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孤岛主
世纪之交TVB 拍过一部百集长剧《创世纪》,在如此巨大体量的作品中,无线旗下艺人大比拼的盛况,这很容易让人想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周润发、郑裕玲、任达华、石坚们在许多套超长篇巨制中的表现,群像丰富的表演阵容,很容易令人有充实的代入感。
《狂潮》中随便一个客串的路人女孩,都可能是新人港姐,娱乐工业趋向鼎盛的时代,任何事情都可能发生。
《狂潮》(1976)
1985年,TVB播出了一部长度仅有五集的台庆古装剧,名字叫做《杨家将》,由北宋杨家掌门杨继业为国抗辽开始,一直贯穿致令杨家几乎全军覆没的金沙滩大战、为杨家平反的审潘洪及至佘太君大破萧太后等情节,几乎将明代熊大木《杨家将演义》为代表的一系列杨家将故事的前半段讲了个清楚明白。
《杨家将》(1985)
当然单纯的历史演义并不是重点,《杨家将》将历史故事嫁接在广义的神话背景下,将宋辽之争直接勾连天庭众神的勾心斗角,这就非常好玩了。
剧集开篇便是密集展示天庭盛况的场景,整个宋朝君王更迭以及国运,都被八仙、玉帝等决定,杨七郎(梁朝伟)被射杀的悲壮时刻,也通过天雷滚滚暗示他的下凡身份,最后的破辽大战,更与吕洞宾(周润发)等仙人直接勾连,近乎宿命的剧情(其实是粗糙)急速推进,将所有可能出现的bug都推给了仙界。
但这仍然不能够掩盖剧作中对于家/天下的忠孝节义的不断强调,这与充斥了剧情的无常感相比,尤见讽刺。
这段故事在熟悉传统戏曲的观众(对1980年代中期守在电视前看《欢乐今宵》的观众亦然)看来,有不少直接可以从戏曲剧目中移情,单以京剧而言,即包括《七郎八虎闯幽州》(金沙滩大战)、《李陵碑》(杨继业穷途末路)《清官册》(审潘洪)、《四郎探母》(杨延辉回宋营)等讲述杨家将不同阶段故事的剧目,其中《四郎探母》的故事架构更成为很长一段时间分隔两岸三地的华人的共情经典,经历家门惨痛并被辽君招赘为婿的杨四郎(苗侨伟),夹缝于忠君报国与爱情恩义之间,恰能映照许多中国人在大时代的精神流离。
以上这些是《杨家将》在短短五集文本中呈现的有限文化意涵,这当然很重要,但对一部商业电视台的台庆电视剧而言,这部剧集最大的意义显然也是最大众的意义。
在《杨家将》中,动员了超过50位足以独当一面的小生花旦及绿叶实力派演员,除了担纲杨家七子中重要角色的刘德华、梁朝伟、苗侨伟、黄日华及饰演八贤王的汤镇业这当年最当红的无线「五虎将」之外,更可在诸多配角与出场一瞬的小龙套中见到而今已经成为传奇的大咖,周润发饰演的吕洞宾,张曼玉饰演的九天玄女、毛舜筠饰演的杨三娘,有的戏份略多,有的仅一闪而过。
其余诸如秦沛、刘兆铭、谭炳文、万梓良、卢海鹏、廖启智等皆有吃重表现。刘嘉玲饰演六郎(刘德华)之妻,曾华倩饰演杨七娘,以今日的猎奇眼光看来,亦别有兴味。
这样齐全的演员阵容,在无线电视历史上空前绝后,相信也在香港电视史上独一无二,1980年代正是无线电视集齐了国粤语片时代的老牌明星(鲍方、张英才、谭炳文等)及自有培训班出身的历届优秀青年选手(五虎将、周润发、李国麟、廖启智等)、人才辈出的年代,所有这些经历了冷战时代洗礼、于1970-80年代厚积薄发的演员,在1985年的节点上,于无线电视这座堪称造星航母的电视巨轮上轮番上阵,可观程度是不难想象的。
在这部比《建国大业》足足早了四分之一个世纪的数星星大戏里,要在有限篇幅内让这些演员得到充分发挥,其实是非常考验编剧能力的。
除了上面提到的对杨家将故事经典段落的化用,在具体的桥段营构上,尽管节奏比较急躁,但也充分注意到发挥不同型款演员的特点。
担当中段高潮、非常惨烈的「金沙滩双龙会」一节,除了戏份吃重的主角四郎到七郎,担任辅配的大郎(黎汉持)、二郎(吴镇宇)等,在这场戏中通过吃酒、决断等小段落展现出鲜明的持重或紧张分野,正与这让两位演员自身的表演特色相得益彰。
审潘洪全过程里,八贤王、包拯、寇准(夏雨)与潘妃(庄静而)的来回博弈,亦十分精彩。
今日通常被认为在当时被严重低估的70年代无线主演夏雨在这些戏码中厚重与机智合为一体,不动声色的敛藏式演出有效舒缓了全局高歌猛进的节奏,可以说,那个时候的夏雨,是比同时的刘德华与梁朝伟更深理解了演出中以退为进的节奏的。
在 TVB 后来推出的音像制品版本中,早期的 VCD 仅收录了最初播映的无极版本,而后来的DVD则出现了加长版,因此本剧实际长度达到了六集,对一些周边角色的呈现也更趋丰满。
尽管整体来看,《杨家将》以群星荟萃吸引观众眼球,剧本结构并不太讲究,以神话统领历史也很容易让此剧有偷懒之嫌,但作为短平快同时又基本平靓正的短篇港剧,能够在这样的容量里发挥出每个演员应有的水准,这样高效、精准的明星生产应用机制,仍担当得起「不服不行」四个字。
这样的梦幻组合,香港以后应该永远不会再有了。