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岛一村》16年后新开始:眷村的传承是两岸人的传承-风君娱乐新闻

◆《宝岛一村》7月在上海演出剧照。

《宝岛一村》16年后新开始:眷村的传承是两岸人的传承-风君娱乐新闻

◆两岸演员(左起)“赵嫂”司雯、“老赵”屈中恒、“朱伯伯”冯翊纲和这次从“大牛”晋级为“李子康”的那维勋接受记者访问,畅谈排练中的心得。

《宝岛一村》16年后新开始:眷村的传承是两岸人的传承-风君娱乐新闻

◆台湾“老赵”屈中恒(右一)和大陆的年轻演员讲戏。

《宝岛一村》16年后新开始:眷村的传承是两岸人的传承-风君娱乐新闻

◆台湾“朱嫂”范瑞君(右二)和大陆“赵嫂”司雯(右一)第一次的碰撞。

《宝岛一村》16年后新开始:眷村的传承是两岸人的传承-风君娱乐新闻

◆(左起)冯翊纲、屈中恒、那维勋、宋少卿这群老搭档,每次排练都像第一次。此次来上海演出,每天气温最高都在40度上下,他们仍然坚持穿着戏服一遍又一遍过戏。

《宝岛一村》16年后新开始:眷村的传承是两岸人的传承-风君娱乐新闻

《宝岛一村》16年后新开始:眷村的传承是两岸人的传承-风君娱乐新闻

◆《宝岛一村》7月在上海演出剧照。

两岸两代演员同台:

“生命就像奇迹一样 何等幸运能一起走这一趟”

“很感动,我觉得是个新的开始。”坐在上海大本营“上剧场”的排练厅,著名剧作家、导演赖声川谈起隔天晚上上演的话剧《宝岛一村》非常感慨。今年,这部作品在完成了16年超过400场演出后,开启新一轮大陆巡演。和以往不同的是,这次巡演首次由台湾和大陆两代演员同台,正如节目单上写的,“这在两岸交流上是一次最特殊的缘分”。

和赖声川一样满怀感动的,还有跟随他16年一路走来的“村民”们,无论是参与剧本初创的台湾演员冯翊纲、屈中恒、那维勋,还是在上剧场“毕业”的大陆年轻演员司雯、冯钰钢等,面对台下每次都经久不息的掌声,热泪盈眶的同时,也说不出更多的话,唯有那句:《宝岛一村》每演一次,眷村就又再亮一次。希望这个故事能够代代传下去,让我们来传承。

7月的上海,连日最高气温都在40度上下,排练厅的空调吹得很足,仍然挡不住汗水从演员们的额头不断渗出。

两岸演员联袂演出 融合比想象中顺畅

此前,《宝岛一村》已经有台湾经典版和由大陆演员出演的“上剧场”专属版。这次巡演,是首次将两个版本、两代演员集结在一起的新组合。饰演老赵的是“老赵专业户”、成长于台湾眷村的屈中恒,而赵嫂换成了大陆改革开放后出生的青年演员司雯。被视为另一位编剧兼导演王伟忠的原型角色、在台湾出生的“小毛”,这次由大陆青年演员冯钰钢出演。

两岸演员的融合比想象中顺畅。排练时,大家统一身着印有“宝岛一村99号”标识的T恤,用剧中人物的方言对着台词,外人已经很难从中迅速辨识出谁是台湾演员,谁是大陆演员。演员们私下里聊起,也都愿意给对方更多的肯定。资深“朱伯伯”冯翊纲就大赞司雯特别不容易,赵嫂是所有女性角色中台词最多的,而且嘴巴要快。这让起初特别怕给台湾的老师们添麻烦的司雯慢慢放松下来,按前辈的提点“怎么舒服怎么来。”

“眷村人本来就是大陆过去的”

缘何都能这么快“入戏”?首先源于两岸演员的专业素养,大家在各自版本中都有丰富经验,台湾演员们在海内外巡演了300余场,上剧场专属版也演了百多场,俨然活成了戏里人。司雯还带点羞涩地表示,学生时代就开始在网上学习冯翊纲他们的表演,至于《宝岛一村》经典版的学习,更是必修课。在台湾前辈们看来,顺畅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家的文化同根同源,“眷村人本来就是大陆过去的。”

