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8月15日10点,暑期档票房突破95亿,较去年同期206亿差距明显,同比观影人次减4成。
《抓娃娃》一枝独秀,上映31天票房突破30亿,占比约32%。
昨天中午,“暑期档票房惨淡”话题也挂上了热搜。
对这事儿,长年吃电影这碗饭的人一早就有感知,2024年市场低糜早在端午节早有显现,只是没想到最后惨成这样,直接一个腰斩。
最直接的观感,就是几部大片连续扑街,号称“陈思诚十年力作”《解密》昨天勉强过3亿,乌尔善漫改大作《异人之下》1亿出头仓促收官,《逆行人生》预测票房落点5亿,徐峥想重回10亿俱乐部难了,以及耗资3.6亿,票房还未破亿、快被人遗忘的《传说》…
反倒是几部中等成本,起初并不被看好的片子回报超过预期:《从21世纪安全撤离》突破1亿,《死侍与金刚狼》以4亿票房成为近年来漫威电影在内地的小阳春,起初不被看好的《默杀》能拿下13亿+出乎太多人意外,但终究体量有限,不可能撬动整个冷清的大盘。
总结下来,大制作回报远不及预期,小体量偶有亮点但没撼动基本盘。
网传消息,就连破30亿的《抓娃娃》也没达到保底发行目标,照此节奏,接下来的国庆档、甚至2025年春节档都不容乐观。
分析原因,网上无外乎还是那些老生常谈的论调,从影片质量到经济运行趋势,从流量争夺到舆论氛围,这些说法各有各的道理,但又都有漏洞,大家也可以看下。
1、影片质量整体欠佳
观众一句“没好看的”,背后的本意是没有传播欲望。
从评分上看,抛开重映,暑期档最高的是《从21世纪安全撤离》7.6分,最低的是《云边有个小卖部》4.9分,其余的都处在6-7分的段位。这也意味着2024年暑期档并没有一部真正意义上值得观众必须进影院“佳作”,没有搅动水缸的鲶鱼,口碑破圈也就无从谈起,整个大盘自然不会有太大起伏。
单片分析,各有各的缺陷。
但这批电影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过于追求影片的「游戏化」。
从《抓娃娃》的模拟人生、《解密》的恢弘造梦,再到《异人之下》的真人魔改、《死侍与金刚狼》的双英同框,创作者们都陷入了一味满足观众过关打怪的「爽感」的模式中,忘记了真挚讲述故事的重要性。
电影创作有无法克服的时效性,当被光影营造的「爽感」对观众彻底失灵,是否意味着当初的创作起点有投机迎合之嫌呢?
2、奥运会抢占话题度
每逢体育大年,都会有类似的论调出现。
从应用市场和直播app的日活来看,这届奥运会确实全面超越了东京奥运会。奥运会官方数据也表示,本届奥运会收视率也破了历史纪录。
可以直观地看到,进入奥运周期之后,电影市场票房的确迎来了非常显著的滑坡,尤其是奥运刚刚开幕的那个周末,数部新片扎堆上映,但大盘反而下滑。
但反观电影市场,甩锅奥运会就有些站不住脚了。
《抓娃娃》31天30亿票房的背后,是29天的票房日冠。无论有没有新片上映,《抓娃娃》都是整个档期声量最高的影片,换句话说,电影市场本身没有足够的吸引力来分散大众的注意力。
翻看前两届奥运会期间的暑期档,赛事对票房的影响并不存在。2016年奥运会期间,电影票房甚至迎来了一波小高峰。
3、舆论环境恶化
首当其冲的是《逆行人生》。
这片自起宣就开始遭遇黑水,恶毒、无脑、但效果奇佳:富人演穷人最后让穷人买单。
这话虽然跟影片本身探讨的主题毫无关联,但就是特别好用,精准刺激到一类人脆弱又敏感的神经,病毒裂变加入了抵制电影的阵营。
影片上映后,也是口碑极端撕裂,有人骂兜售苦难,就有人夸真实敢拍。
这个暑期档接连受挫的阿里影业,高层李捷说,这两年的电影投资最大的风险已经不只是内容质量题材故事演员演技,而是各种角度出现的舆情,这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恐怖力量。
一位院线经理表示,今年的口碑危机,比之前任何档期都严重。
更诡吊的是,比起以往损人利己的“毒舌商战”,这次的水军呈现了“无差别”攻击态势,即抹黑的电影与自身立场并不相悖,就是单纯地发泄戾气。
近期还有一部未播先死的《731》,号称“百万举报,严查三代”。举报者称“不忍直视历史”反应的是情绪宣泄而非理性分析。
4、过度营销恶果
“过度”本身是种主观感受,因为电影的宣传营销并没有统一标准。
观众之所以对某部影片产生“过度”的腻烦感,大体上都来自“文不对版、货不对路”后的被侵犯、被蒙骗感。
时至今日,不少观众仍对《热辣滚烫》的减肥营销嗤之以鼻,因为女主的讨好型人格与身材的胖瘦并不是强关联,减掉100斤的「壮举」也并不具备普适性,到头来只会增强观众对电影、对电影人、对电影行业的恶意。
包括去年暑期档大热的《消失的她》《孤注一掷》,也在营销上有挑拨性别对立、妖魔东南亚的嫌疑。
被诓骗多次的观众,自然下了“靠营销制造爆款”的结论,于是选择了用脚投票。
到了今年暑期档,各大片方的宣传动作都很常规,没什么出格动作,观众反而不买账了。
典型的劣币驱逐良币。
八月中下旬,将有《异形·夺命舰》《刺猬》等影片入局,目前各方看来,都不具备起死回生的能力。
而已经定档国庆档的几部影片,《爆款好人》《P计划》《志愿军第二部》等,也普遍不被业界看好。
2024年是中国电影从「去火」到「谷底」的一年。
种种惨淡,是产业链种种环节上投机取巧、唯利是图的综合恶果。
从业者们千万别抱怨观众的电影票不好骗了。
因为如今的惨剧,是你们当初亲手酿成的,回旋镖扫过一片,最后扎到你们的脑袋。
也许,所谓的「救市之作」根本不会出现,只有打碎重塑,端正态度,尊重观众,才是产业回春的唯一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