙虎山六十三代张天师张恩溥,张天师巡游四方,途径无锡,在华清和的请求下,为阿炳取名。

华清和对于阿炳,极其关爱,尤其是学习上,他把自己毕生所学全部传授给阿炳。小阿炳,幼年丧母,经常受到小伙伴的欺凌,经常挨揍的小阿炳,无所寄托,只好把自己所有的情感都寄予父亲所教之音乐。

阿炳非常勤奋刻苦,冬天不畏严寒,夏日不惧炎暑,甚至在练笛之时,笛子尾端要挂一秤砣,目的是练腕力。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阿炳13岁的时候,他已经熟练掌握了各种乐器。

恰逢在他13岁这年,因为在一次重大节庆活动中,奏乐的老道士因病无法执行自己的工作,便由阿炳代为表演,结果小阿炳凭借自己精湛的乐器水平一鸣惊人,获得极大赞誉,被无锡的道教人士誉为“小天师”。

如果仅仅是作为一个道教的乐师而言,他13岁的水平已经足够使用。但是阿炳,注定是一个音乐天才。他凭着对音乐的本能感受和追求,开始了另外的探索,那就是打破道教音乐的拘泥和规范,不断向民间音乐、古典音乐等方面积极吸取各方知长,融汇于自己的音乐,这种大胆的常识,为阿炳以后创作更杰出的音乐奠定了良好而有益的基础。

二:35岁失明,40岁与寡妇同居。

阿炳20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华清和驾鹤西去,他便继承了父亲的位置,成了雷尊殿的当家道士。

但当时的历史,已经走到了烽火四起的时期。人们食不果腹,天天都在战火中苦熬,日子异常艰难,因此无人再请僧道做什么法事活动了。因此,道观里的道士们基本处于待业状态。

也正是在这种待业的苦闷日子里,年轻的阿炳放纵自身,抽上了鸦片。鸦片猛如虎,大清末期之国人,可谓是深受其害,阿炳便是其中之一。此种东西,一朝沾染,终身受累,钱包被掏空,身体被残害。

时间走到1927年的时候,阿炳在放荡不羁的生活中,患了眼疾。

但他的钱都被自己抽光了,无钱医治,只能任由眼疾蔓延,结果右眼直接失明,左眼当时虽没失明,但也模糊,不能看视,不久以后也彻底失明。此时的阿炳,才35岁,正处于人生中最好的年龄!

失明,对于一个人是一种苦难。但对于艺术家而言,只要你足够坚强,就意味着另一种重生。也正是失明之后,阿炳虽然再陷苦闷,可是他不再把自己的苦闷寄托于抽鸦片或别的恶习,而是开始寄托于自己的生命之爱——音乐。他要用音乐创作,用音乐点亮自己的双眼和生命!

这年,他开始着手创作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杰作,即《二泉映月》。

该杰作创作成功,尚需多年,在此期间,还发生了两件事,对阿炳的影响比较大。

第一件事是在1927年3月,在大革命运动的热潮中,无锡工人运动的带头人秦起,为了配合大革命的开展,积极组织工人支持大革命,但是北伐失败,军阀混战,尤其是无锡的总工会还被军阀赖世璜所包围,秦起还被杀害。

这一历史事件,对于阿炳影响很大,从此他不再相信任何军阀能够救人民。因为军阀混战,导致道观已经没有生存的可能,所以阿炳就变卖了雷尊殿中的各种物品,带着二胡等乐器,开始了说唱卖艺的生涯。

在此期间,他创作了流传甚广的歌颂抗战的作品,比如《歌颂十九路军》《义勇军进行曲》《寒春风曲》等。

历史的突变,不仅改变了阿炳的音乐之风,也丰富了他的音乐内容,关心人民疾苦、歌颂爱国情怀,一度成为阿炳音乐的重要要素。

第二件事,是阿炳有了伴侣。彻底失明之后的阿炳,生存难度极大,身边急需一个人的照顾。在他40岁的时候,他和一个叫董催弟的寡妇相爱并同居。两人互相照顾,感情深厚。实际上,这对于阿炳而言,是极其重要的。也可以说,董催弟的陪伴和照顾,是阿炳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能够活下去的重要支撑和依靠。

也正是因为有了董催弟的细心呵护和理解,阿炳在音乐艺术上的创作力开始出现爆发。

三:47岁写出《二泉映月》,58月溘然病逝。

七七事变之后,无锡很快就成了沦陷区。双眼失明的阿炳就在董催弟的带领下,开始了逃亡之路。

他们先逃到东亭,但是战火不断,他们为了生存,只好前往上海,在一家叫“仙霓社”的昆曲班子里做琴师。期间,还曾到《七重天》电影中做过盲人群演。

生活有了些许保障之后,阿炳开始用全力进行创作。为了创作出更为真切、能够表达人民心声、歌颂人民抗日、揭露日本侵华恶行的音乐作品,阿炳每天都会在上午时分,由董催弟陪伴,来到底层老百姓聚集的茶馆,聆听各种新闻和心声,把这些素材记在心里,然后回去进行创作。在这一段时间,阿炳创作出了许多杰出的作品,比如气势豪迈的《听松》。但是最辉煌的收获和成就,还是在1939年,在阿炳47岁的时候,他酝酿多年的伟大乐章《二泉映月》终于诞生了。

但抗日胜利后,又发生了内战。阿炳无比痛苦,因此,他经常把自己的痛苦和听到的民声用乐曲表达,讽刺挖苦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国民党警察就把阿炳抓起来,进行殴打,摔断他的二胡,砸毁他的琵琶。

到1947年的时候,阿炳的身体状况更加糟糕,肺病发作,卧床不起,整日咳血。截止解放胜利,三年内,阿炳再也没有进行任何艺术创作。

在这三年内,他是饥寒交迫、贫病交加,当然他也不是没有谋生出路。有人建议他上南京、上海去,凭借他的音乐才华,在那里随便一弹都能谋得出路。但是阿炳说那是国民党的地盘,宁可饿死,也不去为蒋介石的国民党弹琴!

一直苦熬到1949年4月,无锡终于解放,遍插红旗,阿炳的心情变得好了起来。人民热爱他的音乐,他也热爱为人民创作音乐。接着第二年,1950年夏,中央音乐学院的师生们都听过阿炳的音乐,认为那是杰出的音乐,所以就想把阿炳的音乐作品录制保存。

所以,他们专门成立了一个小组,来到无锡,找到阿炳,为他录制作品。当时录制工作进行很顺利,先是录制了他的二胡代表作《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接着又录制了他的琵琶代表作《昭君出塞》、《大浪淘沙》、《龙舟》。

但是正当录制小组要录制阿炳其它作品的时候,上天却要收走这位音乐奇才了。在这年年底,也就是1950年12月12日,抱病已久的阿炳终于被病魔带走了。

后来中央音乐学院中央音乐研究所经过更广泛的民间采访、收集,最后整理出阿炳乐曲上百首,全部收入《阿炳曲集》,进行出版。

然,阿炳虽逝,但他的《二泉映月》却成了人间绝响!久久回荡在人们的耳边,久久回荡在历史的长河中!

回看瞎子阿炳的一生,他1岁丧母,35岁失明,47岁写出《二泉映月》,58岁病逝——一生可谓多劫多难,但也充满了传奇,在大半生的黑暗中,他用音乐触摸和感知这个世界的冷暖悲欢。但愿在另一个世界,瞎子阿炳能够重获光明,能够看到人们对他音乐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