一年又一年,随着两岸交流交往的增多,大陆演员对写有“眷村”字样的食肆、品牌早已不陌生。但究竟“眷村是什么”,如何演出“眷村味”,仍然是纸上得来终觉浅。去“体验生活”已经不可能,那么唯有通过台湾老师们“讲故事”来弥补。

从前辈的讲述中 一点点构建“眷村”

司雯说,最初,只能多听前辈们讲真实故事,“疯狂地去感同身受”,把眷村想象成小时候住过的平房或者部队大院。边上的眷村孩子冯翊纲立刻笑着纠正,还是有不一样的。眷村里住的是军人军眷,但却是“败军、逃难者”。就是在这样的不断碰撞中,眷村一点点真实起来。年轻人最直观的感受是,原来,并不是所有人去了台湾就从此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两岸的父辈们含辛茹苦,为家庭创造幸福生活的经历是相同的。

所以,在经过百余场洗礼后,司雯逐渐“长”入眷村。即使是已经没有自己的戏,她还是喜欢坐在后台,安静听老赵读给小毛的信:“等我有了钱,我也想给你妈妈盖一个厕所。”然后任由自己泪流满面。“现在可能每个人都能达到的事,以前可能就是一辈子的梦,这让我学会更珍惜当下的生活。”

“人”与“人”互相扶持 是中华文化共同记忆

还有能引发两岸演员共鸣的是眷村的“人”。在冯翊纲看来,和眷村质感最相像的,应该就是香港的九龙城寨,他特别认同近日那部热映的同名电影里的一句台词:“’你在城寨里面睡得着不是因为城寨,是因为城寨的人。’说得太好了,眷村也这样。”在这方小小天地,大家在逆境中互相鼓励和扶持,在生活异常拮据的年代“一家出一个菜凑齐一桌”,对于“偷看洗澡”等恶行会同仇敌忾,居家环境再逼仄也要打扫得干干净净……

台湾演员认为,不可忽视的是,有很多优秀的中华文化传统,也是通过眷村出发,从而影响了全台。除了传统美德,还有戏曲、表演艺术、各地美食、礼仪、无惧逆境的乐观主义精神等。在他们心中,眷村就是中华文化在台湾的根。因此,大陆演员能把《宝岛一村》演好其实不意外,在两岸的孩子们人生中的某个时段,都会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感同身受,只是地点不同而已。这是中华文化的共同记忆。

不仅有专业交流 也不乏生活分享

“我们漂洋过海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我只能说,生命就像奇迹一样。我是何等的幸运,能与你们一起走这一趟。”这是《宝岛一村》中的一句经典台词。

这次的巡演,首次促成了两版“村民”完整的“面对面”。虽然年龄、成长环境、生活经历都不同,但并不妨碍大家在台下打成一片。除了专业上的交流,也不乏生活经验上的分享。在上海天天排练,无暇去吃一碗黄鱼面。到北京或许时间会宽裕一点,北方美食更熟悉——冯翊纲、那维勋和屈中恒的祖辈都是从北方去的台湾,冯翊纲还一直对相声表演艺术家常宝华老师家中的炸酱面念念不忘。

和赖声川一样非出生眷村,却眷村朋友满天下的那维勋,演了16年大牛。这个角色要从19岁演到55岁。他和冯翊纲、屈中恒每每聊起第一次演出时的混沌,还是会后怕:都不知道下一场戏有没有自己。“吓都吓死了。”如今,他实际年龄已过半百,完全把大牛“长”在灵魂里,今年却又要重新出发,把大牛“让”给大陆年轻演员,自己出演另一个角色“李子康”。但这一次他不再害怕,还想对当年的自己说一声:“你别慌,就跟着时间慢慢走。”

可以是叉烧包吗?不行

《宝岛一村》16年后新开始:眷村的传承是两岸人的传承-风君娱乐新闻

◆《宝岛一村》的包子也成为两岸观众共同的温暖记忆。

随着巡演开启,大家熟悉的“宝岛一村”包子也回来了,同样被认真仔细地装在印有繁体字“宝岛一村99号”标识的纸袋中,同样是热腾腾的。

包子,和眷村记忆一样,是赖声川和“村民”们的坚守,镌刻着一段两岸融合的故事:剧中老赵的岳母钱奶奶来自北方,做得一手地道的天津包子,但娇生惯养的女儿赵嫂却不愿意学习,反倒是隔壁朱家的台湾媳妇朱嫂,克服了语言障碍,将钱奶奶的手艺传承下来。剧中的钱奶奶最终没有实现心心念念的“回家”,但朱嫂的包子不仅养活了一家人,也让北方包子在台湾扎了根。

很多“村民”至今记得,当第一次听赖老师提出要给每位观众送包子,都觉得是不可能的:大晚上哪里找那么多包子?怎么确保衞生安全?但拗不过赖老师的坚持,台湾首演时发的是冷冻包子。不过很快,为观众奉上热包子成为每个工作人员的神圣使命,这个优良传统一直延续到了上海的上剧场。每次演出,大家都会确定好包子的数量,并联系可靠的商家准时制作和配送。包子的余温一直留在观众手上,钱奶奶的配方也被广为传颂:肉的肥瘦比例要随季节调整,夏天热的时候是三比七,冬天就是四比六……

据不完全统计,《宝岛一村》至今已经在世界各地送出约50万个包子。台湾的演员们这次还特别告诉香港文汇报记者,虽然到不同的地方演出,包子的口味会根据当地习惯有微调,但也有绝对不能调整的。当年在香港演出时,曾有人问起,“叉烧包可不可以?”他们就果断回答:“不行,必须是咱北方的,18个褶的!”

【特稿】赖声川:慢慢做 剩下的交给时间

《宝岛一村》16年后新开始:眷村的传承是两岸人的传承-风君娱乐新闻

◆赖声川在上海接受记者访问。

赖声川至今仍然记得,2010年《宝岛一村》首次来大陆巡演,第一场在广州,那6分钟全场起立鼓掌,带来的震撼和感动。并非出生眷村的他,从小就非常喜欢和眷村人交朋友,身边一大半朋友也确实来自眷村。但是当真的要做一部关于眷村的作品时,当年他还是谨慎的,更多的考虑是:能不能把故事讲好、把人物塑造好、让故事真正打动人心。所以到大陆演出时就更加忐忑,他不知道这种题材观众会不会有兴趣?能不能看懂?

那一年,广州的掌声,直至一路北上收获的赞誉,让他们开始相信,《宝岛一村》可以触碰到观众“某一种神经”,这样的触动,超越地域和年龄。这推动他们16年来不停演,不停改,从台湾经典版到上剧场专属版,直至今天这个版本。这次,《宝岛一村》初步完成了演员的代际更替。如果要说有遗憾,那就是巡演首场那天,突然接到佩佩姐(郑佩佩)离世的消息。2015年,听说上剧场开幕,佩佩姐就欣然来沪出演开幕大戏《在那遥远的星球,一粒沙》。赖声川感慨,如果不是档期关系,也很想请佩佩姐来演《宝岛一村》。“她可塑性很强,神秘感十足,很多角色都能驾驭,赵嫂啊,鹿奶奶啊……”

《宝岛一村》的经验还让赖声川在戏剧教育和剧目建设方面看到了更多可能性。目前,他的其他几部作品《暗恋桃花源》、《江/云·之/间》、《幺幺洞捌》也在上海慢慢“涨粉”。今年12月,《宝岛一村》上剧场专属版将继续演出,以至于上剧场的技术团队都立下宏愿:“要弄熟赖老师的’四大名著’。”对此,赖声川谦虚地说,谈名著言之过早,他希望把每个作品都打磨成各具特色、随时能拿出来演的作品。“慢慢做。”至于能不能传承,能不能在两岸产生新的火花,要看缘分。就像两岸交流,“我觉得,只要两岸人民能够正常地交流,相处就没有任何问题。交流就是理解,隔在中间的那堵’墙’就很容易垮塌。”

冯翊纲也告诉香港文汇报记者,这次来大陆前,一位前辈还特别关照他:“要把握任何一丝可能性,只要对两岸交流有利的事情,该做就要做。”

《宝岛一村》16年后新开始:眷村的传承是两岸人的传承-风君娱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